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戲,是一項流傳深遠的表演形式。在如今的兩淮流域,這種藝術憑藉它獨有的風貌、豐富的內容、婉轉的歌詞以及飽滿的表現形式,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
在看花鼓戲時,不難感受到它的美感。一般情況下,有男子敲鼓,其動作粗獷有力道,配合著各種武術動作,看起來虎虎生威;還有女子執扇,有時候還拿著手帕,在舞臺中央翩翩起舞,與擊鼓男子形成較為鮮明的對比。
據統計,花鼓戲曾出國巡演,到過亞洲13個國家。當時的國際舞蹈理事會主席鄧提哈格也盛讚道:"花鼓燈不僅是中國的藝術,它也屬於全世界。"
由此可見,安徽地區的花鼓戲,已經走出國門,被世界認可,成為舞蹈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花鼓燈的起源
既然提到這項藝術,便不得不追溯一下它的起源。說來慚愧,花鼓戲這種藝術類的文化表演,在古時候算是難登大雅之堂的。
因此,這也為探究花鼓戲起源帶來了不少麻煩。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演變過程,依舊能體現出兩淮流域地區的百姓的審美取向。
起源時間
所以說,關於花鼓燈起源於的時間,向來沒有具體考究,也難以探查明確。關於它的相關文獻或記載,同樣少得可憐,只能從一小部分地方志中管中窺豹了。
據《鳳臺縣誌》記載:"花鼓燈歷史悠久,宋朝時代就流行於鳳臺、懷遠一帶。"該書又說道:"花鼓燈,又名紅燈、故事等,歷史悠久,從宋朝就有了花鼓燈,主要流行於鳳臺、懷遠、潁上一帶,是一種優秀的民間舞蹈。"
從這裡不難看出,花鼓戲的大概形成時間,應該是在宋朝年間。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宋朝的經濟、文化,曾迎來一個爆炸式的發展。
在當時東京城中的勾欄瓦舍當中,有不少手藝人,靠著歌舞、說唱、武術、雜技的表演形式,在京城中聞名一時。
還要一首歌詞,叫做"自元代到如今,紅燈又叫花鼓燈。"可以推斷,花鼓燈的起源,來自於瓦舍勾欄中的某項或多項節目,到宋元交際之時,它逐漸成型,並有新的表演方式與名稱。這個時間點,距今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
起源於秧歌
根據相關學者的考證,花鼓戲的表演藝術之一,很有可能與秧歌有關。在很久之前,淮河兩岸的農民在耕作時,常用歌唱來抒發自己勞動的熱情,在山上放牛時唱放牛歌,鋤草耕田時經常唱鋤頭歌,聲音高亢激昂,洪亮有力,仿佛在向大自然表達熱愛,在向收穫祈禱祝福,這種形式的歌唱被稱為"秧歌"。
隨著時間的發展,秧歌逐漸發展成二人對唱,數人合唱,內容也從耕田變得越來越多姿多彩,例如對花名,對人名,還有青年男女對唱情歌的,都表達了古代農耕文明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尊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些歌詞,不僅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也是當時社會的反映。正因如此,一些歌詞有它獨特的價值在裡面。
再後來,隨著農耕技術的進步,農民辛勤勞動完畢之後往往還有多餘的精力,懷著對收穫的期待,他們開始興高採烈地敲鑼打鼓起來。人們邊唱秧歌變起舞,這就是所謂的"花鼓秧歌",即花鼓燈的雛形。
宋元之後,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家不斷對這一藝術形式經行加工改造,並結合多種民間舞蹈特點,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成如今廣為傳唱的藝術形式——淮上花鼓燈。
名稱由來
關於花鼓燈的名稱由何而來,說法也是各有千秋。
有一種觀點認為:來自花鼓燈中的角色,"蘭花""小鼓架""紅燈",各取一字得到"花鼓燈"。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這種取名方式,很符合古代對某一表演內容的叫法。
比如京劇中,有一個經典劇目叫做《失空斬》,稍微了解的讀者都知道,這一劇目是根據《三國演義》中的三個經典橋段——"失街亭"、"空城計"與"斬馬謖"演繹而來。
至於劇目的名稱,也同樣是從三個經典橋段中各取一字,雖然簡單直接,但讓人一看就懂。同樣道理,看到花鼓戲,觀眾便能立馬聯想到它的三個特色:女子執蘭花、男子敲鼓,然後唱起一出大戲。
另外一種說法,來自於元宵節的某項活動。
在古時候,晚上的文娛活動古時稱為"玩燈"、"看燈"。直到現在,人們過元宵節的時候,還喜歡給家裡的孩童們買上燈籠。
在傳統的年月中,正月是人們玩燈最頻繁的時候。而在元宵節,一些表演者也經常通宵達旦地表演花鼓戲。久而久之,花鼓燈的名字由此而來。
花鼓戲是如何表演的?
別看花鼓燈接地氣,但它的藝術成就卻很高,包含著各種表演方式,例如舞蹈,花鼓歌,樂器,角色,音樂等都是花鼓燈的形式,可以說是一個民間藝術的集大成者。
這其中,舞蹈是花鼓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花鼓燈最具有張力,最具有表現力感染力的一部分。
每當開戲之時,便有表演者穿著大紅大綠的鮮豔服裝,扭著腰,揮舞著扇子,敲著鼓,舞動著,跳躍著,歡騰著,仿佛與天地交融在一起,歡快輕鬆的氛圍充滿人間。
舞蹈種類和形式
花鼓燈舞蹈的種類也頗為繁多,大體分為單項動作,二人或以上動作。
個人動作有"岔傘舞",就是領舞者拿著三把子表演;"臘花舞",則是頭戴花朵的女主角的舞蹈;
"鼓架子舞",經常由男主角表演,也是難度最高的舞蹈,男主角要懂得武術,雜技等多種技能,並能綜合運用。
這樣一來,才能讓整個表演更有張力、粗獷的氛圍,同時,與女子表演形成一種烘託式的氛圍。
舞蹈的形式一般分為三種—大場、小場和遊場。
大場別名"大花場",首先出場的是"傘把子",他在領舞之後配合鑼鼓多人上場表演,場面甚是熱鬧;
小場的男女雙人舞蹈是整個花鼓燈的核心,主要由男女之間細膩的表演組成,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嬉戲場面。
遊場是指臘花獨舞,時而奔放,時而輕柔,時而快如雨點,時而溫潤如玉,是整個花鼓戲最具考驗表演能力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花鼓戲還有文場和武場之分,文場以唱歌對話為主,武場以舞蹈為主,兩種表現形式都有獨特的美感。
音樂特色
花鼓戲的音樂也是頗具兩淮特色,主體包括花鼓歌,花鑼燈鑼鼓,後場小調和伴奏曲牌。
男性角色唱《挎鼓歌》,女性角色唱《臘花歌》,花鼓歌也分為獨唱、對唱,合唱等多種形式,因其來自民歌小調,所以地方特色明顯,腔調比較符合當地人的習慣,曲調高亢豐富,情感表達強烈。
鑼鼓是花鼓燈的靈魂,舞蹈都要踩著鑼鼓的節奏。俗話說"鑼鼓一響,腳底板就癢",足以說明鑼鼓的重要性。鑼鼓有"下場鑼鼓"和"曲牌鑼鼓"。
下場鑼鼓別稱"長流水",是眾多鑼鼓的快速組合。"曲牌鑼鼓"又稱"閒鑼鼓",節奏時快時慢,大起大落,精彩無比。
鑼鼓隊伍一般6-9人,傳說中的"三大件",花鼓、大鑼、大鈸各一人,其次還有小鈸1-2人,鏜鑼2-4件。鑼鼓曲牌有《燈鑼鼓》《小煞鑼》《大煞鑼》《加槌鑼》《長流水》《押條鑼》《長趟鑼》等十八種。
花鼓隊演員
花鼓燈演員分為兩大類,男主角"鼓架子",女主角"臘花",也叫"蘭花"。在古時候,"臘花"還曾由男性反串,其主要道具便是"扇子"、"手巾"、"花傘"等。
男性角色通常威武雄壯,頭扎紅巾,上身穿緊身短褂,下身彩褲,腰間彩帶,腳踩快靴。
反觀女性角色,一般都是頭戴花,抹粉黛,掛流蘇,上身鑲邊花斜女褂,下身彩褲,腰間彩蘇。最具特色的是一雙繡花,腳踩高蹺,扭動起來婀娜多姿,風韻萬分。
淮河之畔的藝術之花——鳳陽花鼓戲
鳳陽花鼓是花鼓戲中最璀璨的明珠,又稱雙條鼓,發源於安徽鳳陽,明代中葉卻在江浙一帶城鄉流傳。
說起鳳陽,熟悉歷史的讀者或許還想到了一個人,沒錯,正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洪武。
話說朱元璋掌權後,於洪武三年強制江南十四萬戶遷往中都鳳陽。這些都是什麼人呢?
從相關記載來看,大都是江南富賈地主之流。
由此不難發現朱元璋的心思與打算,此舉一來是為了削弱江南對中央的威脅,二來為中都的建設補充必須的人口。
雖然明朝律令嚴禁返鄉,但仍有大量人口鋌而走險。至於這種辦法,也實在叫人感到無奈。這些人為了返鄉,便會偽裝成乞丐,以逃荒為名,然後成群結隊返回江浙探親。
等到第二年耕種時期,再用同樣的辦法返回鳳陽。久而久之,這也就成了習慣,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反而成了一種特殊的民間歌舞。
其中有才華者,還為歌舞配了臺詞。清代《鳳陽乞討者》中這樣說:"家住明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在這個基礎上,有許多藝人為了生計,便憑藉花鼓燈走南闖北,浪跡天涯,四處飄零,乞討賣藝,鳳陽花鼓逐漸傳播開來。
到了滿清時期,鳳陽花鼓還曾傳播進入清朝宮廷中,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表演方式。在乾隆年間,它還被編入戲曲劇本《綴白裘》中。
到了上世紀,鳳陽花鼓戲並沒有沉寂下去,反而憑藉著自己的深厚底蘊,再次爆發出光芒。
即便是摩登都市上海的大唱片公司,也收錄了不少關於鳳陽花鼓戲的唱片。這說明,鳳陽花鼓戲在當時的流行程度,因為接地氣,所以在民眾中很有觀眾緣。
綜上,花鼓戲之所以有如此持久厚重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便是因為它深深紮根於人民之中。正是這種接地氣的表演方式,才讓它雅俗共賞,成為廣大民眾心中的藝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