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俠:京劇應不應該等於「唱的響亮」?

2021-02-18 盛世梨園
一段時間前,和一位不經常看戲的朋友看戲。散戲,實在忍不住還是問了句「怎麼樣」,朋友直話直說——沒什麼感覺,就是唱得挺響~~我無語。可是這無語背後是什麼呢?難道這就是一個觀眾看完一種戲劇藝術形式之後的唯一感想?可是現在的京劇可不就是給人這種感覺?

      京劇是重視表演的藝術,唱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唱、念、做、打缺一不可,所以京劇才是舞臺藝術,而不是清唱「藝術」。可是現代傳媒通過電視對戲曲的介入幾乎徹底地改變了她。演唱會,這種最糟糕的形式破壞著京劇……各個流派的男女演員們穿著五花八門的各種式樣的服裝輪流登場……因為只有十幾分鐘的亮相時間,所以各個都聲嘶力竭……各個都在炫技,在顯示自己的唱功……音高……說白了京劇就是成了展示「響亮」的藝術。

      照著流行音樂和現代表演形式的路子走,噁心透了。

      由於臉上沒有妝,所以都不好十分誇張表情,又由於身上穿的是時髦的演出服,所以都不方便做手型,使眼色,千篇一律在胸前舉著兩隻手……張著大嘴……小生的儒雅做派沒了……青衣的端莊幽靜沒了……花旦的巧勁兒也不見了——全都變「嗷嗷」唱了。

        其實,以前的老唱片和老演員不是「狠狠地唱」的。「叫小藩」是不常見的炫技,更多的是娓娓道來……

        張君秋「獨守空幃……」不很響亮的,聲音是細細柔柔帶著小彎,才有四平調應有的悱惻纏綿,「碧雲天黃花地」如果過響過尖哪裡還有悽厲可言?

       「香蓮狀告陳世美,破鏡不曾望重圓……」那一句香蓮狀告含的感情是通過幾乎近於低沉的的處理來達到抒情效果的,絕非一味喊上去。現在當紅的幾個張派傳人,條件都不錯,嗓音甚至超過前輩,的確是祖師爺賞的戲飯碗,但是用功過了頭,唱的太響了,

        荀派是輕靈纖巧,是有如春日鶯語一般的靈動女性美,即使有媚也不是妓女叫春那種媚,是骨子裡的「媚」,不是賤。

        赫赫有名的「十二紅」是粉戲不假,即使是趙燕俠時代的」我小姐紅暈上臉面」還保留了「花心拆」這類的原詞,但是那種「粉」透出的是很倜儻很風流的感覺,是中國文人特有的恣情縱意在國劇中體現,有收有放。

        哪裡是不顧年齡而一味拋媚眼的「藝術」?

        童芷苓是後來拜了梅蘭芳的,是雜家,但是電影《尤三姐》應該還是荀的路子居多,

        我推崇裡面「那一日賴家盛宴開,

                懸燈結彩搭歌臺……

                柳湘蓮客串一曲惹人愛,

                那失路的英雄別具悲懷……

                只見他青袍箭袖絲鸞帶……」

      這段詞,陳西汀先生寫的極好,寫出了寂寞春心的悄然隱秘……更寫出了心底知音卻不可表白……

      童芷苓的腔甩的極靈動,那句句才是荀師的特點,卻分明包含著姑娘思念心上人的種種幽怨……

      配戲的尤二姐是王熙春,舊時上海灘大名鼎鼎的「小鳥兒」,袖著手上前一句「你高歌起舞為何來?」出戲的點,連停頓都如此讓人回味……

         童芷苓、陳西汀《尤三姐》——真是好。

         題外話寫寫多了……

         梅派還算好,李勝素、史依弘……還都不是一味「唱得響亮」灑狗血的角兒。

      最氣的當屬老旦啦,老旦的美學基調是——蒼勁,蘭文雲多少有些蒼勁感,可是人家不和這個圈玩啦,像小言一樣,聽不著嘍……

     戴著眼鏡的老旦名家和當紅的性感老旦,都太響亮啦……張著大嘴從見娘到對花槍,從赤桑鎮喊到天齊廟,反正不論是誰,除了響亮已經沒有其他審美感受了……

        最不好批評也不好讚賞的是孟廣祿。

        裘派是最重韻味,講究位置,更重氣派的。

        我一個辦公室的一位老師當年是孫盛文的學生,孫盛文也正是孟廣祿的老師,富連成「盛」字輩的。他和我說起花臉行是一臉的無奈,花臉行分化太大,有人太不規範,就仗著嗓子洪鐘大呂;有人行腔唱念太規範,幾乎把花臉變老生;有人條件不錯,沒有觀眾緣,有人嗓子也不行,唱功也不太行,但是紅的厲害……

         孟廣祿屬於最後一種,但是說實話我挺喜歡他,看他的戲知道他嗓子靠麥克,知道他扮戲反不如清唱,但是卻常常被他努力的「唱」所感動,他以一種幾乎能死在臺上的敬業精神來表演,激情洋溢,青筋暴突,每一字都竭盡全力,無論眼神還是動作都沒有一絲輕飄……

        有人說看著過癮,有人說看著累,有人說孟廣祿人不錯……總之,當紅裘派已經以「響亮」奪人。

        說來說去,老生行似乎得以倖免,因為老生行的審美要求就是儒雅含蓄,所以以「過」奪人眼球的還真沒有。

        于魁智總是中規中矩,挑不出錯來,王佩瑜雖雌音不能像孟小冬那樣完全消除,但是從十八張半的學習成果上看,韻味上下了功夫的……

        只是,于魁智沒有主觀上唱的響亮,也不自覺地被春晚和京歌毀了……

        每年他都準時上春晚,每年他都有京歌,春晚一般都是一段流水,根本談不上有細膩的表演,京歌大都把這位不錯的老生調門拔高,逼迫著他「唱得響亮」,他沒"嗷嗷"地唱,但是經常"啊啊"地唱……毀人吶……

        該寫寫程派了,由於喜歡程派的人多,所以跟著亂攪和的人也最多……

        一次開研討會,天津一位很懂戲的老先生說了一句話大家都笑了,他說:現在唱程派的人都像程派,就一個人不像,這個人是——程硯秋!

         程派之所以被人喜歡,是因為女性的野雲清腴之美更勝過繁花錦繡,是因為有那麼一份寒苦和孤獨總能令人砰然心動……夜深風竹敲秋韻………美的通感在於那份幽怨和安靜……

        可是她們唱的都太過,無論是誰……

        程派不大可能被蓄意唱的響亮,但是……地位高的路子偏,底子好的抖起來,扮相好的不用功,成名早的已老了,最棒的剛離世,被捧的最兇的問題多…… 

        有的過份講究和琴師的絲絲入扣的配合,使音樂不再是情感的表達,而純粹成了聲音技巧的展示……還動輒以先生正牌弟子的身份出現,殊不知程先生這輩子的收徒原則是不收女弟子……

        有的過份強調腦後音而形成悶窄,拋棄念白技藝,表演隨意性太大……但是由於偶像效應,受到瘋子一樣不理智的追捧……有的人說京劇要是就看票房的話那可就好了,看看咱們的偶像是唯一有票房的角兒,其實要是真的走票房就好了,這位角兒的嗓子根本不行,一年為什麼只唱那麼幾場,因為根本頂不下來連續演出,她的發聲不科學,最後害的是自己……純走票房,很有可能更早的消聲滅跡。

         有的為了追求標準每個字都咬緊了唱,已失去了寶貴的舒展之感……  年輕時雖然是標準傳人,但是殘酷的時光修改了扮相的同時,師父一旦仙逝,其對程派藝術的本質理解也被修改了,看她現在的戲反而不如看她十年前十五年前的戲……

        有的過份誇張了抑揚和頓挫,從聲音到做派都抖了起來……扮相漂亮到秋水明眸絕非虛誇,但是缺乏寶貴的親和力……即使是嬌驕二氣的選奩也需要跳出角色的保留感,可是這位角兒,把程派唱的太冷了……

        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這些新時代的京劇演員,是在科班教育已經斷裂的情況之下學習京劇的……是在京劇黃金時代已經遠去的背景之下堅守京劇的……是在眾聲喧譁但是無知者居多的觀眾群體的喝彩中展現於舞臺的…… 

        他們是優秀的,也理應有更多的敬意和掌聲獻給這些為生活帶來藝術的踐行者,時代變遷的悲喜劇都不應該由他們來買單,京劇的發展和消亡也不會因為他們的努力或者是不努力有所改變。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孫紅俠)

摘選自聊京劇公眾號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相關焦點

  • 唱京劇「倒字飄音」的缺點應如何糾正?
    孟小冬之《空城計》 儘管京劇界的人都說:「唱戲不能有倒字」,但是唱倒字的人仍然不少。是他們不注意嗎?不是,而是因為有個別的唱者既不懂得「陰、陽、上、去」的念法,又歡喜濫造「花腔」。如果大家都學習了「四聲」的念法,在創造新腔的時候就會顧到字的聲調,不讓「字音就腔」,那末,倒字的毛病就不至於發生了。  在傳統的劇目當中,有些定型的唱腔確實動聽,但就在這些動聽的腔調之中有時也會出現一些「倒字」。他們分明知道某一個字唱倒了,但是為了「謹守師承」,也只好「蕭規曹隨」地照樣唱下去。我們覺得,既然是錯誤的字音就應該糾正過來才對。
  • 「聽」郭德綱唱京劇把專業演員唱傻了
    「郭德綱:」準撂下……你哪裡休得要……」趙群自幼學藝,這段唱她倒背如流,但怎麼就接不上郭德綱的下句呢?趙群說:「從來沒聽過,多了很多詞,跟我們經常聽的楊派、餘派啊很不一樣。當我腦子聽著他的詞的時候就會想不到自己的詞,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當他突然結束的時候我也不知道我該唱什麼。」原來,郭德綱唱的是連周信芳都不曾留下任何音像資料的麒派《坐宮》,專業演員對此也倍感陌生。郭德綱說,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是海派京劇的特點。「多的這個尾巴是典型的海派唱法,當年我們在跑小班的時候有老先生跟我們說過,有這麼個唱法,好多地方都不一樣。」
  • 辜振甫先生在上海唱京劇 馬博敏、劉建
    結束演出的那天正是中秋佳節,時任上海京劇院總經理林宏鳴帶了琴師李壽成、鼓師李朝貴、月琴趙其山、三弦朱本傑等一起去辜老家中作客,那天正巧臺北新劇團的名角李寶春也在場,辜老和夫人備了茶點盛情待客。辜老見京劇院的樂隊一應到齊,格外高興,當即亮開嗓子,唱起了他最喜愛的《為國家哪何曾半日閒空》和《一事無成兩鬢斑》兩個唱段,並鄭重相約上海再聚。
  • 靳文泰:京劇應先自重而後人重之——對京劇現狀的兩點思考
    齊如山先生曾經說過:「一切事情都應該隨時改良,這是定而不可移的道理。但若是改而不良,就不如不改。」面對這種情形,吾輩也不得不反思當前京劇發展的現狀了。    京劇不能削足適履    在娛樂方式多元化選擇的今天,京劇已經風光不再,這很正常。但值得深思的是京劇如何能在當前充斥著各種各樣思潮的多元的現代文化藝術形式中找到自身的社會定位。
  • 京劇吊嗓子
    同樣的唱腔,在具體每個人演唱時,在具備同樣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也體現出京劇藝術家個人不一樣的體會。京劇流派唱腔的魅力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京劇流派唱腔的規範性與個人風格多樣性的完美統一結合。 京劇唱腔不同於流行歌曲:過眼雲煙、過期作廢。同樣的玉堂春蘇三起解流水:梅之大氣、張之高亢、程之委婉,歷久彌新、各盡芬芳。
  • 【京劇知識】京劇怎麼練聲
    京劇和歌唱的發聲是否相同,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分析。應該說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京劇的練聲方法,供你閱讀參考。雖然總的共鳴要求在一個固定的部位,但由於字的限制這裡面還要分出共振的主要部位和次要部位,不考慮這些,把每一個字用相同的方法唱(不唱在完全適當的部位)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對吐字來說,拼音的問題是很重要的,因為任何字都不外乎由聲母和韻母拼成。因為京劇總是要拖長唱的,所以韻母在這裡就格外地重要了。有時由於用氣口型及部位的關係,嘴型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因此韻母也就變了,這樣就會感到字不準和不歸韻了。
  • 京劇念白:京劇念白的要點以及注意事項
    具體要求是在念白過程中不要把肚子裡的氣全部用盡,要留一部分,這樣才能保證聲音的響亮和字音的完整。如果把肚子裡的氣全部用盡.發出的聲音既沒力量,又不悅耳。存氣最大的毛病是「跑氣」,就是把氣白白的浪費掉了。戲曲界有句經驗之談,叫做「放聲不放氣,永遠不費力」。意思是說,氣息放出來,必須是用在聲音上,不能把氣白白的呼出去。
  • 學京劇怎能不會弔嗓子?
    京劇唱腔是京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劇流派形成與區別,主要體現在流派唱腔的風格。同樣的唱腔,在具體每個人演唱時,在具備同樣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也體現出京劇藝術家個人不一樣的體會。京劇流派唱腔的魅力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京劇流派唱腔的規範性與個人風格多樣性的完美統一結合。  京劇唱腔不同於流行歌曲:過眼雲煙、過期作廢。
  • 京劇演唱十忌
    「吃字」即為咬字不清,猶如把字吃到肚子裡一樣。演員導致「吃字」的原因在於不能夠正確的運用唇,齒,舌,牙,喉這五個咬字發音的部位。 2。倒字:戲曲演員要想把字唱的準確,必須把陰,陽,上,去(四聲)找準,如「他」字,屬於陰平如把他讀成上聲,則為「塔」字了。「倒字」就是不辨四聲。3。
  • 唱吧麥克風初體驗:想唱就唱,唱得響亮
    的確,唱吧軟體的出現,簡化了K歌的複雜程度,即使不去KTV,足不出戶也能想唱就唱。然而,受制於錄音設備的限制,不少專業和業餘歌手的實力被削去大半。對著耳機話筒K歌,這種糟糕的用戶體驗著實令不少用戶頭疼。為了應對此法,也有用戶開始購入專業的錄音設備,然而高昂的費用再度將擁有「想唱就唱」夢想的人們擋在了千裡之外。正是基於對這些用戶需求的了解,唱吧近日終於也推出了一款獨特的硬體產品——唱吧麥克風。
  • 想唱就唱 要唱得響亮
    摘要:    □ 淄川 窗外風  作為一名五音不全的路人甲,哼歌都要跑調,如果再大聲唱出來,那還不把人都嚇跑?他還負責買菜做飯,於是家裡那輛不騎的自行車就成了他的坐騎,他飛快地來去,每次都把自行車放得妥妥的,不用我操一點點心。只要去都能聽到他的歌聲,同那幾個悶頭幹活的同事比起來,他那麼快樂。而歌聲也讓我們的交流無比輕鬆。
  • 為什麼唱京劇要講究板眼?
    ,跟唱片學了幾段唱,很得意!後來又有人說我唱的沒有板眼,我有點反感:吹毛求疵!現在我覺得京劇唱腔,講究板眼,太精闢了!      但是在初學的人中,也發現有我早年那種「不耐煩」的表情。似乎是學戲(唱)中的必經之路。其實板眼就是指樂曲中的節奏。也就是歌曲曲譜中的2/4、4/4的符號。這我們早就知道了!我唱歌不是唱得好好的麼?一點也不稀奇!不就是說音樂中每小節中有兩拍或者四拍嗎?
  • 【京劇知識】程派資深票友張繼安《淺談唱好程派的體會》
    在學習程派的過程中,還曾經得到張曼玲、陳寶賢、陳琪等程派名家以及夏邦琦、應嘉夫等人的指點,使我在研習程派藝術中不斷進取。十八年來,對程派藝術的鐘愛和痴迷,使自己對程派藝術有所感悟。現在根據自己的領悟想談談唱好程派的非常膚淺的體會,和程派愛好者同道一起探討程派藝術的真諦和精髓,有不當之處,請同道不吝指教。
  • 【名家教誨】趙燕俠:「京劇旦角的唱念,要使觀眾一字一句都聽清楚」
    批判地繼承這些經驗, 革新、豐富京劇旦角的唱念, 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年紀較輕, 舞臺實踐也不多, 在向前輩藝術家們學習的基礎上, 也曾嘗試著做了一些藝術上的改革, 現在來說說我在唱念改革上的一些體會。
  • 京劇演員為何因唱大軸結仇?
    如生旦唱對口時,打鼓人或將尺寸起得與梅平時唱的不合適,必能由奚將尺寸唱好,使梅接唱時十分合適,故梅對嘯伯極表滿意,願同嘯伯合演。此為掛二牌之難,因二牌者,必須揣磋頭牌之滿意及需要,方能合演長久。如今之二牌,則不能如從先掛二牌者之虛心也。倘頭牌之需要,而二牌並不供給,使頭牌永遠感覺同演之不合適,何能長久耶?(《名伶訪問記—奚嘯伯》,《立言畫刊》第158期,1941年10月4日。)
  • 如何唱好京劇唱腔的收音
    點擊連結(《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簡介),關注《早安京劇》其他公眾號長按二維碼,為辛苦的編輯打賞
  • 李雙江酒桌上唱京劇顯氣短
    只見李雙江穿著一件藍色短袖,坐在椅子上唱京劇。遺憾的是這段京劇表演卻有點低於期待水平了。眾所周知李雙江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唱歌水平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這個片段裡,李雙江唱歌總有一種氣上不去的感覺,扯著嗓子唱一句後就很快地吸了一口氣,又停頓提氣,儘管時間很短,但還是顯得整個片段看起來斷斷續續。
  • 郭德綱演京劇被內行吐槽,但外行卻因郭德綱喜歡上了京劇!
    郭德綱的京劇根本沒有正經傳授,他是典型的唱什麼都評戲味兒,而且現在也改不過來。覺得郭德綱在弘揚京劇的人,最好先去弄明白什麼是評戲,然後你就知道老郭到底在弘揚什麼了。這就像有人拿著清朝的尿壺給你盛酒,告訴你這是古典的傳統喝法。你自己上當沒事,但千萬不要到處炫,說自己學會了古人怎么喝酒。
  • 「京劇神童」陶陽:京劇不存在過時一說
    陶陽形容倒倉期十分「痛苦」,嗓子突然不好使了,過去能輕鬆上去的調子上不去了,有時候話都說不出來,對於京劇演員來說,嗓子不好使,演藝生涯意味著結束。  陶陽說,他喜歡京劇,連帶著和京劇有關的一切如畫臉譜、做道具他都喜歡,他從小學的也是京劇,如果不能唱戲,他不知道自己還能、還願意幹什麼。那段時間,他的情緒極度低落。
  • 京劇就是京劇:京劇為什麼不能姓京卻要改姓為「今」?
    應該把那些磚用於修築現代化的摩天大廈嘛!要講「融合」,故宮也應該拆毀,因為它建成於封建社會,是封建皇權的象徵,早已過時,拿某些人的口頭禪來說是「已然不符合我們這個時代」,與現代化格格不入了。應該拆掉故宮並在原址建一所現代化的玻璃幕牆的方盒子式的大商廈,或者建一個超豪華的現代化歌舞廳,這樣豈不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