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的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有依據嗎?

2021-02-07 仰望岐黃



依據中醫的理論來說,人生病的原因,無外乎外感六淫、內傷七情。


這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而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等等,成為中醫情緒致病的主要理論。


對於這些總結,古人的依據在哪裡?又該怎麼樣解釋呢?



所謂喜傷心,其實叫「過喜傷心」,從而引起心火太盛,或被痰熱所擾。此時人會喜笑不休,神情恍惚,進而語無倫次、舉止失常。


好比點燃的燭火若搖曳不停,屋子裡的一切都會顯得搖擺不定、不得安寧。同理,當人的心中過於喜悅時,心火也會搖曳、亂動。此時,心的外圍,也就是我們的肺,也會隨著肺氣搖曳,不得安寧。心藏身,肺藏魄,當心火搖曳、肺氣不寧時,我們會神氣渙散,魄氣不藏。此時的外在表現會喜笑不休、神情恍惚,甚至語無倫次。






而怒傷肝,就是在人暴怒引起肝膽之氣橫逆時,表露出面紅目瞪、氣逆嘔血、心中煩亂、善怒,甚至神昏暴厥的狀態。


中醫認為肝膽屬木,而木是什麼形態的?是直的。木的走勢,必然是伸展的。所以當肝膽之氣稍有一點被鬱遏時,肝膽難以遂其直達之性,於是就會激而成怒,怒則氣逆,然後面紅目瞪。



說到思傷脾,是因為思慮過度而傷及脾,形成倦怠食少、健忘怔忡、嗜睡、消瘦、脈沉結的狀態。


其實思傷脾應該稱作「思傷心脾」。思,本來是傷及心,才會涉及到脾。何謂思?思是來回地思考。思考靠什麼來支撐呢?靠的是心神,若思慮過度,首先會傷及心神。


此乃《靈樞》裡面所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那麼,心屬火,脾屬土,心火生脾土,心為母髒,脾為子髒。如此一來,母病及子,就會引起脾氣異常。外在表現就是倦怠食少、健忘怔忡、嗜睡、消瘦、脈沉結等。



悲傷肺,是因為過度悲傷而導致的氣消、傷及心肺諸多臟器。中醫認為肺主氣機的升降。升者,陽也。降者,陰也。而對悲喜來說,喜者,陽也。悲者,陰也。


所以說悲憂和氣機的下降「同氣相求」,當人處於十分悲傷的狀態時,肺氣不升,一身氣機過降,外在表現就會想哭,心情不好,易於悲傷,面色慘澹,神氣不足,脈象緊或者結。





最後來說說恐傷腎,恐傷腎是指過度驚恐所導致的膽小、善恐、不安、怵惕、常常喜歡自己一個人閉戶獨處,生怕有人捉補。



心和腎,是人體臟腑中的兩個主軸。心神相交,陰陽相合,是人體平衡安寧的重要基礎。過度驚恐導致腎氣下行而不升,腎氣不能上交於心,則心神不安,於是就會出現膽小、善恐、不安、怵惕等狀態。


所以說,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這不僅僅是古人對人體和生活的觀察結果,也包含一定的思辨過程。對於這種傳統的醫學理論,我們還是應該有所繼承。






養生好物推薦,點擊圖片連結,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心、肝、脾、肺、腎,搞懂七情與五臟的關係!
    首先來說七情太過會損傷相應之髒:即心在志為喜,過喜則傷心;肝在志為怒,過怒則傷肝;脾在志為思,過度思慮則傷脾;肺在志為悲為憂,悲憂過度則傷肺;腎在志為恐,過恐則傷腎。1怒則氣上、怒傷肝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收藏)
    漢代王充《論衡•本性》:「情有好惡喜怒哀樂,故作樂以通其敬。    喜怒哀樂意即喜歡,惱怒,悲哀,快樂,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喜怒哀樂也是中醫常見的內傷致病因索,它與「悲、恐、驚」合稱為中醫「七情」。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是人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七情與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有密切的關係。
  • 心靜行不止,如何平衡七情:喜、怒、思、憂、悲、恐、驚,益養身心
    中醫講「七情」即喜、怒、思、憂、悲、恐、驚。「七情致傷」、「病從心生」,大喜傷心,大悲傷肺,大怒傷肝,大恐傷腎,大思傷脾。那麼,我們該如何完成精神和情緒上的調節和平衡呢? 一、肝在志為怒,金克木,悲勝怒,所以大怒時可以不妨看一場悲劇,肝氣平
  • 自古女子易傷春,男子悲秋.但如果總是想哭,善悲,有可能是心肺氣虛了
    指容易悲哀,甚或無故悲痛、悲傷,出自《素問·風論》,又名喜悲。多因心肝血虛或心火熾盛所致。《雜病源流犀燭·驚悸悲恐喜怒憂思源流》:「所謂善悲者,不必實有可悲之事,心中只是怏悒不快。」宜用養肝、清心、寧神、潤燥、化痰等法。      悲傷出於心肺,《靈樞.本神》篇:"心氣虛則悲";《素問.宣明五氣篇》:"精氣並於肺則悲"。
  • 恐傷腎,思勝恐丨心理劇補腎
    體質調養平臺原創中醫認為,五志對應五臟,恐對應腎。五志相生相剋,五志過極,傷五臟。恐傷腎,思勝恐王醫生熱愛影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影迷,並從多年的觀影體驗中,摸索出一套影片較全面的展示了精神分析的多種手法,如夢的解析、追述童年陰影、發現心靈創傷法、場景重現、刺激回憶法、心理脫敏療法、犯罪心理學等,是心理專業學生必看的心理類影片之一,頗具生動性,科普性……中醫情志學認為,恐傷腎
  • 心情不好,悲傷時可以站樁嗎?
    《黃帝內經》中素問認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同時指出情緒的變化能使體內的氣發生變化,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等等。那麼各種情緒發生在可以練習站樁嗎?
  • 情志養生與健康:怒傷肝
    怒傷肝,五行屬木。    怒是人和其他動物在激動、緊張、不愉快的狀況發生時的情緒,具有突發性、原始性、粗獷性的特質。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醫醫偶錄》:「怒氣洩,則肝氣必大傷;怒氣鬱,則肝血又暗損。怒者血之賊也。」
  • 金匱誦讀15丨五臟病各有得者愈
    謂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則各得所濟而愈也。然味有為各髒所惡者,如辛本肺之味,氣病傷肺,則辛走氣,辛即為肺所惡矣,故曰氣病毋多食辛。苦本心之味,血病傷心,則苦走血,苦即為心所惡矣,故曰血病毋多食苦。
  • 七情過激傷五臟!你可知七情治病亦致病?
    驚恐傷腎:腎氣下陷,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洩、膽怯多疑、心悸易驚、夜多噩夢頭暈目眩、怔忡、健忘、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形體消瘦、失眠多夢、月經不調、胸悶,兩脅脹痛,急躁易怒、面紅目赤過喜傷心:心神不寧、精神恍惚、乏力、出汗、失眠、心悸,重則神志錯亂、語無倫次、哭笑無常、舉止異常
  • 古人的睡眠智慧——先睡心,後睡眼
    中國民間有句關於優質睡眠的養生諺語——先睡心,後睡眼。諺語是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智慧精華,古人早就認識到睡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並通過諺語的形式將睡眠養生之道傳授後人,許多諺語至今仍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 思傷脾,怒勝思丨勵志劇健脾
    體質調養平臺原創中醫認為,五志對應五臟,思對應脾。五志相生相剋,五志過極,傷五臟。思傷脾,怒勝思王醫生熱愛影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影迷,並從多年的觀影體驗中,摸索出一套不論何時,即使周圍的人都認為我們不行,周圍的境況都對我們不利,只要我們不向命運低頭,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又有什麼能阻擋我們走向卓越……《芭薩提的顏色》
  • 科學養生 ▏中醫說,人有「五勞七傷」,對照看看你一天傷自己幾回?
    在中醫理論中,早已將身體的「使用指南」做了總結,並簡單地用「五勞七傷」一詞將有損健康的行為簡單而全面地概括了出來。那麼,您知道是哪「五勞」又是哪「七傷」嗎?快來看看您中了幾個!什麼是五勞《黃帝內經》中云:「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 五臟內有七種病,江湖上用《玉女心經》中的治療方顯神奇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風風雨雨。風風雨雨江湖事,紛紛擾擾無絕期。人就是江湖。從出生下地的那一天起,我們就成為了江湖中人,一入江湖,終身江湖。醫經中說:「自然以生長化收藏,人以生長壯老已;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在江湖,生老病死,七情六慾,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