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裡,男性展現出的都是剛毅堅強的形象,女性一直是柔美溫順的形象。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孩和女孩逐漸產生了「性格偏差」:男孩子性格溫潤,越來越「娘」;女孩子強悍潑辣,越來越「女漢子」。
01網絡上這種「性格偏差」現象越來越普遍
「花樣美男」「妖豔男團」挑戰審美 70、80後父母心中,男人長得帥的標準是「濃眉大眼」「成熟陽剛」。反觀現在90後00後心中的偶像都是一些「花樣美男」「妖豔男團」,這些「花美男」通常皮膚白皙,畫著長眼線,塗著口紅,五官比女孩子還精緻。
「野蠻女友」「男友力」備受追捧在90、00後孩子心中,溫柔的女性「沒有個性」,文靜淑女款的衣服「太普通」。她們更欣賞那些特立獨行的女孩,甚至眼神中帶有的一絲不屑在她們心中都是「大姐風範」。女孩子更多選擇一些外形寬大的衣服,代表年輕人的隨性自由態度。
02現代審美中的「性格偏差」多和現在的家庭環境有關係
崇尚女權主義,男性應該「服從」女性隨著女性權利的覺醒,中國家庭中女性的地位逐漸升高,很多家庭中都是母親掌握家裡的經濟大權和決策權。母親強勢的性格影響了女兒的價值觀,讓女兒認為女人在家中必須強勢,父親和孩子需要「服從」母親。
女兒長大後也會把這種觀念帶到自己的婚姻生活中,日常相處中對丈夫強勢,性格多是「女漢子」。在同是獨生女子的家庭中,男性從小受到母親寵愛,婚後面對妻子的強勢常常難以忍受,增加了婚姻矛盾。
父親角色缺失,男孩缺乏陽剛之氣男性在家庭中承擔的角色越來越單一,大多數男性下班回家後都在家玩遊戲或者出去應酬,照顧孩子的任務完全交給母親。男孩子從小跟著母親長大,為人做事普遍使用女性思維,加之母親性格強勢,更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
父親對於男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有父親陪伴長大的男孩子性格更堅強,外形更陽剛。這樣的男孩子在社會中更容易找準自己的定位,能為自己的未來認真規劃,渴望在社會中佔有自己的地位。
03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有著決定性作用,父母對孩子的「性別偏差」應該正確引導
1)從小加強性別意識
父母應該正視性別教育,在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給孩子講述男性和女性的區別以及社會中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分工,讓孩子理解做一個男孩子需要有哪些品質,做一個女孩子需要有哪些品質。
2)家庭環境影響
父母的相處模式影響了孩子對性別分工的認識,母親應該做到賢惠,溫柔,照顧家庭,尊敬丈夫。父親在家庭中應該負起責任,保護家人,展現自己的男人魅力。夫妻經營好婚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有助於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
3)發展傳統教育
現在的網絡文化良莠不齊,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應該對孩子接收的網絡信息加以篩選,多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尋找正確的榜樣,讓孩子照著心中的榜樣努力學習進步,讓孩子擁有正確的審美。
4)針對性培養
父母可以讓男孩子學習一些陽剛的愛好,比如跆拳道、足球、籃球等,展現男性特質的運動,多和男孩子相處,增加孩子的男性特質。讓女孩子學習一些女性化的愛好,如舞蹈、陶藝、樂器等,培養女孩子的女性化特質。同時可以學習一些傳統禮儀,讓女孩子舉手投足之間更加有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