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51歲的程琳坐在人民大會堂中一區19排,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看著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英雄」獎章掛在她的丈夫胸前,任淚水流淌下來。
她的丈夫是張定宇。
18歲時認識他的那一刻,她怦然心動。她崇拜他,被他身上越來越多的優點吸引著。
等她23歲一滿,他就迫不及待地把她娶回家。一輩子,不負她。
程琳說:「我從18歲到現在,都很崇拜張定宇。下輩子,我還會嫁給他!」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年輕時,他有很多愛好,很有責任心」
9月14日,程琳和張定宇的家,窗明几淨,整潔舒適。電視櫃正中擺放著一家三口照片,右邊擺放著由習近平總書記親筆籤署的「人民英雄」的證書和獎章,左邊是這次一同領回的全國優秀黨員的證書和獎章。
程琳坐下來,慢慢講她與張定宇共同走過的這些年。
「我1987年從衛校畢業分配到醫院,新來的護士要到各個科室輪轉,快年底的時候,轉到了麻醉科,在那裡見到他。」
張定宇比程琳早畢業一年,已在武漢市第四醫院麻醉科做了一年的住院醫師。在那個全民崇尚知識的年代,大學畢業生還很稀罕,18歲的程琳對即將滿24歲的張定宇怦然心動。
武漢的夏天來得早,有一天,張定宇約程琳去漢江遊泳。原來,他不僅感受到了程琳的愛慕,自己也喜歡上了這位善良的漂亮女孩。張定宇的家在漢正街,程琳的家在長堤街,都是在漢江裡玩水長大的。
兩個年輕人戀愛了。程琳上中班,張定宇會為她送晚飯,他自己回科室看書,晚上一點鐘程琳下班時,張定宇會細心地把她送回家,再返回醫院。
那個時候國家提倡「晚婚晚育」,女子晚婚年齡是23歲,張定宇有時說:「我要等到快30歲才能結婚啊!」每當聽到這句話,程琳就溫柔地笑:「那你就不等唄,你找別人去。」
程琳回憶起與張定宇戀愛後的第一個生日。那時武漢全城都沒有幾家鮮花店,愛學習的張定宇經常去中南路上的外文書店,書店旁有一家鮮花店。他騎了自行車去,買了花再騎回來,洗個澡興衝衝地送到程琳家,給程琳一個大大的驚喜。更大的驚喜是,送完花後他把程琳帶出來去吃了一頓西餐。
「我的生日是七月,武漢最熱的日子!」說起32年前的事,程琳的眼裡滿是幸福的光。
「感到孤單的時候,
我就讀他的信,一遍一遍讀」
1997年春天,張定宇告訴程琳,他要報名參加援外醫療隊。
程琳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你去吧」。
跟張定宇結婚5年,程琳更加了解自己的丈夫,他每天都在學習英語,有空就大聲朗讀,渴望有機會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她不能拖了後腿。
經過6個月的培訓,1997年12月,張定宇隨湖北醫療隊出發去阿爾及利亞。這年,張定宇34歲,程琳28歲,他倆的女兒3歲。
出發去阿爾及利亞前,張定宇與妻女在東湖邊的留影。
醫療隊不能出駐地,張定宇知道程琳擔心他的安全,就時常給她寫信。
「親愛的愛人」,這是他大多數信的開頭,少數會寫「親愛的程琳」或「程琳」。
有一次,張定宇隨信寄回了一撮自己的頭髮,程琳立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趕緊剪下一小把自己的頭髮寄了過去。
在分別的兩年裡,程琳和張定宇的往來通信有120多封。「感到孤單的時候,我就會把他的信拿出來讀,一遍一遍讀」。
2010年底2011年初,張定宇隨無國界醫生組織去巴基斯坦,參加國際救援3個月。女兒正上高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沒兩天,程琳在家聽到張定宇接了一個電話,要已經擔任副院長的他從醫院裡選幾個人去汶川。張定宇說:「我去!」於是,他成了湖北省赴汶川第三醫療隊隊長。
無論張定宇做什麼,程琳總是無條件地支持,「只要是他喜歡的。」
「每天早晨一起床,
我就看到他在跟這個疾病作鬥爭」
張定宇的病是程琳發現他的步態有改變,帶他去看病查出來的。
2013年,張定宇調任武漢血液中心主任,他的膝關節總是痛。他回四醫院疼痛科打玻璃酸鈉,這個藥對軟骨損傷有一定的作用。張定宇不定期去打。
2017年上半年,程琳看到張定宇走路的樣子有些改變,在家裡走路腿抬不起來,朋友熟人說沒看出啥,程琳堅持給張定宇約了專家會診。一直給張定宇打玻璃酸鈉的醫生提醒說,既然這麼多年疼痛都治療不好,會不會是神經元方面的問題。
程琳帶著張定宇找到自己醫院的神經內科專家,做了物理檢查,發現張定宇的下肢肌張力全部是增高的。
這年10月,張定宇被診斷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症」,患者最後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發現這個病以後,程琳把家裡的腳墊全部收了起來,怕他抬不起腳踢在上面摔跤了。過去張定宇在家喜歡搶著端菜端湯的活,程琳也不讓他幹了,怕他摔倒後割破了手腳。
程琳有時偷偷在張定宇身後拍些小視頻,她要記錄下張定宇疾病的進程,「我不敢給他看!」
程琳知道,肌肉,健康,正在不舍晝夜流逝的時光裡,一點一點地慢慢地離開她摯愛一生的人。但是即使是這樣,程琳從來不阻止他承擔那麼多、那麼重的工作。
程琳說:「他就是那種很努力、很勤奮,意志力很堅定的人,他的抗壓能力也非常強,一輩子都喜歡做喜歡的事,就讓他做吧。」
疫情以來,張定宇一甩一甩走路的步態越來越嚴重,那是因為他腿部的肌肉萎縮越來越嚴重了。
每天早晨一睜眼,程琳就會看到丈夫開始與這個疾病作鬥爭。心疼得無以復加的程琳說:「我不能替他去承受,只能多陪陪他,把他照顧好。他回到家裡時,我永遠都在!」
2月18日,作為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程琳到金銀潭醫院獻血點獻出400毫升血漿。李潔 攝
人民日報:張定宇,與時間賽跑的鋼鐵戰士
收治患者最早、重症比例高……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廣受關注。而院長張定宇,無疑是其中備受關注的一位。身患漸凍症的他,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一線,帶領醫院幹部職工累計救治28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不少為重症、危重症患者,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作出了重大貢獻。
56歲的「人民英雄」張定宇,就像鋼鐵戰士一般,衝鋒陷陣、爭分奪秒,只為挽救更多的生命。
全力以赴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張定宇通知科室負責人和醫務人員全員到崗,準備開設新的病區專門收治病人。同時,緊急採購呼吸機、監護儀、輸液泵等設備。
此後一段時間,金銀潭醫院每天都收治大量患者,幾乎每隔一天就會開出一個新病區。春節前夕,有600張病床的金銀潭醫院21個病區全部改造、消毒、布置完畢,投入使用。
就在金銀潭醫院全力以赴投入戰疫之時,張定宇的妻子在武漢市第四醫院門診部負責接診,不幸感染新冠肺炎;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也不幸感染,且是重症……張定宇卻始終不下火線,經常凌晨2點才躺下,4點就被手機鈴聲叫醒。
「那段時間,張院長以院為家,他在病區睡過,也在值班室睡過。」金銀潭醫院結核病區副主任餘亭說,每天晚上院長辦公室的燈光,讓他在巨大的壓力之下,感到踏實和安心。
身先士卒
大年三十晚上,兩通電話讓張定宇熱淚盈眶:解放軍醫療隊和上海醫療隊數百人將星夜馳援武漢,直奔金銀潭醫院。
隨著越來越多的援鄂醫療隊到來,金銀潭醫院的醫務人員終於能稍稍喘口氣,而張定宇卻停不下來。「從病房改造、院感防護措施到患者的具體用藥和治療,他都親力親為。」金銀潭醫院新冠肺炎患者複診辦公室護士長李彩紅說。
張定宇平時說話辦事風風火火,疫情發生以來,他的嗓門越來越大,腳步卻越來越遲緩。有同事見他上樓很費勁,想扶一下,但被他謝絕,「我自己可以走!」
一天,在病區主任見面會結束後,張定宇道出了實情:「我得了漸凍症,剩下的時間可能不多了。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病人。我們要用自己的生命保衛武漢!拜託大家了!」他雙手抱拳,深鞠一躬。
大家這才知道,從前年開始,張定宇走路愈發僵硬,不是因為腿腳不好,而是身患漸凍症。患者通常會因為肌肉萎縮而逐漸失去行動能力。
淚水模糊了大家的雙眼。在院長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的帶動下,金銀潭醫院廣大醫務人員更加勇敢地投入醫療救治中。除了常規療法,他們還在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指導下,根據病情給予患者多種療法並輔以抗病毒、抗感染、抗炎等治療,大大提高了救治率、降低了病亡率。
科研戰疫
「張院長來的這幾年,是我們醫院發展最快的時期。」在金銀潭醫院重症學科帶頭人、ICU主任吳文娟看來,醫院在戰疫中取得的不俗成績,跟張定宇這些年在醫院科研和醫師隊伍建設上的努力密不可分。
2013年,張定宇調任金銀潭醫院院長。那時,金銀潭醫院幾年前由武漢市3家具有傳染病業務的醫療單位合併而成,業務比較單一,發展面臨困境。「比起一般的綜合性醫院,我們裝備、能力都很特殊,是衛生健康戰線的特種兵。」張定宇常常這樣鼓勵大家。
張定宇率先引進高流量吸氧裝置、ECMO(人工膜肺)等先進設備,「醫院每年免費提供10個ECMO套包給全省病人,會診費由我們出,只要求讓我們的醫護人員參加。」張定宇說,這樣的「實戰演練」讓金銀潭醫院一年多掏50萬元,但保證有一支能隨時頂上去的戰疫團隊,張定宇認為很值得。
在張定宇的帶領下,2017年,金銀潭醫院成功通過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織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並開展藥物臨床試驗工作;2018年又和湖北省疾控中心一起組建了耐多藥病房,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聯合組建了博士後流動站,開展臨床和科研合作……醫院的橫向科研經費從2017年的400萬元迅速增加到2019年的近億元。這些工作的開展,為醫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打下了堅實基礎。
抗擊疫情以來,除了做好醫療救治,金銀潭醫院的團隊還參與了由我國多個研究團隊完成的新冠肺炎全球首個隨機對照藥物臨床試驗,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如今,擔任湖北省衛健委副主任、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的張定宇,仍堅持每天花1/3的時間到金銀潭醫院工作。他說:「我還想做更多的事情,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
本文來源:長江日報 有刪節
作者:田巧萍 荊彤 高星 李潔 田巧萍 胡勝 張莉 等
微信編輯:泰妮
校對:雅文 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