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劉詩詩、朱一龍主演的都市劇《親愛的自己》,沒了金手指和蘇爽開掛的劇情,《親愛的自己》註定很難吸引一些觀眾的目光。
目前豆瓣評分7.2,知乎8.5,作為一部都市劇來說,這個成績還是不錯的。
看完幾集,對於男女主角的悲慘遭遇,我只能說,李思雨和陳一鳴還是缺少社會的毒打。
首先是劉詩詩扮演的女主角李思雨,作為銷售部門的二把手,口才一流,一出場就勇闖男廁力挽狂瀾,奪回了一筆五百萬的訂單並讓客戶追加了一千萬。
入行七年,工作能力極強,可惜論職場上位手段,她還是個菜鳥。
對張總高薪高職位的挖牆腳,她拒絕,無可厚非。
但對上司袁姐,相處多年、屢次上當吃虧,她還看不清她的真面目,總是感性走在理性之前,就有點單純幼稚了。
《我的前半生》中賀涵這句話被無數職場人奉為至理名言——
「你是來上班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俗話說得好,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親兄弟尚且明算帳,何況是同事之間,利益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
入行七年,能力一流的李思雨不該不懂這個道理。或者說她懂,但只是不願意那麼做罷了,歸根結底,就是缺少社會的毒打。
潘總讓她和袁姐爭銷售總監的位置,袁姐稍微賣賣慘就讓她指天誓日「放棄競爭,甘做小弟」。
袁姐上位後立馬翻臉不認人,可吃了這麼大一個虧,李思雨還沒學乖,分人的時候讓出主動權,讓袁姐把業績好的手下都挑走了。
該得的加班費被袁姐設計成佔公司便宜,差點要擔法律責任。
一系列事件應該會讓李思雨逐漸明白:職場不講感情。
劇中,劉詩詩的表演可圈可點,進入工作狀態後雷厲風行,面對男友會撒嬌賣萌,對渣男重拳出擊,對姐妹愛護有加,每一個狀態的李思雨都是鮮活生動的。
所謂不知全貌,不予置評。
通過截圖和片段來抨擊劉詩詩的演技著實沒有必要,更是不公平的。
《親愛的自己》開播後,針對劉詩詩演技的惡評層出不窮,顯然是被帶節奏了。
和劇中的李思雨一樣,生活中的劉詩詩,作為娛樂圈最佛系的女藝人之一,看起來似乎也「缺少社會的毒打」。
但同時,這也是她最可貴的特質之一。
再來說說朱一龍飾演的男主角陳一鳴。
劇中,陳一鳴是一個點子多、工作能力強、講義氣、體恤下屬的中層管理者。在職場上能遇到這種上司,那絕對是燒了高香了。
和女友李思雨相比,陳一鳴還要更「單純」。
袁姐一手提拔了李思雨,李思雨識人不明,不願與之相爭尚且有理可辯,但陳一鳴卻是為了手下一群不知感恩的人丟了高薪的工作,淪為落魄的「無業游民」。
一出場求婚被拒,並替小姨子擔上巨額賠償費,接著失業,去面試卻被hr無情羞辱,閒賦在家做菜怡情卻被女友懷疑出軌。
來來來,把陳一鳴實慘打在評論裡!
從小公爺到井然,再到吳邪,最後到陳一鳴,發現導演們很喜歡讓朱一龍扮演這種經歷過很多卻依然純情又生動的天之驕子。
負重前行,不忘初心,和他本人有很多相似之處。
18年《鎮魂》之後,顏藝俱佳的朱一龍躋身當紅男演員行列,卻依舊對破敗的老東家和工作團隊不離不棄。
不是沒有更好的選擇,只是對一些人而言,「情義」二字更重於「利益」二字。
「知世故而不世故」,我想這也是導演和編劇想通過這部劇傳達的一種能量之一。
當今社會,無論是影視劇作品還是生活中,我們總是在反覆強調,職場不講感情,職場是殘酷的,職場是沒有人性的。
讓很多還沒有進入社會的人早早就已經開始恐懼、防備。
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多了很多障礙和壁壘,甚至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
這顯然是錯誤的。
就像小說《默讀》裡寫的,你可以教孩子防備陌生人,但不能讓她害怕穿花裙子。
同理,你可以教年輕人在職場中競爭拼搏,防備職場手段,但不能讓他害怕每一個接觸的同事。
職場生活是人一生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果總是用恐懼、戒備、厭惡的心態去面對,那意味著你人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陰暗的。
職場上,或許袁姐這樣的上司佔大多數,但也不乏陳一鳴這樣的好上司。
不懂防備,會變成李思雨,太過防備和無情,會傷害陳一鳴。
讓理智和感性並行,讓善良帶著鋒芒,這才是每一個職場人應該做的。
李思雨和陳一鳴,或許正是因為缺少社會的毒打,才能在缺乏溫度的職場上成為有溫度和傳播溫度的人。
才會彼此吸引,相互扶持,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