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劉娜
來源 | 閒時花開(ID:xsha369)
還記得這個令人痛心的新聞嗎?
痛心!14歲男生在學校被母親扇耳光,默立2分鐘後跳樓……
據封面新聞報導,本周四,武漢一名初三年級的中學生,在學校裡被其母親當眾扇耳光後跳樓自殺,雖然已經儘快送醫,但是因為傷勢過重還是搶救無效死亡。
事情起源於:14歲的男生,在學校玩撲克牌,被老師逮住,請媽媽來。
男生的媽媽怎麼和老師溝通的,不太清楚。
監控拍到的畫面是,走廊裡,媽媽打了孩子一個耳光,孩子擋了一下。
媽媽非常生氣地說了幾句話後,男生立正站好,媽媽伸手又打了男生一個耳光。
接下來,媽媽情緒應該非常崩潰,因為她隨後又是掐兒子的脖子,又是戳兒子的額頭,嘴裡還嘟囔著什麼。
媽媽離開後,男生在走廊裡靜立了兩分鐘,突然爬上欄杆,從5樓縱身一躍。
一個14歲的少年,就這樣走了。
非常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他。
但我想,此刻最無法原諒自己的,應該是他的媽媽。
就像上海17歲少年跳橋事件一樣,在孩子縱身一跳之後,全世界都在憐惜中眾說紛紜,而那個情緒崩潰的媽媽,卻永遠地失去了她的孩子,一輩子都活在無法饒恕自己的負罪感裡。
媽媽當然是不對的,不管是從教育方式還是情緒管理。
但是,僅僅是媽媽的幾句話,兩個巴掌,一頓推搡,那個孩子就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嗎?
不是的。
早在這個慘案以如此悲痛的方式爆發前,這個家庭已經隱藏了太多的親子矛盾。
悲劇,不過是以極端的方式,把一個家庭內部長久藏匿的暗傷,撕開一個口子曝光給世人看,並提醒所有圍觀者:
教育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天養成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是一次衝突的問題。
早在很久很久之前,孩子就病了,家長卻諱疾忌醫。
問題孩子背後
都站著缺席的家長
兒童心理學上有句話: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問題時,其實你已經錯過了10次陪他改正的機會。
如果有一臺攝像機,能從孩子出生起,就記錄下他成長的軌跡,我們就會發現:
當一個孩子出現某方面的問題之前,他其實向大人求助過很多次。
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長久以來,大人沒有給他一個安靜有序的環境,他的注意力總是被嘈雜的聲音吸引,直至最後連5分鐘也安靜不下來。
比如,孩子暴躁愛哭不講理,是大人們沒有耐心和他溝通,或者習慣用「只要一哭就滿足」的溺愛餵養他,直至他以此來要挾大人。
比如,孩子特別痴迷手機遊戲,是大人們一忙就把手機扔給孩子,藉此逃避陪伴的勞累,且在規則不明的模糊中,讓孩子覺得隨便玩也沒問題。
孩子身上的毛病,都能在我們身上看到原型,也都能在我們家庭找到病根。
就像武漢14歲男生跳樓事件,媽媽當眾對孩子的崩潰和毆打,大概率不是此時此地只發生這一次。
也像你們家,孩子痴迷手機遊戲,是他從小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時,就是想玩手機就能玩的,想看電視就能看的,想吃獨食就吃獨食的,甚至想毆打大人都是沒問題的。
他在沒有規矩中長大,當然就不懂方圓;
他被當祖宗養,當然就不會共情他人;
他沒有被人指出過錯誤,當然也就無法在被糾正中,明白是非。
為什麼所有的教育專家和心理學家,都說0—6歲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期?
因為,那是一張白紙的第一筆,一篇文字的第一段,一個天使的第一步,是習慣養成的第一個階段,是親子連接的第一座橋梁。
非常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6歲之前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給予安全而充分的陪伴,當孩子一身毛病時,又極其嫌惡地指責:
「你怎麼這樣,你怎麼那樣,你太給我丟人了!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
這樣的家長,沒有資格嫌棄孩子,而是要向孩子道歉。
因為,每個有毛病的孩子,都在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向父母發出呼喊:
「爸爸媽媽,看見我,我生病了,需要你們花些時間,把我帶出壞習慣的沼澤,否則我會沉溺的。」
看見你的孩子,看見他今天所有的問題,都是對你們缺席太久的敵意。
不要隨便給他扣上「壞」「叛逆」「墮落」的帽子,知道他今天所有的問題,你們也有份兒。
像對待新生兒一樣寬容接納他,從第一個好習慣開始引領他,給他時間,給他肯定,他才可能在你們的看見中,主動改變自己。
從心態上做到這一點,你才在行動上做到下一點。
挽救一個孩子
其實是捋順他周圍的關係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他所處關係的反映。
所以,挽救或治癒一個孩子,要治療的並非是這個孩子,而是他周圍的關係,確切來說,是他和父母的關係。
很多父母看不到這一點,發現孩子有了問題,就病急亂投醫,認為都是孩子的錯,甚至把孩子送到楊永信這類騙子那裡,這樣只會親手毀了孩子。
你們家的孩子,自幼由外公外婆撫養,雖然你們是他的父母,但外公外婆更像是他心理上的父母。
他進入青春期後,你們把他帶到身邊,給他貼上「變壞了」的標籤,武斷切斷他和老人的關係,但又沒有時間、耐心和方法,去修復你們和他之間的關係。
這個孩子,在關係的突然斷裂中,就會無所適從,異常叛逆。
他離開了溺愛的外公外婆,對你們又缺乏親密和信賴,孤獨無助中,他必須抓住什麼,去建立一種被無限包容、無限接納的關係。
手機和遊戲,就這樣成了替代品。
現實中,他無法和親近的人,建立持續而親密的愛。遊戲中,他才和虛幻的人,建立脆弱而痴迷的網。
要知道,每個沉迷網路遊戲的孩子,其實都是一個對現實失望的少年,確切地說,是對父母失望的少年。
不要再恨鐵不成鋼地斥責你的孩子:「你為什麼對遊戲這麼痴迷?」
從一點一滴上,陪他多回到現實中和人發生連接。
陪他鍛鍊,帶他旅行,和他一起讀書,邀請他參與到家庭事務中,多聽他的想法,放手給他去做決定,讓他在體驗和經歷中明白——
手機的方寸之地外,原來還有這麼多好玩有趣的事兒。
接受他還會犯錯,還會犯癮,還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還會往前走三步又往後退兩步,但一定要鼓勵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在好習慣中,重建自我。
走得多了,小步就變成了大步,孩子就變成了好孩子。
在行動中做到這一點,你才能來到第三個階段——
給你全部的溫柔
但我也有堅定的時候
這幾年,孩子自殘自殺事件的爆發,讓不少家長都陷入迷茫:
真不知道該怎麼管孩子了!
管得多了,孩子會跳樓!
不管他,又怕他走上邪路!
其實,不必過分擔憂。
少年自殺身亡的事件,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一直都有。因為,問題家庭,從未絕跡。
這些年,不過是網絡發達,傳播迅速,而教育焦慮,一次次把這類悲慘事件,在討論中不斷放大而已。
從概率上來講,這些事件,永遠是小概率的極端事件,只要你真正地愛你的孩子,他大概率會成長為健康而豁達的人。
那麼,怎麼才算真正的愛呢?
溫柔而堅定的愛。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全部的溫柔和耐心,接納和鼓勵,分享和陪伴,而不是說教和嘮叨,控制和綁架。
在具體事情上,要給孩子堅定的原則和邊界,做對了就要大聲表揚,做錯了就要明確指出,失信了就要受到嚴懲,違規了就要付出代價。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說好的只玩20分鐘遊戲,到點了就必須放下手機。否則,就失去下一次20分鐘的機會。
家長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孩子會在清晰的認知裡,耳濡目染,明確自我。
一位叫「勁姊」的媽媽,在武漢14歲男生跳樓後,分享的自家孩子的故事:
「我家崽,也是一個不省心的孩子。
中學時,我多次被老師請到學校,以至於看見老師的電話就緊張。
但並沒有因此指責打罵過孩子。
高一時,接到老師的電話,說我家小子偽造走讀證(他是寄宿生)多次混出學校,那天終被抓獲。
我當時在另一座城市,向老師說明情況,馬上出發,晚上10點半才趕到學校。
我小心翼翼地問老師,孩子怎麼樣,老師說在外面罰站。
我看到我崽筆挺地站在走廊裡。他看到我喊了一聲『媽媽』。
我問他吃飯了嗎,他說沒有。我到老師辦公室,被告知處罰結果是,停課3天,記過處分。
我坦然接受,並向老師道歉,把崽帶走,把路上把給他買的飯菜遞給他。
在家三天,我一句也沒提這件事。
第四天,送他去學校,進了校門口,才問他,你說說怎麼和保安叔叔鬥智鬥勇的。
渾小子笑了,把事情從頭到尾說一遍,其實也沒做什麼,就是混出去走走,或買杯飲料。
我說了句何苦呢,一個人的檔案是要陪伴終身的,要珍惜自己的榮譽。
順便告訴他「媽媽眼睛不好,那天趕去學校,心裡又急。晚上開車上高速,萬一出點事,你日子怎麼過」。
從那以後,崽再也沒給我添過亂。」
是的。
想要得到孩子的接納,先接納孩子。
想要得到孩子的愛,先愛孩子。
想要得到善果,先播種善因。
最後,如何和孩子相處?
有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要把他當一個孩子來看。
也就是說,他是孩子,還在成長,認知水平有限,自控能力不足,這些都是需要他慢慢學習和在父母的教導中學到的,請多些包容和耐心。
第二個原則就是,當你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當個成年人來看。
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想想你要說的話,如果放在大人身上,會不會傷害自尊心?
孩子也是人,只要是人,被責罵就會傷心,不被尊重就會憤怒,受委屈了就會有恨,不被理解就會有痛苦。
教幾個父母和孩子說話的小技巧:
請不要說:我和你說話呢,你這個孩子怎麼回事?
請這麼說:我感覺你今天有心事,你能不能和我說說看?看看爸爸(媽媽)能不能幫你。
請不要說:還不回房間去,這麼晚了,別玩了,聽到沒有?我都說了好幾遍了!
請這麼說:還有十分鐘就要睡覺了,你是先刷牙還是先洗臉?
請不要說:小孩子懂什麼,你怎麼這麼犟啊?我都是為你好!
請這麼說:你可以說不,但我需要知道你說不的理由,才能理解你呀!
有一本書,叫《為何家會傷人》,裡面寫到的場景,真的很讓人刺痛。
你給了孩子恨,卻妄想從他身上得到愛;
你給了孩子痛苦,卻妄想從他身上收穫感激;
你給了孩子陰影,卻妄想他永遠積極向上沒有陰霾;
這是永遠不可能的。
紀伯倫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
「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更不是我們情緒的垃圾桶。
不要再以愛之名,做傷害孩子的事情了!
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
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筆芯~
*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本文部分內容綜合桌子的生活觀,作者:桌子先生。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