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青糖果屋
近日在逛超市的時候,發現有一位家長怒氣衝天的指責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一直在不停地哭泣。
只聽這位家長大吼:「這麼小,就學會偷東西了,還好意思哭。」
原來這位小朋友剛才看到了一枚好看的貼紙,就偷偷藏在了自己的口袋裡。
結果媽媽整理衣服的時候發現了,直接發了火。
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
孩子們小時候道德品質出現問題,不及時糾正很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發展。
但是採用當場指責的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處理方式。
很多孩子都存在過偷東西的行為,讓家長們十分的困擾。
作為一名母親,我一開始也感覺非常的疑惑,孩子們為什麼要偷東西呢?
孩子們喜歡「偷」是什麼原因?
這個偷的原因可以概述為兩個主要因素:
一個是孩子不理解「偷」的含義;另一個是因為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渴望。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指出,孩子們要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需要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到2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缺少自我意識準則,做事只憑生理性的本能。
第二階段;2到8歲
孩子們會根據所做行為產生的後果進行是非判斷。
第三階段:8到12歲
孩子的道德觀念由結果影響轉到了自我影響。
第四階段:12歲之後
孩子們真正理解了道德,有了自我控制能力。
所以當孩子們從外界順了東西回來,家長採取暴力的制止手段,根本沒有任何的實質性意義。
年紀小的孩子,內心是沒有道德觀念的。
大道理對孩子們來說,就如讓還是嬰兒的他們直接站起來跑步一樣,根本沒有能力做到。
特別是8歲左右的孩子,有了些許道德觀念,但是自控能力不強,所以他們依賴本能去「偷」。
這個時候家長的糾正方法對人格處於塑造期的他們十分重要。
暴力糾正毀了他的一生:
最近,一名廣東男孩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這名七歲的孩子雙手被嚴重燒傷,即將面臨截肢。
而悲慘故事的起因就是孩子偷東西。
這位父親所採取的極端暴力的糾正方式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身體健康。
七歲的小孩子處於一個建立道德觀念與規則意識的關鍵時期。
家長引導好了,孩子才不會進入歧途,而粗暴的懲罰,只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棍棒教育不會建立孩子的是非觀,只會帶來羞辱。
而成長中孩子們需要的是羞恥心,而不是羞恥感。
孩子偷東西需要教育,但是糾正的方式必須正確選擇。
我相信你,我的孩子:
很多家長的小時候估計也偷過家裡的錢,但是如今你們變成了小偷嗎?
著名作家三毛曾在《膽小鬼》中描述了自己小時候偷錢的故事。
當時的年代,小孩子們之間流行手機糖果紙。
某天三毛看到了媽媽放在柜子上的5元錢,於是偷偷地藏了起來。
而媽媽在意識到錢丟了之後,找了一整天。
三毛在看到媽媽找錢後,內心焦躁、不安、內疚,最終她把錢放了回去。
而三毛的這些反常行為,早就被爸爸看在了眼裡。
但是這位父親沒有選擇任何懲罰手段,他的選擇則是給了三毛更多的零花錢,並且送了她一盒糖果。
這種糾正方法導致三毛長大後輕描淡寫的就可以將這件事說出口。
三毛的父親第一時間觀察到了孩子的心思,沒有急躁的進行糾正。
而是充滿信任的給予三毛自我改正的機會,並且進行了自我的反思,滿足了孩子想要糖果的願望。
在面對孩子沒有道德觀念做出的事情時,溝通與相信比打罵更加重要。
當孩子沒忍住自己的渴望,進行了偷竊行為後,家長第一時間不要對孩子進行羞辱。
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相信與補救的機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家長們要告訴孩子,父母永遠相信他能夠改正這個壞毛病。
只要改了,他就還是個好孩子。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告訴他:爸媽是跟你站在一起的,陪你一起改正,我們相信你會變得更好。
-END-
我是小青,一位成長中的多平臺育兒作者,在育兒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每篇科普都是根據相關科學文獻和多年自我育兒經驗進行的總結,關於今天的討論內容,各位家長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分享到評論區,我會及時觀看並進行溝通,如果科普內容有什麼不足,歡迎大家指出,我會及時進行更正,帶給大家更科學有效的育兒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