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來
《我想和你唱》算的上是今年湖南衛視最具創新度和品質感的節目。「後期有毒」是很多人對這檔節目的評價,頗具網感的後期剪輯風格讓很多電視觀眾看得新奇,後面到底隱藏著一支什麼的後期團隊?
在真人秀浪潮之下,2014年下半年,湖南衛視成立了全臺首支專業後期製作團隊,湖南衛視大大小小的真人秀、演播室綜藝、紀錄片都有這支團隊不同程度的參與,《我想和你唱》的後期也由這支團隊承擔。
作為電視工業化生產的重要一環,後期製作越來越被重視,一批專注於後期製作的公司和團隊也因此走俏市場。與此同時,身處體制內的電視臺也開始涉足這一細分領域。
《我想和你唱》讓來自湖南衛視的這支體制內的後期團隊在近期備受關注。這檔在戶外真人秀大潮下回歸棚內的音樂節目,本季播出過半,收視和口碑出乎意料,除了在音樂類型中具有突破意義的星素合唱和臺網聯動模式外,有網感、有新意的良心後期製作也是觀眾和業界關注的焦點。
將真人秀手法融入棚內綜藝的剪輯,借鑑網絡手法增強電視節目的「網綜感」——後期團隊製片人卞合江向「看電視」獨家揭開了《我想和你唱》的後期製作奧秘,以及這支體制內專業後期團隊的面紗。
以往綜藝節目中後期被著重強調、引起討論的,基本都是大型戶外真人秀,如《花兒與少年》《爸爸去哪兒》等後期製作出眾的戶外節目。一些業界馳名的後期公司業務也都集中於這些拍攝素材量和後期發揮空間都很大的戶外真人秀。
而傳統棚內綜藝卻甚少對後期剪輯傾注關照,即便順應流行趨勢,增加「花字」等包裝手段,但創意更迭的速度和製作的精細程度依然無法和真人秀相提並論。《我想和你唱》算得上是對後期重視程度較高的一檔棚內綜藝。
密度高且變化豐富的花字,隔幾分鐘便出現一次的鬼畜剪輯,對人物的動漫式處理,甚至每首歌都有專屬的花式字幕,首期播出後,普通觀眾都看出了這檔節目與以往棚內綜藝的後期包裝思路和力度的區別。
「將真人秀製作手法融入棚內綜藝」,是《我想和你唱》後期團隊的一個核心理念。
在後期製片人卞合江看來,戶外真人秀降溫後,自然要回歸到棚內綜藝節目,但「肯定要升級,一種方式就是用真人秀的剪輯去打破原有綜藝本身的節奏」。而如今棚內綜藝的多機位、全記錄拍攝使之成為可能,「原來的傳統綜藝節目可能只有一條線,現在 『想唱』有30多個機位,這麼多的素材,我們可以剪出兩條線、三條線。」卞合江介紹。
他繼續舉例解釋「多線索」:原本「想唱」的主線就是明星和素人對唱,但其他綜藝環節所帶出的有連續性的內容,就可以成為第二、第三條線,比如於莎莎的花痴線、韓紅和汪涵的CP線,以及韓紅把李維嘉劈成「小黑人」的線索。
「這都是通過剪輯做出來的,如果按照傳統的剪流程的話,這是沒有時間去和空間去放大。我們在導演組前期設定好的主幹的基礎之上,把它變得更豐滿,更有層次,有很多想像的空間。」
卞合江認為,棚內綜藝和真人秀、甚至電視劇等其他電視品種一樣,都需要給觀眾呈現出超出想像的內容,否則的話,「就太沒意思了」。而此前普遍被忽視的棚內綜藝後期剪輯,就有著類似於做菜時加配料的作用。
不過,加配料的這個度,是相對難把握的。按照他所想的,「我們達到的度就是不能改變原來食材的味道,但是可以做得更有味。」卞合江說,《我想和你唱》增加後期剪輯的形式和二度創作的比例,在棚內綜藝製作中屬於「一種探索和嘗試」。
既然是嘗試,那就必然會同時產生褒獎和質疑。《我想和你唱》後期包裝的樣式之多和密度之大,在一些觀眾看來是有些妨礙觀感的,尤其是節目裡常見的鬼畜剪輯和動畫包裝,拖慢了節目的節奏和進程。
有人要給後期加雞腿,也有人嫌棄後期太過搶眼。對於觀眾的兩種反饋意見,後期團隊本就有所注意,「不可能一邊倒,我們只會滿足大部分人的感官就可以了,我覺得做電視這就成了。所以要探索,就要有代價。」
後期團隊乾貨分享的微信中形容《我想和你唱》的剪輯「有了網綜感」。觀眾也認為作為電視節目,難得地找到了網感,而在這方面後期功不可沒。卞合江告訴「看電視」,剪輯中的確「結合了網絡的一些手法來做突破」,但其實有和時下流行的網綜不太一樣。
這個問題依然是難在「度」的把握上,電視臺播出節目的尺度畢竟不比網絡,「有很多東西你不能做得太過,很難把握。我們要探索既能讓傳統觀眾接受,又可以吸引一批新的觀眾來看。」
此前,這支體制內的後期團隊曾引起一定的關注,是因為曾在錄製和播出間僅有的四天時間內,完成了從上載合板、初剪精剪、字幕動畫調色到合片下帶的所有後期流程。
卞合江給自己的團隊取名「熬者」,他們每天都把大把時間留給機房,在機房熬到半夜是常事。而《我想和你唱》每周六播出前的兩晚,基本都要熬兩個通宵趕片子。
卞合江所率領的「熬者守藝」後期製作團隊,組建於2014年9月。兩季《爸爸去哪兒》播出之後,各大平臺和生產方都意識到了戶外真人秀後期剪輯的重要性。
一向反應敏銳的湖南衛視也認為,不可能一直仰仗外部團隊下去,「成立一個專門的後期團隊是肯定繞不過去的」,於是找來對後期感興趣的卞合江,成立了自己的專業後期團隊。
在這之前,卞合江把幕後的大小工種都做了個遍,「除了主持人沒搞過,什麼燈光、布景、攝像,全都做過」,參與國內最早的真人秀《變形計》,任《我們約會吧》的前期導演,甚至還在研發中心工作了近三年。
這些經歷讓卞合江「不能只是把眼光放在後期,要想的比導演更多」的意識更加明確。在他看來,做後期需要厚積薄發,「這是最後一站,退無可退,後面沒有路了,你要不解決後面就沒有機會做了。」
不僅要「堅守最後一班崗」,團隊成立之初,他就提出「後期前置」,即在節目策劃和拍攝時,後期團隊就參與其中。這在他看來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工作方式。《我想和你唱》這一項目中,後期團隊雖然未能趕上前期策劃階段,但在錄製階段,也都會派剪輯人員跟進現場,這時候一些後期的剪輯思路就已經開始運轉了。
目前,卞合江率隊的後期製作團隊率屬於節目中心,二十多人的規模,在臺裡算是人數最少的團隊。此次承接《我想和你唱》的後期製作工作,加上實習生等,共有三十餘人組成項目組。而同時操作的還有一檔戶外真人秀《媽媽是超人》。整支後期團隊分為剪輯、音樂、包裝、花字、調色五個大組,團隊的主力是90後。
卞合江說,當初從各個團隊抽調出來的這支團隊成員都是「對後期有追求的」,在為這些項目服務時,大夥想的是湖南衛視的品質,「頂著的是使命感和榮譽感」。他告訴記者,「做手藝就是要不停地跟自己糾結,覺得這個作品是我的,播完以後我自己是有成就感的。」
因此,像《我想和你唱》的剪輯風格和方案,就是後期團隊自己提出後與導演團隊共同確定的。「我們做每個項目都想讓每個項目有不同的氣質,不同的改變。做之前我們就定了一條規定,絕對不能走流程。我們也是做了大量的數據分析和市場調查,年輕的觀眾到底喜歡哪種風格,用很多數據來支撐我們最後的決定。」卞合江說。
成立近兩年間,這支臺裡自己的後期團隊先後參與了《變形計》《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真正男子漢》等眾多王牌節目的後期製作,最多時一支團隊同時承擔了四個節目的後期任務。
《我想和你唱》幫助他們再次打開在業界的知名度,可即便有外部項目拋出橄欖枝,後期團隊也始終堅持服務於臺裡的項目。
即將接檔《我想和你唱》登陸周六晚間檔的《夏日甜心》,就繼續由這支團隊操刀。卞合江說,他們或許是臺裡唯一一個全年無休的團隊。雖然團隊年輕,但「我們的鍛鍊是特別密集,每天都在打仗,打仗的過程中就鍛鍊了自己的能力了」。
原創稿件,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關注「看電視」!
深度行業透視、獨到客觀評論、新鮮內幕資訊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看電視,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見識的內容行業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