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辛亥革命先烈佘英傳略
鄧 沛
佘英,字竟成,原名俊英,四川瀘州小市人,辛亥革命先烈。
佘英(圖片來自網絡)
1874年(同治十三年)11月12日,佘英生於一貧苦僱農家庭。童年曾上過私塾,九歲時,父親勞累而死,母親以手工勞動所入維持生計。佘英十二、三歲時踏上自謀生計之路,初學銅匠,繼而當僱農。同治和光緒年間,以反清為宗旨,以扶危濟困相號召的哥老會在四川發展迅速,擁眾甚多。佘英自幼即加入瀘州小市哥老會義字宮口。他愛弄刀舞棍,「好交江湖中人,急人之難,已諾必誠。」嘗為鄉人及地方公益事鳴不平,被人目為「豪士」。佘英曾入小市武舉人李孝恩的武棚子習武。他勤學苦練,武藝大進,嫻騎射劍擊。1894年(光緒二十年),參加清廷科舉考試,中武秀才,於是聲譽隆起。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被會黨兄弟推舉為小市義字宮口舵把子,成為地方有影響的人物。瀘州州官鳳全欲借佘英之力整頓治安,遂聘其為瀘州團練局大隊長。「擢領衛隊,緝捕匪盜,捍禦桑梓。」佘英驍勇有奇氣,膽力過人,故閭裡奸滑豪強多聞風逃避,州官屢受嘉獎。佘英既得官府信任,又慷慨任俠,故擁戴者日眾,一呼百諾。瀘州一帶遂有「任你英雄天下遊,難過小市碼頭」之謠。
餘英自幼受苦,備嘗艱辛,對清廷統治極為不滿。加入哥老會後,受反清思想薰陶,年長接觸官場,「目擊清政不綱,」更增加其反抗情緒。甲午戰後的民族危機,給他以很大震動,感到「滿清政府打敗了,訂的《馬關條約》,賠銀子二萬萬兩;又割臺灣、澎湖與日本,並允許他在中國設工廠,才顯露出滿政府是一個腐敗無能的政府。」八國聯軍入侵後,籤訂了屈辱的《辛丑條約》,更使佘英受到強烈刺激,認識到在帝國主義侵略面前,「光緒帝和太后只有跑的一條路,更顯出他們沒有能力。《辛丑條約》賠銀子四萬萬兩,拆毀大沽口炮臺,準各國駐兵在北京使館區內,從此後瓜分中國的話,愈鬧愈大。」要拯救中國,只有靠中國人民自己。於是佘英棄職歸家,在會黨兄弟贊助下,開一牛肉館,廣泛結識四方豪傑,川江一帶無不知其名。他坐鎮瀘州,聲氣通於上下遊,欲有所作為。官府縉紳對他無可奈何。
其時外患日亟,清政日非,革命風潮勃興,有志之士皆憤慨填膺,倚天拔地,毅然以推翻清朝、振興中華為己任。佘英「憤概於漢族沉淪,國勢危殆,時思奮起有為」。1904年(光緒三十年),佘英從友人處獲《革命軍》《警世鐘》等革命書籍,閱之大受感動,「才知道我們漢人,被滿清壓迫了二百多年。」再證之以親身經歷,更感「滿清是一個腐朽無能的政府」。他為義和團的失敗而扼腕嘆借,「眼見我幾千年來黃帝之子孫,還有亡國滅種之慘。」他夙夜思考,「如不起來革命,推翻滿清無能政府,除去一般貪官汙史,恐怕不能救四百兆同胞出水火。」他決意仿效鄒容、陳天華,「喚醒漢人起來革命。」於是日持《革命軍》、《警世鐘》二書、到茶館酒樓講演,聽者如堵。州官示禁,復馳往鄉場講演,不稍畏避,差役亦無可奈何。其時資產階級革命還未在川展開,佘英的宣傳鼓動僅是孤鴻單鳴,雖有會黨為其後盾,官吏不敢輕易加害,但他卻為單槍匹馬而苦惱,思聯合海內英雄志士同力並舉。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革命由是而加快步伐。孫中山等革命領導人十分重視具有反清傳統的會黨,要求各地同志聯合會黨,發動起義。1916年(光緒三十二年)初,同盟會四川分會會長黃復生及川籍留日同盟會員楊兆蓉等聞佘英名聲,乃聯名寫信給佘英,「邀其東渡。」正徘徊於資產階級革命門檻外的佘英接信十分欣喜,立即集資啟程。7月底,佘英來到日本,受到革命黨人熱情接待,孫中山、宋教仁等同盟會領導人與之晤談,給他講解革命道理,使其思想境界豁然開闊,「對革命主義極為傾折,遂即加盟。」孫中山對佘英甚為器重,委任他為西南大都督,付以聯絡川、滇、黔會黨以及溝通長江青紅幫聲氣之重任,派其回川,與謝奉琦、熊克武等共同進行四川革命。佘英欣然受命,為表革命決心,將昔年中武秀才時所得名字俊英,去其俊字,以示與清王朝徹底決裂。離日歸國前,革命宣傳家章炳麟、日本志士宮崎寅藏與之合影留念,以資鼓勵,臨別,宮崎寅藏贈倭刀一柄,作護身之用,以申敬愛。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初,佘英與謝奉琦、熊克武回到瀘州,設立秘密機關於小市綾子街鄧西林宅。鄧系秀才,父為舉人,曾任山西知縣,故借其門第掩人耳目。佘英回川,遵孫中山所囑:「喻會黨以大義,為種族效命。」即赴川東南各縣,結納志士,介紹入黨,星夜奔馳,歷盡艱險,無所忌憚。未幾,川東南人士先後加入同盟會者數以百計,會黨中人尤多。四川革命風潮由是大起,佘英之名亦因之益噪。
佘英自在東京受孫中山等人的教誨和幫助,革命思想由是大進。回川後他明顯地感到會黨落後,很不利於發動革命,於是注重對各地會黨灌輸革命道理。他往結交川滇黔邊會黨首領劉天成及所屬劉子成、劉希成、劉炳榮各部,「英之說之也,曰:『鄒容、陳天華,今之賢者,容著有《革命軍》,天華著有《警世鐘》,其書言之審也。吾輩重辱於鞭虜,不自振拔,何以為人』。」在佘英啟迪下,劉天成等許多會黨人士開始接受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放棄了「反清復明」宗旨,歸順到資產階級革命派大旗下。
會黨雖具反封建的鬥爭傳統,但其思想和組織形式十分落後,有濃厚的封建色彩和小生產者狹隘性。山堂林立,標幟各異,不相合,則互械鬥。因此、整頓會黨、提高他們的民主主義覺悟,成為佘英等人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佘英在川南一帶的會黨中倡導仁義不分上下,調解各會黨碼頭之間的矛盾,使他們皆屬所從。在黃方、熊克武等人倡導下,佘英把川南一帶的會黨「假萬國青年會名義和合為一」萬國背年會無佔左佔右之分,仁義扯平,專講會口,成為同盟會領導下的新組織。他們擬定萬國青年會的章程,刊印成冊,分發給各地會黨,並遣人分四道出發,一路集一旅之眾,約定為首之人在中秋前到永寧定大計。
佘英的革命活動引起官府注意,瀘州知州楊兆龍欲誘捕之,請其到衙門商議公事。佘英到衙門後,見警衛森嚴,心中大異。站崗堂勇皆佘英舊部,暗遞臉色。楊兆龍出見,神色倉惶,坐談數句之後,即告退入內與幕僚計議。佘英趁此快步走出大堂,借暮色遁去。知州乃通告捕佘英。事變發生,正病臥在床的佘母聞清吏捕子而驚嚇,旬日逝世,佘英蟄伏瀘城,續聞母逝,一慟幾絕,因不能歸家葬母,惟望沱江暗泣,國讎家恨齊集胸中,乃誓曰:「今後惟有以死報國,藉贖不孝之罪而已。」
1907年夏,熊克武在成都召集同盟會員謝奉琦、佘英、黃樹中等30餘人在草堂寺會議,討論起義問題,計議分工負責,做好起義準備工作。起義計劃以省城成都為中心,以瀘州、敘府兩地響應,三處同時並舉,造成全省的革命聲勢。
同盟會首先選擇瀘州為發難之地。因瀘州為川南重鎮,上可進窺嘉定、敘府,下可虎視重慶,加上佘英等人在此地組織會黨,力量雄厚,又有席成元可籌助軍需費用。因此「密設機關於瀘,以為全川革命重心」,初擬利用端午節賽龍船之機舉義,在成都的革命黨人認為時間緊迫,便決定於1907年11月14日西太后的生日當天,趁省城清吏集於「會府」舉行祝壽典禮時,聚而殲之,全省會舉。瀘州起義的準備工作由佘英負責。義定由江安(在瀘州上遊)革命黨人、巡防營哨官劉安邦、鮑九成先一日在江安起事,然後順流而下,攻打瀘州,並聯絡川滇黔會黨首領劉天成所部,以為外援。佘英則召集會黨三千人,散布於瀘州城內外,舉火為號,分三路攻打道臺、知州和都司三衙門,佔領瀘州後即組織軍政府,建立四川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但在準備過程中,黃樹中、楊維等人在永寧興隆黃方家製造炸藥不慎爆炸,黃樹中受重傷(此後易名復生),引起清吏注意。尤其是各路起義人員化裝成小商小販,聚集瀘州城,把客棧旅館住滿,更加引起清吏的防範。瀘州知府楊兆龍欲誘捕佘英未果,下令搜捕。革命黨人見情況緊急,決定於11月5日在江安起事,並密電成都同時行動。
在江安,原定半夜由縣署刑吏戴皮舉火為號,城外革命黨人立即起義,乘清吏慌亂之際,劉安邦、鮑九成則率部直趨瀘州。不料江安縣令已得告密,見城內火起,便派人撲火,緊閉城門,搜捕革命黨人,用站籠絞死戴皮父女,同時令巡防營統領阻擊劉安邦部。江安起義未發而敗。瀘州地方官聞訊更加緊防範。佘英等人密計於草鞋沱舟中,佘英以「外援已失,而吏又有備」,主張緩期舉事,瀘州起義也未發而止。
成都起義的謀劃由張培爵、餘切、黃方等人負責。1907年9月8日,他們在成都走馬街寶和店商議,決定由龍光等人聯絡新軍,張培爵等人組織學生,秦炳等人指揮弁目隊,餘切則負責組織巡防營和會黨。江安、瀘州失敗後,革命黨人紛紛潛至成都,11月6日,集中各路會黨約四千人,分住在小天竺、安順橋、茶店子,約定四門放火為號,進攻「會府」。但是,革命黨人的密謀卻被夾江知縣熊振威在成都讀書的兄弟洩露。省中大吏臨時改變祝壽地點,緊急調兵入城,「護送塞路,警兵清道,如臨大敵」。革命黨人既不能聚殲清吏,又無法舉火發號,埋伏於成都各門的起義隊伍,整裝待發,等至次日黎明,方知事情敗露,只好分散撤退。清吏全城搜捕,革命黨人楊維、黎靖瀛、江永成、黃方、王述懷、張治祥6人被捕下獄,人稱「丁未成都六君子」。新軍中的同盟會員伍安全被殺害,其餘革命黨人,除張培爵堅持在成都隱蔽鬥爭外,「或先事他適,或事發亡走」。
事後,四川同盟會派楊兆蓉經上海去新加坡向孫中山報告情況,「總理屬告川中同志,努力勿懈」。新加坡同盟會的《中興日報》專門發表《成都革命黨獄記》一文,報導了四川起義的真相。《四川》雜誌第3號也刊載政治小說《成都血》,歌頌四川革命黨人的行為,揭露清吏鎮壓革命的罪行。
1907年冬,佘英、曾省齋、謝奉琦等會議於隆昌,認為成都起義雖失攻,而敘府為響應起義已有所準備,決定敘府、隆昌同時再舉。1908年1月14日,曾省齋說服敘府堂勇管帶劉紹峰、縣幕詹樹堂發動堂勇發難,因團首雷東垣懼禍自首,敘府知府宋聯奎捕殺劉、詹二人,敘府起義半途而廢。起義的領導人謝奉琦為叛徒汪蔚然出賣,在自流井被捕,清吏慘無人道地以鐵索穿鎖他的鎖骨,檻解敘府。謝奉琦「處之泰然,復沿途演說,鼓吹革命,聞者感動,間有泣下者」。臨刑賦絕命詩一章,「中原多故禍燃眉,草澤人懷復國思。我志未酬民益憤,還將萬弩射胡兒。」與此同時,隆昌郭尉華組織會黨百餘人,準備奪械起事,並派人迎曾省齋前來主持,也因事攻中止。
1908年2月,熊克武、佘英等人在隆昌開會,討論幾次起義夭折的原因,一致認為,不能單靠新軍巡防營和會黨來發動起義,同盟會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作為起義的先鋒和主力軍;並決定由熊克武赴日購買槍彈。
熊克武到達東京,向同盟會報告了起義經過和購槍計劃,並在日本友人宮崎寅藏協助下,購得部分槍枝彈藥後返川。
熊克武等人見廣安位於渠河西岸,交通便利,地勢有利,而且廣安及附近各縣同盟會力量比較集中,「地方團練亦多為黨人主持」,又有李紹伊領導的「孝義會」群眾可作憑藉,便決定於1908年3月1日天黑時在廣安發動起義。他們計劃攻佔廣安、奪取槍械,建立同志軍,然後進取閬中,作為軍事根據地,打開川北局面,再圖發展。起義時由熊克武組織同盟會員為突擊隊進攻廣安州署,佘英率領會黨攻巡防營,秦炳集合會黨和學生增援。當晚九時,熊克武率隊入城,「多持刀劍」「竟趨州署」一度攻入州署。但佘英所部會黨被警察堵住不能入城。熊克武只好率隊轉攻巡防營。此時,廣安清吏鳴鼓調兵反撲,起義軍只得乘黑夜衝殺出城。起義中廣安中學革命師生表現極為英勇:陳旭九、秦顯忠年僅十二三歲,衝鋒在前,英勇犧牲;中學教員王曉臣等人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也慷慨就義。
佘俊英、黃方紀念碑(圖片來自網絡)
廣安起義失敗後,同盟會又轉謀嘉定(今樂山)。同盟會員分赴彭山、眉州、青神各地聯絡,相機而動。1910年1月23日稅鍾麟、秦炳等率領數百人,分路突襲嘉定童家場、白馬埂、土主場、板橋溪等處團練局,繳獲步快槍一百數十支,子彈無數。佘英在新場關帝廟擺酒慶賀,正式宣布起義。照原定計劃,奪槍成功後即順流而下進攻嘉定,因在新場耽誤過久,佘英又瘧疾復發,清吏得以憑河布置防守。
次日晨,起義軍轉移至嘉定、屏山間的宋家村,與從嘉定尾追而來的清軍激戰,隨後馬邊開來一支清軍,起義軍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地位,堅持苦戰至天黑,最後突圍四散。
嘉定起義中死難的同盟會員和會黨達200多人,是歷次起義中犧牲最大的一次。程德藩彈盡被俘,臨刑前慷慨演說革命道理,高吟詩句:「滿腔熱血歸黃土,化作啼鵑喚國魂。」佘英率領部分同志走敘州,圖再舉,不幸在雲南鹽津豆沙關被捕。在審訊時,佘英指著同時被捕的戰友劉慎終說:「他是我家裝水煙的僱工,抓他來幹什麼?」劉卻大聲呼道:「佘大爺,我是跟你搞革命的,怎麼說是裝水煙的?我活著和你在一起,死也要和你在一起!」佘英被押送敘府,在府堂壩府衙前照壁處英勇就義,就義前留下絕命詩一首:「牡丹初放卻先殘,未搗黃龍死不甘。我本為民兼為國,拼將熱血灑紅氈。」這首熱血沸騰、激情洋溢的詩,表現了佘英對未能目睹清王朝覆滅而產生的遺憾和願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對革命必勝充滿信心和希望。至今吟頌仍令人肅然起敬。
辛亥革命先烈佘俊英、黃方紀念碑(圖片來自網絡)
1912年3月18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陸軍部長通電全國紀念殉難烈士。孫中山下令追認佘英為陸軍中將,以慰烈士在天之靈。1948年3月,瀘州城中立佘英、黃方革命烈士紀念碑,以表彰其功勳業績。紀念碑上,熊克武詩云:
義師不逞兮,君喪其元。
沙場喋血兮,我愧生還。
豐碑矗立兮,高聳雲端。
民族之光兮,於斯萬年。
「瀘州辛亥革命紀念碑」,呈六稜柱狀椎形,磚石結構,除碑座不計外,碑高4米,頂高0.36米,底寬0.66米,由四川辛亥革命元老但懋辛書。紀念碑今立於忠山公園半坡之上。
參考文獻
1.《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第165頁。
2.《佘英傳》,《清史稿》補編二十一、革命黨人列傳四。
3.《佘竟成自述》。
4.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佘俊英傳》。
5.楊兆蓉,《辛玄革命回憶錄》,《近代史資料》1958年第2期。
6.蕭仲侖,《敘瀘起義及成都之役》。
7.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四川諸役》。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鄧 沛(宜賓市敘州區二中歷史高級教師)
供稿:瀘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人物】鄧沛 ‖ 辛亥革命先烈佘英傳略》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