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豆從幼兒園回家,豆豆媽經常在書包或口袋裡發現不是豆豆的東西。有時是一塊拼圖,有時是幾個雪花片,有時候是幼兒園的晨檢卡....
為此,豆豆媽很苦惱,孩子這麼小就學會「偷竊」了,便問豆豆,豆豆說:「這是早上老師發給我們的,每個小朋友都有」。媽媽信以為真。
這天早上,豆豆媽發現口袋裡少了50塊錢,那本來是昨晚去超市回來找的錢。豆豆媽翻了好幾遍還是少了這50。
豆豆媽有些納悶兒:家裡一共就三個人,豆豆爸不會拿,難道是豆豆偷了錢?豆豆媽決定等豆豆放學時好好觀察他。
果然到了放學時,豆豆媽就看到,豆豆和幾個同學走向便利店。和同學們一起買這個買那個,結帳時拿出來的錢竟然就是一張50元錢。
豆豆媽先是大吃一驚,覺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溫良恭儉讓,怎麼孩子就學會偷錢了呢?
豆豆媽沒有衝上前對豆豆進行打罵,而是默默走回了家,一邊走一邊反思自己的教育...
經過一番思考,豆豆媽取消了豆豆現有的零花錢,並告訴豆豆,每周會在書房的某個地方放上20元,你找到後就是你的,沒找到就沒零花錢了。
豆豆媽的行為,讓本來「偷錢被媽媽打」的劇情,換成了,豆豆通過自己的努力,合理從媽媽那裡賺錢的遊戲……
起初的幾個星期,豆豆完全找不到,後來熟了,基本一天就找到了錢,過了一陣子之後找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錢了。
找到了一些父母小時候玩的玩具,找到了一個望遠鏡,找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圖書...自此豆豆再也沒有偷拿過錢,偶爾看到落在茶几上的錢還會主動給交給爸爸媽媽。
我們不禁要讚嘆豆豆媽的做法,她明白,孩子總是特別在乎自己努力得到的東西。所以她讓孩子去尋找錢,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孩子才會覺得錢來之不易。
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過偷偷拿走別人東西,偷偷拿走錢的經歷。但你知道嗎,大部分孩子都不是真正的「偷竊」,他們甚至都不知道那種行為叫偷竊。
那孩子為什麼要偷拿別人東西呢?今天就為大家解開孩子「偷竊」的疑團!
01 分不清「自己的」與「別人的」
幼兒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分不清某件物品是屬於「自己的」還是「別人的」。他們往往喜歡一個玩具就直接拿走了,並不會去考慮這個玩具是屬於誰的,我發現了這個玩具,那它就是我的。所以有的孩子總以為老師發的就是她的了。
建議:
①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物權」觀念。幫助孩子區分物品的物權,引導孩子建立「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例如,在家時,父母要要跟孩子講什麼是爸爸的,什麼是媽媽的,什麼是孩子的。在園所,老師也要跟孩子講什麼是園所的,什麼是給小朋友自己的,老師也可以通過遊戲或區角活動引導孩子,正確培養「物權」概念。
② 明確的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告訴孩子玩具是屬於別人的,不經主人允許就拿走它,主人是會傷心的,這樣做是不對的。
③ 當面歸還物品。帶著孩子一起當面把物品還給主人,向主人道歉,並鼓勵和表揚孩子這種知錯就改的行為。
02 為了引起注意
有的孩子偷東西是為了引起大人或者同伴的注意。比如,偷偷拿走媽媽的包,媽媽就不會出門了;偷偷拿錢買東西分給小夥伴,小夥伴就會和自己玩等。
建議:
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出於這種原因偷竊的孩子,想要的並不是物質,而是關愛。因此家長要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陪伴孩子,了解孩子,並且經常帶孩子出去玩耍,結交朋友。
03 自控力差
有的孩子明明知道不經允許拿走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明知要偷錢是錯誤的,但是由於太喜歡,所以控制不住自己,便拿走了。
建議:
① 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帶孩子看一些教育短片,或者通過睡前故事的形式,讓孩子知道偷竊是被人厭惡的行為,沒有人願意和偷竊的人交朋友。
② 經常表揚和鼓勵。如果發現孩子有進步,幾天都沒有偷拿別人的東西,家長和老師要及時給予表揚,並鼓勵孩子繼續保持。
③ 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如果要求合理,條件允許,家長儘量滿足孩子;如果條件不允許或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向孩子說明情況,不要哄騙孩子。
01 不要帶著有色眼鏡看孩子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是一個謬論,因為即便孩子小時候期有過「偷拿」的經歷,但真正成為小偷的只是極少部分人。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偷東西,就粗暴的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並處處提防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並且可能成為孩子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
02 保持冷靜,了解孩子背後的想法
有些爸媽曾說自己看到孩子「偷錢」後,就氣得把孩子狠揍一頓,要孩子許諾不再犯,結果孩子反而跟家長鬥智鬥勇,「偷錢」的小動作越來越多。
說到底,作為父母,不要輕易把孩子這種行為等同於大人的偷竊行為,以免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好人,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就更不願意聽爸媽的話了。
這個時候,爸媽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冷靜下來,問問自己,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他們偷東西或許有自認為非常正當的理由,你的聆聽和理解是讓孩子改正的前提。
03 正確引導孩子的欲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外部世界產生欲望,當孩子發現錢能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他當然無法抗拒這種好處,而希望能拿到越多錢越好。
爸媽要尊重並正確引導孩子的欲望,比如像例子中的新新媽就時時和孩子保持交流:「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如果想要,就要問別人能不能給我們,這才是有禮貌的孩子。我希望我們都能做到,好嗎?」
爸媽也可以通過觀察了解孩子想要什麼,並告訴他怎麼樣才能得到它。如果爸媽都置之不理,那孩子自然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獲取。那「偷錢」的行為,可能就是這樣產生的。
為孩子提供賺零花錢的機會,讓孩子明白賺取錢財的艱辛。家長可以讓孩子幫一些忙,並支付給他一定報酬,引導孩子學會用勞動獲取報酬,並增加孩子對於自己能力的信心。
04 及時消除誘因
爸爸媽媽想要杜絕孩子偷拿錢的行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把家裡的錢放置妥當。同時,爸媽不要在孩子面前大手大腳地花錢,以及經常用錢去哄孩子,或者把錢當作對孩子的獎勵。
這對沒有工作能力的孩子來說,家長過分灌輸金錢觀念,對孩子的成長不是好事。與其用金錢去捆綁孩子,不如多在情感和心理上關注孩子,以免孩子因為內心孤獨而通過「偷」來補償自己。
05 和孩子一起看看教育片
無論父母費盡唇舌孩子還是照偷無誤,和孩子一起看看教育片吧!也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別人的經歷上吸取教訓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
06 不視而不見,不袒護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偷竊」是暫時性的,或者人為孩子拿幼兒園東西是老師沒說清楚,長大了自然就好了,所以乾脆視而不見或袒護孩子。孩子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以後很容易養成偷竊的習慣。
如果是孩子拿了幼兒園的玩具或者別的小朋友東西,老師可以及時和家長聯繫,通過家園共育,正確引導孩子糾正錯誤。
07 不打罵孩子&孩子當眾認錯
一旦發現孩子偷竊,就打罵孩子或者命令孩子當眾認錯,並斥責孩子,以便讓孩子不敢再犯。其實,這是在羞辱孩子,帶給孩子的也只是自卑和羞恥,讓孩子對大人失去信任。
事後切勿翻舊帳, 反覆追究,隨意轉述。事情已經過去,就不要反覆提起,也不要發現孩子又拿了什麼東西,就說「這又是你從哪裡偷來的」這種話,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隨意將事情告訴別人,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其實,孩子的「偷竊」行為,並不一定是大人所理解的偷竊。「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作為老師和家長,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自己首先要保持理性,然後再來引導和教育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