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衡《醫藥簡述》卷一祖國醫學先天心腎和後天脾土之相互關係

2021-02-22 漢唐古籍齋

宇宙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先有天地,然後方有水火與金木,此為土生四象之論據。中土如軸,四象如輪,軸輪旋轉不息,即成為宇宙間之圓運動。天是一個大宇宙,人是一個小宇宙,所以有天人相應之說。因此,學習祖國醫學,應先明確宇宙自然界之運動,陰陽六氣之變化,五行生剋之運行,再結合人身陰陽、五行、六氣之相應,分析生理、病理、藥物及治療。如此,則易升歧黃之堂奧矣。

 

其次學習祖國醫學,如果不將先後天之關係徹底了解,則在辨證診治上,不但療效不高,抑且容易誤治而變證百出,因為先天心腎,是人身中最寶貴之主要生命線,而後天脾腎,也是人身中最寶貴之次要生命線,先後天是緊密聯繫而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決不可只強調任何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現在分析如下:

 

一、理論根據

 

黃元御所著《少陰君火論》云:「熱者少陰君火之所化也,在天為熱(日),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少陰以君火主令,手少陰心火也,足少陰腎火也,功大異氣,而以君火統之。緣火位於上而生於下,坎中之陽,火之根也。坎陽升,則上交離位而化火,火生於水,是以癸水發氣於丁火,水化而為火,則寒從熱化。故少陰之氣,水火併統,而獨以君火名也。君火雖降於手少陰(心),而實升於足少陰(腎)。陽盛則手少陰主令於上,而癸水亦成溫泉;陰盛則足少陰司氣於下,而丁火遂為寒灰。以丁火雖司氣化,而制勝之權終在癸水,所恃者,(火)生土以鎮之,但土雖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溼,溼則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傷寒陽明承氣一證,其餘則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潰則火敗,故少陰一病,必寒水泛濫而火土俱負,其熱然也。至於上熱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災及宮城,心液消亡,是以熱作。凡少陰病熱,乃受累於相火,實非心家之過,而方其上熱,必有下寒,以水火分離不交也。見心家之熱,當顧及腎家之寒,蓋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則為一家,不交則離析分崩,逆為冰炭,究之火不勝水,則上熱不敵下寒之劇,不問可知也。血根於心而藏於肝,氣根於腎而藏於肺。心火上熱,則清心家之血;腎火下寒,則暖腎家之氣。故補肝之血則宜溫,補心之血則宜清,補肺之氣則宜涼,補腎之氣則宜暖,此定法也」。

 

解《太陰土論》云:「溼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以溼土主令,辛金(肺)從土而化溼;陽明以燥金主令(大腸為燥金),戊土從金而化燥(戊土即胃土也),己土之溼為本氣(脾),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溼(子不敢逆母命),病則土燥者少,而土溼者多也。太陰主升,己土升,則癸水與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陽之發生也。陽虛則土實而不升,己土不升,則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於戊土,水木升於己土,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其源總由於溼盛也。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溼氣恆長,而燥氣恆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理之至淺,未嘗難知,後世庸愚,補陰助溼,瀉火伐陽,病家無不夭枉於滋潤,此古今之大禍也」。

 

解《陽明燥金(燥土)論》云:「燥者,陽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太陰以溼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溼。胃土之燥,子氣而非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陰盛之家,胃土恆溼。肺金之溼,母氣而非本氣,母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陽盛之家,肺金恆燥。太陰性溼,陽明性燥,燥溼調停,在乎中氣。中氣旺則辛金化氣於溼土,而肺不傷燥,戊土化氣於燥金,而胃不傷溼;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燥溼偏見:溼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澀而變黃;燥勝其溼,則疾飢而善渴,水利而便堅。陰易進而陽易退,溼勝者常多,燥勝者常少,辛金化溼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陽明雖燥,病則太陰每勝,而陽明每負。土燥而水虧者,傷寒陽明承氣證外,絕無而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陰負趺陽者為順,緣火盛則土燥,水勝則土溼,燥則克水,溼則反為水侮,水負則生,土負則死,故少陰宜負,而趺陽宜勝。以土能勝水,則中氣不敗,未有中氣不敗而人死者。醫家識燥溼之消長,則仲景堂奧,可階而升矣」。

 

《中氣論》又云:「脾為己土,以太陰而主升;胃為戊土,以陽明而主降。升降之權,則在陰陽之交,是謂中氣。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氣滋生,所以無病。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鬱;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滯。火降則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中氣衰則升降窒,腎水下寒則精病,心火上火而神病,肝木左鬱而血病,肺金右滯而氣病。神病則驚怯而不寧,精病則遺洩而不秘,血病則凝瘀而不流,四維之病,悉因於中氣。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醫書不解,滋陰瀉火,伐削中氣,故病不皆死,而藥不一生。蓋足太陰脾以溼土主令,足陽明胃從澡金化氣,是以陽明之澡,不敵太陰之溼,及其病也,胃陽衰而脾陰旺,十人之中,溼居八九不止也。胃主降濁,脾主升清,溼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出此。以故醫家之藥,首在中氣,中氣在二土之交,土生於火,而火死於水,火盛則土燥,水盛則土溼,瀉水補火,扶陽抑陰,使中氣輪轉,清濁復位,卻病延年之法,莫妙於此矣」。

 

二、個人體會

 

依照以上論據,我認為先天心腎為母,後天脾胃為子,君火生脾土,相火生胃土,君火為主,相火為輔,相火必須聽令於君火,君火煊耀,則相火潛伏而腎臟溫,坎水上升而心臟涼。凡陽盛健康之人,其手少陰丁火主令於上,則足少陰癸水不寒而溫;陰盛衰弱之人,則足少陰盛水司氣於下,而手少陰丁火亦將熄滅。君主健強,則水火既濟,內臟安謐;君主衰弱,則水火不濟,內臟失調。《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陰陽應象大論》云:「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李念莪注曰:「火都陽氣也,天非此火(即日光),不能發育萬物,人非此火(君火和相火),不能生養命根,是以物生必本於陽,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則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曰食氣,少火生氣,故云食火。」又曰:「陽氣者,身中溫暖之氣也。此氣絕,則身冷而斃矣。運行三焦,熟腐水谷,疇非真火之功,是以內經諄諄反覆,欲人善養此火,但少則壯,壯則衰,特須善為調劑。世之善用苦寒,好行疏伐者,詎非歧黃之罪人哉?」由此可見,壯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如溫病,暑病,瘟疫病,傷寒陽明白虎、承氣證,溼熱,陽燥症等之邪火)。少火乃心臟之君火,腎臟之命門火,乃少陽相火等,即真陽之火而非邪熱壯火也。邪熱之壯火,必須消滅,真陽之少火,則決不可損也。

 

凡心腎健旺之人,則消化力強,因少火生氣,子食母乳,娘壯兒肥;心腎衰弱之人,則消化力弱,脾胃病較多,因少火弱,生氣少,娘衰兒瘦,乳哺不足也。因此,有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之義。世之患脾胃病,消化不良,或上吐下瀉,以及痞滿腫脹等證,雖屬於後天脾胃之疾,而先天心腎之衰弱,實為主要原因。如只重視後天之調理,忘卻先天心腎之關係,徒治其末,忽略其本,病輕或有效,病重則無益而有損。但是,如只重視先天心腎,而忘卻後天脾胃,亦屬片面看法。因中氣如軸,四象如輪,可見其關係之密切。若只知後天,猶如有軸無輪,若只知先天,又如有輪無軸,均不可能成其為整個圓運動之作用矣。在先後天之統一體中,若無水火之升降,焉有四象如輪之旋轉。因此,君火旺,則相火從令而潛藏,蒸水化氣而生津;君火弱,則相火違令而僭露,寒水泛濫而成災。水底寒,則龍雷升,陰霾瀰漫;水底溫,則龍雷潛,天朗氣清。易曰:「陽生陰長,陰長陽消。」「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即天地交泰,坎離相交,水火既濟,萬物皆春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李念莪注曰:「二者陰陽也,七損者陽消也,八益者陰長也,生從乎陽,陽懼其消也,殺從乎陰,陰懼其長也,能知七損八益,察其消長之機,用其扶抑之術,則陽常盛而陰不乘。二者可以調和,常體春夏之令,永獲少壯康強,是真把握陰陽者矣。不知用此,則未央而衰。」《中藏經》云:「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陰宜常損,陽宜常益,順陽者生,順陰者滅。」此數語亦可作七損八益之注。

 

陳修圓云:「金元四家,各執己見。劉河間書,雖偏苦寒,尚有見到之處;朱丹溪雖未究源頭,卻無支離之處;張子和則瑕瑜參半;最下是李東垣,樹論以脾胃為本,立方以補中為先,燥烈劫陰,毫無法度。」此乃陳批評李東垣,只重視後天脾胃之中氣,而忽視先天之元氣,此種看法,頗有卓見。

 

茲引數方說明先後天之關係:

 

桂附理中湯:如久瀉不愈,完谷不化,或久痢紅白,並因此影響面足浮腫,或腹中鼓脹,食思精神缺乏者,服之頗效。緣此方是脾腎兩補,先後天並固。方中理中湯溫固脾胃之中氣,肉桂強心,壯君火主令於上;附子固腎,溫癸水補命門,扶少火而生氣。故其效卓著。如獨用理中湯,或四君子、六君子、歸脾湯等,專補後天脾胃之中氣,是否能制寒水補少火而使病痊洤愈,尚屬疑問。又如四逆湯與通脈四逆湯,均為姜附草三味藥物,亦是先後天脾胃兼顧之方,能治幾百種寒溼或虛寒大病,因病加減,應用無窮,不但奇效,且有起死回生,卻病延年之功。此方以附子強心而暖腎水,回陽生津,而固腎氣。乾薑溫胃土之降,甘草補脾土之升,升降自如,水火既濟,故成為整個圓運動之動力。運動既圓,則邪去正復,回春而延年矣。如將此方分成三個方劑,1.乾薑附子湯,2.附子甘草湯,3.甘草乾薑湯。各方亦是先後天並重,其變化治法,又有分別不同之義也。類此者太多,僅舉一二方以為例。

 

以上三方之作用,均為扶陽抑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補少火而生氣,故為先後天並重之方。至於大承氣湯之作用,則為扶陰抑陽,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即瀉壯火以免食氣,亦為先後天並重之方也。證諸瘟疫病之陽明腑證,《傷寒論》陽明宜下證與三焦下證以及少陰三急下證等,均屬於邪火內盛,亢陽灼陰,真陰涸竭,即為壯火食氣之例子,苟不急欲撲滅此邪火,至將真陰灼盡,只有火而無水,孤陽不能獨立,頃刻亡陰而死矣。在治療上速用此湯急下,猶如釜底抽薪,承接真陰而制亢陽,其效昭著,而有起死回生之功。如以六味地黃湯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猶杯水車薪,或用犀角地黃湯,犀角黃連湯清火解熱,而不能下燥結,則難制陽光而瀉壯火。據餘經驗,以上各方,決不如大承氣湯僅硝、黃、枳、樸四味之效高而準確。因方中大黃性味苦寒,清手少陰之火,下陽明之燥結而救真陰;芒硝性味鹹寒,軟堅潤下,補足少陰之水,而潤燥結;枳樸之苦降行滯,協助加強硝、黃急下之力。因病加減,又可變出許多方劑,其下法自有不同也。此方如去芒硝,名小承氣湯;去枳、樸加甘草,名調胃承氣湯;去枳、樸加甘遂,名大陷胸湯。又如小承氣湯、厚樸三物湯及厚樸大黃湯,三方均有枳實、厚樸、大黃三味藥品,但因份量輕重不同,則下法又有差異。小承氣湯是下結糞,即蕩實微和胃氣而下小結,故以大黃為君,氣藥為臣(大黃四兩、厚樸二兩,枳實三枚大者炮)。厚樸三物湯是下氣,意在行氣,故以厚樸為君,瀉藥為臣(厚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厚樸大黃湯是下水,系支飲停胸致胸中滿,上焦不通之證,故用本方調上焦之氣,使氣行而水亦行也(厚樸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十四枚)。

 

三方藥品雖同,而分兩與主治不同,學者宜細心研究,前法是大補少火而生氣,即虛則補其母之義;後法是大瀉壯火以免食氣,即實則瀉其子之義。證狀不同,法治懸殊,略述一二,聊供學習之參考。

            吳佩衡編 時年七十五

       一九六一年五月十三日   於雲南中醫學院

新年進入尾聲,即將恢復發貨。大家可以下單了



學習交流請添加我微信邀請進群

微信號:rysw-lyy

倪師2021版漢唐中醫人紀天紀全集37冊彩圖版

       本版本是在2020年之前的版本基礎上 對內容及製作工藝都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進,品質有了很大提升。

下面做些簡單的介紹

 一.內容上繼續沿襲了以往的 錯字 丟句的修正補齊上 2021版共修正客戶反饋錯字 276個,丟句 錯句 47處。另外補充客戶設計圖示 87幅,(再次感謝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劉建國醫師的辛勤付出)。

二.製作工藝上 首次對書籍覆膜,不僅美觀而且耐用。

相關焦點

  • 杜光明:先師吳佩衡溫陽扶正學術思想探討
    今天是先師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日,他畢生從事中醫臨證和醫學教學六十餘載,擅長中醫內、婦、兒科,學術上對仲景《傷寒雜病論》有深入研究和造詣。臨床上善用大辛大熱之姜、桂、附,辨證精當,用藥超常,屢起沉痾,享譽四方。筆者曾就讀於雲南中醫學院「西學中」第一期研究班,課堂聆聽,臨床侍診,耳濡目染,受益良多。現就先師之溫陽扶正學術思想作一探討,以茲承揚。
  • 吳佩衡:大劑附子 起死回生
    陽虛陰寒證宜溫不宜補吳佩衡大力提倡經方學理,強調陰陽學說為中醫理論的精髓,辨證論治是臨床治療的準則,對陽虛陰寒證的治療經驗尤為豐富。他十分尊崇《傷寒論》「溫扶陽氣」的治療大法,對於人體須當保存元氣的重要意義有深刻體會。
  • 女子「以肝為先天」,但「腎」也很重要!
    雖腎為五臟之一,但由於作用特殊,其地位迥出五臟之上,古人把腎喻為臟腑的根基、生命的根本、五臟陰陽調節的中心。 腎養五臟,既是真陰之府,又是真陽之宅,認為「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人之有腎,猶樹之有根」,因此被稱為先天之本。
  • 吳佩衡中藥十大主帥古今用帥詳解之一
    1921年吳佩衡至滇行醫,被尊為雲南四大名醫之一。他將畢生精力奉獻於中醫事業,倍受中醫界同仁和廣大群眾的愛戴。1930年,吳佩衡先生代表雲南中醫界應邀赴滬出席全國神州中醫總會,抗議汪精衛取締中醫的反動條例。
  • 女子「以肝為先天」,但「腎」也很重要哦!
    雖腎為五臟之一,但由於作用特殊,其地位迥出五臟之上,古人把腎喻為臟腑的根基、生命的根本、五臟陰陽調節的中心。 腎養五臟,既是真陰之府,又是真陽之宅,認為「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人之有腎,猶樹之有根」,因此被稱為先天之本。
  • 心、肝、脾、肺、腎,搞懂七情與五臟的關係!
    首先來說七情太過會損傷相應之髒:即心在志為喜,過喜則傷心;肝在志為怒,過怒則傷肝;脾在志為思,過度思慮則傷脾;肺在志為悲為憂,悲憂過度則傷肺;腎在志為恐,過恐則傷腎。1怒則氣上、怒傷肝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 脾腎互相滋養,脾功能下降男女都會出現問題,固精補腎脾腎同補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同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當脾虛的時候,容易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情況,同時伴有氣血不足、全身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如果脾虛運化水液的功能下降,還會出現脾虛溼盛的表現,表現為肢體困重、乏力、四肢倦怠,女性則容易出現一些婦科的炎症,男性容易出現陰囊潮溼等等。
  • 從巔頂光禿到黑髮滿頭,吳佩衡治脫髮驗案
    吳佩衡(1888~1971年),名鍾權,中醫火神派重要傳承人之一,雲南中醫學院首任院長。主要著作有《中醫病理學》、《傷寒論條解》、《傷寒與瘟疫之分辨》、《麻疹發微》、《吳佩衡醫案》、《吳佩衡中藥十大主帥古今談》、《附子的藥理及臨床應用問題》、《醫藥簡述》、《傷寒論新注》等。李某,女,二十四歲,未婚,雲南大學學生。1963年以來發現頭髮成叢脫落,脫後不見再長,發脫之處圓如錢狀,大小不等,兩月餘,頭髮全部脫去,頭頂光禿,毫毛不留。
  • 易經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區別
    八卦有三種,先天八卦出自伏羲;後天出自文王;中天出自衛元蒿。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關係和區別在哪裡。
  • 國醫大師張大寧:腎為人體生命之本
    腎為人體生命之本《素問·六節髒象論》曰:「腎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藏精,包括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前者來源於父母,後者來源於食物水谷,經脾胃運化而得,二者俱藏於腎,相互為用,相互依存,成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 先天八卦圖與後天八卦圖的區別
    八卦也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 先天八卦圖與後天八卦圖的聯繫與區分
    八卦分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先天八卦起源於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伏羲氏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七千年。
  • 【醫學科普】腎的功能有哪些?
    【醫學科普】腎的功能有哪些?「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臟的第一個生理功能是藏精。腎中精氣分為兩類,一類是「先天之精」,它稟受於父母,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
  • 吳佩衡——潛陽封髓丹臨床運用
    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況龜板一物,堅硬,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陰助陽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陰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補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潛陽 」。    後者「封髓丹」也有納氣歸腎的功效,又能補益三焦,鄭欽安寫道 ∶「夫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而入脾,脾也者,調和水火之樞也,獨此一味,三才之義己具。
  • 氣是人體和生命的精微物質,有先和後天之分,構成複雜,作用重大
    氣虛體質一,我們的氣是從哪裡來的?氣的來源有兩個,第一來源於先天。第二來源於後天。來源於先天的是稟受於父母的精氣。也就是先天之精氣。來源於後天的包括水谷之精氣和自然之清氣。是人出生以後獲得的。所以稱為後天之精氣。先天之精氣是通過腎主生殖作用,由父母之生殖之精相結合而形成胚胎。所以先天之精氣是構成生命形體的原始物質。後天的精氣是在出生之後,一是通過脾胃的運化作用,從水谷中吸收的營養物質。
  • 吳佩衡老師——潛陽封髓丹臨床運用(值得一看)
    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況龜板一物,堅硬,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陰助陽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陰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補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潛陽 」。後者「封髓丹」也有納氣歸腎的功效,又能補益三焦,鄭欽安寫道 ∶「夫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而入脾,脾也者,調和水火之樞也,獨此一味,三才之義己具。
  •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區別
    人祖伏羲氏,通過覌察宇宙萬物的現象,仰覌於天,俯察於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首先畫出了河圖,然後又從河圖中畫出了八卦,即先天八卦。先天八卦的順序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些數為先天數,先天數主生。對於人們的穿衣、飲食、生老病死、種植、冶鍊金屬等生態、生產即生活方面的事,都可以利用先天八卦進行予測。 後天八卦是從先天八卦演繹而成的。
  • 吳佩衡學術思想探討 張存悌
    尤以20世紀40年代治癒昆明市市長曾某的獨子和省立昆華醫院院長秦某的獨子的傷寒重症而名噪一時。處方每劑附子輒用60g,重則每劑250~500g,劑量之大,世所罕見,名聞天下,因獲「吳附子 」雅號,視為火神派的重要傳人。解放後曾任雲南中醫學院院長等職,桃李滿門。主要著作有:《麻疹發微》、《吳佩衡醫案》、《吳佩衡中藥十大主帥古今談》、《附子的藥理及臨床應用問題》、《醫藥簡述》等。
  • 中醫朝醫四象醫學精髓全集!(附:清代御醫黃元御課件)
    陽燔則治以水,陰厥則助以火,乃陰陽相濟之道耳。鄭註:肺脾為陽,肝腎為陰,肝腎肺脾四髒之四季。肝為厥陰風木,腎為少陰君火,肺為陽明燥金,脾為太陰溼土。太陰溼土中的太陰是陰,溼土也是陰,兩陰相重是為至陰,故從下走入太陽寒水之句,從而太陽之一陽始升。黃元御經常提到土溼水寒理論我認為就是這個原理。中藏經曰:「水火之法,真陰陽也,治救之道,當詳明矣!。」
  • 古人說的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有依據嗎?
    所以當肝膽之氣稍有一點被鬱遏時,肝膽難以遂其直達之性,於是就會激而成怒,怒則氣逆,然後面紅目瞪。說到思傷脾,是因為思慮過度而傷及脾,形成倦怠食少、健忘怔忡、嗜睡、消瘦、脈沉結的狀態。其實思傷脾應該稱作「思傷心脾」。思,本來是傷及心,才會涉及到脾。何謂思?思是來回地思考。思考靠什麼來支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