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除夕,億萬觀眾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一臺集相聲、小品、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的「茶座式」綜藝聯歡晚會。
這場晚會對於當時文化生活匱乏、娛樂方式單一的內地觀眾來說,是一場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從那之後,每年除夕夜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已經成了全體華人關於春節的共同記憶。
在這個特殊的、寓意著團圓的節日裡,這臺晚會創造了太多歡樂,塑造了太多經典。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那些經典的春晚節目幕後的故事。
1987年 《冬天裡的一把火》1986年,藝人費翔在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了自己在內地的第一張個人專輯《跨越四海的歌聲》,成了第一位跨越海峽進軍內地歌壇的臺灣籍藝人。
隨著專輯的大賣,費翔有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想法——登上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
他向有關部門寫了一封很長的自述信,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出道故事,並表明了自己想登上春晚,為十億同胞歌唱的心。
87年春晚總導演鄧在軍女士讀完這封信之後,親自飛去廣州,見到了正在錄音的費翔。
在和費翔深入溝通並全面調查完他的家庭背景之後,在表演風格上一向追求大膽和前衛的鄧在軍一拍大腿,同意了費翔的登臺申請。
少年時代的費翔
當晚,25歲的費翔站在了春晚的舞臺上,用一首《故鄉的雲》唱出了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的思想之情。
我已是滿懷疲憊,眼裡是酸楚的淚。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抹去創痕。
一曲結束後,費翔一轉深情的畫風,以一輪極其動感的舞步為銜接,開始了那首大名鼎鼎的《冬天裡的一把火》的表演。
就這不到半分鐘的舞步,差點兒要了當年春晚導演組的「老命」。
八十年代末,內地已經出現在「迪斯科」的表演形式,但是不被允許的。
當時邀請費翔參加春節晚會錄製的時候,是同意他在髮型、服裝和表演形式上保留自己的特色的。
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費翔想在春晚的舞臺上蹦資本主義的迪,是絕對沒有可能的。
但鄧在軍導演覺得,時代是在進步和發展的,觀眾有權利看到更新穎的藝術表演形式。
於是她就給費翔想了個主意:舞步可以有,但領導審查的時候千萬別跳。
在這麼一番「瞞天過海」的操作下,費翔的節目成功通過了審查。
等到了正式表演的時候,費翔完全跳high了。
鄧在軍的耳機中一遍又一遍地傳來內線電話,要求她切換掉費翔所有的遠景鏡頭。
在這種情況下,鄧在軍導演和她的副手張淑芬導演依舊頂著巨大的壓力,給費翔切了幾組遠景全身鏡頭。
一直到實在是頂不住了,才全部用近景鏡頭代替。
這也就有了大家後來在電視上看到了,上身卡大頭版《冬天裡的一把火》。
高鼻深目,黑髮碧眼。
那個年代出現在春晚舞臺上的費翔對全國觀眾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就好像是諾基亞小靈通剛剛普及的年代,憑空蹦出了一臺愛瘋4,其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費翔的這把火,不僅點燃了全國上下億萬少女的心窩,也在很多那時尚還年幼的、未來的文藝工作者心中播下了夢想的種子。
這些觀眾中的其中一位,帶著這顆種子一直走了18年。
2005年夏天,她參加了一場全民狂歡的歌唱選秀類節目,並成為了那一年的冠軍和人氣王。
十年後,她把費翔帶給自己的音樂啟蒙記憶寫進了歌詞裡。
「那是1987年,我不知會遇見你。」
54歲的費翔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這場發布會,他們站在舞臺上留下了一張合照,完成了這場音樂的傳遞與繼承。
1999年 《常回家看看》20世紀的最後一個除夕,《常回家看看》以最不引人注目的形式出現在了春晚的舞臺上,卻讓電視機前千千萬萬個家庭有了情感共鳴。
大年初一的上午,參與歌曲演唱的張邁出門時聽到鄰居在一邊釘釘子,一邊哼唱這首歌,這是她第一次切實地感受到,這首歌「紅」了。
這麼溫馨的這一首歌,背後的創作故事和表演故事卻摻雜了很多很多的眼淚。
《常回家看看》的詞作者車行,在1995年的時候失去了自己的父親。
父親的離開給車行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創傷,那之後他創作過一首《爸爸,再見》,卻依舊沒有辦法撫慰自己。
那之後的某一天,車行在坐火車出行的過程中看著車廂內熙熙攘攘的歸家客、離家人,突然有了靈感,於是隨手抽了個信封將自己當時的感想全部寫了下來。
後來又從這些感想中抽出十幾句,便成了《常回家看看》的歌詞。
在那一年春晚的籌備過程中,參與這首歌曲演唱的江濤在大年二十八那天收到了自己父親去世的消息。
當時在春晚籌備的最後關頭,參與節目表演的演職人員是不允許離開北京的。
江濤嚮導演組做了特別請示,才拿到了不到一天的假期,早晨離京,匆匆送了父親最後一程,下午便回到北京錄製了備播帶。
在這樣悲痛的情緒中,他依然在舞臺上為觀眾呈現了最溫馨歡樂的表演。
大概就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創作背景,這首歌的歌詞和歌手的演繹才會這麼動人。
2005年 《千手觀音》《千手觀音》是非常典型的「電視舞蹈」。
如果在劇院表演這個舞蹈,一千人的大劇院大概只有一二百人能從最合適的位置看到最佳的表演效果。
但當這個舞臺出現在電視螢屏上,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導播的鏡頭切換能保證觀眾在節目演出過程的任何一秒鐘都看得到最好的視覺效果。為了這個節目,導演組還特地請來了最好的舞美和燈光,這才有了05年春晚舞臺上《千手觀音》的震撼。
排練這部舞蹈的時候,站在最前面的邰麗華還遇到了一點小問題。
她以前的表演風格都是比較歡樂和活潑的,所以在排練《千手觀音》的過程中總是不自覺地露齒笑。
導演覺得在這樣一場表演中,邰麗華作為「門面」,是不能出現「露齒笑」的表情的,那種感覺應該放在內心裡。
於是邰麗華每天都對著鏡子練習,終於抓到了導演想要的觀音的神韻和感知。
《千手觀音》成功之後,讓邰麗華最有成就感的,是因為這個表演的成功,人們對「聾啞人」這個特殊群體有了不一樣的認知。
春晚結束後,邰麗華的聾啞人朋友像往常一樣和朋友走在路上,並用手語進行交流。
旁邊的一位路人看到她在使用手語,繞到她面前對她豎起了大拇指。
這件事讓邰麗華和朋友都非常開心,她們覺得自己得到了真正的尊重。
2005年 《裝修》接到春晚導演組邀約的時候,林永健正在劇組拍攝《呂梁英雄傳》,演一個漢奸。
為了能趕上節目審查,又不耽誤劇組整體進程,林永健卡這點兒請了三天的假,飛到北京影視之家見了《裝修》的幕後導演組。
林永健到了之後一看劇本,統共有六個角色,但現場除了他一個其他的演員都沒有。
於是便問:其他人呢?我演什麼?
導演組瞅著他直樂,弄得林永健雲裡霧裡,不知所措。
樂了半天,導演組才慢悠悠地開口:「節目馬上就要審查了,裡面有個女性角色,你先代一代,先讓節目通過審查再說。」
林永健一撓頭:我演大姐啊?
到了節目真正審查的時候,可把林永健難為壞了。
當年春晚語言類節目審查非常非常嚴格,整個審查過程非常緊張嚴肅,沒有觀眾的情況下,一般是聽不見笑聲的。
但《裝修》這個節目審查的時候,林永健掐著腰一出來,那句「幹嘛呢!幹嘛呢!」剛落地,臺下不知道哪位領導,坐在那兒嘎嘎大笑。
笑的林永健心裡發毛,琢磨著自己該不會是頭套掉了吧。
硬著頭皮演完整個節目過後,幾位演員在後臺等著,當年的總導演朗昆一路小跑找到林永健,拉著他的手不肯松,用他那個渾厚的男中音感慨:「永健,謝謝,謝謝!成了,成了!不換了!」
後來林永健才知道,朗昆說「成了」,不光有節目通過審查的意思,還有「計劃通」的意思。
在林永健加入之前,《裝修》這個小品前後上交了三個本子,都被打回來了。
出來最後這個版本的時候,鄰居大姐這個角色最開始導演組就想讓林永健演,但是害怕這麼一個丑角女性角色對演員戲路影響太大了,林永健不願意。
最後想來想去才想出這麼個「套」:先騙林永健說讓他來「代」一下,要是節目通過了他自己就會覺得角色好,也就不換了。
春晚節目成功不成功,第二天到街上走一圈就知道了。
大年初一早晨,林永健徹徹底底體會了一把「一夜爆紅」的感覺,一到機場就有人指著他問「你是那破相大姐嗎?」
「破了相了」這個梗後來又在春晚的舞臺上出現了兩次,最後一次是2010年的《美麗的尷尬》。
這個小品在直播表演的時候差點出了一個大事故。
節目裡有一個重要的道具是林永健《裝修》時期的一張照片,按理說應該列印相片在定做相框的,但當時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就讓道具組老師幫忙緊急做了一個樣子看上去像的。
大家隔著鏡頭看好像還是相框裡放了張照片,但其實照片和相框都是列印上去的,那是塊泡沫板,特別輕。
這東西一輕,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直接掉到了柜子後面。
林永健在側目條一看見相片掉下去就急了。
因為那張照片是非常重要的道具,他有個包袱就是站在照片前給觀眾一個對比,照片不在,包袱就沒辦法抖。
當時林永健是平頭,化妝師用了一百多個小發卡才把假髮套固定在他的頭上。
他這一急,就開始出汗,一出汗,就感覺發套裡的發卡都在往下掉。
好在鞏漢林舞臺經驗非常豐富,一邊說臺詞一邊把那張泡沫相片撿起來擺回去了。
包袱是能抖了,但假髮套已經來不及重新固定了。
林永健硬著頭皮上了臺,心想如果假髮套真的在臺上掉了,就添一句「本來就是男扮女裝嘛!」的包袱,然後趕緊再把假髮套帶回去。
好在老天保佑,那個假髮套到最後也沒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