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芙國家公園雪山之顛, -31°C)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種經歷:在看到美到炫目的冰雪天照片時,都有強列的去拍攝類似場景的欲望,可是一看到攝影師在照片旁白中提到的拍攝時的溫度,立刻洩氣了:零下20度,零下30度,零下40度... 這是人呆的地方嗎?
(賈斯伯公園的幽藍松林, -33°C)
我承認,我就是這麼個喜歡標註溫度來嚇唬人的攝影師之一。可是我標註的溫度都是真的哦,沒吹牛的。事實上,冬天如果是在安大略,沒有零下20度以下我都沒有興趣出去拍片(日後再講為什麼)。
那麼我比大多數人都耐凍嗎? 其實恰恰相反。我的體表溫度比一般人低,血液循環慢。一群人站在同樣的地方,我往往是最先腳趾頭凍得痛的那個。可是身在北國加拿大,這裡的冬天長達5個月,作為風光攝影師,我不可避免的要面對這個問題。
事實上我恰恰喜歡拍冬景,喜歡冰天雪地裡的那種純淨感。12年前剛剛開始玩風光攝影的日子裡,確實有被凍得嗷嗷叫的時候,經過這些年的摸索,終於明白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
沒有壞的天氣,只有不合適的裝備
(班芙公園冰原大道的日落, -26°C)
下面我就簡單講講我的經驗體會,以及我的裝備選擇吧。這裡的推薦和建議,花了我六年時間摸索,又用了六年來驗證:
服裝篇: 攝影和戶外運動有非常類似又非常不同的地方。類似的,都是在戶外活動,都需要靈活方便。而不同的,攝影又有非常靜的一面,都說了,風光攝影就是等待的遊戲,最好的攝影是你等光,而沒有光等你。
所以我們往往在一段距離跋涉以後可能又需要長時間在拍攝點靜候光線,光線來了,你又需要全神貫注投入拍攝,因為你不怎麼移動,這個時候也是最冷的時候。所以攝影有動與靜的雙面性,冬衣的選擇必須考慮這點。
--上身:簡單的說我的方法就是Layering,分層穿衣。你也許會說,廢話,我們難道都不是分層穿嗎? 內衣 (base layer), 保暖層 (mid layer),外衣,防水防風層 (outer layer),大家都這麼穿吧。
我的關鍵是,我的保暖層(mid layer)不是只有一件鵝絨服,而是可以重疊穿的兩件。兩件都是輕但是蓬鬆度(Fill Power)非常高(>800)的鵝絨服。
這樣我在寒冷天氣裡爬山或者長距離行走時,我是只穿一件鵝絨服的,另一件因為蓬鬆度高,可以收起來非常小(通常就比礦泉水瓶大不了多少),掛著或者放在背包裡。到了拍攝點,才取出來穿上。
這已經是冬天我固定的上身冬衣穿著方式。Base layer以外通常還會有一件200克標稱的抓絨衣作為內層保暖。用這樣的搭配,我在零下37度長時間靜態拍攝都沒有覺得過冷。
為了做到輕而保暖,建議所有的鵝絨服的蓬鬆度(Fill Power)都至少800。
可以收進自身口袋的鵝絨服
--下身:由於腿部耐寒能力比軀幹強,我通常只是一條抓絨褲外面套一條旁開拉鏈的GoreTex防水雨褲,偶爾也會穿一件鵝絨褲。
--頭部: 除了羽絨服自帶的頭罩,我一直配一個俗稱「打劫帽」防寒帽,也就是只露出鼻子嘴巴雙眼的保暖頭罩。如果風大,我還會配一副滑雪運動常用的風鏡。在溫度不是特別冷,不需要戴「打劫帽"的時候,我就一件圍脖,非常方便保暖
禦寒"打劫帽"
--手: 用雙層手套!攝影師必須用手操作相機,必須有一定靈活性,但極寒天氣下,露出手指可能會導致嚴重凍傷,這是我用慘痛教訓換來的結論。
極寒天氣下,任何時候手指都不要裸露在外面。雙層手套的內層是比較薄緊貼皮膚且支持觸屏的普通薄型手套。關鍵詞是緊貼皮膚,非常易於操作,最好是美利奴羊毛的(Merino Wool)。
外層是大一號的比較厚的翻蓋手套,除了四指部位可以翻蓋,特別要求大拇指也是可以露出來。這樣,在非操作相機狀態下,翻蓋手套是套上的。操作相機時揭開翻蓋,露出內層手套。手套並不要求完全防水,但要能夠快幹。
如果實在冷,翻蓋手套裡面可以放一對暖手寶。
緊貼手的手套,內層手套
外層的翻蓋手套 (注意大拇指也帶翻蓋)
--腳:腳是人體離心臟最遠部位,往往也是最容易受凍的部位,對於體表溫度偏低的我尤其如此。而我們需要雪靴一方面能夠方便行動,比如長距離行走或者爬山,另一方面又能抵禦長時間靜態狀態下的嚴寒,確實是比較矛盾的地方。
非常厚的雪靴,比如號稱能夠抵抗零下70度甚至更低溫的,往往行動非常不便,勉強穿著它走了距離稍遠,腳會出汗,而一旦出汗,當我們靜下來長時間站立拍片時,再厚的鞋也會凍到麻木。
所以我個人認為冬季拍片如果需要長距離行走,腳部防寒的最好措施,不是多厚的鞋,而是勤快點放暖腳寶進去(放在襪子腳背,不是腳底板,因為發熱粉會逐漸硬化並結粒,行走中會咯腳),並且及時更換。另外雪靴必須防水,必須高幫,或者穿綁腿。如果要在雪地行走,綁腿能夠最有效地防止雪從鞋口進入鞋子裡面。
至於雪鞋本身的選擇,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幾乎所有的耐寒溫度指標都是指active,即活動時的抗寒溫度,所以,你買的標稱零下40度的哪怕名牌鞋,也許零下5度時你長時間靜止不動也會凍到麻木。
選擇雪鞋不必看所謂溫度指標,要看材料的隔熱性(insulation)的克數,比方說通常零下40度的鞋子用的是600gram(克)的insulaton。
我兩雙雪鞋中一雙Salomon Toundra Pro,號稱是零下40°C,600g insulation,廠商有註明是指active(活動)情況下的零下40度,但我們拍片等光往往不是active (活動狀態),所以,沒有其它保暖措施時,我即便在零下5度,長時間靜止站立也會腳趾頭麻木。
我的另一雙雪鞋則是打獵人專用的Irish setter 3888,2000g 的insulation指標。(獵人的活動方式和風光攝影師非常接近:也需要跋涉到目的地,也需要靜止歇伏。只不過他們的工具是槍,我們的工具是相機)
襪子也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地方。通常我是雙層襪,裡層是吸汗能力強的薄襪,外層是羊毛襪或者其它類似的保暖厚襪。因為這種雙層襪穿法,買鞋子也要求稍微大一點(通常大一號)。
Gaiters(綁腿)套在雪靴上可以有效防止雪從頂端進入鞋內,平時也可以起到防水防泥沙的作用,也有一定保暖功能
雪地行走裝備:雪鞋及登山杖。 如果你的所謂風光是攝影就是路邊攝影,你也許不需要雪鞋(不是雪靴! 雪鞋,snow shoes是指大約25英寸長的大腳雪地行走鞋,見下圖),但路邊往往有雪堤,越過雪堤也要有雪鞋。在數尺深甚至數米深的雪地行走,沒有雪地鞋,人立刻陷進去就像被種在雪地裡。
2012年在美國火山湖公園拍片時,曾經有個來自中國的遊客看到我在雪地拍片,跟我打招呼,我用中文回應,結果他一高興,離開被人踩平的道路向我衝過來,我大喊」不要!」,可是已經來不及了,那雪其實有十尺高,我腳邊看上去矮小的樹叢其實是松樹的樹梢。這位同胞陷在鬆軟的雪裡,雪幾乎齊胸高,我們花了十多分鐘才把人給「撈」出來。
雪鞋 帶齒邊框比鋁管邊框要更防滑。下面的這種鋁管邊框的,在陡峭雪坡上防滑性不好,曾經有人付出生命代價。除非買不到上面這種,能夠避免就避免:
冰面行走裝備: 冰爪,不用說了,冬天冰湖面行走的標配,否則摔倒是正常,不摔倒是不正常。一定是帶一公分高度以上鋼爪的冰爪。那種只是金屬條或者彈簧條的防滑鞋不管用。但也不必買爪子長達一兩寸的冰爪,適合攀冰巖,但平地行走不便。
我們驗證過無數Crampon(鞋套式)冰爪,上面這款KAHTOOLA MICROSPIKES最好用,不是之一。
以下常見的防滑鞋套頂多只適合小區遛狗,不要拿去山野冰天雪地複雜地形使用,你可能摔人也摔相機(後者我看到了尤為心疼):
攝影器材的防寒:
--相機:目前主流單眼相機都能應付寒冷天氣,必須注意的是電池。寒冷天氣往往可以立刻彰顯出原裝電池和山寨電池的區別,所以儘量使用原裝電池。拍攝時備用電池應該放在比較貼身的口袋裡靠體溫保暖,否則可能很快就會報告沒電了。
有時電池裝進去沒拍多少張就顯示沒電了,可以取出來放進貼身口袋,用另一塊電池拍片,過一陣當這塊電池報告沒電了,之前那塊已經緩過氣來了,可以換了繼續拍。
--鏡頭:鏡頭從包裡或者車裡取出時,如果溫差太大,經常容易起霧,如果霧只是是在鏡頭玻璃外表還算簡單,用鏡頭布擦乾就好。
千萬不要用嘴吹氣,可能會瞬間結成冰晶,再擦就有可能損傷鏡面的鍍膜層。如果是鏡頭玻璃內側起霧,通常需要等候幾分鐘,或者用暖寶寶來烘走霧氣。
--腳架:腳架是攝影器材中直接與冰雪親密接觸的器材。 寒冷天氣是檢驗腳架好壞的時候。一般名牌腳架,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如果使用者曾經清洗過腳架,並抹上了不耐寒的潤滑油,那麼潤滑油可能會被極寒天凍死導致腳架不能收放。
非名牌的一些南方廠家的腳架,很多沒有考慮極寒天氣的情況,可能拿到冰天雪地第一次打開就會出問題。
腳架除了潤滑油凍死凝固等最常見問題以外,膠圈凍硬無法擰動或者膠圈與腳架管鬆脫也是常見問題。腳架如果在冰水裡面使用過,收工時切記要將腳架裡的水排乾淨。否則從水裡拿起來不要幾分鐘就會被凍住。如果可能,回到住處不要將腳架留在車裡,拿回放房間,以保證第二天的晨拍好用。
我們通常拍海景沙漠等場景腳架鎖緊環內很容易滲入沙子,所以清洗腳架是個好習慣。但清洗完以後一定要上潤滑油或者潤滑膏脂。如果你買的的腳架本身附送潤滑油,那麼通常沒問題。否則選用潤滑有要非常謹慎。我用的是加拿大輪胎店提供的雪地摩託專用合成潤滑脂,零下45°C完全沒問題。
Low Temperature Extreme Pressure Grease (-45°C~120°C) (只需$4.79加幣,用了12年還只用了1/2)
在冰面拍片,要求腳架裝有不鏽鋼或者鈦金屬防滑腳釘或者釘爪:
腳架腳釘和腳架釘爪
在水裡拍片結束後記得倒空腳架裡面的水 (photo by 陳永樂)
進出溫差大的地方不能立刻打開相機!
這包括從雪地回到車裡,或者從室外回到房間裡,都不要立刻打開相機或者打開相機包,不管你認為自己拍了什麼巨片想要欣賞或者炫耀,都必須忍耐至少一兩個小時,等到相機包/相機內溫度和室內/車內溫度接近了才能開包/開機。
這些年我見過無數猴急的同學因為過早打開相機導致相機報錯,CMOS sensor嚴重積水霧,或者鏡頭光圈鎖死現象。
我喜歡NBA加拿大猛龍球隊的口號: We the North! -- 我們是北方佬!不管你來自何方,只要你裝備正確,有備而來,那麼,你在這裡,在這北國冰天雪地中,你,就是北方佬!
作者
▲ Henry Liu
加拿大著名風光攝影探險家
IPF國際攝影師聯盟技術總監
三棲影社創始人
歡迎關注@Thomas看看世界,
每周學會一個攝影技能。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用,就把它分享給更多的小夥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