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13年,可以說是吉卜力的大年,宮崎駿和高畑勳兩位吉卜力大師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大作《起風了》和《輝夜姬物語》。兩位動畫巨匠相映成輝,各自傾注所有的愛與夢想打造出既美好又感人的童話世界。
然而,今年4月5日,82歲的高畑勳的離世,激起我們太多童年的美好回憶。當宮崎駿還在經歷著「退休又復出」的內心掙扎時,比他年長五歲的高畑勳卻終究熬不住生老病死的寂寞,撒手人寰了;而五年前誕生的那部《輝夜姬物語》真的成為了高畑勳的遺作。
雖然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看過吉卜力出品的動畫,甚至我們的童年記憶都繞不開這些動畫,但依然有不少人不一定知道那就是吉卜力。甚至很多熟悉吉卜力的影迷,也不乏有人會將高畑勳的動畫錯以為是宮崎駿拍的。
而如果我說,吉卜力的電影片頭都會有一個龍貓標識,是不是瞬間感覺親切許多。人們之所以喜歡吉卜力的作品,正是因為它有一種奇特的魔力,有一種治癒的力量。
比如《龍貓》告訴你,「生活壞到一定程度就會好起來,因為它無法更壞。努力後才知道,許多事堅持堅持就過來了。」
比如《幽靈公主》鼓舞你,「不管你曾經被傷害有多深,總會有一個人的出現,讓你原諒之前生活對你所有的刁難。」
吉卜力的魔力正在於,它總是能夠捕捉到你生命中的種種不開心,繼而用它溫情而獨特的力量來感化你。
回望2014年,吉卜力宣布解散,網絡上各種傳言瞬間鋪天蓋地。所幸,頑強的吉卜力至今沒有真正「謝幕」。今年,習慣於「出爾反爾」的宮崎駿又帶著他的全新CG動畫短片《毛毛蟲波羅》回歸,而他的首席大弟子米林宏昌執導的《瑪麗與魔女之花》也將於4月28日登陸中國。
下面就來說說這位曾被看作宮崎駿接班人的米林宏昌,他的這部新作《瑪麗與魔女之花》,是否能不負眾望,把屬于吉卜力時代的傳奇童話延續下去。
無疑,這是一部致敬宮崎駿、傳承吉卜力精神的作品,無論風格、色調、人物、構圖等都充滿著吉卜力風味。最為難得的是,曾經只能通過其他渠道觀看吉卜力動畫的我們,終於有機會在大銀幕上得償所願。
2017年,本片在日本收穫高達50億日元的票房,打破了諸多紀錄,並穩居2017年最賣座原創動畫的寶座。同時,不僅提名了第45屆法國動畫安妮獎的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編劇,更是入圍了第9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評選的大名單。
除了米林宏昌是宮崎駿的得意門生外,製片人西村義明則是前吉卜力工作室主力製作人鈴木敏夫的繼任者,加上稻村武志、山下明彥等8位原吉卜力畫師,和150多位藝術家跨時兩年半的打造,成就了這部情懷大作。
影片《瑪麗與魔女之花》改編自英國女作家瑪麗·斯圖亞特1971年創作的兒童文學《小掃帚》(The Little Broomstick),講述了一位普通小女孩瑪麗亞誤入魔法學院的艱難的成長故事。
我們很難不因為海報上的女孩、掃帚和黑貓,而聯想到吉卜力同題材的《魔女宅急便》,但按米林宏昌的話說,儘管有珠玉在前,但本片依然會是一部帶有自身烙印的魔女動畫。
影片中的女主角瑪麗亞是個莽撞不討喜的11歲小女孩,她天生一頭火紅的頭髮,被周圍人視為異類,沒有朋友(連小狗都不願理會她,男孩皮特嘲笑她是紅毛猴子)。
熟識宮崎駿動畫的朋友或許能夠一眼看出,瑪麗亞不就是金魚姬波妞長大後的樣子嗎?同樣的紅衣裳、紅頭髮,飽滿圓潤的臉上嵌著兩顆大眼睛,炯炯有神,充滿信念。
與勇敢乘風破浪的波妞一樣,瑪麗亞同樣敢於冒險深入「虎穴」,以沒有魔法的凡人之軀,最終成功地戰勝了魔女之花所代表的巨邪之力。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愚蠢、莽撞、笨拙、集令人討厭的元素於一身的女主角瑪麗亞,在魔女之花推動的命運裡,努力成長為勇敢、機智、充滿愛與力量的女孩。
而不管是波妞還是瑪麗亞,是千尋還是借物的小人阿莉埃蒂,正是這一個又一個看似弱小無力的女孩,卻釋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力挽狂瀾地解救眾生於水火,成就了影片的力量,亦成就了吉卜力的魂。
在吉卜力的童話中,永遠沒有真正的壞人。《瑪麗與魔女之花》的反派是魔法學校校長和博士,他們都曾經是受人愛戴的好老師。然而,幽藍色的美麗花朵,瀰漫在霧氣裡蠱惑了人心。好老師因為發現這「魔女之花」,懷抱著「創造一個人人都會魔法的世界」的美好夢想而走上歧途。人的欲望無限放大,最終被欲望反噬而毀於災難。
作為米林宏昌離開吉卜力後的首部動畫長片,相比他之前的兩部作品,本片涉及的內容相對比較通俗,更接近兒童文學的內核,也更能帶給人純真的感動。
米林宏昌出生於1973年,23歲就加入了吉卜力工作室,他跟隨宮崎駿學習製作動畫積累了20年豐富的動畫製作經驗。
後來,米林宏昌執導了吉卜力出品的《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以及《記憶中的瑪妮》兩部佳作,深得宮崎駿導演的信任和真傳。同時,他還是吉卜力歷年作品中最年輕的導演。
在《瑪麗與魔女之花》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吉卜力的梗,有不少似曾相識,這其實是因為米林宏昌本身便是《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懸崖上的金魚姬》等經典作品的原畫作者,因此也是吉卜力畫風的創始人之一。
他在宮崎駿的多部作品中被委任創作重要場景,如《千與千尋》中千尋父母因暴食而變成豬的場景、《懸崖上的金魚姬》中懷著激動心情的波妞向新世界進發的場景、《哈爾的移動城堡》中蘇菲和鳥人哈爾相遇的場景……這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富有激情與表現力的場景,正是米林宏昌最擅長的。
2014年吉卜力宣布解散之後,米林宏昌決定讓吉卜力的精神得以進一步延續,最終與製片人西村義明創立了現在的Studio Ponoc工作室。ponoc在塞爾維亞的克羅埃西亞語裡是「子夜」的意思,象徵了新生。
這部《瑪麗與魔女之花》便是Studio Ponoc工作室的第一部長片,目標是藉由這部老少皆宜的高質量動畫,繼承吉卜力的精髓。同時,米林宏昌也決意堅持手繪動畫,讓手繪的藝術之美得以薪火相傳。
整部影片對魔法世界的描述就像是瑪麗亞的一個夢境,匆匆闖入,匆匆離開。就連影片裡的瑪麗亞自己,也曾懷疑過「這是一個夢嗎」。經歷了傲慢與風光、遭受了厄運與磨難後,瑪麗亞最終戰勝了邪惡。一切歸於原點,魔法之花不再,看似像一場夢,卻著實收穫了愛與勇氣,世界走向和平。
或許,我們終究不該以《千與千尋》這樣的經典動畫作為樣本,來對比審視;新片《瑪麗與魔女之花》除了延續吉卜力風格之外,更多也融入了米林宏昌自身的內在情感。
從《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到《記憶中的瑪妮》,再到這部《瑪麗與魔女之花》,米林宏昌總是能夠製造出一種不經意的溫暖,甚至有時候你很難發現它,而一旦發現,你必然會被他的誠摯所感動。
影片《瑪麗與魔女之花》既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注入了吉卜力原有的清新畫風、優美的配樂,以及細膩可愛的筆觸,不失為一次重要的嘗試。
這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復刻,也不意味著終結,而更像是一團承上啟下的火焰,作為對昔日輝煌的致敬、回顧與總結,悼念已逝去的吉卜力。
無疑,米林昌宏為「子夜」開了一個標準的好頭,而且不僅沒有失去吉卜力的精髓,更開拓出了更自由的空間。所以我們大可以放心地說,宮崎駿後繼有人。
在《瑪麗與魔女之花》片尾處,米林宏昌感謝了高畑勲、宮崎駿、鈴木敏夫等。在這個悲喜交加的2018年,我們有遺憾,也有希冀。宮崎駿復出、高畑勳逝世、首部吉卜力風格的作品登陸中國大銀幕。我想,再也沒有比這樣一部作品更適合來祭奠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