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出版社日前出版發行了
林瑞武的新書《閩人劇稿》,
該書收錄他近30年創作的
8部舞臺劇本
作為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
曹禺劇本獎獲得者、國家一級編劇,
林瑞武長期關注近代福州名人,
比如林覺民、黃乃裳、林紓、林旭等,
努力挖掘主人公觸動人心的故事,
將他們搬上舞臺。
▲林瑞武暢談創作舞臺劇本的故事
將福州名人立在舞臺上
林瑞武與戲劇結緣,是在半個世紀前。他先是福建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名知青,後來考入福建省藝校首屆編劇大專班、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理論研究班,得到當時國內一批最優秀的戲曲、文學、美學等方面專家的授業解惑。
林瑞武早先從事戲曲理論研究工作,參與撰寫《福建地方戲劇》,過了不惑之年才開始兼營劇本創作。1995年創作的話劇《哦,梨花洲》第一部大戲,寫的是從閩北返城的福州兵團知青在商品經濟大潮中的心理與情感衝突。該劇由福州市歌舞劇院搬上舞臺。
近30年林瑞武關注起近代福州人物,其中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清末民初華僑領袖黃乃裳、著名翻譯家林紓、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林旭……
林瑞武說:「福州人引領了近代中國思想文化潮流。他們有理想、有血性、有情懷、有信仰,勇於為時代擔當重任,是民族的脊梁。我熟悉福州風土人情和福州人的文化性格,自覺有責任把他們寫出來,將他們立在舞臺上。」
挖掘主人公情感故事
林瑞武在描寫近代福州名人故事時
將筆墨重點放在了
他們的情感生活方面
《別妻書》劇照
創作《別妻書》劇本時,他了解到林覺民的妻子本只想有個安寧幸福的小家庭,當她覺察到丈夫要參加廣州起義,並準備為之獻身時,感到惶恐不安。於是,他虛構了林覺民赴廣州前帶妻子遊西禪寺、給妻子買新手帕、燈下看妻、江邊送別等情感戲,目的是突出主人公對愛妻的深摯情感和俠骨柔腸。
《楓落寒江》劇照
林紓被公認為「譯界泰鬥」和近代文學大師。林瑞武研讀資料時發現,林紓喪妻後,一名色藝俱佳的歌妓對他一往情深,林紓並非不動心,但最終還是拒絕了。於是,林瑞武聯想到當年林紓一邊翻譯著《茶花女》,一邊自己的生活也演繹著類似《茶花女》的故事,最終選擇「楓落寒江斯人吟,悽紅冷豔總傷情」的主題,有了越劇《楓落寒江》這部戲。
生動劇情讓觀眾落淚
《別妻書》在排練場連排時,旁觀的劇團家屬以及採訪的記者被劇情感動;
《黃乃裳》在馬來西亞演出時,剛好下雨,上千名福州籍華僑撐著雨傘在詩巫廣場上看戲;
《楓落寒江》演出時,有年輕戲迷擦拭溼潤的眼眶;
《銀箏斷》進高校,結束時全場師生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
回憶這些場景,林瑞武感受到了自己勞動的價值,也感受到了戲劇藝術的魅力。
林瑞武選材創作時,不僅關注近代福州名人,還創作了閩劇《閩都遊子》,這取自《閩都別記》中福州才子的故事;創作了越劇《尹桂芳》,寫的是紮根福州的越劇表演藝術大師的人生故事……
像林瑞武這樣全身心為福州人寫舞臺戲的劇作家並不多,他說原因很簡單:「我是土生土長的福州人,我熟悉和熱愛家鄉這片熱土。」
END
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文 張旭陽/攝
新媒體編輯 王楊林
監製 管慧 王臻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福州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