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從恢復開放的張飛廟景點門前走過。王玉貴攝(人民圖片)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看《三國演義》。大部頭的原著看不懂,看連環畫。我們這群孩子中就傳唱——「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不知是誰排的名,挺押韻,就記下了,再也沒忘。
幾十年後,我給大學生上《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講到「三國」,先給同學們背了由幾十個三國英雄組成的排行榜,同學們聽得興致勃勃,我也洋洋得意。
去年暑假,自家鄉返程時,我和妻子特意在四川閬中逗留,便是想看看「張飛」。
想當年,劉備封張飛做巴西太守,駐守閬中長達7年。7年,在歷史長河中,如白駒過隙。但對於一座城或者那時城裡的百姓而言,遇到什麼樣的「父母官」,便有什麼樣的生活。
你想不到,張飛「一介武夫」,於7年中,修築漢城、興修水利、輕徭役減賦稅、支持獎勵農桑產業發展……實施親民、愛民、惠民的政策,深得百姓愛戴和擁護。
於是,今天的閬中仍是張飛的天下——張飛大道、張飛樹、張飛牛肉。沿街一個個店鋪,賣保寧醋,也賣白糖蒸饃,但賣牛肉者,其店鋪之名無不叫「張飛牛肉」,或者不離這四字左右。
我們買了一袋,打開,牛肉之香撲面而來,嘗之,其肉略幹,但不硬,又潤,亦不軟,斷面,外黑內紅——若將其放大,便如張飛的臉和心。我細細咀嚼,如同品讀張飛的一生。
不覺中,進了漢桓侯祠,即張飛廟。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迄今已1700餘年。那建築,莊嚴厚重,匠心獨運;主體建築沿中軸線「串起」,山門、敵萬樓、大殿和墓冢,拾級而上。
大殿之中,立著張飛的像。
張飛的「相」,天下盡知: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手握一根丈八蛇矛馳騁沙場。只是,我看到的卻是一尊「文身像」,塑像高達4.5米,張飛身穿蟒袍,頭戴冕旒,手持玉笏,氣宇軒昂。
生前,張飛未享受過此等殊榮,正如關羽,身後,才走向神壇。
這尊張飛文身帝王塑像發現於2001年,塑於何年,現無法考證。
其實,清嘉慶二十年,民間有人提議,被朝廷最終採納,張飛被列入國家春秋祀典,此後,在閬中的民間,張飛便被稱為「桓侯大帝」或「閬中王」。
民心和口碑,決定為官者青史留名或遺臭萬年。張飛,這個粗中有細的漢子,顯然是得了民心,贏了口碑。只是,張飛暴躁的性格也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公元221年,張飛聞關羽被害,悲痛至極,急令兵士緊急置辦白盔白甲,要與劉備大軍會合伐吳。因時間太緊,兩個部將請求寬限些時日,被張飛綁在樹上各鞭五十。張飛好酒,每酒必醉,晚上,被兩將刺殺,年僅55歲。正如歷史中所記載的那樣,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痛哉,惜哉!一切已成歷史煙雲。但如今的閬中,因張飛而名揚天下。這座位於四川東北部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古城中,古街、古院、古屋、古瓦、古樹,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置身其中,恍如跨越時空,回到古代。
那晚,我們坐在江邊,一杯冰鎮張飛啤酒,幾樣菜蔬魚肉,大快朵頤。
江中,船,緩緩地遊;岸邊,女子,款款地走。
歲月的美好,如一縷江風,拂過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