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andy
圖 | Sandy
編輯 | 敏敏
自從發了一篇極其接地氣的關於喝的文章《不如,我們一起喝一杯吧》☜點擊閱讀原文之後,陸續有人問我什麼時候出關於咖啡的文章,於是翻出來很久之前的相冊找資料,也算是找到了一些吧。
我可以毫不避諱的說,對於咖啡的認識,是從一杯星巴克開始的。這個起點很大眾,畢竟這是大部分國人認識咖啡的起點,但這並不影響我後來對咖啡的了解。雖然到現在,我對於咖啡也知之甚少,但是用我僅有的一點皮毛知識與你們一起聊吃聊喝,也很開心。
對於咖啡比較熟悉一點人普遍會認為越南咖啡「產量多但不好喝」。造成這種印象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咖啡豆——羅布斯塔種,高含量的咖啡因導致了又苦又澀的口感。我們現在喝到的咖啡主要分為兩種——阿拉比卡種(Arabica)和羅布斯塔種(Robusta)。(我知道肯定會有比較懂咖啡的人在提醒我:還有一種利伯瑞卡(Liberica),但是據我所知這種咖啡現在已經基本退出了商業市場,種植量已經變得非常小了,所以可以忽略了。)
前者的口感更加香甜,所以很快被市場接受,比如麥當勞、星巴克、COSTA的咖啡就完全或者是大部分採用阿拉比卡咖啡豆。但是,阿拉比卡種不耐寒、也不耐霜、更加經受不住任何的蟲害,對於種植來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相比之下,羅布斯塔種對環境一點也不挑剔。越戰後,政府寄希望於種咖啡迅速崛起,「好種」的羅布斯塔種很快佔得先機。到現在,越南大概有95%的咖啡都是羅布斯塔種。
我在越南喝的第一杯咖啡,是在火車站旁邊的茶水攤。老街,是一個非常具有當地特色的地方。記得那天走出火車站的時候已經傍晚,一片昏黃燈光籠罩下的老街看起來更像是上個世紀的油畫。沿街的茶水攤密度很高,每一家都是非常低矮的桌凳圍成一圈或者擺成一排,中間的小桌上擺放著一排「越南滴漏壺」。
隨便找了一家坐下來,要了杯咖啡。和咖啡一起送到面前的,還有一個糖罐和一杯涼茶。等到我迫不及待喝了一大口咖啡之後,才意識到老闆娘剛才一直往我面前推糖罐的動作是多麼好心的提醒。咖啡真的是超乎想像的苦澀,重重的苦澀味道直逼國人喝的很多中藥湯,難以下咽。自認為是個非常耐苦的人了,但是剛剛悶下的一大口咖啡也真的像是一記重拳狠狠砸在了胸口。
沒辦法,乖乖加糖吧。一勺、一勺、一勺.我怕加的不夠多,甜味會在與苦味兩軍對壘的時候敗下陣來。講真,如果不夠甜,我是沒有勇氣喝完一整杯的。
▲▲▲ 咖啡攤的滴漏咖啡
滴漏咖啡遍布越南街頭的所有地方,以至於後來的每一頓飯都有滴漏咖啡的陪伴。不管是路邊粉店,還是酒店三餐,滴漏咖啡總是飲品裡面的主角。只不過酒店的咖啡多了煉乳,厚厚的一層在杯底。等到咖啡接完,與煉乳攪拌均勻喝,口感也確實順滑了很多。
▲▲▲ 吃越南粉也配以滴漏咖啡
其實我一直在好奇,雞蛋與咖啡在一起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想像裡的這兩種東西應該不會衍生出好喝的東西來。可是,結果讓我意外。
據說這是早些時候為了應對牛奶的缺乏而發明的一種咖啡喝法。用打發的蛋黃取代牛奶,口感非常像卡布奇諾。第一口我就被實實在在的驚豔了一把!不過,現在就算是在越南的很多非常傳統的咖啡店裡,也很難喝到單純的蛋黃+咖啡的組合了,除非你要求。大部分店家會用蛋黃加上牛奶打發成厚厚的一層奶沫置於咖啡之上,喝一大口,泡沫綿密醇香,沒有絲毫雞蛋的腥味。
▲▲▲ 蛋咖啡
真正傳統的越南蛋咖啡有一層厚厚的煉乳在杯底,少於三分之一杯的咖啡,然後整個咖啡上層都是打發的蛋黃。喝之前用勺子輕微攪拌一下,然後將裹挾著大量煉乳和蛋黃泡沫的黑咖啡一口喝下去,這樣,煉乳的醇厚香甜蓋住了羅布斯塔的嚴重苦澀,蛋黃的綿密也使得整杯咖啡的醇厚口感提升了很多。不過現在也有很多咖啡廳將底部的煉乳用鮮牛奶替代,口感清淡不甜膩。
▲▲▲ 迎合現代的蛋咖啡
雞蛋咖啡真的是我目前喝到過口感最為醇厚的了。極盡苦澀的黑咖啡和香滑綿密的蛋黃泡沫,最大限度的釋放了咖啡因爆裂一般的香味,但同時又一種溫和的姿態進入口腔。這真的是一種超級神奇的味覺體驗,也就是從此刻開始,不得不相信食物的組合是一件多麼微妙的事情。如果去越南,請你一定要去嘗試一下雞蛋咖啡。加了煉乳的、不加煉乳的、加了牛奶的、不加牛奶的.各種各樣的,都要試試。邦美蜀,這個地方被稱作「越南咖啡的首都」。埃地族則是這片區域最擅長種植咖啡的原住民了。在這裡,空氣中都瀰漫著濃鬱的咖啡香味。除卻密集的咖啡店、咖啡攤,每家每戶也隨時烹煮著自己的咖啡,這像是中國家庭的一杯茶水一樣普遍和常見。
▲▲▲ 比較像模像樣的咖啡廳
當然了,比起來裝修整潔、服務專業的咖啡廳,我好像更願意嘗試街邊簡陋的咖啡攤。這些咖啡攤好像也從來不會打烊,不管是清晨5點早起還是午夜12點晚歸,都會在街邊看到擦桌子擺凳子忙碌著的老闆。伴著昏黃的燈光,這些勤勞的人們準備好了氤氳冒著熱氣的咖啡,隨時恭候著「沒有回家」的客人。
咖啡攤的咖啡都是已經做好,裝在很舊的塑料瓶裡。你來,就倒上一杯,自己加糖、加奶或者加冰。然後坐在低矮的小凳子上,用一杯咖啡的時間歇歇腳,順便看看這裡的街景和過往的路人。
▲▲▲ 街邊最常見的咖啡攤
這是一個在外媒口中非常爛熟於心的名字——「越南咖啡大王」鄧黎原羽。他將邦美蜀城北的中原咖啡村打造成了全世界最具地方特色的咖啡博物館。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器具,還有以咖啡種系命名的咖啡品嘗區。整個博物館的氛圍帶著濃鬱的信仰色彩,無時無刻閃爍著熱愛生活的光芒。
也就是在這裡,我看見烤得深黑的咖啡豆泛著油潤的光澤,氣質直逼曼特寧。捧在一把在手裡,會沾上深黑色或者深棕色的油脂。越南豆大多都是深度烘焙,因為稍微過度炭化的咖啡豆會少一些與生俱來的極度苦澀味道,以奶油增香,來更多一層的減少喝咖啡時候的焦苦味兒。
▲▲▲ 深度烘焙的咖啡豆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博物館的咖啡品嘗區菜單上的一套「咖啡能量法則」:思考、發現、靈感、創造、成功。與五個詞對應的,是五款咖啡。每個人在走進這裡的時候,會首先選擇一款,可以說是非常精確的心理暗示了。哈哈,你猜我選擇了什麼?
▲▲▲ 博物館咖啡器具展示區
在越南的那些天,結結實實被咖啡包圍的行程裡,夾帶著濃鬱淳樸的咖啡香味種植在記憶裡面,越來越悠遠。這是一場可以放肆虛度時光的旅程。
這和歐式咖啡的體驗完全不同,脫離了鋼筋水泥的快節奏生活,其實在這裡,更能夠徹底的知道一杯咖啡蕩漾在唇齒間搖曳出來的味蕾韻律。簡單也好熱鬧也好,反正都是愉快的生活。
有人說,早起的咖啡喝得沉默,因為沉睡的身體在等待喚醒;中午的咖啡喝得熱鬧,因為活躍的大腦在準備下一場風暴;而到了晚上,咖啡喝得安然,因為身心俱疲只想放空。反正,每一個時刻吧,都有喝一杯的理由。
於這湍急的時代洪流,越南更像是一艘慢船,不肯被迅速更迭的浪潮帶走。
也好,那就緩緩前行、保持自我吧。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做了個決定:「咖啡」相關的文章我會持續寫下去的,因為真的很有意思。不管關於咖啡你是不是知道的比我多,或者知道的更專業,都歡迎留言一起聊聊吧。)
您喝得開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