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新「聲」|付潛芬:花鼓戲讓我的人生充滿溫暖與激情!

2021-02-24 潛江日報

開 欄 語

「聽了花鼓喲喂喲,害病可以不吃藥」,花鼓戲是潛江人的情結。目前,我市擁有多位花鼓戲國家一級演員和梅花獎、文華獎獲得者,多部花鼓戲作品獲得國家級大獎,前不久送戲下鄉工作還被《人民日報》專題報導。

文藝繁榮離不開文化傳承,花鼓戲要發揚傳承下去,最重要的還是人才。近年來,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實施「名家傳戲」工程,以師帶徒,湧現出一批藝術造詣精深、個性鮮明的演員、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等新生代,在花鼓戲的傳承中挑起大梁,傳遞著花鼓新「聲」,相繼獲得湖北省牡丹花戲劇獎、上海白玉蘭表演獎、湖北省戲曲年度新秀等榮譽。今起,我們特推出「花鼓新『聲』」專欄,以饗讀者。

今天

我們要關注的

就是這樣一位

優秀的花鼓戲人才

付潛芬

一起來看看吧

第30屆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配角獎獲得者付潛芬


在花鼓戲《原野情仇》中,她敢愛敢恨;全新改編的傳統劇目《梁祝》中,她婉約柔美;在火遍大江南北的《河西村的故事》中,她清麗脫俗……她就是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青年演員付潛芬。談起與花鼓戲的緣分,她脫口而出:「時光會剝蝕雕刻一切有形的東西,但花鼓戲一直對我寵愛有加,讓我的人生充滿溫暖與激情!」

付潛芬在《河西村的故事》中扮演趙小荷

付潛芬的父母都是原市荊州花鼓劇團的演員,深受家庭戲曲氛圍的薰陶和影響,從小她就對花鼓戲情根深種。在小潛芬的記憶中,花鼓劇團的演員們不僅個個能歌善舞,而且美麗優雅。那時候,無論是劇團的日常排練還是熱鬧非凡的演出,她都纏著父母帶她一同前往。沉迷在花鼓戲中的小潛芬每每在劇場碰到同齡的小朋友時,總是會說:「等長大了,也要成為花鼓戲演員。」而當小朋友們起鬨說她是一時興起時,小潛芬總是堅定地回答:「不,我是認真的!」

「我還在娘胎裡面時,就跟著父母走南闖北地演出,從小耳濡目染讓我認定了花鼓戲這條人生路。」付潛芬告訴記者,小時候,她覺得演員們穿的水袖、戴的頭飾特別漂亮,經常會在後臺拿著演員的戲服比劃練習,不知不覺陷入忘我境界。

白駒過隙,日月如梭。付潛芬12歲那年,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聯合湖北省藝術職業學院、華中師範大學開辦花鼓戲大專班,深愛著花鼓戲的付潛芬躍躍欲試。然而,當她向父母提出報考願望時,父母卻當頭給她澆了一盆冷水。「要成為一名花鼓戲職業演員,需要付出很多,吃很多難以想像的苦。」出於對女兒的愛護和關心,父母嚴詞否定了付潛芬的花鼓戲夢想。但性格倔強的付潛芬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與父母幾番「較量」,最終,獲得了他們的支持。

「當夢寐以求的事情變為現實,我熱淚盈眶,覺得這個世界都開始變得不一樣!」回憶過往,付潛芬感慨連連。她說,父母牽著她的手陪她報完名,一家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她覺得自己好像踩在雲朵上,腳下輕飄飄的,心內軟綿綿的,臉上也掛著抹不去的笑容。

2002年至2006年,付潛芬作為插班生在湖北省藝術職業學院度過了四年漫長的學藝生涯。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唱念做打,是戲曲演員表演的四項基本功。付潛芬每天清晨5時起床,練唱功、身訓、把子,學折子戲、大戲。為了夢想,她暗暗憋著一股子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終於練就了一身紮實的基本功。

2006年畢業後,由於專業技能突出,付潛芬順利成為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的一名青年演員。10多年來,付潛芬先後在《賣水》《生命童話》《五女拜壽》等20餘部戲劇中擔任主要演員。參演的現代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她也憑該劇斬獲第30屆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新人配角獎。從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臺柱演員,付出的努力、所下的苦功,不言而喻。

「我很幸運將愛好變成了職業,榮譽是對我的肯定,更是鞭策。今後,我將繼續努力,再接再厲,多排戲,排好戲,為花鼓戲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對於未來,付潛芬充滿了信心。


運營部:0728-6238926

責編:張 磊

初審:李淑雯

終審:潘建軍

長按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

相關焦點

  • 【全文】花鼓催春——湖南花鼓戲探源
    以民間花鼓戲藝人組成的長沙市花鼓戲劇團,與由新文藝工作者組成的湖南省花鼓戲演出團一起獻藝長沙,兩種戲路、兩種風格的花鼓戲交相輝映,奠定了湖南花鼓戲日後的基本風貌。在今天看來,花鼓戲音樂在花鼓戲百餘年的發展中,在民間蔓延、流轉、成長之際,很多曲調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狀。但仔細分析,仍然有它的規律和特性。《桃源洞》(大盤洞)在各地傳播的過程中,融入了各地的儺戲、花鼓小戲的曲調,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音樂系統,為花鼓戲音樂體系的完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 訪名角→「花鼓皇后」李春華!
    近日,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傳來消息,這位花鼓名家將於12月28日晚7點30分登臺曹禺大劇院,為觀眾呈獻從藝50周年個人演唱晚會。現在,先隨小編一起走進李春華老師的藝術人生。1970年,她被招進縣花鼓劇團,每天從早到晚苦練基本功,膝蓋腫了,胳膊青了,還咬牙堅持。1974年,她飾演《平原作戰》中的小英一角,這個人物必須具備文唱武打的招式,為了練好這個角色,她不知經歷了多少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在表演中她流動飛揚,雖顯稚嫩,但很亮眼,成為整個舞臺一道靚麗的風景。
  • 【懂點戲曲】花鼓催春 ——花鼓戲探源(3)
    地花鼓、花鼓小戲,能夠擁有第2個條件,及第1個條件的某些部分;但要靠地花鼓、花鼓小戲的演出來佔領市場、贏得收入,並有足夠的收入用來養活藝人、維繫班社正常運轉,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只有大型演出劇目的出現,才能使一個新劇種壯大、成型。花鼓戲從小戲到大戲的過程,可能是兩條途徑:一是移植湘劇、從半湘半花的演出形式中演化過來,一是從儺戲劇目中演化而來。
  • 大城小事:悲喜花鼓戲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花鼓戲是湖南傳統戲,我頭回聽現場版是在自己結婚的當天。作為新娘出席那場鄉村婚禮的我,坐在一頂紅轎子裡,轎門上了橫向開的花旗鎖。等轎子開始往前走,我才明白上鎖的原因——轎夫大哥們把轎子抬得像用了三十年的甩幹機,我努力伸直手腳牢牢撐住四邊還是撞了兩回頭。丈夫倒是威風,一路騎著馬頻頻向路人揮手。花鼓戲班子唱起來時,大家對參觀新娘的興趣立即消失,紛紛不再看我,都跑到院子裡看戲去了。在此之前,花鼓戲我只聽過汪涵改唱的《劉海砍樵》和《補鍋》,婚禮上唱的是哪出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汪涵唱的那兩個。
  • 愛國情 奮鬥者|葉紅:對於我和花鼓戲來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湖南發展日新月異,離不開每一個懷揣夢想的奮鬥者。他們心懷愛國之情,聽從時代召喚,篤行報國之志,以精湛的專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奮鬥,是對祖國最執著的愛」。為展示新時代奮鬥者的新風貌新作為,紅網時刻新聞即日起開設「愛國情 奮鬥者」專欄,刊發全省各行各業佼佼者「懷愛國情、立鴻鵠志、做奮鬥者」的故事,合力奏響時代強音。
  • 花鼓戲200-21.9GB打包下載
    據1981年統計,全省有花鼓戲劇團54個,並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1957年,湖南省戲曲學校成立,設有花鼓戲專科。 傳統劇目 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製成影片。
  • 【我與戲】何冬保:我與花鼓戲(2)
    我與花鼓戲何冬保
  • 隨州這批最後的花鼓藝人上過央視也下過鄉!
    當我看了一場花鼓戲,見了20多個老花鼓藝人,我真想告訴全世界,花鼓戲的驚豔!11月22日,我非常有幸的參加了隨州花鼓戲建團60周年慶,也很幸運的能和隨州的這些老藝術家們在一起聊聊天。這讓我對花鼓戲有了一個初步了解。(拍攝:牧馬人)
  • 圓夢巴蜀,尋根麻城——東路花鼓戲《麻鄉約》
    2016年7月11、12日兩晚,由湖北省麻城東路花鼓戲劇院帶來的東路花鼓戲《麻鄉約》在長安大戲院上演。四川經過元末的戰亂,人口急劇減少。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下詔遷徙外省居民入川,由此形成移民潮,其中以緊鄰的湖廣人士居多,史稱「湖廣填四川」。湖北省麻城東路花鼓戲劇院編演的《麻鄉約》即以明初的這次移民潮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起伏跌宕、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
  • 臨湘:恢復排演臨湘花鼓戲《孟姜女哭長城》獲首肯
    6月5日下午,由臨湘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楚韻臨湘花鼓戲劇團恢復排練的大型古裝臨湘花鼓戲《孟姜女哭長城》粉墨登場。培養了近三年的小學員擔任主角。紅網時刻嶽陽6月9日訊(通訊員 張日平 沈雲風)6月5日下午,由臨湘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楚韻臨湘花鼓戲劇團恢復排練的大型古裝臨湘花鼓戲《孟姜女哭長城》在該市影劇院粉墨登場。主要演員由臨湘市花鼓戲劇團青年演員和培養了近三年的小學員擔任,通過2個月精心排練,以彩排形式展現的首演。
  • 兩淮文化的精粹——花鼓燈,是怎樣走進千家萬戶的?
    每當開戲之時,便有表演者穿著大紅大綠的鮮豔服裝,扭著腰,揮舞著扇子,敲著鼓,舞動著,跳躍著,歡騰著,仿佛與天地交融在一起,歡快輕鬆的氛圍充滿人間。舞蹈種類和形式花鼓燈舞蹈的種類也頗為繁多,大體分為單項動作,二人或以上動作。
  • 【湖北花鼓戲】《三、建國前代表劇目》
    大型古裝花鼓戲《貶官記》是一出懲治邪惡,弘揚正氣的戲,移植於閩劇,沔陽花鼓戲劇團將其改編為同名戲,既顯現了傳統花鼓戲中典型人物機趣、幽默、活泛、靈俏的個性特徵,又保持了方言的意蘊,體現出朝戲特色與創作演出水平。全劇以醜應工,新編舊味,寓莊於諧、寓教於樂,受到觀眾的歡迎。
  • 湖南花鼓戲《補鍋》被幾個小孩子徹底顛覆了!我也就看了10遍而已···
    小戲骨《補鍋》視頻欣賞:非常生活化,沒想到花鼓戲還可以這樣拍。  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葉紅(國家一級演員):真的很不錯,值得大家去看,去推廣,我覺得我們應該也做這樣的事情,花鼓戲才有希望!  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劉哲(青年演員):演得好,唱得好,製作好,反正就是好得不得了。
  • 接地氣的湖南花鼓戲
    不久前,作為湖南省「文化惠民」公益演出項目之一,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在省花鼓大舞臺上演了經典名劇《小砍樵》、《調叔》、《補鍋》。這三個小戲輕鬆活潑,生活氣息濃鬱,載歌載舞,集中體現了花鼓戲「三小」——小旦、小丑、小生的表演特點。
  • 花鼓戲伢子廖佳琳,為《大地頌歌》注入新靈魂
    當傳統花鼓戲遇上現代流行音樂,會碰撞出什麼樣的奇妙火花?湖南伢子廖佳琳,曾在方言音樂節目《十三億分貝》中,因翻唱花鼓戲版的湖南花鼓戲風味的演繹,讓霍尊都聽呆了!廖佳琳是地道的湖南人,從小在戲曲的氛圍中長大,姑姑是他的花鼓戲啟蒙老師。耳濡目染之下,廖佳琳對花鼓戲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後進入合唱團,接受正統的聲樂訓練。學習美聲多年,廖佳琳卻從未忘記自己家鄉的花鼓戲。
  • 寧鄉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魔性翻唱靈感爆棚
    近日,一曲寧鄉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走紅網絡,讓熱衷於方言保護、平日也算見多識廣的汪涵也吃驚不已,讚嘆有加。
  • 「湖南文藝抗疫」湖南花鼓戲譜曲毛主席詩詞《水調歌頭·遊泳》,為...
    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在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時刻,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近日將這首膾炙人口的毛主席詩詞《水調歌頭·遊泳》,譜成藝抗疫情的壯麗歌謠,為英雄的武漢加油鼓勁。「疫情發生以來,我在網絡媒體上看到無數湖南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奔赴湖北馳援,非常感動。」
  • 三個「新」字評價花鼓小戲《新打銅鑼》
    在第六屆湖南省藝術節「新創現實題材小戲」展演活動中,有幸再次觀賞花鼓小戲《新打銅鑼》,這是個有看頭、有嚼頭的好戲曲,可以用三個「新」給予評價。      一、劇本立意新。瀏陽市鎮頭鎮銅鑼灣是「三打銅鑼」原創地。
  • 取材民間故事 荊州花鼓戲《孝子裡》弘揚孝道精神
    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田松)11月21日,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暨「頌祖國、奔小康」戲曲展演劇目——荊州花鼓戲《孝子裡》在天門市天門劇院精彩演出,線上同步展播。
  • 安化縣奎溪鎮新龍村:2020年「益陽花鼓大戲臺」貧困村專場演出
    新龍村「益陽花鼓大戲臺」貧困村專場演出現場。紅網時刻益陽12月25日訊(通訊員 張情)「今天的節目很不錯,希望以後多多舉辦這樣的活動。」安化縣奎溪鎮新龍村一位村民說到。近日,安化縣奎溪鎮新龍村舉行了「益陽花鼓大戲臺」貧困村專場演出,此次活動通過花鼓戲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現場不斷有群眾拍手叫好。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既對美麗和諧新農村建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還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