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男生跳樓身亡真相曝光:奪走孩子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2020-12-13 金鷹卡通

作者丨劉娜

來源 | 閒時花開(ID:xsha369)

還記得這個令人痛心的新聞嗎?

痛心!14歲男生在學校被母親扇耳光,默立2分鐘後跳樓……

據封面新聞報導,本周四,武漢一名初三年級的中學生,在學校裡被其母親當眾扇耳光後跳樓自殺,雖然已經儘快送醫,但是因為傷勢過重還是搶救無效死亡。

事情起源於:14歲的男生,在學校玩撲克牌,被老師逮住,請媽媽來。

男生的媽媽怎麼和老師溝通的,不太清楚。

監控拍到的畫面是,走廊裡,媽媽打了孩子一個耳光,孩子擋了一下。

媽媽非常生氣地說了幾句話後,男生立正站好,媽媽伸手又打了男生一個耳光。

接下來,媽媽情緒應該非常崩潰,因為她隨後又是掐兒子的脖子,又是戳兒子的額頭,嘴裡還嘟囔著什麼。

媽媽離開後,男生在走廊裡靜立了兩分鐘,突然爬上欄杆,從5樓縱身一躍。

一個14歲的少年,就這樣走了。

非常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他。

但我想,此刻最無法原諒自己的,應該是他的媽媽。

就像上海17歲少年跳橋事件一樣,在孩子縱身一跳之後,全世界都在憐惜中眾說紛紜,而那個情緒崩潰的媽媽,卻永遠地失去了她的孩子,一輩子都活在無法饒恕自己的負罪感裡。

媽媽當然是不對的,不管是從教育方式還是情緒管理。

但是,僅僅是媽媽的幾句話,兩個巴掌,一頓推搡,那個孩子就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嗎?

不是的。

早在這個慘案以如此悲痛的方式爆發前,這個家庭已經隱藏了太多的親子矛盾。

悲劇,不過是以極端的方式,把一個家庭內部長久藏匿的暗傷,撕開一個口子曝光給世人看,並提醒所有圍觀者:

教育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天養成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是一次衝突的問題。

早在很久很久之前,孩子就病了,家長卻諱疾忌醫。

問題孩子背後

都站著缺席的家長

兒童心理學上有句話: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問題時,其實你已經錯過了10次陪他改正的機會。

如果有一臺攝像機,能從孩子出生起,就記錄下他成長的軌跡,我們就會發現:

當一個孩子出現某方面的問題之前,他其實向大人求助過很多次。

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長久以來,大人沒有給他一個安靜有序的環境,他的注意力總是被嘈雜的聲音吸引,直至最後連5分鐘也安靜不下來。

比如,孩子暴躁愛哭不講理,是大人們沒有耐心和他溝通,或者習慣用「只要一哭就滿足」的溺愛餵養他,直至他以此來要挾大人。

比如,孩子特別痴迷手機遊戲,是大人們一忙就把手機扔給孩子,藉此逃避陪伴的勞累,且在規則不明的模糊中,讓孩子覺得隨便玩也沒問題。

孩子身上的毛病,都能在我們身上看到原型,也都能在我們家庭找到病根。

就像武漢14歲男生跳樓事件,媽媽當眾對孩子的崩潰和毆打,大概率不是此時此地只發生這一次。

也像你們家,孩子痴迷手機遊戲,是他從小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時,就是想玩手機就能玩的,想看電視就能看的,想吃獨食就吃獨食的,甚至想毆打大人都是沒問題的。

他在沒有規矩中長大,當然就不懂方圓;

他被當祖宗養,當然就不會共情他人;

他沒有被人指出過錯誤,當然也就無法在被糾正中,明白是非。

為什麼所有的教育專家和心理學家,都說0—6歲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期?

因為,那是一張白紙的第一筆,一篇文字的第一段,一個天使的第一步,是習慣養成的第一個階段,是親子連接的第一座橋梁。

非常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6歲之前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給予安全而充分的陪伴,當孩子一身毛病時,又極其嫌惡地指責:

「你怎麼這樣,你怎麼那樣,你太給我丟人了!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

這樣的家長,沒有資格嫌棄孩子,而是要向孩子道歉。

因為,每個有毛病的孩子,都在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向父母發出呼喊:

「爸爸媽媽,看見我,我生病了,需要你們花些時間,把我帶出壞習慣的沼澤,否則我會沉溺的。」

看見你的孩子,看見他今天所有的問題,都是對你們缺席太久的敵意。

不要隨便給他扣上「壞」「叛逆」「墮落」的帽子,知道他今天所有的問題,你們也有份兒。

像對待新生兒一樣寬容接納他,從第一個好習慣開始引領他,給他時間,給他肯定,他才可能在你們的看見中,主動改變自己。

從心態上做到這一點,你才在行動上做到下一點。

挽救一個孩子

其實是捋順他周圍的關係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他所處關係的反映。

所以,挽救或治癒一個孩子,要治療的並非是這個孩子,而是他周圍的關係,確切來說,是他和父母的關係。

很多父母看不到這一點,發現孩子有了問題,就病急亂投醫,認為都是孩子的錯,甚至把孩子送到楊永信這類騙子那裡,這樣只會親手毀了孩子。

你們家的孩子,自幼由外公外婆撫養,雖然你們是他的父母,但外公外婆更像是他心理上的父母。

他進入青春期後,你們把他帶到身邊,給他貼上「變壞了」的標籤,武斷切斷他和老人的關係,但又沒有時間、耐心和方法,去修復你們和他之間的關係。

這個孩子,在關係的突然斷裂中,就會無所適從,異常叛逆。

他離開了溺愛的外公外婆,對你們又缺乏親密和信賴,孤獨無助中,他必須抓住什麼,去建立一種被無限包容、無限接納的關係。

手機和遊戲,就這樣成了替代品。

現實中,他無法和親近的人,建立持續而親密的愛。遊戲中,他才和虛幻的人,建立脆弱而痴迷的網。

要知道,每個沉迷網路遊戲的孩子,其實都是一個對現實失望的少年,確切地說,是對父母失望的少年。

不要再恨鐵不成鋼地斥責你的孩子:「你為什麼對遊戲這麼痴迷?」

從一點一滴上,陪他多回到現實中和人發生連接。

陪他鍛鍊,帶他旅行,和他一起讀書,邀請他參與到家庭事務中,多聽他的想法,放手給他去做決定,讓他在體驗和經歷中明白——

手機的方寸之地外,原來還有這麼多好玩有趣的事兒。

接受他還會犯錯,還會犯癮,還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還會往前走三步又往後退兩步,但一定要鼓勵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在好習慣中,重建自我。

走得多了,小步就變成了大步,孩子就變成了好孩子。

在行動中做到這一點,你才能來到第三個階段——

給你全部的溫柔

但我也有堅定的時候

這幾年,孩子自殘自殺事件的爆發,讓不少家長都陷入迷茫:

真不知道該怎麼管孩子了!

管得多了,孩子會跳樓!

不管他,又怕他走上邪路!

其實,不必過分擔憂。

少年自殺身亡的事件,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一直都有。因為,問題家庭,從未絕跡。

這些年,不過是網絡發達,傳播迅速,而教育焦慮,一次次把這類悲慘事件,在討論中不斷放大而已。

從概率上來講,這些事件,永遠是小概率的極端事件,只要你真正地愛你的孩子,他大概率會成長為健康而豁達的人。

那麼,怎麼才算真正的愛呢?

溫柔而堅定的愛。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全部的溫柔和耐心,接納和鼓勵,分享和陪伴,而不是說教和嘮叨,控制和綁架。

在具體事情上,要給孩子堅定的原則和邊界,做對了就要大聲表揚,做錯了就要明確指出,失信了就要受到嚴懲,違規了就要付出代價。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說好的只玩20分鐘遊戲,到點了就必須放下手機。否則,就失去下一次20分鐘的機會。

家長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孩子會在清晰的認知裡,耳濡目染,明確自我。

一位叫「勁姊」的媽媽,在武漢14歲男生跳樓後,分享的自家孩子的故事:

「我家崽,也是一個不省心的孩子。

中學時,我多次被老師請到學校,以至於看見老師的電話就緊張。

但並沒有因此指責打罵過孩子。

高一時,接到老師的電話,說我家小子偽造走讀證(他是寄宿生)多次混出學校,那天終被抓獲。

我當時在另一座城市,向老師說明情況,馬上出發,晚上10點半才趕到學校。

我小心翼翼地問老師,孩子怎麼樣,老師說在外面罰站。

我看到我崽筆挺地站在走廊裡。他看到我喊了一聲『媽媽』。

我問他吃飯了嗎,他說沒有。我到老師辦公室,被告知處罰結果是,停課3天,記過處分。

我坦然接受,並向老師道歉,把崽帶走,把路上把給他買的飯菜遞給他。

在家三天,我一句也沒提這件事。

第四天,送他去學校,進了校門口,才問他,你說說怎麼和保安叔叔鬥智鬥勇的。

渾小子笑了,把事情從頭到尾說一遍,其實也沒做什麼,就是混出去走走,或買杯飲料。

我說了句何苦呢,一個人的檔案是要陪伴終身的,要珍惜自己的榮譽。

順便告訴他「媽媽眼睛不好,那天趕去學校,心裡又急。晚上開車上高速,萬一出點事,你日子怎麼過」。

從那以後,崽再也沒給我添過亂。」

是的。

想要得到孩子的接納,先接納孩子。

想要得到孩子的愛,先愛孩子。

想要得到善果,先播種善因。

最後,如何和孩子相處?

有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要把他當一個孩子來看。

也就是說,他是孩子,還在成長,認知水平有限,自控能力不足,這些都是需要他慢慢學習和在父母的教導中學到的,請多些包容和耐心。

第二個原則就是,當你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當個成年人來看。

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想想你要說的話,如果放在大人身上,會不會傷害自尊心?

孩子也是人,只要是人,被責罵就會傷心,不被尊重就會憤怒,受委屈了就會有恨,不被理解就會有痛苦。

教幾個父母和孩子說話的小技巧:

請不要說:我和你說話呢,你這個孩子怎麼回事?

請這麼說:我感覺你今天有心事,你能不能和我說說看?看看爸爸(媽媽)能不能幫你。

請不要說:還不回房間去,這麼晚了,別玩了,聽到沒有?我都說了好幾遍了!

請這麼說:還有十分鐘就要睡覺了,你是先刷牙還是先洗臉?

請不要說:小孩子懂什麼,你怎麼這麼犟啊?我都是為你好!

請這麼說:你可以說不,但我需要知道你說不的理由,才能理解你呀!

有一本書,叫《為何家會傷人》,裡面寫到的場景,真的很讓人刺痛。

你給了孩子恨,卻妄想從他身上得到愛;

你給了孩子痛苦,卻妄想從他身上收穫感激;

你給了孩子陰影,卻妄想他永遠積極向上沒有陰霾;

這是永遠不可能的。

紀伯倫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

「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更不是我們情緒的垃圾桶。

不要再以愛之名,做傷害孩子的事情了!

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

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筆芯~

*作者:劉娜,80後老女孩,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能寫親情愛情故事,會寫親子教育熱點,被讀者稱為「能文藝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本文部分內容綜合桌子的生活觀,作者:桌子先生。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相關焦點

  • 14歲男生教室玩牌被母親掌摑後跳樓:​奪走孩子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14歲男生跳樓事件。1就像上海17歲少年跳橋事件一樣,在孩子縱身一跳之後,全世界都在憐惜中眾說紛紜,而那個情緒崩潰的媽媽,卻永遠地失去了她的孩子,一輩子都活在無法饒恕自己的負罪感裡。但是,僅僅是媽媽的幾句話,兩個巴掌,一頓推搡,那個孩子就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嗎?早在這個慘案以如此悲痛的方式爆發前,這個家庭已經隱藏了太多的親子矛盾。
  • 14歲男孩跳樓身亡:「媽媽,你贏了,我把命還你!」
    14歲男孩被媽媽扇耳光後,從5樓跳下,不治身亡!事情就發生在9月17日的武漢。江夏一中,包括自殺者在內的幾名學生,因在教室玩撲克牌被請了家長。自殺者在教學樓樓道,被氣呼呼趕來的母親教訓。兩個耳光打下去,母親離開。孩子默立2分鐘後,轉身跳樓……14歲,僅僅14歲!
  • 9歲女孩跳樓身亡,真相太傷人:孩子不會停止愛你,但會放棄愛自己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讓人心碎的新聞一個9歲的小女孩,在家跳樓身亡,原因竟是「沒能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家人在書桌上看到了女孩留下的遺書,上面寫著:「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這兩句話,字字扎心。
  • 山東14歲初一少女因不願剪短頭髮跳樓身亡(圖)
    中國青年網記者謝東櫻攝2012年4月13日晚19點30分左右,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八年級一班14歲的女生李欣玥從自家五樓的窗戶跳下,14日早晨,因搶救無效,永遠地離開了愛她的父母、親友、老師和同學們。李欣玥為什麼要跳樓?是什麼原因讓這個開朗、樂觀、隨和而又溫柔的花季女孩,選擇以如此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 被企業家誘姦致孕,14歲少女跳樓身亡,惡魔爪下如何逃生?
    小小跳樓自殺了。她進門後,徑直朝客廳窗戶走去,踩上凳子背朝外坐在窗沿上,仰頭倒了下去,從11樓墜樓身亡,結束了自己14歲的生命。以紅包為誘餌,騙取裸照今天46歲的邱某是一名知名企業家,事業有成,成熟多金。
  • 四川2名女子在小區跳樓,雙雙身亡,其中一人僅14歲
    每個孩子對於父母而言是心肝寶貝,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不忍心讓他們受到一點傷害和委屈,一個孩子的降生對整個家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而父母從小到大將我們拉扯成人,並不企圖什麼,只希望我們能健健康康的成長,平平安安的。
  • 北交大學生跳樓身亡遺書曝光:扛住人生的從來不是所謂的成績優秀
    北交大學生跳樓身亡,遺書曝光揭隱情事發是在12月15日,北交大一大三學生疑似因「失去人生目標」,留下遺書後跳樓身亡,帶給父母無法挽回的遺憾。如今遺書曝光,揭秘更多隱情。從遺書中可以看出,墜樓身亡的大三學生,是在保研無望後選擇了自殺。看到此很多人感慨,這是多少大的事值得犧牲生命?有句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這位墜亡的大三學生來說,保研無望成為壓到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 14歲女孩遊戲充值6萬後墜樓身亡,遺言讓人淚目:媽媽,是我幹的,你能原諒我嗎?
    文|麥田瞭望者本文首發於智贏未來,轉載請申請授權14歲女孩遊戲充值6萬父母發覺後女孩墜樓身亡最近,看到一則「14歲女孩遊戲充值6萬被發現後自殺」的消息,感到痛心不已。疫情期間,14歲女孩劉歌,除了用媽媽給的手機上網課,還玩起了手機遊戲,並且充了值。從4月7日到5月5日,總計充值61678元。由於父母做廚具生意,手機裡每天都有進帳出帳信息,他們沒有意識到帳戶裡的錢少了。5月5日晚,劉歌開學前,媽媽才發覺異常——微信裡的2000多塊錢,竟然只剩28塊了!
  • 14歲男孩被媽媽扇耳光後,從5樓跳下,不治身亡!
    14歲男孩被媽媽扇耳光後,從5樓跳下,不治身亡!2020年9月17號,武漢一名年僅十四歲的初中男孩在學校跳樓自殺,最後搶救無效死亡。又一位幼小的生命離開了這個世界。事情的起因是這個男孩和其他另外兩名學生在教室玩撲克。被班主任發現後叫來家長協助管教。
  • 當你後悔地說「孩子,媽媽愛你」的時候,孩子卻聽不到了
    茉莉跳樓一天晚上,茉莉平靜地走向陽臺,翻過陽臺跳樓自殺。這是臺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最悲傷的一個故事。在尋找記憶之初,她猜測女兒一定是做錯了什麼事情不敢告訴她才選擇自殺的;又或者跟讀書會的那個男生有關。隨著茉莉的記憶一點點復現,媽媽精神接近崩潰,原來害死女兒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 四川某社區2女子跳樓,兩人遇難身亡,其中一名女子只有14歲
    這還不是因為他們是小時候父母嬌生慣養出來的。突然之間,這種嬌生慣養就沒了,他們就不習慣。這種心理落差太大了,無法適應,所以他們不得不死去。將來,如果他們遇到挫折,他們也會出現這種不理智的行為。12月20日,四川樂山一社區發生一起悲劇。一對母女懷疑吵架後相繼跳樓,結果,兩人都死了。
  • 初三男生被家長扇耳光跳樓身亡,父母與孩子溝通可參考這些方式
    9月17日,武漢江夏區一中九年級一學生因被母親扇耳光跳樓,送醫後宣告不治,令人惋惜。當天下午,該同學因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被請家長,後在五樓走廊被母親扇了兩耳光後乘人不備跳樓。父母無不愛其子女,但家人之間的相處方式也值得認真思考,不要說傷感情的話,更不應因小事釀成大禍。
  • 14歲少年被母親打耳光後跳樓墜亡,讓我想起了那個在EVA中的少年
    14歲少年被母親打耳光之後跳樓墜亡近日,又有這樣一則新聞讓人心痛「湖北一14歲少年被母親打耳光之後跳樓,後經搶救無效身亡。」這個14歲少年的跳樓的起因只是因為淘氣,跟兩個同學一同在教室裡打牌被老師發現了,而老師選擇了請這三位同學的家長到學校「配合管教」。
  • 又發生學生跳樓:家長當場扇孩子耳光,能不能留給孩子一點尊嚴?
    教育孩子不注意孩子自己的自尊心,在某些時候,有可能就會造成大錯。初三學生被家長當場扇耳光,沉靜幾分鐘後跳樓17日,武漢江夏區的一所中學,發生了一場跳樓事件,而跳樓者僅僅只有14歲。班主任請來了這三名學生的家長到校配合管理,其實也就是請家長一起監督孩子以後不能將撲克帶到學校來,事情本來就應該這麼解決的。沒想到,在五樓的走廊,小張的母親在眾目睽睽之下當場扇了小張兩巴掌,從視頻裡看出還曾經掐過小張脖子,小張全程沒有抵抗。
  • 14歲女孩跳樓自殺:經不起紅包誘惑,進門到跳樓10秒鐘不到
    動不動就跳樓,這又一起!還想問那句話:連死都不怕,為什麼沒有勇氣去解決問題?成都14歲女孩墜亡了,對她來講這是一了百了了,一轉身煩惱全沒,不想問她是否想過親人們的感受?很明顯啊,她沒想,一點都沒想。14歲的孩子,已經不小了,也就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要擱幾十年前,14歲的孩子早就掙錢養家了,現在放眼望去,絕大多數14歲的孩子都稚氣未脫的同時又社會化嚴重得很,成都的祝小小(跳樓女孩的名字)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 14歲男生墜樓前的3分鐘,是中國教育最殘忍的一幕:請尊重孩子吧
    一名14歲的初三男生,因為課後玩撲克被請家長了。他的母親來到學校後,在走廊上當著所有同學的面,上去就是兩巴掌,掐住脖子搖晃。即便男孩已經低下頭、聳著肩,不敢反抗。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是事實。你可以說他缺乏生命教育,缺乏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可是教育孩子珍惜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孩子覺得生命值得被珍惜。尤其是在14歲這樣敏感的時期。
  • 慣性出軌的陳俊生,37歲女友因他跳樓身亡,52歲依然只戀愛不結婚
    不過,和以上兩位渣男相比,他們的老前輩陳俊生,可謂是渣男中的渣男,因為無法忍受他的花心,他年僅37歲的前女友最終選擇了跳樓身亡。插一句,這位渣男陳俊生並不是《我的前半生》中的「前夫哥」,而是一位長得頗有幾分帥氣的臺灣藝人。
  • 12歲男孩肺癌晚期,母親一句話曝光真相:別在垃圾堆裡養孩子了
    「垃圾快樂」雖然給了孩子短暫的歡愉感,奪走了的卻是孩子一生前進的籌碼。別在「垃圾堆」裡養孩子了!低層次的快樂,會一點點地,讓人在無察覺中腐蝕掉孩子的一切。「垃圾快樂」正在摧毀孩子的生活就在前幾天,一名11歲的杭州男孩從12層樓一躍而下,自殺跳樓身亡。原因令人完全意想不到,僅僅是因為父母把他的手機砸壞了!
  • 12歲男孩肺癌晚期,母親一句話曝光真相:別在「垃圾堆」裡養孩子了
    「垃圾快樂」雖然給了孩子短暫的歡愉感,奪走了的卻是孩子一生前進的籌碼。 別在「垃圾堆」裡養孩子了! 低層次的快樂,會一點點地,讓人在無察覺中腐蝕掉孩子的一切。
  • 夫妻吵架妻抱孩子跳樓威脅,失手把孩子扔下14樓:腳還被開水燙過
    近日,在安徽肥東發生了一起慘劇,父母在家中吵架,導致兩人的4歲兒子從14樓墜落不幸身亡。從視頻中看到,醫務人員接到報警趕到現場,給墜樓的孩子做心肺復甦。根據知情鄰居表示,事發當天夫妻兩人正在家中發生爭吵,隨後妻子抱著孩子以跳樓自殺作為威脅,雙方於是發生了搶奪拉扯等行為,一不小心抱著孩子的手送掉,4歲的男孩就這麼從14樓陽臺墜落。經過醫務人員搶救無效,最終不幸身亡。根據調查,父母都只有三四十歲,平常也沒有鄰居見過他們吵架,對小男孩的印象也不深刻,就知道是由孩子的奶奶帶著,偶爾會用車子推到樓下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