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錢,如何正確教育?你的處理方式影響孩子一生

2020-12-23 騰訊網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孩子偷錢是普遍存在的一件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長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你的處理方式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小語家女兒正在上小學三年級,平時小語夫妻倆也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但是管控比較嚴格,孩子手裡的錢通常不超過10塊。

可半年前小語卻發現女兒的行為有些鬼鬼祟祟,而且家裡的錢也少了,她懷疑孩子偷了家裡的錢。偷偷翻了翻孩子的書包,小語發現了一百多元。

為了查清楚孩子為什麼偷錢,小語在女兒上學時跟蹤監視,看到她買了20多塊錢的零食。下午放學後,小語把女兒叫到客廳裡站著,像審犯人一樣盤問孩子拿了多少錢,沒想到孩子卻撒謊了,說自己只偷了10元。

生氣的小語讓女兒再回答一次,可女兒並沒有如實招來,而是哭著說50元。小語沒說話,而是從閨女書包翻出一百元,孩子謊言被戳破,哭得更大聲。

看到小語的經歷,有網友也表達了自己的苦惱:孩子幼兒園的時候是偷1塊2塊,被我們狠狠教訓了;結果小學的時候他開始偷一兩百,我發現之後打罵了一頓,還讓他寫了保證書;

沒想到的是,上初中後兒子變本加厲,不但偷錢的金額更大了,性格也很叛逆,不肯聽我們夫妻倆說話。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依舊改不了偷錢的行為,怎麼辦才好?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質疑過一個觀點:想讓孩子表現得更好,就要先讓他感覺糟糕。簡.尼爾森認為,被打罵的孩子,並不是真正聽了父母的話,只是被父母的力量和權力震懾到了,恐懼攫住了他們。

所以說,棍棒教育並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還可能在孩子心裡留下嚴重的陰影,讓他們的性格發展受到阻礙,甚至影響一生。對待孩子偷錢,我們應該採取正確的教育。

孩子也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偷錢

孩子知道,未經爸爸媽媽允許就拿家裡的錢,可能會讓爸媽生氣,自己就會受到批評;但是他們並不知道,拿自家的錢等同於偷竊。

在發現孩子偷錢的時候,有位爸爸是這麼處理的:他沒有盤問兒子,而是在兒子面前假裝找東西,嘴裡念叨著:

過了一會兒,孩子真的拿著一百塊過來給爸爸,不好意思地說:找到了。而爸爸也摸摸孩子的頭,表揚了他,並且耐心地跟孩子溝通。

孩子年紀小,卻也有羞恥心和自尊心。發現孩子拿家裡的錢時,我們千萬不要怒氣衝衝地給他打上偷錢的標籤,這會讓孩子的內心形成很大的壓力,留下情感創傷,不利於教育。

偷家裡的錢被發現,居然還敢撒謊?!發現孩子這樣的行為時,難以置信和憤怒會湧上我們的心頭。

在被父母發現拿了家裡的錢之後,孩子會感到驚慌,認為自己很可能受到懲罰。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利用撒謊來自我保護,將懲罰的力度降到最低。

心理學中有個現象叫標籤效應,指: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所以,面對父母關鍵的問題,孩子會下意識地保護自己,並非真的撒謊。如果我們貿貿然地嚴厲呵斥孩子,給他貼上愛撒謊的消極標籤,那麼孩子以後的性格也會受到標籤的影響。

發現孩子偷錢,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該像法官、警察一樣,把孩子當成犯罪嫌疑人嚴格盤問,這會讓孩子覺得我們很可怕。

心理學家賀嶺峰指出:當我們陷入問題或情緒當中時,更應該把自己抽身出來,冷靜地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偷錢,我們自然是生氣的,但是越生氣就越要冷靜下來,把注意力放到事情本身。有一個鎮定的心態,我們才能保證自己做出的教育是理智的、有分寸的。

想要避免孩子養成偷錢的習慣,金錢觀教育是重中之重。

在家裡,尤其是在孩子面前,我們不能避諱談錢。甚至在制定家庭的採購計劃時,建議是鼓勵孩子參與進來。這樣孩子會了解如何購買物品經濟實惠、家庭真實經濟情況如何。

平時,我們不要向孩子哭窮;富裕的家庭,也不要整天給孩子灌輸家裡有錢,你隨便花的觀念。家庭經濟情況如何,如實跟孩子解釋即可,這樣孩子既不會自卑,也不會肆意揮霍。

不避諱跟孩子談錢,除了正視自家的經濟情況、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大小事務中之外,還得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願望。

想買新玩具想要新書包,對待這些需要花錢解決的願望,我們要允許孩子提出,並且跟他們溝通和商量。

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孩子需要付出努力和代價,可以是把零用錢攢起來,也可以是把某樣物品從願望清單上去除,還可以是跟爸爸媽媽做約定等其他方法,這是我們要教會他們的理財觀念。

為了避免孩子養成攀比習慣,首先我們要以身作則,做到不攀比、正視自己的實際情況;

其次一定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文|溫柔虎爸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孩子通常都抗拒不了零食、玩具、遊戲的誘惑,如果零花錢不夠,有些孩子就會偷拿家裡的錢去買。

小孩偷錢怎麼辦?

在網上,有不少家長焦慮地發出信息求助,寶媽小語(化名)就是其中一位。

女兒偷錢、撒謊的做法,讓小語氣憤不已,最後她狠狠批評了一頓孩子,但教育效果並不理想,孩子如今有了攀比的心理。

棍棒教育絕對不是上策

這位家長的疑問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的,發現孩子偷錢,身為父母的我們必定是難以接受,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氣。

一旦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們就會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但是,棍棒教育絕對不是上策。

打一頓、罵一頓,並不能讓孩子知道偷錢的嚴重性,沒有教育的效果,還讓他更加抗拒我們的教育。

有些孩子在遭到毒打後再也沒有偷錢的行為,究其原因,並不是其內心依舊意識到了偷錢的不正當,僅僅是害怕挨打。

孩子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但同時又有購買物品的需求,零花錢不足的情況下,有些孩子就會去拿家裡的錢。

哎我那一百塊放哪了來著,我記得之前塞到沙發底下了呀!寶寶你能幫爸爸再找一找沙發嗎?我先去房間看看。

正確看待孩子的撒謊行為

在怒氣的驅使下,我們便會輕而易舉地說出傷害孩子的話、做出傷害孩子的舉動。但是請先冷靜下來,孩子犯錯後撒謊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當孩子偷拿家裡的錢,要學會正確教育

孩子偷錢的背後,暗示了許多問題:零花錢不合理、不懂得如何支配金錢、不願或不敢向父母提出物質需求……

所以,當孩子偷錢,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打開溝通的通道,讓孩子說出這麼做的原因,之後做到有的放矢。

不避諱跟孩子談錢

性教育和金錢教育,是孩子最需要的,也是很多中國家庭缺乏的。

孩子為什麼不敢跟爸媽提錢?為什麼大手大腳花錢、不懂得理財?很大程度上跟父母對待金錢的態度有關。

正確對待孩子的攀比心

提到花錢,就不可避免的要處理攀比的問題。在很多校園中,我們總能看到孩子們在攀比,包括但不限於書包文具、衣服鞋包、代步工具等等。

最後,也可以將孩子的攀比心轉為正向的攀比,自然而然地讓他們學習他人的優點,但是注意,不要將孩子跟他人做對比。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孩子從家裡偷錢花,媽媽發現後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少孩子有過「偷拿」父母錢的經歷,有些父母即使有所發覺,卻覺得無傷大雅,選擇「睜隻眼,閉隻眼」,不會去責罵孩子。而孩子也自認為「神不知,鬼不覺」,私下還會竊喜不已。其實,父母發現孩子從家裡偷錢花,選擇的教育方式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 孩子偷錢怎麼辦?盧欣妤老師教你一招輕鬆處理
    竟然是因為孩子常常偷東西!這位父親為什麼要用這種殘忍的方式對待孩子,而不是去了解孩子偷東西的原因、跟孩子共同承擔責任、解決問題?這個年齡,正是孩子規則意識、道德意識的形成期,父母引導得當,孩子就不會誤入歧途。可是如果父母只是粗暴地懲罰,那麼結果恐怕會比偷東西本身更加嚴重。棍棒教不會孩子是非對錯,只會讓他害怕,卻並沒有建立起道德上的自律。
  • 孩子偷錢怎麼辦?家長別打罵,用以下方法處理讓娃受益一生
    文|秘籍君中國式教育最缺乏的有兩點,一點是性教育,一點是金錢教育。這兩點的教育觀念,最根本上塑造孩子的人格。若家長故意忽視,或是當情況發生時打罵,那只會讓事情適得其反。朋友家孩子今年10歲,從小到大都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成績在班上也數得上,性格開朗大方,一直都沒讓朋友太操心。可這段時間,朋友開始覺得孩子學壞了。怎麼回事呢?
  • 孩子偷錢,你怎麼辦?(家長老師必看)
    豆豆媽先是大吃一驚,覺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溫良恭儉讓,怎麼孩子就學會偷錢了呢?豆豆媽沒有衝上前對豆豆進行打罵,而是默默走回了家,一邊走一邊反思自己的教育...所以有的孩子總以為老師發的就是她的了。建議:①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物權」觀念。幫助孩子區分物品的物權,引導孩子建立「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例如,在家時,父母要要跟孩子講什麼是爸爸的,什麼是媽媽的,什麼是孩子的。在園所,老師也要跟孩子講什麼是園所的,什麼是給小朋友自己的,老師也可以通過遊戲或區角活動引導孩子,正確培養「物權」概念。
  • 孩子偷錢怎麼辦?兩位爸爸的反應截然不同,卻毀了一個孩子的人生
    孩子們小時候道德品質出現問題,不及時糾正很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發展。但是採用當場指責的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處理方式。很多孩子都存在過偷東西的行為,讓家長們十分的困擾。作為一名母親,我一開始也感覺非常的疑惑,孩子們為什麼要偷東西呢?孩子們喜歡「偷」是什麼原因?
  • 「你家孩子偷錢了」,當著孩子的面家長最好這樣做,做錯了傷害大
    如果孩子偷拿自己家的東西,私底下教育一番就可以了,家醜沒有外揚,孩子的醜行也沒有被人發現,但是如果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比如說是錢,被別人找上門,家長的處理方法就特別重要,如果家長做錯了就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嚴重時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 孩子零花錢有講究:給晚了容易「偷錢」,給早了成「啃老族」
    女兒放學回家以後,媽媽就開始棍棒教育,女兒一邊哭一邊說,自己已經偷錢半年多了,剛開始是5塊、10塊,後來發現媽媽沒有發覺,才敢50塊、100塊地拿,而這些錢都用來買了零食。    相信生活中,部分家長也會發現孩子有「偷錢」的行為,往往都是棍棒教育或者嚴厲斥責,但從不探究孩子偷錢的真相,比如為什麼偷偷拿錢、拿錢去做了什麼、是不是平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等等。
  • 父母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一生,學會「寬容」,給孩子成長的底氣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最關心的事情,不論是學習成績亦或者生活能力,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出眾,在同齡人中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品行和能力。但是,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許許多多的小毛病小缺點,而父母能否"寬容"孩子,卻能夠影響孩子一生。
  • 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校園暴力下如何正確引孩子,如何正確處理?
    社會中大家的分工不同,每個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影響著每一個孩子。富二代、官二代這個名詞就是明顯的代表。由於家庭環境的不同,影響著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在學校的時候分齊了三六九等。總是拿著自己的優越感欺負著學習不好,或者家庭情況一般的孩子。(大部分,不能說每一個吧!
  • 孩子偷錢怎麼辦?也許你的做法是錯誤的!
    你家孩子有沒有偷錢?你是不是覺得偷錢的孩子將來長大會被人所不齒?其實,當你這麼想的時候,你就在鄙視你的孩子,而你這種看不起,才讓孩子慢慢走上那條不歸路。孩子的心都是乾淨的,沒有誰願意做那些下作的事情。到底該怎麼對待孩子偷錢的現象?給大家講講我的故事吧,那個偷錢的小孩。
  • 孩子偷錢怎麼辦?這兩種反應,你是哪一種?
    那位媽媽衝著孩子大吼:「小小年紀就偷東西!你還有臉哭?」  原來,剛剛小男孩在貨架上偷偷拿了一塊巧克力,趁大人不注意,塞嘴裡了。結果媽媽一轉頭,就看到了他嘴巴的顏色,氣得當場發飆。  我很理解那位母親的心情,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時候的行為存在道德瑕疵,長大了就可能觸犯法律。  孩子在家偷錢,在外偷東西,或許是許多父母都頭疼過的問題。
  • 孩子犯錯時你還在打罵?正確引導才是最佳教育方式
    4、退縮——這一方式有二種表現方式,一是偷偷摸摸,即是再遇同類事情還會有同樣的做法,但是更為隱蔽,刻意避開大人行事;二是自卑,長期的否定導致孩子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孩子們的年齡及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無法認同大人做出的懲罰方式,也無法理智地分析整個事件。他們會在當時的情境下。
  •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從孩子吃飯的狀態就可看出,別不信
    所有父母都有同樣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未來可以出人頭地,成為人中龍鳳。因此,許多父母在孩子沒出生時便開始研究育兒的方式方法,想通過對孩子的教育,來改變孩子的人生。不過,育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會出現許多意外情況,有時父母認為正確的事情,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影響。所以,父母教育的方式是否正確,並不是父母決定的,而是通過外界他人看出來的,從一些簡單的地方就可以看出父母教育方式是否正確。
  • 發現孩子「偷錢」怎麼辦?愚蠢的家長打孩子,聰明的家長這麼做
    「你說我不缺他吃穿用,這孩子到底為啥偷錢啊?」閨蜜小藝一臉倦容,唉聲嘆氣地問道。 閨蜜小藝說,他們家向來都是視金錢如糞土,大小錢在家都是那麼隨手一放,所以,她也不知道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家偷拿錢。
  • 孩子偷錢,怎麼辦?
    1前幾天我看了一篇文章《孩子,我為什麼會打你》,還是我的好朋友寫的,頓時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好想一吐為快。文章說的是孩子屢教不改,偷偷拿大人的錢,媽媽狠心痛打孩子的事情,講道理已經不管用,最後孩子被打改了。媽媽說:教育不是萬能的。媽媽說:除了打,還能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嗎?
  • 北大校長蔡元培:送給家長們的8個教育指導,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西方現代文明相結合的產物,對中國教育界、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現代文明對於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的追求,在蔡元培那裡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 當娃罵你「壞媽媽」時,家長的處理方式很重要,影響孩子不同人生
    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語氣,不可以動不動朝著孩子發火。孩子有錯誤給他指出,然後讓孩子慢慢改正。我們都不是聖人,都會犯錯,更何況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呢?四、孩子老說狠話,家長除了做表率作用,也要注意正確地引導孩子。1、家長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給予多一些關愛,孩子自然不愛說狠話了。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趙倩 上海市教委【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項目】特邀導師 愛自己成長學院創始人 資深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 12月23日,未來春藤邀請趙倩Eva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 氣質類型決定教養方式: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教育孩子更省心
    一、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方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會有截然不同的方式,最後養成的孩子也會有不同的類型。由此就影響了孩子們的不同氣質,所以孩子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有所差異。
  • 怎樣正確教育好孩子
    可見從古至今孩子的教育, 都離不開家長和老師。我想從一個老師的角度,和一個家長的身份和大家一同學習一下,家長和老師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和關係。在我的孩子沒有上學之前,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好老師,加上孩子本就聰明,我甚至預期了孩子的美好未來,然而每個孩子從懵懂到形成獨立思維這一-過程,是需要好的方法引導的,如果引導的不當,對孩子的一生是災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