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6 09: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年來,評價作為促進哲學社會科學提升理論認識、激發研究活力、推廣研究成果、改善創新實踐的重要手段,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事關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的一系列關鍵問題,對指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學界也就相關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認為提出具有原創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的理論觀點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突顯其特色與優勢的重要方面。新時代新要求推動著評價實踐不斷更新和創新,也孕育著新的評價理論指導實踐,這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提供了良好的現實基礎和學術研究環境。
目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需要攻克幾個難點。
第一,如何加快完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依託的學科陣地建設。一個理論體系的建立、穩定和科學性獲得需要有學科的支撐。要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就要明確其所屬學科及其屬性定位。以往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依附的學科形態是單一的、邊界是明確的,提出的理論觀點帶有鮮明的學科色彩。比如哲學的價值論、語言學的語篇評價理論等,這些理論在各自學科領域中顯示出較強的生命力和解釋力。隨著知識整合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學科高度分化而又高度融合,評價理論依託的學科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領域面臨的重大問題、理論體系的突破創新和學科自身的發展越來越需要突破單一學科壁壘,基於更多元的理論視角進行協同綜合研究。如此看來,當下的學科形態並不適用於評價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生長,其所呼喚的交叉學科建設內外部環境還尚不成熟,甚至處於缺失狀態。目前,我們還未有將評價學確立為一個獨立的交叉學科的先例,更多視其為「寄宿」在某個傳統學科下的研究領域,且往往游離於該學科「領地」邊緣,處於「局外人」的尷尬境地,很難從母體學科中汲取充足養分。另外,在外部學術評價上,學術期刊少有評價研究專屬欄目,對於側重交叉領域的評價理論研究較難界定學科歸屬,導致成果發表「屢屢碰壁」,陷入了研究投入產出不匹配的惡性循環怪圈,這將不利於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前期積累和沉澱,阻礙支撐學科和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如何突破這些學科建設的困境,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中一個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問題。
第二,如何完善和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理論體系的基石,也是評價學學科研究的基礎。當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評價理論中已提煉出了一些可供各學科內部認知、交流和傳播的核心概念,比如價值論的「價值」「價值判斷」,語篇評價理論的「人際意義」「態度系統」等。它們作為一個個「符碼」存在於各自依附的學科知識體系中,具有獨特的內涵意義。而當僅僅羅列這些概念或去掉理論名稱中最具標識性的前綴「評價」二字時,就很難快速將其自動聯想到評價領域。可見,目前評價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建構存在學科性過強、評價性不足的問題。但是,如果強行淡化這些概念的學科性,生硬將其組合成一個核心概念體系,似乎又顯得履不適足。因此,重構新的核心概念體系並非是朝夕之功,需要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實踐與理論的發展規律,漸進式地加強研究、生產和供給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的核心概念,逐步推動其理論知識體系高質量建設和發展。這項浩大的工程值得更多有志學者前赴後繼加入其中進行探索,攻堅克難。
第三,如何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話語影響力與傳播力。理論話語在描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的豐富性、獨特性、創新性和指導性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當前,部分中國學者的關注點往往停留在對「舶來」的評價理論進行方法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可是大多數情況下,西方評價理論話語引導的學術偏好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基本價值理念和實踐並不相符。同時,由於中國學界對本土特色的評價理論資源和價值挖掘有待加強,對「舶來」理論的本土化重構、評價實踐的再理論化等關注較少,致使理論主體闡述能力較弱,研究成果在國際學界的話語影響力勢單力薄,評價領域的中國學派還未建成。因此,如何在當前「多元共生」的理論格局中,提升中國本土評價理論話語傳播力和國際影響力,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針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面臨的現實問題和主要難點,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尋求突破。
第一,漸進式突破傳統學科阻力和壁壘,培育評價學學科。鑑於目前我國評價理論依託的學科陣地建設現狀,通過跨界整合,將評價學作為一種交叉學科,甚至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的超級交叉學科,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的關鍵。評價學學科創建可從兩方面推進。一是關注和重視評價學學科基本結構搭建和研究。布魯納認為,每門學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結構。所謂的「學科基本結構」,就是指某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這一基本結構是建設評價學學科和開展理論研究的核心因素。二是尊重學科自身科學性、獨特性與推動學科融合併重。一方面,評價學學科「自立門戶」離不開傳統學科的支持;另一方面,傳統學科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也要與評價創新實踐不斷交叉融合,橫縱關聯後催生新的學科生長點。因此,我們既要繼續重視研究和攻克現有各學科中的評價理論核心問題,又要觀照評價學學科整體性發展。例如,通過聚集和整合相對分散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網絡和穩定的學術共同體,聚焦社科評價理論體系中的關鍵和難點問題,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提供堅實的學術陣地和實踐場域。
第二,基於中國情境下的評價實踐,藉助問題鏈搭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核心概念「腳手架」,凝練形成核心概念。具體可從兩條進路展開。一是通過審慎反思國內外社科評價理論,了解和認知其核心概念建構範式,在兼容並蓄、綜合創新的基礎上,尋求打破現有評價理論核心概念學科壁壘的突破口,以形成有利於促進不同學科、國內外評價理論之間可通約、可融合的核心概念體系。二是通過中國情境下的評價實踐促進搭建核心概念「腳手架」。比如,可以在設計和推進評價各個環節運作過程中,不斷提出一系列問題,激發求知慾和探索欲;在發現核心問題、探尋解決方案過程中,基於學術研究和實踐積累,提出有效呈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學學科和理論體系鮮明特徵的核心概念。
第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樹立本土意識,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話語體系。具體可以從兩個層面實現:一是堅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以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實踐為本位,紮根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血脈,研究、分析、總結其話語體系建設路徑和成效,跳出舊有的評價理論話語範式,創新構建適應新時代發展、具有國際代表性和引領性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話語體系。二是吸納、學習和借鑑國外相關領域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要從學理上對比分析國內外評價理論話語體系構建和發展程度的差異及其根本原因,為我國形成具有傳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話語體系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路徑。
總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是一項非常重要、緊迫,但又高度複雜的系統工程。學科陣地建設、核心概念建構和話語體系發展是我們當前需要攻克的三個主要難點。釐清三者之間的關係,及其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的關係,錨定其中存在的核心問題,逐一突破,並促進三者協同聯動,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的關鍵切入點和突破點。
(本文系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學理論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評價理論研究室)
相關閱讀
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評價體系從細節入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三重意蘊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理論體系》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