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插畫:Juice
最近,朋友雅雅跟我吐槽了一件讓她頭疼的事情,她發現8歲的兒子偷偷拿了她錢包裡的100塊錢,她耐心詢問緣由後,才得知孩子拿錢是為了請客。儘管兒子已經承認錯誤並道歉,可是雅雅內心依舊感覺到焦慮,她害怕孩子重複這種行為。
孩子在成長中出現任何一點差錯,父母都擔心影響會影響未來,面對偷錢這種行為,家長們難免恐懼、焦慮,到底該如何解決呢?
案例
小田是一名留守兒童,正在上小學二年級,最近這段時間,他的各種行為讓班主任不得不請家長,原因就是小田總是撒謊,並且還偷同學的學習用具,當聽聞一向乖巧的孩子有這些行為時,小田爸爸氣急敗壞地對著他就是一頓吼罵。
本來以為在受到批評後,小田能「改過自新」,可是他再一次犯錯了,小田爸爸又是打罵,又讓他寫檢討書,然而治標不治本。
小田父親搞不懂平時都有給孩子零花錢,必需的學習用具也都不缺,為什麼會去偷盜一些作用不大的東西呢?
相信多數父母在面對孩子說謊、偷盜等行為時,往往都是心煩意亂,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孩子定義為小偷,從道德層面對孩子進行教育,可是這樣的結果卻是孩子只是表面的順從,並不能真正意識到自身的錯誤,這是什麼原因呢?
孩子「偷」東西,可能是一種求救信號
據一項心理學調查研究發現,多數與父母分離的兒童,出現了偷竊、說謊、破壞等行為,這是因為孩子很無助,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由於缺失良好的養育環境,孩子的情緒發展得不到關注。
正如小田一樣,當他處在依賴父母的情感依戀階段,而父母的離開讓其體驗到分離焦慮、內心不安以及無望,進而出現強迫性盜竊的行為。
偷竊的物品本身並不能帶給小田真正的滿足,她只是將一種對愛的渴求與衝動,以偷竊的形式宣洩出來。
多數父母聽聞孩子偷竊的消息,第一反應是憤怒、焦慮、惶恐,進而對孩子進行法律和道德層面的教育和懲罰,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
父母在沒有搞事情的緣由以前,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孩子進行責罵和懲罰,這樣只會讓孩子內心承受更多的壓力和痛苦,並且不知悔改,反覆加強這種行為的出現,甚至走上違法的道路。
孩子偷錢的原因有哪些?
1、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
如果孩子特別想要某樣物品,可是父母偏偏不給買,可能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出現情緒反彈,繼而出現偷錢傾向。
2、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和疼愛,怎麼做才能提高父母對自己的興趣呢,他們會選擇做超出常規的行為來博得注意力,尤其是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時,他們內心很迷茫、焦慮,會嘗試做極端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正如小田的情況,這是一種典型的缺愛的「求救信號」。
3、遭受欺凌、被勒索
有的孩子可能遭受到校園暴力,被高年級的孩子勒索,並被恐嚇、威脅不許告訴父母,孩子瞞著父母偷錢。
4、無意識地「偷」
有的孩子可能認為父母的錢就是自己的,如果有需求,可以不經過同意就使用的,正如家裡的其他物品一樣具備使用權,他們尚未形成成熟的道德觀,在「唯我」心理趨勢下無意識地拿錢,並不認為這是「偷」。
總而言之,遇到孩子偷錢的情況,家長們大可不必大驚小怪,孩子的成長過程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父母首先要做的搞清楚原因,而不是上來就責罵和懲罰,只有了解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及時規範孩子的錯誤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