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神童」陶陽:京劇不存在過時一說

2021-03-01 京劇


9月16日,大柵欄三慶園的演出後臺化妝間,陶陽試著戴上一款演出用的髯口。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中秋節傳統,要吃月餅、賞月色、請送兔兒爺的同時,也得抽空聽聽大戲。

  中秋期間,在有著220年歷史的老戲園子「三慶園」裡,一群年輕人從《坐官》、《哭靈》唱到《羅成叫關》、《包公鍘駙馬》……其中,「臺柱子」陶陽9月剛滿19歲,卻已與京劇結緣15年。

  緣起

  一開始因戲服好看愛上戲曲

  1997年,陶陽出生在江西。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便在姥爺姥姥身邊長大。4歲,他就開始「自學」京劇,然而與京劇的緣分,卻並非起源於京劇本身。

  在陶陽的印象中,最早接觸的是花鼓戲一類的地方戲。姥爺喜歡戲曲,在村中經常參與演戲導戲。陶陽的舅舅家有很多戲服,陶陽因為喜歡漂亮的戲服,而對戲曲產生熱愛並一發不可收拾。

  隨著姥爺姥姥年紀大了,4歲時陶陽便被接去了大連。為了讓陶陽聽話,大人們哄他會給他一件戲服。到了大連之後,陶陽一見沒有戲服便嚷著要回江西,大人們最後只能給他做了一件。

  在陶陽的要求下,戲服有了。父母不懂戲,買回的戲曲光碟並不是陶陽從小接觸的南方戲,而是京劇。看著光碟,陶陽一開始不大懂,但仍然跟著電視中的京劇演員唱戲,唱著唱著,漸漸就學會了。

  見陶陽如此喜歡京劇,父母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他送進了大連京劇團少兒班。自此之後,陶陽很快嶄露頭角。

  學藝

  因嗓子「倒倉」無法唱戲淡出舞臺

  2003年到2007年,陶陽參加各種京劇比賽,並且開始在多家電視臺演出京劇,其中包括中央電視臺。父母也為兒子找了老師學習京劇。

  陶陽出名甚早,曾被稱作「京劇神童」,然而學戲之路算不得一帆風順。2011年8月份開始,他進入了倒倉期,一度離開京劇舞臺去學相聲。

  「倒倉」即戲曲演員進入了青春期,嗓音開始發生變化。陶陽形容倒倉期十分「痛苦」,嗓子突然不好使了,過去能輕鬆上去的調子上不去了,有時候話都說不出來,對於京劇演員來說,嗓子不好使,演藝生涯意味著結束。

  陶陽說,他喜歡京劇,連帶著和京劇有關的一切如畫臉譜、做道具他都喜歡,他從小學的也是京劇,如果不能唱戲,他不知道自己還能、還願意幹什麼。那段時間,他的情緒極度低落。

  倒倉期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沒法唱戲了也不能幹等著,一段時間後,他開始學習相聲。

  相比於從小就接觸的京劇,相聲學習起來困難更大,寫臺本、背臺詞、排練,一場演出要花很多心思準備。儘管如此,他也從不曾將京劇擱置。

  陶陽說,雖然不知道自己哪一天能夠復出,但是為復出所做的準備一天也不曾間斷過,哪怕是相聲演出十分忙碌的時候,只要一有時間也會學習京劇。

  演出

  演員要介於「半夢半醒」之間

  今年8月18日,歷經220年滄桑歷史的「三慶園」重返大柵欄。在仿古雕花門臉後,長廊、燈籠、屏風,其裝潢無不古香古色,但是在老戲園中駐演的麒麟劇社,卻是一支由年輕人組成的隊伍,而聲音條件趨於穩定的陶陽也加入其中。麒麟劇社的成立,也意味著陶陽在京劇演出上的正式復出。

  麒麟劇社在三慶園固定每周晚場連演4天,每次演出1到3場不等,這一個月,陶陽唱了20來場戲。

  復出不激動,演出也不緊張,而是「很平靜」,他把這歸因於漫長的心理鋪墊。他說,在京劇舞臺上的復出已經在頭腦中上演過無數次,在他心裡,自己的復出一直是個必然事件,只不過不知道是哪一天——是幾年之後?是自己三十歲的時候嗎?現實比想像早來了一步。

  雖然不緊張,演出中仍然面臨挑戰,在陶陽復出以來的這20場戲裡,最難的是《清風亭》。

  《清風亭》講了一個悲劇故事,一對老夫妻將撿來的嬰兒撫養長大,後來孩子被生母接走,並且考上了狀元,然而及第之後,養子見養父母身為乞丐,便拒絕與他們相認,只給了養父母二百錢,老夫妻悲憤至極,死在清風亭中,而養子也被暴雷殛死。

  在戲中,陶陽演的是狀元張繼保的養父張元秀。年輕人演老生,各個方面都面臨挑戰,張元秀說起話來應該是什麼樣語氣和腔調?走起路來又該是什麼模樣?為了演得「是那麼回事兒」,陶陽會觀察地鐵口周邊乞討賣藝的老年人,將他們的姿態記入腦海。

  而在更難把握的老年角色心理上,陶陽說自己反而障礙不大,很多觀眾會抱著質疑的心態來看年輕人飾演老年人,《清風亭》演完之後反響卻很好,麒麟劇社演出了40多場戲,均無重複,只有《清風亭》不止演了一次。

  陶陽說,在舞臺上,演員必須入戲,不然無法將角色演活,但又不能完全入戲,不然無法控制場面,要處於「半夢半醒」之間。他說,三慶園最好的地方在於舞臺離觀眾足夠近,在演出的時候,他能清楚地看見臺下觀眾的表情。「那邊有人哭了,好,效果不錯,這塊兒有人沒入戲,那念白、腔調、動作上再加點兒,這就像是炒菜一點,要去把握一個火候。」

  ■ 對話

  京劇要消弭距離感就能重新贏回觀眾

  新京報:現在聽京劇的人多麼?

  陶陽:現在京劇的受眾是少了。8月份三慶園重張之前,整個前門地區沒有聽戲的地方,就算有戲園子,也沒有人去唱。

  新京報:為什麼會這樣?

  陶陽:有人說京劇老講發生過的事,已經過時了,但不是這樣。古裝片也講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依然很熱門,大家愛看。京劇是以古喻今的藝術,不存在過時的說法,而是發展到現在,漸漸和觀眾有了距離感,所以大家不願意去看了。

  新京報:距離感是什麼造成的?

  陶陽:也有體制的原因。現在很多劇團不太關注觀眾想看什麼,排的戲大多都是經典老戲,比如《空城計》,演很多很多遍,最後調子一起來大家就知道下一句是什麼,心理上已經疲乏了。因為不太演出「新戲」,很多不熟悉京劇的人會認為京劇的表演方式很單一,就是一句話唱上一兩分鐘,注重唱和肢體演出,故事佔比少,但其實京劇有很多類型,比如南派京劇就比較側重起伏承轉的情節,這樣的戲大家看了覺得新鮮,很多故事能引發共鳴。

  新京報:你們現在的演出是否會比較注意這一點?

  陶陽:會,我們現在著重去挑選一些情節飽滿的、大家沒怎麼接觸過的戲,票房的反饋還挺好。其實京劇這種傳統藝術要漸漸回到現代人的眼中,不需要大刀闊斧的創新,像什麼京劇結合朋克之類的。只要把劇庫裡原本就有但沒有經常演過的,大家能看懂而且覺得有趣的那些劇目,再搬回臺上,觀眾其實很能接受。

  新京報:現在觀眾群年齡結構是怎樣的?老人居多還是年輕人居多?

  陶陽:其實年輕人居多,大部分是和我們差不多大的,二三十歲的。當然也不排除年紀太大的老人家他行動不便,不太方便上這兒聽戲,也有一些我們的粉絲會過來捧場。但還是我剛剛說的,京劇它不是過時的藝術,只要消弭距離感,現代人會願意接觸它,這種審美需求是不受年齡所限制的。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戴軒



相關焦點

  • 京劇神童「囚禁」史被揭秘,陶陽轉發並感恩,郭德綱欣慰回應
    《陶陽:京劇神童的「囚禁」史》。文章一開篇就介紹道:「陶陽,京劇演員,郭德綱『行過禮』的乾兒子。1997年生於江西永新,自幼是戲迷;2006年獲小梅花京劇大賽金獎,被稱為『京劇神童』;2008年參加央視春晚,演唱京劇名段《坐宮》。」
  • 德雲社的京劇神童陶陽,他也很無奈,成了師兄弟們最想胖揍的人
    德雲社的京劇神童陶陽,他也很無奈,成了師兄弟們最想胖揍的人。德雲社是咱中國最大的相聲團體,德雲社弟子眾多,現在也有400多人了,熟悉德雲社的觀眾都知道德雲社有一個京劇小神童,名字叫陶陽,京劇神童陶陽小時候大家對他的稱呼,現在陶陽也有21歲了,在京劇方面的實力一直都是槓槓的。
  • 「京劇神童」陶陽,曾被郭德綱稱為實力超群,為啥淡出相聲舞臺?
    兒徒2007年,郭德綱在天津演出的時候,遇到了「京劇神童」小陶陽,那時候34的郭德綱跟10歲的陶陽相聊甚歡,也就是那次的見面兩人成了忘年交其他人在進入德雲社之後都是一以相聲為主,但是陶陽不一樣,郭德綱把自己對戲劇的喜愛都給予到他的身上,郭德綱只想讓陶陽在戲劇方面發光發熱,這樣戲曲也後繼有人,也完成了郭德綱的夢想。
  • 德雲社的京劇神童陶陽,為何逐漸淡出舞臺?
    陶陽現在也有在德雲社小劇場說相聲,不過比起小時候少許多了,主要精力都放在京劇上,畢竟這才是他所擅長的藝術、更是畢生志向所在。在唱京劇不掙錢的時候,相聲也就是郭德綱教給陶陽求生存的一門手藝而已,能就此大紅大紫也不是壞事,否則就轉回自己的長項。往時郭德綱為了保證陶陽的出鏡率,為了保證觀眾不會因為陶陽倒倉而忘記這個人,經常在大型的重要的演出結尾向觀眾介紹一下陶陽,小時候總讓他唱一段,有一段時間即便不唱,這個介紹的環節也沒剩下。
  • 京劇界的「方仲永」
    及至現代,又出現了一些在京劇方面有著過人天分的小演員,人們習慣稱他們為「京劇神童」,給予了他們更多的關注與掌聲,現如今,這些「神童」們又都身在何方呢?而後,先是陸地園因病去世,餘下三人中,馬超博改唱了小生,由奇和穆雨仍唱老生,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時過境遷,當年的「神童」們,既不「神」了,也非孩童了,泯然眾人矣。
  • 遇見郭德綱,是陶陽一生的幸運
    因為德雲社自帶招黑的體質,也給當年郭班主當年收陶陽為義子,京劇神童投身德雲社引來一番熱議:都說是郭班主和梨園行搶人了,唱京劇的陶陽入了個相聲道兒等於是毀了大好的前途,然而事隔十一年再看拜師進入德雲社的京劇神童陶陽很自然開始說相聲,外行人不懂,開始詬病一心為了孩子鋪路的郭班主:耽誤了小神童、和梨園行搶人……殊不知班主一心都是在為孩子不久就要到來的變聲期做打算。倒倉對唱戲的孩子極為重要,倒過去了便是祖師爺賞飯,代表你可以繼續吃這碗飯,但凡是沒倒過去的,基本這一輩子再和唱無緣。
  • 郭德綱演京劇被內行吐槽,但外行卻因郭德綱喜歡上了京劇!
    要知道沒有任何一種藝術是專門為外行人準備的,如果有那就是詐騙,是利用信息不對等圈錢而已。所以不要去相信什麼「圖一樂」、「更多人願意掏錢的藝術才是好藝術」,那都是典型的生意口,騙空子遛狗玩的。你願意接受洗腦就活該,但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掏了錢就特別有優越感,還要去嘲笑真正懂行的觀眾,覺得自己捧的偶像才是宇宙中心。
  • 被郭德綱稱為實力超群的陶陽,如今逐漸淡出了德雲社的相聲舞臺
    當年,當陶陽加入德雲社的時候,無數京劇迷都喊「把京劇神童還給我們」,「不要毀了京劇神童」,如今這個提法又開始興起,尤其是當陶陽的嗓子已經遠不如從前的時候。郭德綱讓陶陽學相聲,這個選擇到底是不是正確呢?當然,如果他嗓子恢復不了,那麼等後面依舊是捧他的時候。可以這麼說,只要陶陽的嗓音徹底穩住了,不升也不降的時候,就是老郭力捧他的時候。老郭的脾氣秉性,是真的很江湖氣。當年他收陶陽為義子的時候,多少人罵他,說他毀了陶陽。
  • 郭德綱和王佩瑜等人身體力行改變京劇現狀,但國粹為什麼就不火?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被世人熟知和尊敬,但是和很多優秀文化一樣想看想聽的觀眾並不多,而後繼乏人更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現今,縱然有中央電視臺專門為京劇和其他戲曲開闢了戲曲頻道,也經常組織京劇的比賽,餘派女老生王佩瑜和德雲社郭德綱身體力行推廣京劇。胡玫導演《進京城》更是把京劇在院線進行傳播,每年的央視春晚也都有京劇的節目,也捧紅了京劇神童陶陽等人,確實有好轉的跡象,但是與預期還是相差甚遠。
  • 徒弟去郭德綱家中吃飯,裝潢奢華像暴發戶,「義子」陶陽很受寵
    兩張合影的背景裝潢一對比,就有網友就調侃道:「這不就是中西混搭、壕味十足的暴發戶風格嘛。」 03再看合影中徒弟的排位,雖然只是家常聚餐,但是德雲社對於論資排輩、遠近親疏其實分得很清楚。 陶陽今年23歲,有「京劇神童」的稱號,2007年5月,年僅10歲的他就在天津首開個人京劇專場演出。2008年央視春晚、春節戲曲晚會、春節元宵晚會,他都有上臺表演京劇選段。 05當年,郭德綱對他的評價就是:「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唱京劇這麼好的孩子,他絕對是神童呀!
  • 陶陽為什麼離開德雲社?當初拜入郭門,郭德綱心裡早已有數
    被稱為「京劇小神童」,對京劇有著極高的天賦,從六歲開始學習京劇開始,陶陽就開始了「突飛猛進」的歷程,剛剛接觸京劇四個月,他就參加了東三省「老萬杯」京劇比賽,並獲得「優秀選手」稱號,隨著陶陽不斷的參賽與獲獎,他在曲藝界逐漸有了名氣,也因此認識了郭德綱。
  • 德雲初戀組|陶陽和王九龍的身高差
    大楠可以說是GD的忠實粉絲,最常出鏡的小雛菊也是權志龍的最愛~王九龍小雛菊另外,受大林減肥成功刺激之後,瘦身後的王九龍顏值也是很耐打的~最近官宣了一部網劇《人海之中遇見你》,可以期待一下王九龍雲鶴九霄陶陽京劇神童,陶雲聖
  • 京劇界為什麼出不了「郭德綱」
    京劇被稱為我們國家的國粹藝術,但是現在喜歡京劇藝術的人越來越少了,而且從目前的現狀來看,也很難出現像梅蘭芳這樣的「京劇大師」了!有人說京劇要想重新煥發生命力,除了要大力宣傳外,必須出現像相聲界郭德綱那樣的京劇領軍人物才行。
  • 桃林竹馬|封箱必有陶陽,陶陽必帶大林
    「憶童年時,竹馬青梅~」郭麒麟和陶陽可以說是真的「從小鬥到大」的感情,陶陽小時候就在郭老師家住,和郭麒麟擠在一張床上,一起長大。小的時候,陶陽上節目說過,不愛和郭麒麟玩,幾歲的陶陽,少年老成,和少爺玩不到一起。郭麒麟也說過,小時候,他覺得自己唱的不錯,但陶陽是「京劇神童」,所以不愛在他面前唱。現在,在很多節目裡,陶陽都會說到:「德雲社裡面我最喜歡的演員就是郭麒麟。」大林也總是說:「這是我兄弟,陶陽。」
  • 陶陽在進德雲社以前的生活:親生父母找不到人,名字也被改
    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就是陶陽。在德雲社他的藝名是陶雲聖,但是作為一名優秀的京劇演員,他依舊使用陶陽的名字。都知道陶陽從小就因為在京劇方面過人的天賦被捧,但是卻不知道的是,在進去德雲社之前,陶陽並沒有那麼幸運。甚至連名字都被改了。陶陽在遇到郭德綱之前是什麼生活?陶陽父母:連姓都改了!陶陽在進德雲社以前的生活:親生父母找不到人,名字也被改!
  • 2020郭德綱京劇《濟公活佛》北京站時間、地點、票價、演出詳情
    2020郭德綱京劇《活佛濟公》北京站,名家雲集共話民間傳奇,邀您共賞經典好戲!郭德綱京劇《濟公活佛》北京站時間:2020-01-14 周二19:30郭德綱京劇《濟公活佛》北京站地點:北京|長安大戲院郭德綱京劇《濟公活佛》北京站門票價格:180、280、380、480、680、880消息來源:大河票務網南宋時期朝廷動蕩、百姓生活艱難,其中有一得道高僧名喚濟公。
  • 京劇就是京劇:京劇為什麼不能姓京卻要改姓為「今」?
    我們認為任何時代的人都無非要吃飯、穿衣,要娛樂,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當然生活方式有改變,但說「翻天覆地」恐怕過於誇張。我們認為,時代雖然前進了,人們對美好的文化藝術的需求是不變的。試問:《詩經》、楚辭、唐詩、宋詞這些古代文化如何「與社會的現代化相融合」?莫非現代人不閱讀、不吟誦,只需一按電鈕就能領略其優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