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淮文化的精粹——花鼓燈,是怎樣走進千家萬戶的?

2020-12-27 聊奇論史

花鼓戲,是一項流傳深遠的表演形式。在如今的兩淮流域,這種藝術憑藉它獨有的風貌、豐富的內容、婉轉的歌詞以及飽滿的表現形式,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

在看花鼓戲時,不難感受到它的美感。一般情況下,有男子敲鼓,其動作粗獷有力道,配合著各種武術動作,看起來虎虎生威;還有女子執扇,有時候還拿著手帕,在舞臺中央翩翩起舞,與擊鼓男子形成較為鮮明的對比。

據統計,花鼓戲曾出國巡演,到過亞洲13個國家。當時的國際舞蹈理事會主席鄧提哈格也盛讚道:"花鼓燈不僅是中國的藝術,它也屬於全世界。"

由此可見,安徽地區的花鼓戲,已經走出國門,被世界認可,成為舞蹈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花鼓燈的起源

既然提到這項藝術,便不得不追溯一下它的起源。說來慚愧,花鼓戲這種藝術類的文化表演,在古時候算是難登大雅之堂的。

因此,這也為探究花鼓戲起源帶來了不少麻煩。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演變過程,依舊能體現出兩淮流域地區的百姓的審美取向。

起源時間

所以說,關於花鼓燈起源於的時間,向來沒有具體考究,也難以探查明確。關於它的相關文獻或記載,同樣少得可憐,只能從一小部分地方志中管中窺豹了。

據《鳳臺縣誌》記載:"花鼓燈歷史悠久,宋朝時代就流行於鳳臺、懷遠一帶。"該書又說道:"花鼓燈,又名紅燈、故事,歷史悠久,從宋朝就有了花鼓燈,主要流行於鳳臺、懷遠、潁上一帶,是一種優秀的民間舞蹈。"

從這裡不難看出,花鼓戲的大概形成時間,應該是在宋朝年間。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宋朝的經濟、文化,曾迎來一個爆炸式的發展。

在當時東京城中的勾欄瓦舍當中,有不少手藝人,靠著歌舞、說唱、武術、雜技的表演形式,在京城中聞名一時。

還要一首歌詞,叫做"自元代到如今,紅燈又叫花鼓燈。"可以推斷,花鼓燈的起源,來自於瓦舍勾欄中的某項或多項節目,到宋元交際之時,它逐漸成型,並有新的表演方式與名稱。這個時間點,距今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

起源於秧歌

根據相關學者的考證,花鼓戲的表演藝術之一,很有可能與秧歌有關。在很久之前,淮河兩岸的農民在耕作時,常用歌唱來抒發自己勞動的熱情,在山上放牛時唱放牛歌,鋤草耕田時經常唱鋤頭歌,聲音高亢激昂,洪亮有力,仿佛在向大自然表達熱愛,在向收穫祈禱祝福,這種形式的歌唱被稱為"秧歌"。

隨著時間的發展,秧歌逐漸發展成二人對唱,數人合唱,內容也從耕田變得越來越多姿多彩,例如對花名,對人名,還有青年男女對唱情歌的,都表達了古代農耕文明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尊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些歌詞,不僅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也是當時社會的反映。正因如此,一些歌詞有它獨特的價值在裡面。

再後來,隨著農耕技術的進步,農民辛勤勞動完畢之後往往還有多餘的精力,懷著對收穫的期待,他們開始興高採烈地敲鑼打鼓起來。人們邊唱秧歌起舞,這就是所謂的"花鼓秧歌",即花鼓燈的雛形。

宋元之後,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家不斷對這一藝術形式經行加工改造,並結合多種民間舞蹈特點,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演變成如今廣為傳唱的藝術形式——淮上花鼓燈。

名稱由來

關於花鼓燈的名稱由何而來,說法也是各有千秋。

有一種觀點認為:來自花鼓燈中的角色,"蘭花""小鼓架""紅燈",各取一字得到"花鼓燈"。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這種取名方式,很符合古代對某一表演內容的叫法。

比如京劇中,有一個經典劇目叫做《失空斬》,稍微了解的讀者都知道,這一劇目是根據《三國演義》中的三個經典橋段——"失街亭"、"空城計"與"斬馬謖"演繹而來。

至於劇目的名稱,也同樣是從三個經典橋段中各取一字,雖然簡單直接,但讓人一看就懂。同樣道理,看到花鼓戲,觀眾便能立馬聯想到它的三個特色:女子執蘭花、男子敲鼓,然後唱起一出大戲。

另外一種說法,來自於元宵節的某項活動。

在古時候,晚上的文娛活動古時稱為"玩燈"、"看燈"。直到現在,人們過元宵節的時候,還喜歡給家裡的孩童們買上燈籠。

在傳統的年月中,正月是人們玩燈最頻繁的時候。而在元宵節,一些表演者也經常通宵達旦地表演花鼓戲。久而久之,花鼓燈的名字由此而來。

花鼓戲是如何表演的?

別看花鼓燈接地氣,但它的藝術成就卻很高,包含著各種表演方式,例如舞蹈,花鼓歌,樂器,角色,音樂等都是花鼓燈的形式,可以說是一個民間藝術的集大成者。

這其中,舞蹈是花鼓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花鼓燈最具有張力,最具有表現力感染力的一部分。

每當開戲之時,便有表演者穿著大紅大綠的鮮豔服裝,扭著腰,揮舞著扇子,敲著鼓,舞動著,跳躍著,歡騰著,仿佛與天地交融在一起,歡快輕鬆的氛圍充滿人間。

舞蹈種類和形式

花鼓燈舞蹈的種類也頗為繁多,大體分為單項動作,二人或以上動作。

個人動作有"岔傘舞",就是領舞者拿著三把子表演;"臘花舞",則是頭戴花朵的女主角的舞蹈;

"鼓架子舞",經常由男主角表演,也是難度最高的舞蹈,男主角要懂得武術,雜技等多種技能,並能綜合運用。

這樣一來,才能讓整個表演更有張力、粗獷的氛圍,同時,與女子表演形成一種烘託式的氛圍。

舞蹈的形式一般分為三種—大場、小場和遊場。

大場別名"大花場",首先出場的是"傘把子",他在領舞之後配合鑼鼓多人上場表演,場面甚是熱鬧;

小場的男女雙人舞蹈是整個花鼓燈的核心,主要由男女之間細膩的表演組成,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嬉戲場面。

遊場是指臘花獨舞,時而奔放,時而輕柔,時而快如雨點,時而溫潤如玉,是整個花鼓戲最具考驗表演能力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花鼓戲還有文場和武場之分,文場以唱歌對話為主,武場以舞蹈為主,兩種表現形式都有獨特的美感。

音樂特色

花鼓戲的音樂也是頗具兩淮特色,主體包括花鼓歌,花鑼燈鑼鼓,後場小調和伴奏曲牌。

男性角色唱《挎鼓歌》,女性角色唱《臘花歌》,花鼓歌也分為獨唱、對唱,合唱等多種形式,因其來自民歌小調,所以地方特色明顯,腔調比較符合當地人的習慣,曲調高亢豐富,情感表達強烈。

鑼鼓是花鼓燈的靈魂,舞蹈都要踩著鑼鼓的節奏。俗話說"鑼鼓一響,腳底板就癢",足以說明鑼鼓的重要性。鑼鼓有"下場鑼鼓"和"曲牌鑼鼓"。

下場鑼鼓別稱"長流水",是眾多鑼鼓的快速組合。"曲牌鑼鼓"又稱"閒鑼鼓",節奏時快時慢,大起大落,精彩無比。

鑼鼓隊伍一般6-9人,傳說中的"三大件",花鼓、大鑼、大鈸各一人,其次還有小鈸1-2人,鏜鑼2-4件。鑼鼓曲牌有《燈鑼鼓》《小煞鑼》《大煞鑼》《加槌鑼》《長流水》《押條鑼》《長趟鑼》等十八種。

花鼓隊演員

花鼓燈演員分為兩大類,男主角"鼓架子",女主角"臘花",也叫"蘭花"。在古時候,"臘花"還曾由男性反串,其主要道具便是"扇子"、"手巾"、"花傘"等。

男性角色通常威武雄壯,頭扎紅巾,上身穿緊身短褂,下身彩褲,腰間彩帶,腳踩快靴。

反觀女性角色,一般都是頭戴花,抹粉黛,掛流蘇,上身鑲邊花斜女褂,下身彩褲,腰間彩蘇。最具特色的是一雙繡花,腳踩高蹺,扭動起來婀娜多姿,風韻萬分。

淮河之畔的藝術之花——鳳陽花鼓戲

鳳陽花鼓是花鼓戲中最璀璨的明珠,又稱雙條鼓,發源於安徽鳳陽,明代中葉卻在江浙一帶城鄉流傳。

說起鳳陽,熟悉歷史的讀者或許還想到了一個人,沒錯,正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洪武。

話說朱元璋掌權後,於洪武三年強制江南十四萬戶遷往中都鳳陽。這些都是什麼人呢?

從相關記載來看,大都是江南富賈地主之流。

由此不難發現朱元璋的心思與打算,此舉一來是為了削弱江南對中央的威脅,二來為中都的建設補充必須的人口。

雖然明朝律令嚴禁返鄉,但仍有大量人口鋌而走險。至於這種辦法,也實在叫人感到無奈。這些人為了返鄉,便會偽裝成乞丐,以逃荒為名,然後成群結隊返回江浙探親。

等到第二年耕種時期,再用同樣的辦法返回鳳陽。久而久之,這也就成了習慣,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反而成了一種特殊的民間歌舞。

其中有才華者,還為歌舞配了臺詞。清代《鳳陽乞討者》中這樣說:"家住明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在這個基礎上,有許多藝人為了生計,便憑藉花鼓燈走南闖北,浪跡天涯,四處飄零,乞討賣藝,鳳陽花鼓逐漸傳播開來。

到了滿清時期,鳳陽花鼓還曾傳播進入清朝宮廷中,成為一種頗為流行的表演方式。在乾隆年間,它還被編入戲曲劇本《綴白裘》中。

到了上世紀,鳳陽花鼓戲並沒有沉寂下去,反而憑藉著自己的深厚底蘊,再次爆發出光芒。

即便是摩登都市上海的大唱片公司,也收錄了不少關於鳳陽花鼓戲的唱片。這說明,鳳陽花鼓戲在當時的流行程度,因為接地氣,所以在民眾中很有觀眾緣。

綜上,花鼓戲之所以有如此持久厚重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便是因為它深深紮根於人民之中。正是這種接地氣的表演方式,才讓它雅俗共賞,成為廣大民眾心中的藝術之花。

相關焦點

  • 【全文】花鼓催春——湖南花鼓戲探源
    奴家今年一十七,梳妝打扮去看戲,雙腳走進戲場裡,有錢的哥哥也往裡擠。郎坐東來奴坐西,各扯各的眉眼在心裡。奴家今年一十八,梳妝打扮回娘家,走到半路裡,他扯住奴的衣,他拿出了一件麼東西——一像豬腳冇得叉叉。一像茄子冇得把把,一像洋糖有得芝麻。
  • 鳳陽形象代言人丁於演唱《中國花鼓鳳陽》MV正式發布
    特別是被譽為全運會史上最成功的主題曲《相親相愛》,旋律動感時尚,又滲透著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的元素,成為山東對外宣傳的一張文化名片…… 鳳陽: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花鼓之鄉 安徽鳳陽是歷史文化名城,明太祖朱元璋的家鄉,也是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發源地。
  • 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中國藝術家新名片組委會成立
    組委會致力於成為一個集復興、傳承、創新、宣傳、服務於一身的挖掘、扶植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和藝術成果的最佳平臺,促進中華藝術和歷史文化的發展。挖掘中華藝術深藏的底層智慧、為買家去「偽」存「真」;為不擅經營的藝術家提供幫扶,助力其潛心創作。真正實現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讓人民獲得健康豐富的精神食糧。
  • 訪名角→「花鼓皇后」李春華!
    近日,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傳來消息,這位花鼓名家將於12月28日晚7點30分登臺曹禺大劇院,為觀眾呈獻從藝50周年個人演唱晚會。現在,先隨小編一起走進李春華老師的藝術人生。1970年,她被招進縣花鼓劇團,每天從早到晚苦練基本功,膝蓋腫了,胳膊青了,還咬牙堅持。1974年,她飾演《平原作戰》中的小英一角,這個人物必須具備文唱武打的招式,為了練好這個角色,她不知經歷了多少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在表演中她流動飛揚,雖顯稚嫩,但很亮眼,成為整個舞臺一道靚麗的風景。
  • 文化 | 走近非遺之落地花鼓:落地花鼓聲,聲聲客家情
    平遠文化館副館長 洪樹湘:原來的落地花鼓人員比較少,只有生旦醜一組人,現在我們經過初步的改革,保留原有的精髓,一組人馬生、旦、醜,加入六個伴舞,舞臺就比較活躍,再加上音樂,用比較現代的,加入了民族的,加入了西洋音樂,做鋪墊,出來的效果使現在的觀眾比較容易接受。
  • 魏家莊街道打好提前量、做好「繡花功」 垃圾分類走進千家萬戶
    讓垃圾分類理念走進千家萬戶市民積極參與活動。11月30日,濟南市人大發布通報,《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已經2020年11月27日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批准,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 百草味全新年貨禮盒矩陣上線,「國民年禮」走進千家萬戶
    但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人情味」,中國人過年送禮、置辦年貨的傳統習俗已經深深的刻在文化基因裡,年貨禮物承載的不僅是對親朋好友的祝福,也是情感溝通的紐帶。作為中國休閒零食行業的領軍企業,百草味已經連續8年打造「年味」禮盒,通過對中國人獨特年味場景的還原,為消費者打造具有濃濃中國味的國民年貨禮盒。
  • 隨州這批最後的花鼓藝人上過央視也下過鄉!
    於2008年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兜兜轉轉,一批又一批的人來了又去。在這如此宏大廣闊的歷史裡,花鼓戲像一涓清流,細潤著這一座小城!非物質文化遺產 培養傳承人200多年的文化,卻瀕臨滅絕自從電視機興盛之後,花鼓戲就開始走下坡路了。但花鼓戲是古老稀有劇種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她們最擔心的是花鼓戲會失傳。
  • 新年歌曲:鳳陽花鼓
    新年歌曲:鳳陽花鼓2016-02-12 12:16:3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左手鑼 右手鼓  手拿著鑼鼓來唱歌  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  只會唱個鳳陽歌  鳳陽歌啊 咿呀哎呦  得兒鐺鐺飄一飄  得兒鐺鐺飄一飄  得兒飄 得兒飄  得兒飄 得兒飄飄飄一飄  得兒飄飄飄一飄  repeat  鳳陽花鼓 安徽曲種。
  • 古時祈雨、趕廟會活動助興表演,古滎「對花鼓」
    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的對花鼓起源於20世紀初。當時古滎鎮為澤縣縣政府所在地,每條街都有一支小型鼓樂隊,主要為祈雨、趕廟會活動打鼓助興。鼓隊匯集,從對陣比賽,到學習交流,最終達到融合重組,合眾為一。古滎鎮「對花鼓」應運而生。對花鼓也稱「鼓戲」。參加表演者一般由20人組成,每人各執一件樂器,邊擊邊舞。樂器有大鼓、大鑼、鐃、馬鑼、鑔各4面。演奏雄渾有力,恢弘大氣,雅俗共賞,撼天動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花鼓的演奏不僅具有其他鼓樂隊的喜慶熱烈,且富於歷史文化內涵。它的每個段子都圍繞一個主題,都聯繫著一個歷史故事。
  • 【懂點戲曲】花鼓催春 ——花鼓戲探源(3)
    地花鼓、花鼓小戲,能夠擁有第2個條件,及第1個條件的某些部分;但要靠地花鼓、花鼓小戲的演出來佔領市場、贏得收入,並有足夠的收入用來養活藝人、維繫班社正常運轉,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大型演出劇目的出現,才能使一個新劇種壯大、成型。花鼓戲從小戲到大戲的過程,可能是兩條途徑:一是移植湘劇、從半湘半花的演出形式中演化過來,一是從儺戲劇目中演化而來。
  • 蘇寧置業集團寇文東一行兩人到兩淮控股集團考察調研
    2021年1月1日新年伊始,蘇寧置業集團西北區域成本招採總經理寇文東,工程總監朱開學一行兩人到兩淮控股集團調研,就兩淮建設建築總承包及專業分包相關業務進行入庫考察。集團市場部部長倪衛東主持考察交流會。基礎分公司、建築分公司及第二工程處相關人員參加座談。
  • 12月12日首場「國潮肆玖 文化精粹」走進茅臺之旅暨招商大會舉辦
    12月12日,首場【國潮肆玖 文化精粹】走進茅臺之旅暨招商大會在貴州遵義茅臺盛大開幕。為期兩天的活動,由深圳市國潮肆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潮肆玖)創始人李厚德帶領百位嘉賓一起暢遊茅臺鎮——茅臺文化展示廳、《天釀》表演,詳細了解茅臺鎮發展歷史、中國白酒文化、醬酒產業態勢等情況。國潮肆玖、東方鶴、諸葛道三大醬酒品牌隆重亮相。
  • 「傳承天府文化 弘揚川劇精粹」 成都鹽小錦馨師生共享戲曲魅力
    中國網12月4日訊(鍾傳亮)為保護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川劇藝術,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師生情操、推進校園美育教育。12月3日,「傳承天府文化弘揚川劇精粹」2020年川劇傳承推廣「戲曲動漫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學校組織了師生進行觀影、互動活動。
  • 鳳陽花鼓《中都鼓韻》震撼上演!好評不斷!(內附視頻及現場圖片)
    昨日,鳳陽花鼓《中都鼓韻》首次在安徽大劇院進行展演將我們鳳陽獨有的傳統文化帶給更多人領略演出可以說是相當精彩絢爛的舞臺效果、優美的舞蹈動作、氣勢磅礴的表演……沒能去現場觀看的小夥伴也不要遺憾小編給你們準備了視頻和大量現場高清圖片一起來感受現場的震撼氣氛吧!
  •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木偶戲走進龍巖學院
    5月31日,客家木偶戲專場活動走進龍巖學院,上杭縣客家木偶藝術傳習中心精彩的木偶表演,受到師生們點讚。木偶藝術家們現場示範木偶戲孫悟空、豬八戒打白骨精片斷的操縱技巧。  上杭縣客家木偶藝術傳習中心主任邱保銘介紹,上杭客家木偶戲,俗稱傀儡戲,自明朝初年傳入上杭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經過歷代藝人的傳承發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徵,成為客家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但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這門傳統地方藝術漸漸衰落,為搶救這門獨特的地方藝術,上杭縣成立了客家木偶藝術傳習中心,為客家木偶藝術精心培育新人。
  • 電商助力涼山喜德縣特色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涼山州喜德縣的燕麥粉、苦蕎茶、土蜂蜜等特色農產品,正通過電商走出大山,走進千家萬戶。前兩天剛去山坡上看了看栽種的花椒樹,長勢都挺好,的日有呷莫的心才放了下來。的日有呷莫是喜德縣拉卡鄉四合村人。以前家裡就是種土豆、玉米等農作物,僅夠家裡人吃飯。前兩年種的兩畝花椒樹,去年剛剛結果實,就給她家增加了3000多元的收入。
  • 賞海韻歌聲,品多彩文化——溫州市文化館送溫暖文化演出走進蒼南霞關
    11月17日晚,溫州市文化館送溫暖文化演出走進了蒼南霞關澄海村,為這個東海之濱的漁港小村,帶來了久違的文化馨香。星空下,夜幕中,演出在村落間的鄉村大舞臺拉開了帷幕。璀璨的燈光劃破了漁村的寧靜,歡快的歌舞吸引了一位位村民的駐足觀看。
  • 田間地頭,他們把文化的種子播撒進千家萬戶
    近日,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電總局主辦的「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評選表彰名單公布,我省10家單位入選。本期《文藝周刊》選擇採訪了江蘇省雜技團、江蘇策群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海安文化藝術中心、馬莊村農家書屋等先進集體代表,聽他們講述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故事,那些在基層一線、田間地頭奏響的鄉村振興之歌,把文化的種子播撒進千家萬戶。
  • 【走進工美館 • 走進非遺館】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之晉韻小劇場五月好戲連臺等你來!
    演出名稱:相約五月,走進工美館 • 非遺館享受傳統非遺文化展覽展演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