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對於孩子偷竊的行為,第一反應通常是憤怒,然後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和懲罰,往往忽視了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責罵懲罰過後,孩子並不知悔改,甚至還會走上錯誤的道路。
小亮是一名三年級的學生,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外地打工,很少陪伴他。這段時間,他總是對老師撒謊,還欺負同學,甚至偷同學的學習用具和零用錢。這種行為不得不讓老師請家長,遠在外地的父母聽聞孩子的這些行為,也是非常生氣,回到家裡二話不說,就是一頓毒打和責罵。
本來以為小亮在父母的「教育」之下會洗心革面,可是他還是一直犯錯,老師無奈只能一次次的頻繁請家長,這讓父母很是頭疼。不管父母怎樣教育,小亮也一直不知悔改,打罵只是治標並不能治本。
小亮父母不能理解,孩子並不缺錢,為什麼還會去偷同學的錢和沒有用的東西呢? 根據一項研究調查發現,大多數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出現說謊和偷竊的行為,這是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從而用這種錯誤的方式去獲得父母的關注。
正如小亮一樣,從小缺乏父母關愛,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讓正處於依戀父母時期的他,因為分離的焦慮和不安,沒有宣洩的出口,從而做出了「強迫性」的偷盜行為。
作為父母要弄清楚孩子偷錢背後的原因,不能輕易地對孩子下定論,這樣不僅不能讓他認識到錯誤,還會讓他內心更加痛苦,甚至會走上危險的道路。
孩子偷錢的原因有哪些?
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他的全部,他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和疼愛。如果父母經常忽略孩子,會讓孩子誤以為父母不愛自己,他們內心會感到迷茫和焦慮,不知道該怎樣做才能引起父母的關注,為了達到關注的意願,就會做一些極端的行為,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因「缺愛」發出的「求救」信號!
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
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對於某樣物品過於執著,可是父母卻偏偏不能滿足,就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出現「偷」的行為,這個時候父母最好要進行心理疏導。
遭受欺凌、被慫恿和勒索
孩子遭受到校園暴力,被其他的同學勒索、欺凌、甚至恐嚇,這也是孩子進行偷盜的一大原因,孩子因此會瞞著父母進行偷錢。
無意識地「偷」
有的孩子對於私自拿父母的錢,沒有偷的概念,他會覺得父母的錢就是自己的,不經過同意也可以隨便使用。在這種尚未成熟的道德觀念下,並不認為這是「偷」。
總而言之,孩子「偷錢」可能是一種求救信號,家長們最好要重視和孩子的溝通。孩子的成長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才能達到「糾正」的目的,及時規範孩子的錯誤行為。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