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這個名字,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位於湖南長沙的一所 985、211重點高校,很少有人知道65年前,它卻差點成為了另一所高校的名字。在網際網路搜索「中原大學」,搜索結果多指向1955年成立於臺灣桃園的臺灣中原大學,而成立於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原大學則鮮為人知。翻開塵封的檔案,雖然中原大學設立不到五年時間(1948年8月成立至1953年4月撤銷),但它卻為黨和新中國培養了大批急需的人才,在新舊教育轉軌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無到有——暴風雨中誕生
1948年6月22日,中原解放軍攻克河南省省會開封,在黨的號召下,23日開封青年學生大批走向解放區,29日河南大學教授嵇文甫、王毅齋等79名教職工抵達豫西解放區中原局機關駐地寶豐趙官營,7月9日,又有開封學生兩個大隊287人抵達寶豐。
為把從開封各地來解放區的教師和學生改造成為革命的知識分子,中共中央中原局決定創辦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學。中原局邀請嵇文甫、王毅齋、羅繩武等人參加會議,議定校名為「中原大學」,成立了由陳毅、張際春、劉子久、張柏園、嵇文甫、王毅齋、羅繩武7人組成的籌備委員會。陳毅兼任主任委員,劉子久、嵇文甫、王毅齋為副主任委員。設臨時校部於寶豐縣大白莊村,由中原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陳斐琴主持校務日常工作。
1948年中原大學招生廣告
7月29日,晉察冀解放區南下幹部郭步雲、安愚等13人抵校,著手中原大學組織機構建立工作。同日,中原大學設置教育、秘書、註冊、總務四科,將學員分為三個大隊,每隊設隊長一人,輔導員二人,輔導助理一人。30日,《豫西日報》發布了中共中央批准創設中原大學的重大消息。8月2日,在中原軍區召開的「八一」紀念大會上,劉伯承正式宣布中原大學成立,任命陳毅兼任校長。7日,中原大學正式開課,由嵇文甫、王毅齋、羅繩武、劉國明四位教授分別講授辯證法唯物論,社會主義科學概論,社會發展史綱和中國革命基本問題四門課程。
坎坷之路——三易校址、三次歷練
1、從大白莊到寶豐
中原大學開學後,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師生的不斷增加,大白莊村的客觀條件和教學設施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1948年9月5日,中原大學由大白莊村搬遷至寶豐縣城,校部分散設在老百姓家裡,各大隊雖仍散布於周邊的村莊,但已相對集中。同月,經中共中央研究決定,由范文瀾接任中原大學校長,潘梓年任副校長,並由華北大學抽調一批中層幹部支援中原大學辦學。
在寶豐,中原大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僅增設了新聞系和圖書館,還由於革命形勢發展,中原區的知識青年來投考中原大學者日益眾多,到11月,全校學生達到了2000餘人,成立了17個大隊,當時離城十裡幾乎都住有中原大學的學生。這段時間,中原大學逐步走向正規。
2、從寶豐到開封
1948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次解放開封。解放前夕,國民黨當局決定將河南大學遷往蘇州。經中原解放區領導研究決定,在河南大學原址開辦中原大學分校,後經中原局研究決定,將中原大學整體搬遷至開封,借用河南大學校舍。
由於該校實行軍事化管理,所以中原大學搬遷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11月29日全校2000餘人開始搬遷,至12月10日僅用了11天就完成了全部搬遷工作,並順利複課。
搬遷至開封後,學校便立即著手進行機構調整工作,正式建立了校務委員會和校務會議制度,校務委員為校務會議成員,首屆校務會議成員由潘梓年等19人組成。校務委員會是中原大學行政最高權力機構,一切重大事項都要經過校務會議討論決定,並須經半數以上委員贊成方能生效。
3、從開封到武漢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接連解放南京、上海等重鎮,革命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共河南省委決定復辦河南大學,要求將河南大學遷回原址開封。5月,為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原大學由開封搬遷至武漢。
5月14日,中原大學南下工作團隨軍南下,協助部隊開展武漢市文教部門的接管工作,並為中原大學南遷武漢作準備。此後,中原大學開始了大規模的南遷,至8月17日,中原大學全部搬遷完畢。
《中原大學二周年紀念專刊》
中原大學學生在歌唱
中原大學文工團表演歌劇《九尾狐》
慶祝重慶、廣州解放,中原大學文工團街頭表演
1950年中原大學參加武漢市體育大會全體運動員合影
為重建河南大學,中原大學南遷前留下了一批師生,同年6月,以中原大學留在開封的醫學院、師訓班共500餘人和河南行政幹校400餘人為基礎,河南大學正式復建,其中醫學院幾經演變,成長為今天的第三軍醫大學。
鮮為人知——中原大學更名風波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1950年10月正式成立)。中原大學因與其性質相同,為得到更好的發展,中原大學希望對校名進行更改。
最初,中原大學擬更改校名為「中南大學」,由中南軍政委員會上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但1950年4月14日教育部來電,表示「以行政區命名大學,可能解釋為該區的唯一大學,可能使區內大學,發生誤會,請考慮可否仍用原名或另改別名。」
教育部關於中原大學更名為中南大學等問題的函
4月19日,經商議,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電復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原大學改名中南大學,我們考慮尚不致引起區內大學誤會,茲為明確計,擬更名為中南人民大學,或仍名中原大學,請予核定。」
4月29日,中南軍政委員會收到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回覆:「我部同意中原大學更名為中南人民大學。」5月11日,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下發關於中原大學更名為中南人民大學的通知。
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關於中原大學更名問題的回覆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於同意中原大學更名中南人民大學的批覆
收到通知後,中原大學即著手籌備更名工作。但是,隨著《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的頒行和高校院系調整工作的深入開展,中原大學一直未更名為中南人民大學。
最後使命——中原大學的撤銷
南遷武漢後,中原大學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至1951年初,相繼成立了文藝、教育、政治、財經學院。雖然隨著高校院系調整工作的深入,中原大學最終撤銷。但時至今日,從中原大學分立出來的幾所學院都已成長壯大為重點院校,仍在為新中國作出巨大貢獻。
1951年中南軍政委員會決定自8月1日起,將中原大學文藝學院劃歸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領導,更名為中南文藝學院,後中南文藝學院成長為今天的武漢音樂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及廣州美術學院。
1951年8月15日,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決定將中原大學教育學院與私立華中大學合併改組為公立華中大學,後公立華中大學成長為今天的華中師範大學。
1951年1月,中南軍政委員會委託中原大學籌建中央民族學院中南分院,中原大學接受了這項任務,在招收「民族幹部培訓班」後,將中央民族學院中南分院納入麾下,成為中原大學民族學院。1952年9月,中南局因急需培養一批公安、政法幹部,指示中原大學在已經撤銷的政治學院的基礎上籌建政法學院,該院於10月14日掛牌成立,此時的中原大學,實際包括財經、政法、民族(籌)3院。同年11月,民族學院新建校舍竣工後,中南軍政委員會指示該院從中原大學獨立出來,改名為中南民族學院,中南民族學院後成長成為今天的中南民族大學。
1953年1月6日,孟夫唐根據中南局指示,在中原大學召開大會宣布了撤銷中原大學,將其拆分為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同年4月,經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同意,撤銷中原大學,正式成立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後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成長為今天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關於中原大學撤銷,財經、政法學院獨立的通知
中原大學財經學院1952年畢業證存根
中原大學1948年8月建立到1953年撤銷,粗略統計,4年多的時間裡共培養了數萬名軍政幹部和技術人才。雖然中原大學的名字不在了,但中原大學已作為一座豐碑永載教育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