京劇演員為何因唱大軸結仇?

2021-03-02 京劇藝術

在「名角制」京劇班社中,名角居於班社組織和運營核心的地位,名角和其他演員之間呈現等級森嚴的金字塔結構,這是「名角制」京劇班社區別於傳統的「腳色制」班社的最大差異。

位於這個金字塔結構頂端的是名角,也稱頭牌,多屬老生和旦,偶有以武生、花臉和小生、醜挑班者。這是因為名角既為班社組織和運營的核心,在一切演出劇目中也居於主角,這在各門腳色中發展最充分的老生和旦自然並不困難,而武生、花臉、小生和醜卻缺少足夠多的以該門腳色為主角的劇目。因此,若老生和旦以外的演員作為名角挑班,大多持續時間不長,或者須不斷編演新劇勉力支撐。以武生挑班而時間最久的當推楊小樓,自清末以迄1938年逝世前,前後約有三十年,論者以為「不能謂非異數」。而花臉金少山自1937年由滬返京,自組松竹社,挑班掛頭牌,前後共貼演二十幾齣傳統劇目,因其懶於排演新戲,未幾年己漸趨潦倒。


頭牌以下是二牌和三牌演員,頭牌、二牌和三牌總稱為頭路。如果頭牌是老生,則以旦腳掛二牌,武生掛三牌;如果以旦角挑班,則以老生掛二牌,武生掛三牌;如果挑班名角是武生,則二牌一般是花臉,旦腳掛三牌。掛二牌、三牌的演員主要為名角配戲,行話叫做「挎刀」,意謂「挎刀保駕」。他們必須熟悉頭牌的師承、戲路、唱念的尺寸、場上的位置,揣摩頭牌的需要,在配戲的時候才能夠嚴絲合縫,充分發揮烘雲託月的作用。1935年、1936年,奚嘯伯兩次陪梅蘭芳去武漢、上海、香港、天津等地演出,可謂稱職的二牌老生:



嘯伯與梅掛二牌時,為用心研究梅臺上需要,必充分供給,使梅能得到滿意。如生旦唱對口時,打鼓人或將尺寸起得與梅平時唱的不合適,必能由奚將尺寸唱好,使梅接唱時十分合適,故梅對嘯伯極表滿意,願同嘯伯合演。此為掛二牌之難,因二牌者,必須揣磋頭牌之滿意及需要,方能合演長久。如今之二牌,則不能如從先掛二牌者之虛心也。倘頭牌之需要,而二牌並不供給,使頭牌永遠感覺同演之不合適,何能長久耶?(《名伶訪問記—奚嘯伯》,《立言畫刊》第158期,1941年10月4日。)

正因為二牌、三牌演員都必須服從名角的需要,與名角的表演取得一致,而各個京劇班社的名角在劇目、戲路方面又有不同,因此演員搭班之前所學的東西,未必都能用上,所以就有重新學習的問題。舊時戲班有一句諺語:「搭班如投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頭路演員以下是二路演員,一般包括老生、旦、淨、武生、醜各二三人,老旦、小生、武旦、武丑各一二人。二路演員在演出中多扮演地位較重要的配角,以輔佐頭路演員。也有名角非常倚重的二路演員,如荀慧生的留香社中,金仲仁(小生)、馬富祿(醜)、芙蓉草(旦)、張春彥(老生)稱為「四大金剛」。楊小樓之有遲月亭、錢金福、錢寶森、王長林、王福山、範寶亭、許德義、傅小山、劉硯亭等演員追隨多年,武戲才顯得出色。

二路演員以下是三路演員,同樣包括生、旦、淨、醜各個家門,他們在演出中扮演次要的配角,為頭路、二路演員服務。三路演員數量較多,按照齊如山先生的統計「每班須用老生七八人,旦行十餘人,淨行六七人,小生二三人,老旦一二人,醜行四五人,武生二三人,武旦二三人,蓋非有此數,不敷調遣。」


三路演員以下是龍套。龍套是京劇班社中扮演士兵夫役等隨從人員及群眾的演員的統稱。龍套一般不以個人為單位,而以四人為一堂,分頭、二、三、四家(或頭、二、三、四旗),以頭家為帶頭人,在舞臺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示人員眾多,起烘託聲勢的作用。在「腳色制」班社中,再次要的劇中人物,照規矩也派給各門腳色,班中沒有專門跑龍套的演員。作為獨立成行的龍套,是在「名角制」京劇班社中出現的。  

這樣,從名角到頭路演員、二路演員、三路演員以至龍套「名角制」京劇班社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演員結構。這種金字塔式的等級關係,最突出地體現在演出劇目的先後順序和主次搭配上。

名角出於私交,或者作為一種拉攏手段,偶爾會讓二牌演員唱大軸,或者為二牌演員配戲。這種行為並非興之所至的率意之舉,其中的意義必然使雙方都鄭重對待。1913年,梅蘭芳初次隨王鳳卿赴滬演出於丹桂第一臺,掛二牌,戲碼列壓軸,很受上海觀眾歡迎。王卿遂提議讓梅蘭芳唱一次壓臺戲(相當於北京的大軸戲),並「約定以後永遠合作下去」。梅蘭芳聽取馮幼偉、李釋勘等人的建議,特別新排了刀馬旦戲《穆柯寨》。1941年前後,程硯秋挑班的秋聲社演出於新新戲院,大軸《四郎探母》由二牌老生王少樓主演楊四郎,程硯秋為他配演鐵鏡公主;另外一次,程硯秋壓軸與張春彥合演《三擊掌》,大軸是王少樓的《珠簾寨》,程硯秋為他配演二皇娘。論者認為「他這樣捧法,王少樓自然死心塌地、忠心保國的為他唱二牌老生了。」


在等級森嚴的「名角制」班社中,演出劇目的前後順序和主次搭配,都關乎演員名分,不容參差。偶有排列不甚妥當,演員會認為自身地位受到輕慢或威脅,激烈者竟至辭班。1925年秋,尚小雲挑班,自組協慶社,老生言菊朋掛二牌。12月3日,協慶社在三慶園夜戲,尚小雲、侯喜瑞、朱素雲、範寶亭、尚富霞演出大軸《紅綃》;為增強陣容,邀請老生譚小培與王長林演出《天雷報》,碼列壓軸;而言菊朋與尚富霞的《胭脂虎》派在倒第三。言菊朋認為此舉嚴重侮辱其名譽地位,當晚演出結束,立即辭班。1930年,言菊朋以二牌老生的身份搭入楊小樓挑班的永勝社,二牌旦角為新豔秋。3月1日永勝社在開明戲院夜戲,大軸是楊小樓、錢金福的《鐵籠山》,壓軸是新豔秋、王又荃、文亮臣合演《鴛鴦家》,而言菊朋的《上天台》列倒第三。言菊朋演完該場,又一次因戲碼先後之故辭班。類似的情況發生在楊小樓挑班的永勝社,1928年11月底永勝社貼演《狀元印》,按照演員在班中的等級,應由許德義飾演赤福壽一角,管事劉硯芳卻派了他的哥哥、地位較低的劉硯亭出演。結果許德義極為憤慨,當場報復,把楊小樓的盔頭添了,製造了嚴重的演出事故。言、許的行為雖不能說和個人脾性全無關係,然而在更大程度上,卻是「名角制」等級森嚴的特點所決定的。在當時人眼中,劇目先後、主次顛倒是破壞規矩,而他們的行為卻屬於可以理解甚至同情的。

相關焦點

  • 董寅生:詳細解釋京劇舞臺上的壓軸與大軸
    》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長按二維碼,馬上購買!在這樣的演出中,組織方常將藝術最精湛、號召力最強者的戲碼,排在最後,稱為「大軸」,將名望、資歷略次於大軸但頗有實力的演員,排在倒第二出場,稱為「壓軸」。
  • 京劇行話集錦
    演出時,演員認為同場演員或樂隊有所失誤,引起不滿, 當場給對方予斥責, 使演出中斷。[把場]行話。演員演某一劇目因經驗不足等原因,由師長在側幕照應把關,以穩情緒。有時演出特註明由某某名人「把場」,既抬高演戲演員的身價,又藉此招徠觀眾。[飲場]行話。京劇戲班的舊俗。舊時京劇演員在臺上演出中間,常由檢場人員上臺遞送茶水, 讓演員當場飲用潤喉。
  • 「聽」郭德綱唱京劇把專業演員唱傻了
    相聲演員郭德綱昨天現身上海京劇院排練廳,與京劇名角趙群合唱《坐宮》,為本月24號亮相蘭心大戲院的全本《這是郭德綱第一次在上海演出京劇,而且還是與陳少雲、魯肅和徒弟陶陽,為觀眾合演難得一見的麒派楊四郎。「有什麼心腹事就只管名言!……」京劇《坐宮》是四郎探母的頭一折,其中,楊四郎與鐵鏡公主的對唱可謂家喻戶曉。而排練中,郭德綱與著名張派大青衣趙群的首次合作,卻鬧了笑話。
  • 演藝圈亂象叢生,為何京劇演員能獨善其身?
    與之相對應的是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界卻頗能獨善其身,與影視界、歌曲界醜聞不斷的情況迥然不同,戲曲界鮮有負面新聞出現,這是為何?而現在戲曲不景氣,演員掙得太少,也就難以鋪張了。其實,在京劇最輝煌的時期,也就是清末民初到文革前的階段,京劇是最時髦的娛樂項目,一些京劇演員所受到的追捧,是現在這些明星遠不能比的。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但京劇演員,尤其是那些名角兒,其收入那是相當可觀的。
  • 郭德綱——一個相聲演員,是什麼驅使他選擇去唱京劇?
    幾天前,郭德綱聯合多位京劇名家創辦的國劇社團——麒麟社在北京三慶園戲院開演,這也是220歲的三慶園老戲樓在大柵欄原址復建重張後的首次演出。 一個相聲演員,唱京劇,難免會有人質疑。 曾被戲曲名家抨擊「京劇不是買賣」!
  • 北京的地方戲竟然不是京劇?關於戲曲的6個真相!
    和其它行當一樣,通常每個演員因其身體特徵和表演特長所限,只偏重於扮演某一類戲劇人物,因此也產生了不少著名的丑角演員,例如秦腔著名丑角徐松林、薛廣民;京劇嚴慶谷、慈少泉、徐孟珂;
  •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錢浩梁辭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留下作品無數
    北京商報訊(記者 鄭蕊 楊菲)9月3日,據南京藝術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餘泳微博消息,在京劇《紅燈記》中扮演李玉和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錢浩梁,於上午11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 京劇馬派老生《一捧雪》初探
    原作本為崑曲,後被京劇移植,成為一出唱念做舞並重的經典做功老生戲。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尤以此稱雄菊壇,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常言不輟。極富特色、感人至深,蔚為名劇。這種學習和創作的方法,至今「投之四海而皆準」,符合時代潮流和京劇發展的特定藝術規律。這對於所有京劇人而言,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一捧雪》古音讀作「一諷噱」,原出於明清之交「蘇州劇作家群」首領李玉之手,為「一人永佔」系列傳奇的第一部。原作本為崑曲,後被京劇移植,成為一出唱念做舞並重的經典做功老生戲。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尤以此稱雄菊壇,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常言不輟。
  • 說相聲的京劇票友郭德綱,京劇演員王珮瑜同時開唱,誰會拔得頭籌
    誰都知道京劇是國粹,但誰也都知道京劇在沒落。近年來,郭德綱在京劇圈可謂是做到了全力出擊,尤其是在2019年春節前後,他和他的京劇團隊麒麟劇社連續多天在天津、上海劇場演出,其中包括《濟公活佛》《北漢王》以及《六國封相》等家喻戶曉的名作,在2018年甚至還以特邀嘉賓的身份登上了人民大會堂唱京劇。
  • 「京劇偶像」王珮瑜: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生活
    那天是一場大型賑災義演的第六天,前四天壓軸的就是梅先生本人,而最後兩天的大軸則是孟小冬。當時的孟小冬人稱「冬皇」,被譽為是中國京劇史上第一女鬚生。那一晚在上海中國大戲院的演出最高票價50萬法幣一張,私下裡甚至被炒到500萬一張,要知道在那個年月裡這一張票就相當於2000斤大米的價格。即便如此,也是一票難求。那幾天,上海灘的收音機都賣得脫了銷。
  • 聽史姐姐說京劇!京劇演員選拔,除了考核身高、手長、腳長,竟然還要...
    史依弘,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京劇「女神」,很多人喜歡稱呼她「史姐姐」。談到最初與京劇結緣,她說,是小時候看過的《白蛇轉》《楊門女將》《野豬林》等京劇電影,後來,她憑藉學習過體操的優勢成功考入了戲校,卻因身高問題愁壞了家人和老師,後來終於躥了個兒。
  • 孫紅俠:京劇應不應該等於「唱的響亮」?
    散戲,實在忍不住還是問了句「怎麼樣」,朋友直話直說——沒什麼感覺,就是唱得挺響~~我無語。可是這無語背後是什麼呢?難道這就是一個觀眾看完一種戲劇藝術形式之後的唯一感想?可是現在的京劇可不就是給人這種感覺?      京劇是重視表演的藝術,唱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唱、念、做、打缺一不可,所以京劇才是舞臺藝術,而不是清唱「藝術」。可是現代傳媒通過電視對戲曲的介入幾乎徹底地改變了她。
  • 戲曲巨匠 |梅蘭芳與京劇之美
    1908年在喜連成借臺練戲,又向秦稚芬、胡二庚、路玉珊、陳德霖、丁蘭蓀、王瑤卿、錢金福、李壽山、喬蕙蘭、謝昆泉等京昆名家學藝,廣採博收,使梅蘭芳在這一期間學習了京劇的青衣、花旦、刀馬旦和崑曲的正旦、閨門旦、貼旦等各行當的劇目,進而,又通過舞臺實踐,在唱、念、做、打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辜振甫先生在上海唱京劇 馬博敏、劉建
    辜振甫先生來觀看演出後,在他擔任臺泥董事長的辦公室親切會見了馬博敏、李炳淑、尚長榮三位主要演員和時任京劇院院長的黎中城。李炳淑把汪先生的信鄭重地轉交給辜先生。京劇院則贈送了刊有本院演員陣容劇照的京劇掛曆。就在同一年,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決定,同時聘請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出任名譽會長,兩位先生都欣然接受。
  • 王珮瑜:一個「不務正業」的著名京劇演員
    據說曾經有個臺灣的攝影師叫凌峰的拍過她,很多年以後,凌峰仍然忘不了她,還在電視上通過電話尋人找她,很多人打電話過來提供信息,最後有個女士打電話過來說不認識唱評彈的王珮瑜,但是聽說過一個唱京劇的王珮瑜,還是唱老生的,不知道是不是那位先生要找的。誰能在這麼小小年紀就有如此的魅力?王珮瑜就是那種天賦爆棚的少年。
  • 尹正,26歲棄歌改演員,33歲因京劇而紅,勇於挑戰的人才有大驚喜
    兩位主演一位是已進入中年,卻保養有道的黃曉明,一位是影視新秀,因參演《夏洛特煩惱》而出名的尹正。該劇講述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一代天才京劇名伶商細蕊(尹正飾),與愛國富商程鳳臺(黃曉明飾)因戲結緣,為國盡忠的故事。
  • 京劇演員怎麼「吃」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 為什麼唱京劇要講究板眼?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 郭德綱演京劇被內行吐槽,但外行卻因郭德綱喜歡上了京劇!
    郭德綱的京劇根本沒有正經傳授,他是典型的唱什麼都評戲味兒,而且現在也改不過來。覺得郭德綱在弘揚京劇的人,最好先去弄明白什麼是評戲,然後你就知道老郭到底在弘揚什麼了。這就像有人拿著清朝的尿壺給你盛酒,告訴你這是古典的傳統喝法。你自己上當沒事,但千萬不要到處炫,說自己學會了古人怎么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