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夢《如夢之夢》

2021-03-03 雨中憩舍

  《如夢之夢》五年了。

一朝入夢,幾度夢回。

(2013-2018年至今的14站城市)

說起賴聲川戲劇,《如夢之夢》和《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可謂前三甲,巡演之處,一票難求。2017年12月,北京站之前,如夢劇組在保利劇院蓮花池舉辦了一場紀念活動,張越主持,賴聲川及全體演員邀請二十多名觀眾分享觀劇心得,並且把一個夢字收藏為再演五年的約定。

2018年3月初,《如夢》回家,在上海美羅城的賴聲川專屬「上劇場」連演四天,成為史上最難秒的話劇票,卻再續五年「如夢」情緣,留下難捨的唯美瞬間。


《如夢之夢》上劇場版,圓形旋轉蓮花池,六邊鑽形立體舞臺,七百人近距離觀演,縮小了規模尺寸卻放大了創作初衷的原生魅力。胡歌留起鬍子,許晴甜美曼妙,盧燕金士傑老戲骨,孔雁李響新生代,孫強更紅閆楠仍帥譚卓尤美。一人分飾多角,個別演員更替,布局設置換位,演員即興發揮,每一場如夢,一樣卻又不一樣,五號病人和顧香蘭的故事,夢中之夢,似夢非夢。

搭高鐵轉地鐵至徐家匯,踏上美羅城五樓,星光點點的頂面,半開放的上劇場裡如夢巨幅海報,電視屏幕播放著劇照宣傳片,胡歌藍許晴紅的立柱花牆和兩側花籃,就象每一次巡演的明星氛圍。「上劇場」居鬧市商業之內,卻獨享一個戲劇藝術的空間。


一改以往大劇場千人以上規模,上劇場小劇場上演《如夢》《寶島》這樣的大戲,對場館條件來說困難很大,但對觀眾來說卻是近距離利好。3月1號開演,恰逢33年前賴聲川臺灣表演工作坊成立開演同一天,1985年3月1日首部作品《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表演者是金士傑和李立群,而如今,金士傑依然參演《如夢》。

五周年的戲單燙金閃亮,主演封面的節目冊也更新演員變化,每一次「如夢」有著一樣的劇本,卻總有不同的呈現。就象首日還提供加蓋紀念印章,而之後僅有蓮花池禮包,美美的帆布包上是油畫感的玫瑰燈場景,一個「上」字的靠墊據說是賴導媽媽手作同款。

總有一個理由讓人去看如夢,因為胡歌李宇春,因為金士傑蓮花池,因為馬思純,因為上劇場,而每次巡演賴聲川還會現場導演,而主演們也會根據對人物的理解加入新的戲份。如果不忍心遺漏每一幕表演,要麼在蓮花池,要麼上望遠鏡,方才能對這令人震撼的戲劇不留遺憾。

五年來,胡歌的人氣已非同日而語,當年英氣勃發,去年不同場次換了髮型,今年留了鬍子滄桑成熟;孫強近來也因聲臨其境上演伯爵片段,讓更多的人知道如夢,2013年首看時他替代金士傑出演伯爵的場次,最初的遺憾竟然成為難得;金士傑不僅是出現在眾多影視人物,而且在《最後14堂相約星期二的課》裡表現生命的意義,還可以在影像中看到他與林青霞的《暗戀桃花源》。

五年來,許晴一直成為顧香蘭的最美化身,似乎風情永不會改,即使這次她說胖了七斤,觀眾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有期待不同的香蘭;盧燕老奶奶已過九旬高齡,替代史可角色演出多年,身邊攙扶她的年輕人換了又換,她卻一直在舞臺上下成為最好的上海口音的老年顧香蘭;譚卓其實是容易被忽視的顧香蘭,她作為青年版角色,與一眾大牌對手戲,成長可觀演技精進,她的顧香蘭最為楚楚動人。

五年來,演員更替,賴聲川臨場導戲,救場替補的演員仍然令人驚喜;劇場更換,舞臺設置調整完善,特別是這次上劇場的幾乎在縮小尺寸的同時又提供了演員展示的多維空間;城市轉移,去年臨時從南京改到蘇州,北京的冬天到深圳的夏天,風雪暴雨都讓這個團隊逐一克服,完美上演。上海站舞臺兩側視頻顯示從不變大景到拉近單層區域,照顧後排側面觀眾,甚至上劇場外的電視直播又顧及遲到進場的觀眾。

賴聲川手寫體印在「上劇場」觀眾入口牆上的話,用來形容如夢特別貼切:「劇場的絕對魅力,在於它的現場性,它的浪漫在於,它是生命,短暫與無常的縮影」。

 2018年3月3日,如夢之夢,上劇場,謝幕

每年聖誕檔的北京,多年元宵檔的上海,還有2017元宵的蘇州場,直到2018元宵的上劇場版。

(以下文字寫於2016年元宵上海場之後,2017/18的圖片視頻及文字補充更新,配圖取自央華官微及網絡歷年演出劇照。)

   《如夢之夢》是臺灣導演賴聲川七小時劇場史詩之作;「如夢之夢」,是劇、是事、是人,也是夢。


  引子:如夢之夢的最大魅力,就是讓不同演員扮演的同一個人物,或是不同年齡不同年代,呈現在四面舞臺千變萬化的場景裡,臺北、巴黎、上海,雖時空交錯卻同時出現,跨越洲際千年,在獨白中看著另一個自己,說如夢的往事,亦真亦幻,夢裡有夢!行走舞臺,行走人生路,夢裡故事,故事如夢,人生如夢,如夢之夢!

 

  每一次看時,總覺得機會難得。這戲時間長,從下午兩點到夜裡十一點半,加上場間用餐和休息時間,前後耗時近十個鐘頭;演員多,一般話劇只有幾個人或十來人,但這部劇有三十位演員,扮演上百個角色,甚至主角的同一角色由兩到三人分別扮演不同年齡,配角可能由一個演員客串十幾個角色;舞臺特,讓演員們圍著蓮花池的觀眾演出,觀眾們坐旋轉椅看四周,上劇場的圓形蓮花池隨著演員繞場會每場旋轉四次,四面八角都是演出方位,兩側還有上下兩層,觀眾看臺也是搭建逐級抬高;情節奇,千變萬化,奇思妙想,從2000年前的臺北,到數十年前的巴黎,再到舊上海,跨越的不僅是上一世紀,故事命運,悲喜情感,仿佛就是上一個輪迴。


 

  序幕:如夢之夢

  場燈滅,樂手上,吉他長笛,旋律引人入勝,進入故事。演員逐一便裝登臺,圍著蓮花池的四周行走,人數增多,隨音樂或急或緩,步幅加快、奔跑或減慢、蹣跚,主演也穿插其中,胡歌,盧燕,金士傑,許晴,孫強,所有演員在四邊站定一圈。老年女主角顧香蘭的演員搖響鈴鐺,開始說「如夢之夢」的故事,「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接著,演員們一人一句,說了秦滅齊前後的一個莊如夢的故事,他的從政,他的隱居,他的詩道,傳說他可以在自己的夢中,來去自如,他的生死也是一個謎。最後,他留下的殘篇「如夢吟」四句:「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

上劇場上本開場前和序幕場景

 

上半場:從年輕女醫生到五號男病人的故事


孫強講故事 胡歌走場

  第一幕「醫學之外(臺北2000)」

  這幾輪的女醫生曉梅不是由李宇春演,而是賴聲川的女兒賴梵耘。年輕的曉梅即將大學畢業去醫院上班,前一天本想從父親那裡聽到一些忠告建議,卻未曾想到,當醫生的父親沒有長篇大論,甚至差點忘記她快工作了,只是告訴她,「人要為自己活,多為自己想想」。

  她第一天上班,分到了五個病人,接二連三地,四位相繼離世,她在人性化期待與麻痺冰冷的現實面前不知所措。回到家裡,堂姐安排她相親,而她卻藉口離開。其實,每個主角有兩三位演員扮演不同年齡,曉梅也還有一位扮演者,趙蕙梓、馬思純或孔雁,一位在旁白說故事,另一位在演出某個時空的角色,交叉互換另一個自己,也隔著時空看著另一個自己。

馬思純女醫生 閆楠堂弟

  曉梅得知與病人交流有兩種方式,一種叫自他交換,通過呼吸把虛擬的能量進行交換,好象可以對生死之間的生命有所好處。於是,她決定與莫名發燒的五號病人嘗試交換與交流。還有一種就是聽病人講故事,「一個人在生命末期的處境是很獨特的,如果能夠讓他有機會說自己的故事,然後你在旁邊安靜的聽,等於是給他機會無形中整理他一生的一切,可能會從中冒出他自己都想不到的智慧」。

孫強講故事 賴梵耘女醫生

當然,取得病人的信任是有些難,就象希望別人對你敞開心扉說自己的經歷和感覺,也不容易。幾次三番後,五號病人終於讓她下班後帶著蠟燭來聽故事。觀眾隨著女主角醫生一起,「開始了個人的天方夜譚,只是會不會到一千零一夜,我不知道」。

李宇春女醫生 閆楠五號病人 

  第二幕「臺北生與死(臺北1993-98)」

  孫強演的五號病人,開始講述的第一個故事並非自己,而是西藏遊牧夫妻的故事,在一個夢裡經歷又一個一生,直到死亡,卻發現是一場夢。象西藏那麼美的,是他大夢驚醒後覺得妻子的臉,那麼美。

胡歌青年五號病人 劉美鈺演妻子

  第二天,他開始說自己的故事。他曾是建築師,很久之前在電影院遇到了神秘女子。而場景的演繹,在右側的另一邊,演員換成胡歌,演年輕的五號病人。孫強說故事時,胡歌就開始繞場行走,直到開始自己的演出的某個特定場景裡。而胡歌演過去的時候,可能女醫生推著後來的孫強繞場,經過,旁觀,繼續說故事。

胡歌徘徊 許晴顧香蘭走場

  五號病人和神秘女子莫名其妙地一起看電影、吃飯,相識相愛,後來她是他的妻子。另一位妻子演員敘述著她的過去她的夢,夢見自己病了被男人害了,對行人求助卻無一理睬。這樣的場景,就象後來他們真實地結婚生子後,因為孩子難以醫治的病,五號病人胡歌在行人中尋找失蹤的妻子,無人答應。而一些夢中的情節,卻成為之後某個角色的相似重演。現實中,他們因為失子因為忙碌,因為他的病因為陌生電話因為她的女友,隔閡越來越深,雖然試圖挽回,回到電影院他們相識的地方,可她卻不告而別了。他去警察局,總以為在臺北街頭會遇見她,就象後來的顧香蘭總覺得會在巴黎街頭碰到法國伯爵。他去醫院,終於知道自己的生命時間只有兩個月,或者兩年。夢與現實,似曾相識。

  於是,他開始旅行,去經歷不一樣的人生,到另一個地方,遇見另一個女子,在飛機的轟鳴聲中,到上半場的半場休息。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蘇州文化藝術中心

上劇場 上本中場休息

 

  第三幕「尋找生命線索(法國1998)」

  上半場繼續,病床從舞臺裡側換到外側,五號病人孫強和曉梅醫生已經站位,一直呼吸,配合聲響,和之後的胡歌離我大概只有三米。樂隊,旅人,觀眾進場,演員就位,仿佛是同時,又似乎另一個世界。

  繞過半個地球,無論和平還是戰爭,到了法國,那麼美的地方,繼續餘生的五號,在一家飯館遇到了江紅。舞臺裡側變成法國餐館,他和她演著當時的場景,而另一個五號和江紅演員在旁白。江紅來自北京,偷渡到法國,同行的男友卻沒有能到,她說法文不理五號。直到後來她唱起王菲看起瓊瑤,被他發現。舞臺外側一張床變成江紅家,有床頭架,有畫架子。他跟著去她家,一個高層裡小房子,聽她講打工講畫畫講死裡逃生,他們慢慢地相互走近,在一起。

孫強講故事 賴梵耘女醫生

  可他的病依然是謎,她帶他去一個吉普賽人那裡,從水晶球裡,好象看到他的過去、他的未來,聽到的詞語,有電影院的女子,有城堡裡的湖。神秘繼續醞釀,吉普賽人說「你這一生中的謎,必須用別的謎來解。就像有的夢要穿過其它的夢才能醒來,你必須一個個走過,才能走出這場連環夢。」他和她在巴黎街頭,仿佛看到一個穿旗袍的上海女子,許晴演的顧香蘭在一些場景穿插繞場行走。五號病人也詫異自己和那些預言和這個女子有什麼神秘的聯繫,並且在書店的一本掉落的書裡,看到城堡照片。

胡歌五號 徐堰鈴江紅

  第四幕:看見自己(法國1998)

  江紅跟五號搭火車去找諾曼第城堡,城堡的外號「看見自己」。看戲劇,其實是看見自己!他們在路上的一個小鎮,碰到的店主爺爺,說起準備過年節慶,讓人把他們送去那個城堡。等他們到達城堡時,被告知無房,卻被陌生人誤認為是日本大使家人,而安排進了一間主人房間。舞臺降下垂幕和大燈,右側變成城堡酒店;胡歌江紅穿過歐式拱門進入酒店時,第一次穿過蓮花池的觀眾。

伯爵和顧香蘭虛擬出現

  他們第一次看湖,那湖的另一邊,她看見了自己,逃難的驚恐;他看見一個男人舉著槍,其實是伯爵。他們被當作日本客人,與其他所謂名流,牛頭不對馬嘴地,喝酒乾杯談藝術,談自己的病,談戰爭武器。在那個房間裡,他們看到一幅畫,那是顧香蘭和伯爵。酒店的老管家也就是小鎮上的爺爺,卻無法說出更多顧香蘭的故事,只留下一個上海的地址。

  他們離開,他感謝她陪伴度過了異域美麗的冬天,他們在火車上無話,知道在一起的日子要結束了。

  第五幕:第七顆煎蛋的軌道(法國/上海1998-99)

  他們回到法國的小房子,卻將分手。他不顧她的挽留,帶著畫離開,去追尋顧香蘭。江紅的另一個演員,說了一個奇怪的連環夢,某個早晨起床煎蛋打到鍋裡的那一剎那,她回到了床邊。一次、兩次、三次,直到第七次,蛋終於煎開了。於是,她認為後來的自己來自第七顆蛋,而不是第五顆。「如果第五顆蛋就煎成功,那麼就會進入另一個軌道?那一條道路就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他也想,「假如我可以和她到最後,那該多好」。可他還是到了上海,他會遇見她麼?顧香蘭是誰?等待五號病人的是什麼,等待觀眾的又是什麼?


美羅城外夜景海報


2013版李宇春候場

2013年6月15日,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海報

2017蘇州站馬思純下本演出

  上半場製造了一半的夢,卻創造了許多的謎。觀眾期待下半場,我期待蓮花池。(未完待續)

上劇場尾場下本前演職合影

蘇州站和上劇場 下本開場前

上劇場公眾號 胡歌



下半場:從顧香蘭一生回到五號病人最後

  

  晚間七點,踏入蓮花池,四面場景更加期待,舞臺裡側可能是臺北病房或法國展館,外側可能是舊上海天仙閣或城堡湖邊,左側可能是女主妝閣或巴黎畫室,右側則是酒店餐廳或城堡房間。所有顧香蘭的一生會展開,九十高齡盧燕的老年顧香蘭在舞臺上回憶她的一生,中青年許晴譚卓兩位顧香蘭會款款走進蓮花池的紅毯,展現如夢之夢最經典的一幕。

許晴顧香蘭走場 盧燕顧香蘭說故事

 

  第六幕:尋找顧香蘭(上海1999)

  下半場仍然從五號病人睡醒說故事開始,老年顧香蘭也在病床上等到另一個五號孫強,對話中不時脫口而出上海話,看到城堡照片和那幅畫,不知她是悲還是喜,可她最光華的瞬間還是那時在上海的時候。同樣的,她讓他帶著蠟燭來聽故事。

  老年顧香蘭在說自己的故事之前也先說了一個「籠中小鳥」的故事。小鳥發現籠門開著,無論飛到多遠多美的地方,第二天醒來仍然在籠中,如此循環。顧香蘭曾經畫過一幅籠中鳥,不知道是不是上海遠去巴黎,可她仍然是「籠中鳥」,卻一直懷念著最難忘的瞬間。接著開始講,自己在天仙閣和後來遇到法國伯爵的故事。

  天仙閣裡,「我們賣的就是中國男人從古以來得不到的一種玩意兒,那個玩意兒叫:L』amour愛情」。身穿各色旗袍的十來位女子從兩側走來,到舞臺中間穿過蓮花池,到外側的天仙閣。

 

  第七幕:危險遊戲(上海天仙閣妓院1932)

  舞臺外側擺放的中式椅臺,降下幾串紅燈籠,兩列對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這元稹寫夫妻恩愛的詩句卻放在此處,虛情假意的妓院也能有真實的感情麼?

  顧香蘭在眾多先生中有一位特殊的客人,王德寶。年輕的王德寶三次到天仙閣才見到年輕的顧香蘭,而另一個後來的王德寶演員也在繞場,介紹說故事。顧香蘭也有兩位,中年許晴旗袍走場,而青年譚卓演著當時上海的故事,有時是兩位演員互換演出另一個年紀的同一個角色,有時只是同一個角色兩位演員的一個對望或擦肩,卻更好的詮釋著如夢之夢的靈魂人物。

閆楠王德寶 譚卓顧香蘭

   左側成為古色古香的中式閣樓,一個先生接一個先生的花頭,也就是包局,直到王德寶第一次見到顧香蘭時,完全凝固目光的瞬間,再到他登上她的閣樓。顧香蘭和王德寶「這麼近,和其他客人不一樣」。場幕的名字是「談心」和「戀愛」,在身體交易的地方談精神情感,把遊戲模糊了真假。他們一起之後,覺得「我們兩個像是一個人,真的,我感覺我們是一個人,你站在那就是我站在那,我了解你就是你了解我」。但,王德寶的承諾和顧香蘭的害怕,可兩個人的感情後來還是敵不過現實,一個家族生意衰敗,一個被迫贖身離開。

老年盧燕在病床上說「花是奇妙的東西,正在盛開也在枯萎,當我享受愛情同時,愛情也離我遠去」。  


  第八幕:異國之戀(上海天仙閣妓院1932)

  突然有一天,天仙閣可以打破規矩,只接待一位客人,法國伯爵。金士傑的出演,無論跟譚卓還是許晴對演,如現其境。尤其是老外逛妓院,溝通障礙變成笑料素材,隨從把繁複中文小吃菜名翻譯成「等會有東西吃」等,很有幽默感。

金士傑伯爵 馬思純下本角色

  可後來把顧香蘭帶回法國可不是好笑的了。伯爵法語說起莊子,和顧香蘭完全不能交流,以為吃的醉雞是鴨子,真是雞同鴨講。第一夜的點蠟燭有著特殊意義,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浪漫。於是,顧香蘭慢慢與伯爵時間越來越多,可她心裡的王德寶卻不得不疏遠。伯爵求婚瘋狂的「你,我,法國」,伯爵和王德寶都愛顧香蘭,那她呢?他吃飯時跟老婆說離開,而她在去法國前晚和王德寶見最後一面。

顧香蘭 王德寶

  一場核心大戲,就是顧香蘭告別天仙閣。主題音樂響起,譚卓逐一和姐妹擁抱告別,含淚脫下旗袍,剩著白色內衣,在前後兩個打傘男人導引下,一步一步走過蓮花池的紅毯。賴導採訪時說這是臺灣嫁女的儀式。走到另一頭,與另一個顧香蘭旗袍許晴相依擦肩,許晴也熱淚盈眶,轉身款步,替她接著走下去;大幕降下,只剩一束聚光,她放大的身影和她一起走向深處。下半場中場休息,期待往後的法國之旅、人生之旅、夢之旅。可能,只是小鳥某一次地飛出籠子。

玫瑰燈場景

 

  第九幕:新伯爵夫人(法國1932-38)

  汽笛響起,伯爵和顧香蘭到達法國,到達一個新的「家」,看到一個美麗的湖,那個可以看見自己、看見過去、看見未來的湖。往往某個角色看湖的時候,隔著蓮花池,看到的可能是另一個演員演的另一個年齡的自己,或者胡歌會看到伯爵,許晴會看到天仙閣的姐妹。

畫家許晴 長衫金士傑


   法國的她得到了自由,結交社會名流,也可以為所欲為,一邊學畫,一邊和藝術家們混在一起,可她依然融入不了那個社會,依然感到孤獨;而伯爵從欣賞她的畫到漸漸無法忍受。「籠中的小鳥出籠了,你能叫它不飛嗎?」在酒館的場景,唱起主題歌「走進你的夢」。

  直到伯爵最後為顧香蘭辦了畫展,在茉莉花的樂曲中舞臺前後降下空的畫框,他們為穿不穿旗袍而爭執,爭的已不是旗袍,而是各執己見的分歧;他需要東方風情的她,她想拋棄上海時的自己。之後,伯爵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消失了,他沒在她送上的列車,列車出軌而亡的名單裡沒有他,她的銀行存款、她的庫房畫作和他一起消失了。就象伯爵數次提及莊如夢,不知道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似真似幻,宛如一場夢。 

顧香蘭看湖

  第十幕:活著(法國1938-49)

  她也不得不搬出曾經的家的房子,顧香蘭脫去外衣,含淚告別,離開家,穿過蓮花池,就象當時離開天仙閣,可以看到她晶瑩的淚。她落魄地去找所謂藝術家當模特,卻容易被更年輕的代替。「我想有一天我會在街上碰到他」,為了生活甚至在大街做清掃工,而她住的小房子就是後來江紅和五號的家。她想念上海的過去上海的人,直到後來在從非洲來的母親和兩個孩子家做保姆,給孩子們講莊如夢的故事,卻在無意中發現一個燭臺,伯爵帶走的一樣。

 

  第十一幕:一切可以重新來(法國1949-50,上海1999)

  那個神秘的男主人,就是消失的他。她暗暗地在他家周圍徘徊,有一瞬間覺得房間裡的應該是她,在樹林裡看他,從他現在的妻子得知他生病了。在那個小房子裡,顧香蘭接待了一個上海來的老朋友,王德寶。他們在餐館吃飯,他說悲慘的往事,賺錢然後找到她,商量著回上海。一切可以重新來麼?一輩子愛的是回憶,是王德寶,還是顧香蘭麼?

  他們一起回到中國,王德寶死於文革。而顧香蘭也到最後一刻,她記得最燦爛的一天,是巴黎最後一天,去見病危的伯爵,給他上杯茶,正如第一次在天仙閣,他驚訝地倒地;伯爵似乎走了,隨後病床上的顧香蘭也走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最後的她看到一切都是透明的。「我們一輩子就好象一齣戲,這齣戲是我們自己編的」——顧香蘭

九十歲盧燕 老年顧香蘭


  第十二幕:最後的旅程(法國1999-2000,臺北2000)

  舞臺裡側,從右到左三張病床,從法國伯爵到顧香蘭再到五號病人。一個接一個,五號病人也接著說他的最後,他1999年回去找那個城堡,也來到跟江紅的小房子。他從地板下找到一封信,給「發燒的人」,「我們最愛的東西,給我們最大的快樂,也給我們最大的痛苦」。在千禧年的狂歡儀式中,拋棄一切不要的東西。等五號講完了,在曉梅自他交換的懷中同樣離去。

五號病人發現江紅的信


  餘音:戲演完了,我們可以走出劇場(臺北,現在)

  所有演員手端蠟燭,穿過蓮花池,圍著四周站成一圈,正如開場。是吟是唱,胡歌唱,「有沒有誰,來過這個地方?有沒有誰,看見過我們的臉?我想我記得,我想我忘了,你曾經在我的夢裡徘徊。我想我記得,我想我忘了,我曾在你的故事中歌唱。我想我記得,我想我忘了」。



  ——鈴響劇終,逐一致意謝幕,六位主演走下穿過蓮花池,向所有觀眾鞠躬揮手。



2016年2月20日,如夢之夢,謝幕片段

2017年2月10日,如夢之夢,蘇州,謝幕

2013年部分版本演員——

閆楠五號病人 李宇春女醫生

2013的胡歌

史可版老年顧香蘭

孫強版伯爵

2013海報組圖


四周年合影及舞臺場景區位圖

2018年3月3日,如夢之夢,上劇場,演員表

圓形蓮花池,演員牽手成蓮,

各組角色,逐一謝幕——


  大夢方醒的我們,經歷了七小時的戲劇之夢,經歷了臺北、巴黎、上海近百年的前塵往事,經歷了五號病人說的故事和顧香蘭的一生,這個戲裡的每一個角色,連我們這些觀眾,仿佛都是一場夢。感謝賴聲川從印度、法國、英國等地個人旅行和菩提樹下、《西藏生死書》取得靈感,加上一些真實的體驗和故事元素,編導而成的這部大戲。這樣的舞臺製作也是複雜的過程,服裝設計總監還是葉錦添,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有限空間裡的無限世界。

  每一位演員,是說故事的人,也是演故事的人,而我們是看故事的人,聽故事的人。就象賴導說的,同一位演員演出同一個角色的戲永遠不會再有一次。上一次的李宇春、老年的史可這一次不見了,上一次孫強替代的金士傑這次終於得見,這回的老年盧燕。再往後,去年的馬思純,今年的孔雁,還有李響等一些配角也都換了演員。真的,難得!

  上海場時(2016.2.20),我中午到東怡大酒店門口,偶遇孫強,我轉頭望著他,他也望著我,他正好去準備開場。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入一次「如夢之夢」,但每個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夢,都在繼續。這部戲從2000年首演,到臺北、香港、北京、上海、烏鎮等地演出,也是一站站奇妙之旅。下一次,會是什麼時候?

答案已經揭曉——蘇州和上海!

  春日已近,回聲不絕,讓我們聽那首「走進你的夢」——


  「走進你的夢,走進你的心,走進繽紛如幻夢土。
  春天的夢,春天的心,遍地芬芳花開燕飛蝶舞。
  夢深不覺,春日已去,你我飄入夢中深深的迷霧,花落時節,夢醒時分,心孤獨。」

——《如夢之夢》五周年,如夢依舊!

蘇州站的胡歌藍 許晴紅


2013年首屆烏鎮戲劇節

開幕大戲《如夢之夢》海報

《如夢之夢》誕生的臺前幕後 點擊閱讀原文

2013年央視專題紀錄片 上下集 可上央視官網或愛奇藝查找觀看

http://tv.cntv.cn/video/C35937/f2b7a7d8bd464004b19aef1d5f46dd8f

http://tv.cntv.cn/video/C35937/5ffc4df296124e32ab3959d029812465

臺灣原版劇本畫冊已經不多仍有網購。

相關焦點

  • 胡歌、許晴與《如夢之夢》:賴聲川的造夢五年
    《如夢之夢》長約8個小時,分上、下兩本,12幕90場共100多個角色,許晴扮演的顧香蘭儘管直到上本結束時才正式亮相,下本演到三分之一才開始與環境有豐富的對手戲,這個角色卻處在整部戲的「風暴眼」。它講述的故事既簡單,又複雜。
  • 《如夢之夢》又來了,你的票拿到了嗎?
    但現實中,夢很骨感,微信三四個「票友群」裡哭聲一片,因為:《如夢之夢》,都沒搶到票。如夢的現實:《如夢之夢》又來了蓮花池座、8個方位的舞臺、出演8小時、3層樓、12幕、90場、30多位演員、100多個角色、400多套的服裝,分上下兩本,時間穿越民國初年與現代,空間輾轉臺北、巴黎、上海、北京、諾曼第,由胡歌、許晴、金士傑等演員聯袂出演——賴聲川導演的《如夢之夢》將在3月登陸上海。
  • 胡歌、許晴、馬思純《如夢之夢》回歸深圳
    《如夢之夢》深圳站發布會特邀品牌。《如夢之夢》製作人王可然分享理念《如夢之夢》的製作人王可然是該劇的締造者。作為中國戲劇界的領軍人物,對於文化消費市場的超前理解和戲劇藝術本質的認識讓他在2013年將《如夢之夢》這部巨製搬上了舞臺並獲得空前的成功。《如夢之夢》開始製作時,並不被市場看好。
  • 活動預告 | 《如夢之夢》紀錄片放映會,邀君如夢
    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 2000年2000年5月,《如夢之夢》在臺北藝術大學首次以完整形式與大家見面,意味深長的故事、八小時的演出,首創蓮花池的看戲視角,都讓《如夢之夢》成為劇場史上一場別樣的夢境。
  • 《如夢之夢》20年前是什麼樣的?
    徐堰鈴(寫於2000年,作者於2000年、2005年、2013年至今演出《如夢之夢》江紅一角)「不知死,焉知生?」的積極面是這齣戲的藍綠,戲就由討論面臨死亡開始。而人一生所經歷的、思索的、因緣的、選擇地、訴說的,若我用「連續體」的角度來關照,是否,我可以活得更有興致,更開展自己?
  • 《如夢之夢》感恩節開票,深圳文藝圈炸了!
    是的,2018年3月16-18日連續三場《如夢之夢》演出門票告罄!這是深圳演出界的大事件。2008年始至今,組織創作話劇《陪我看電視》《寶島一村》《暗戀桃花源越劇版》《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這一夜WOMEN說相聲》《他和他的兩個老婆》《彈琴說愛》《十三角關係》《暗戀桃花源-2012回歸經典版》《如夢之夢》《冬之旅》《新原野》等33部在國內深受觀眾喜愛和好評的高品質話劇。接下來,他要讓戲劇從金字塔走下來,走到90後心中,讓更多的人感受戲劇的魅力。
  • 圖說《如夢之夢》 背後故事(部分照片首度公開)
    《如夢之夢》首演前夕 798藝術區排練期間2013年《如夢之夢》在北京演出,是由一組精挑細選的大陸演員配上重點的臺灣演員組成,賴聲川說,在大陸做《如夢之夢》遇到的困難跟在臺灣是一樣的《如夢之夢》2013年在深圳演出期間《如夢之夢》在北京的演出所創造的力量是空前的巨大。
  • 盧燕、金士傑、胡歌主演的《如夢之夢》終於來蘇州啦!
    《如夢之夢》劇照「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在一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如夢之夢》全長8個小時,分上、下本演出《如夢之夢》探討了中國和世界的交流生命和傳承的世代交融等話題雖然8個小時《如夢之夢》劇照劇場史詩《如夢之夢》作為北京央華時代文化2013年度戲劇作品
  • 【導演來了】賴聲川劇場史詩《如夢之夢》舉辦媒體見面會
    《如夢之夢》作為賴聲川導演創作生涯中最為重要的戲劇作品之一,自2013年在東藝首演十場全部售罄以來,收穫了無數的讚譽與口碑。他表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不僅需要生理的醫生,更需要心理、文化方面的醫生,而《如夢之夢》正是治癒文化荒漠的一劑良藥。
  • 賴聲川分享《如夢之夢》20年 贊李宇春張杰努力
    來源:新浪娛樂新浪娛樂訊近日,賴聲川現身上劇場,舉行「賴聲川大講堂」的創作密碼系列,揭秘《如夢之夢》、《曾經如是》兩部「超長戲劇」的創作故事。談到《如夢之夢》的創作經歷,賴聲川打開話匣子:1999年11月,賴聲川到印度菩提伽耶參加旅行。
  • 如夢之夢劇組探訪丨那些停留在記憶深處中最真實的夢
    ▼喵小汪▼有一種喜悅勝似心花怒放;有一種激動比過樂不可支;有一種驚喜好比從天而降,這便是我收到以第一名成功入圍通知時的心情寫照,感謝主辦方日日夜夜的辛勞付出,感恩每位支持點讚夥伴的全力相助,你們圓了我的「如夢之夢」;我和你們一樣,都是無數粉絲中的一員,而此刻的我就是你,如若我能幸運的親臨探班,我看到便是你們看到的
  • 嗨,發燒的人丨關於胡歌、五號、《如夢之夢》及其他
    操辦整個項目的北京央華時代文化負責人、《如夢之夢》製片人王可然說,參演這部劇的幾位明星級演員,為此劇的排演和巡演留出了一段專門的時間,他們為此推掉其他工作邀約的「直接經濟損失」,「都要以百萬級來計算。」
  • 樂•活:賴聲川攜《如夢之夢》重回浦東,文青快戳→
    這是一部長達8個小時的「不正常的戲」:30多位演員、400多套服裝、超過100個角色
  • 「如夢之夢」全紀錄
    我是第一個,腦子還在剛剛午睡的被窩裡,想都沒想就說了《如夢之夢》。 10月17日,敲定最終的形式是中國話劇片段匯演。帶著平板裡PDF版的劇本,在半個小時裡,和朋友小王小張從《駱駝祥子》到最終確定如夢之夢,10分鐘後成組,敲定,快得有些猝不及防。
  • 《如夢之夢》演8個小時到底講了什麼?
    慢慢地,腳步變緩了,每個人找到了自己位置,站定,圍成一圈。「叮」一聲,金鈴響起,眾人開始說一個故事,是戰國時代一位叫做莊如夢的人在夢中修行的故事。「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如夢之夢》開始了。
  • 14:30直播|《如夢之夢》五周年紀念活動,與你分享幕後的故事
    《如夢之夢》故事發生於《西藏生死書》第269頁 一位醫學院剛畢業的學生第一天到醫院上班,結果病房中五位病人死了四位。這位醫生驚慌地發現,她多年來在學校裡所學的訓練和技能,完全沒有教她如何面對這一刻,完全沒有教她如何真正幫助這些瀕臨死亡的病人,她只能站在一邊,當一個無助的旁觀者,看著他們在恐懼和驚恐之中死去。
  • 開票預告 | 《如夢之夢》創作20周年紀念,2020年夢回上劇場!
    故事也從這裡展開…… 《如夢之夢》整齣戲就像一次龐大的旅行,從主角的生命末端開始,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從亞洲到歐洲,從生到死,從痛苦到解脫的可能性,一層一層的故事,醫生的故事包著五號病人的故事,五號病人的故事包著顧香蘭的故事,從臺北的醫院,跳出來到臺北市、到巴黎、到上海、到二○年代的上海,到三○年代的巴黎、一直到五〇年代的法國,最後再回到臺北病房。
  • 太子天璽灣 | 柬埔寨西港叢林密語,如夢之夢!
    總有一種大自然的景色讓你心曠神怡,駐足停留,不忍離去總有一張照片能夠震撼心靈,讓你心之嚮往 。 陽光、密林、飛鳥、天空,如夢之夢,只在這朝夕之間 。紅樹叢林間閃動的陽光就像跳躍的精靈。安靜下來,耳畔傳來枝葉搖曳的聲音,窸窸窣窣,萬物舒展。這就是原始古老的叢林密語啊 。從高處眺望遠方,最享受的莫過於看林中光影流幻,穿梭叢林之中閃爍日光傾瀉而下,斑駁光輝忽明忽暗如油畫般炫目,令人著迷。
  • 愛情文藝電影《如夢》影評:如果愛是一場夢
    影片《如夢》看罷,內心被片中極力營造的藍色幻境氛圍所攪卷得悸動不已。他的貓死後,即唯一的精神寄託不在,他的夢裡開始出現一位白衣女子。只為夢裡的那一回眸,MAX愛上了這個神秘的白衣女子並不遠萬裡來到上海尋覓。在一系列的機緣巧合下,就當觀眾都開始覺得絕望無果時,導演給出了精彩的逆轉和一個出人意料的超現實結局。
  • 劇評分享 |《德齡與慈禧》《北京人》《如夢之夢》三篇觀眾劇評
    «如夢之夢»的故事結構與內涵作者簡介:李波,追夢人。註:文中包含大量的演出內容及作者的個人解讀,建議在觀劇後再閱讀本文。《如夢之夢》這部戲我連續觀看了三年,其中頭兩年是在北京的保利劇院,可惜今年已無能力再次前往,非常遺憾!如果這麼多年來大家所看到的只是一部戲,還在競猜劇中的各種情節,那麼我所看到的就是劇中細膩的佛理演示以及戲裡戲外不同人格對照下的各種人生與命運……本文只是給出了一個框架,更多的精彩還在戲裡,希望留下這段文字與所有喜愛《如夢》這部戲的朋友們一同欣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