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寬敞
也要向著陽光照射的方向
——金子美鈴《向著明亮的那方》
01
葉嘉瑩:與詩書在一起,足以抵禦世間無常
最近口碑爆棚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讓很多人認識了「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葉嘉瑩。
了解了葉嘉瑩一生的經歷,總是在想,她是如何在經歷了這麼多的痛苦磨難之後,仍然像君子一樣,如蓮花一般優雅高潔。
王國維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這也是葉嘉瑩一生的寫照。
葉嘉瑩少年喪母,24歲和丈夫來到臺灣,誰知不久丈夫就被捕入獄,半年後,她和女兒也被囚禁,出獄後,無家可歸,又丟了工作,母女倆只能寄宿在親戚家裡,喝米湯,睡草蓆。
丈夫出獄後,性情變得暴戾,婚姻變得毫無幸福可言,一生寄情於詩詞的葉嘉瑩無奈地說,她這一生都沒有品嘗過愛情的滋味。
中年的葉嘉瑩一個人拖著箱子,輾轉多地講課,當她以為自己可以退休的時候,又得到了大女兒和女婿雙雙車禍殞命的噩耗。
從少年時初嘗命運的苦澀,葉嘉瑩便開始了對生命的反思:「人世間有這麼多戰爭,苦難,我們都是在這苦海中迷失了自己,我們不知道這苦難的一生有什麼價值,但我希望盡我的力量做一些事,我當然沒有什麼大的本領,沒有大的學問,但我真的喜歡詩詞,我從詩詞裡看到古人的那種美好的心靈,美好的品格和操守,有了詩詞,便有了一切。」
葉嘉瑩從詩詞中領悟到了自己的生命哲學,詩詞也時刻提醒著她,還有傳承詩詞的使命。
她把這生命哲學稱作「弱德之美」,用她自己的話來形容:「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裡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在強大的壓力下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葉嘉瑩說自己這一生從來沒有主動追求什麼,結婚對象不是自己選的,去臺灣也是無奈,命運把她推到哪裡,就在哪個地方盡力做該做的事,承擔該承擔的責任。
從詩詞中汲取的營養和生命感悟,讓葉嘉瑩讀懂了杜甫,讀懂了李商隱,讀懂了陶淵明,更能在自己無法掌控的命運中隨遇而安,更讓她有了超越平凡生活之上的追求。
她曾在課上感慨,當今世界科學越來越發達,物質享受也越來越高級,可是戰爭的危機仍然到處埋藏著,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什麼時候人類才有李商隱說的「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的境界呢?
所以,96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把畢生的財產都捐了出來,以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數額已經達到了3000多萬。
所謂詩意地活著,就是做有價值的事情,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葉嘉瑩先生就活到了這個層次。
02
小林一茶:像這樣,活著,在櫻花樹下
很多詩人的命運都是苦難的,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宿命,或者應該說,是詩歌,讓苦難的生命變得有價值。
日本的俳句詩人小林一茶便是這樣。
周作人曾這樣評價他:「他的冷笑裡含著熱淚……一茶在日本的俳句詩人中,幾乎是空前而且絕後的。」
小林一茶自幼喪母,14歲離家,之後大半的人生都處於孤獨與貧困中,直到50歲才回到家鄉娶妻生子。然而沒過多久安穩日子,小林一茶的二子一女先後夭折,妻子也在不久後因病亡故。後來他又結了兩次婚,64歲去世時,唯一活下來的小女兒,還在他第三個妻子的腹中沒有出生。
俳句這種體裁,更側重於體現詩人在剎那間的頓悟之感。小林一茶為自己貧苦、波折的人生寫下了很多對生之無奈充滿深切感悟的詩句:
四十九年浪蕩荒蕪——月與花啊,銀河——我這顆星,今夜要借宿何處?』露珠的世界是露珠的世界,然而,然而……此世,如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
然而更多的時候,生活的磨難與無常,更讓小林一茶體會到短暫的生之喜悅何其美好:
像這樣,活著——在櫻花樹下
有時也很幽默:
個個長壽——這個窮村莊的蒼蠅、跳蚤、蚊子米袋雖空——櫻花開哉!美哉,紙門破洞,別有洞天看銀河
小林一茶也會對另外的美好世界充滿渴望:
好涼快啊!這裡一定是——極樂淨土的入口
以超脫的率真和詼諧化解貧窮、孤寂的陰影,這或許就是小林一茶俳句最具魅力的地方。
03
金子美鈴:對於一個不幸的女人來說,詩歌可以改變什麼?
日本童謠詩人金子美鈴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她的命運與她詩歌作品中營造的那個童話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903年,金子美鈴出生在日本的一個普通家庭,3歲時父親早逝,她在姨父開的書店裡長大,從小博覽群書,20歲之後開始詩歌創作,1923年,她向當時在日本頗具影響力的《童話》、《婦人俱樂部》、《婦人畫報》等雜誌投稿,有了「年輕童謠詩人中的巨星」「雲朵上的女神」這樣的美譽。
1926年2月在姨父的撮合下,金子美鈴與書店店員宮本結婚,這是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丈夫也不允許她繼續寫詩。
更加殘酷的是,丈夫宮本在花街柳巷染上的淋病,傳染給了她。到了1929年,她的病情已經變得十分嚴重,有時甚至起不來床。
雖然生活送給她的只有寒冷和黑暗,但她的心總是向著明亮的那方。
金子美鈴幾乎是在孤獨中長大的,或許恰恰是孤獨感滋潤著她的感性,豐富著她的想像力和心靈。
她的詩歌平易、淳樸、自然,充滿想像力,一首詩就是一篇童話,構思新奇,詩情飽滿,純真、浪漫的視角建立在豐富的心靈之上,有時也充滿悲憫:
「我伸開雙臂,也不會飛翔於天空,但是,會飛翔的小鳥,卻不會像我跑於地面。我搖動全身,也響不出悅耳聲音,但是,響亮亮的鈴鐺,卻不像我知道很多歌……」
「我無處不在我之外還有一個我在路邊店鋪的窗玻璃裡回到家了就在鐘錶裡在廚房的盤子裡雨天,在路上的水窪裡可是為什麼,不論什麼時候看我都不在天空中呢?」
「上面的雪很冷吧冷冷的月亮照著它下面的雪很重吧好幾百人踩著它中間的雪很孤單吧看不見天也看不見地」
最終,年僅26歲的金子美鈴還是選擇了自殺。在她生命最後的幾個月裡,她耐心記下了小女兒334句好玩的話語,還給每一句話編了號。例如,「九:紅雨傘,小雨傘,是房江的。白雨傘,大雨傘,是媽媽的。」「五十:麻雀的家,媽媽麻雀穿藍衣服,姥姥麻雀穿黑衣服,房江麻雀穿紅衣服,爸爸麻雀不在家。」……
她在遺書中對前夫說:「你能給房江(女兒)的只有錢,而我想把房江培養成一個心靈豐富的人。」
04
我們的靈魂如何被詩歌療愈
尼採說:「如果我們知道我們為什麼活著,我們幾乎就能忍受一切。」
我們通過詩歌創造了意義,或者說我們在詩歌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詩歌,常常能陪伴我們撐過苦難的日子,並幫助我們在苦難中成長,也能改變我們對於苦難的體驗。
我們看到,無論是葉嘉瑩、小林一茶,還是金子美鈴,他們的作品中都充滿了對於自然的熱愛,用詩人的眼睛看自然,就能讓人保持正念,超越痛苦。
我們每一天都置身於奇蹟中,藍天、白雲、綠草,孩子們充滿好奇的眼睛……所有的一切都是奇蹟,在大地上行走的每一步都是無上的奇蹟。外界的偏見,日常生活的人情淡薄,甚至苦難……在這個奇蹟面前都不值一提。
詩歌讓葉嘉瑩有了高於世俗的需求,她說:「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這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我要有一個更廣大的理想。」
小林一茶直到去世,也沒有忘記心中的淨土,在他去世之後,據說他的家人在他的枕下發現這首詩:
謝天謝地啊,被子上這雪也來自淨土……
人這一生活著有什麼意義?
大概就是不管命運如何,都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什麼,去追求內心的自在和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