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文:戈寶棟)
回想六十多年前,我就愛上了京劇,跟唱片學了幾段唱,很得意!什麼板眼不板眼,跟唱片上差不多就滿足了。後來年紀大了起來,聽說,有板眼怎麼回事,也沒有在意。後來又有人說我唱的沒有板眼,我有點反感:吹毛求疵!現在我覺得京劇唱腔,講究板眼,太精闢了!
但是在初學的人中,也發現有我早年那種「不耐煩」的表情。似乎是學戲(唱)中的必經之路。其實板眼就是指樂曲中的節奏。也就是歌曲曲譜中的2/4、4/4的符號。這我們早就知道了!我唱歌不是唱得好好的麼?一點也不稀奇!不就是說音樂中每小節中有兩拍或者四拍嗎?它們是強弱關係是「強、弱」或「強、弱、次強、弱」嗎?我早就知道了,歌不是唱得很好嗎?有什麼難的?這是一切音樂的規律。但是一唱戲,動不動就是「沒有板眼」!怎麼啦?覺得難。唱地方戲也沒有這麼難!也有的人因此望而卻步。看看那些上歲數的人,文化也不一定高,也許樂理知識還不如我,他卻唱得有滋有味。就那麼神秘?
是的,傳統的說法也許沒有那麼一套。但是道理卻是一樣的。我國的戲曲舞臺是靠音響指揮的,鼓師掌握一副檀板和一面單皮鼓。以檀板的音響作為強拍的信號,以鼓籤打在單皮鼓中的鼓心(稱為眼)的音響作為弱拍的信號。舞臺上一切演唱與伴奏,都必須聽從他的指令。故俗稱「板眼」。京劇的板式有「一板一眼」(即2/4),「一板三眼」(即4/4)。強拍以板(檀板)表示,弱拍以眼(鼓)表示。而京劇的「二黃」是「板起板落」即開唱或末字都落在「板」上。而「西皮」是「眼起板落」,也即是每句的起唱在弱拍的「眼」上,而末一字卻落在強拍的「板」上。這個規律自古以來就必須嚴格遵守。對於學唱京劇的人也是如此。
其實就是唱歌,也是如此。只是現在的歌曲節奏通常是機械的行進速度基本上沒有變化。通常的歌曲都是強音起、強音落。但是也有弱音起的,至於最後字都是在強音域的,只是不多。如我國的國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和「把我們的血肉」這個「起」和「把」字都是弱拍上唱的。還有《歌唱祖國》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五星」也是弱拍起。《國際歌》的「起來…」也是弱拍起。為了便於開口,在歌唱前必須有個前奏作鋪墊,這鋪墊的最後音必須落在強拍上,否則,就沒有辦法在弱音區開口。
然而戲曲的唱,不是歌曲那麼單純,唱段中有更多的抒情變化,有時激憤、有時悲慘、有時戀情等等。所以節奏的變化很多,而且人物各別。因此節奏的變化就很多。所以必須在鼓師的統一指揮之下進行。所以「板眼」的作用就非常重要。長期的實踐積累,「板眼」就形成了戲曲演員非常重要的職業習慣。這是非常重要非常合理的規則。而業餘演唱只是玩玩。所以常常在「板眼」問題上忽略。經內行經常指出,似乎有點「吹毛求疵」的感覺,也成為學戲過程中最令人畏難的問題。其實這卻是我國京劇在世界上音樂領域中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