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國學是國粹,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國學的文化底蘊、哲學思辨、文明傳承,都是現代人為之自豪的。作為文秘工作者,代領導立言,適時地在講話、致辭、經驗交流、表態發言中引經據典,也是可以的。以下經典句子分享給大家: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鬥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 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 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 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 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幹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