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講究?

2022-01-07 測試小頻道

從古至今,中國人講究吉利,吉祥事、吉祥話、吉祥物,充滿在中國文化的每一處空間。不管是瓷器、工藝品,還是建築,在每一個圖景、每一處細節之中,我們都可感受到吉祥文化的無處不在。所以,從古至今,講究吉利的人們用諧音代替了這種吉祥意願,喜歡把一些美 好的願望寄托在一些器物之上。

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過去人們一般都是請木匠到家裡製作家具,在那時候做木匠也是個比較體面的行當。

也許今天我們不再常見木匠這個行當,更別說這些流行於農村木匠口中的話了。


但在過去,木匠是個我們難以想像的火爆職業。


農村的木工可是一項體面的手藝活,因為那時候的家裡都買不起家具,所以大多時候是請工匠製作。


其祖師爺魯班不僅把精細的做工工藝流傳下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生活經驗及世俗文化也影響著木匠們做活的規矩。


他們不僅考慮每種木材的材質特性,還考慮到不同器具使用場景及世俗常識。


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


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




「凳不離三」,是指做長條木凳時長度的末尾一般要帶一個「三」數,如二尺三、四尺三等。


取至「桃園三結義」的典故,「三」有忠義的象徵,寓意期盼坐在這條板凳上的是兄弟和朋友。




「門不離五」,農村做門無論大小寬窄,其尺寸末尾數一般離不開「五」,象徵「五福臨門」之意。




「床不離七」,農村木匠量東西尺寸時,用的都是木匠尺,在丈量時都會在末尾留上七,如二尺七寸、三尺七、四尺五寸七。


不僅是尺寸,在床的結構上也離不開七。


如穿樘是七根,床頭靠背也是七根。


「床不離七」的諧音是「床不離妻」,有夫妻同床偕老之意。


還有一種寓意是有了這個「七」,希望睡在床上的人不用擔心獨自一人,可以找到人生的另一半。


如今,很多人做床也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定製尺寸,除了個別身高突出的人需要定製以外,這些尺寸已經滿足了不同年齡不同家庭的需要。


可見,「床不離七」不但有著美好的寓意,而且也是按照人的身高來量制的尺寸。


還有一個說法是「床不離半」。


過去民間的雙人床也常見四尺二寸半,若是問起師傅,他必定回答:「床不離半(伴)嘛! 討個彩頭,這是行家規矩。」因為「半」和伴」諧音。




「棺不離八」,指的是打棺材的時候,不管是給什麼人打棺材,個子高也好,矮也好,棺材的尺寸只有八尺,不多不少。


因為「八」和「發」諧音,「棺」和「官」諧音,有升官發財的意思,寄託了人們希望祖先保佑自己升官發財的美好願望。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於祖先都有一種崇敬,認為祖先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興旺發達,所以在喪事禮節上都尤為重視,任何一個細節都很嚴謹。


另一方面,古時候的人身高最多是七尺左右,有「七尺男兒」之說。


所以為了放下一些其他陪葬品,棺木尺寸就需要大於七尺,所以八尺就成了棺木的一般尺度。




「桌不離九」,桌是指吃飯桌,分為簡易方桌和八仙桌兩種。


「桌不離九」,有一種解讀是從使用便捷上來說。因為成年男人女人一般的肩寬是44—46釐米左右,平均下來是45釐米。因此在製作桌子的時候,為了能同時坐下兩個人,桌子長度都會大於等於90釐米,這便是「桌不離九」。


另一層意思就是吉祥寓意。


「九」與「酒」諧音,意即吃飯不離酒,寓意著主人待客熱情,桌子上少不了酒的意思。


桌上離不開酒也證明這家人賓客很多,預示著家族興旺。


所以大桌的邊長、高度尺寸,都要講究「九」這個數字,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或四尺八寸九分等。


這些有趣的俗語老話,有一定的專業性,照此打出的家具不僅實用,也凝聚了歷代木匠的智慧。


此外,每個數字都有其獨特的寓意,萬事圖個吉利,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相關焦點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講究?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大多取自諧音,寓意吉祥。這些有趣的俗語老話,有一定的專業性,照此打出的家具不僅實用,也凝聚了歷代木匠的智慧。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有什麼講究?
    文/落葉城主的歷史課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有什麼講究?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浩瀚的歷史上也有許多有趣的俗語,它們運用諧音的方式,表達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某種事情的美好嚮往,就比如說結婚的時候,要在床上撒上紅棗,花生,桂圓,蓮子。
  • 老話常說的「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俗話說的「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意思。比如從事木工的人,都會從師傅那裡繼承許多設計理論,「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就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規矩」。那麼,「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木工師傅在打床、制棺、做桌時的尺寸講究。據說,這樣的規矩,是傳自木匠的祖師爺魯班。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數字,指的是木匠在做活時,這些器具的尺寸。
  • 「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有什麼講究?
    俗語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這句話一般是過去的木匠們說的。其原話來源於《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棺不離八:「八」和「發」諧音,「
  • 農村木匠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有什麼講究?
    像每次做凳子的時候,老木匠量過尺寸後,這些數字的最後一定要有個三,例如二尺三、四尺三等,做桌子的時候,截取尺寸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是九,做床的時候,這個數字七出現的次數就多了,剛開始的還沒注意,不過聽得多了,總免不了好奇心,就趁著師傅不忙的時候問了一下原因。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農村這句: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你有沒有聽過呢?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呢?文【土味龍】在古代,人們用的生活用品用具,大多數是由木頭製成的,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當時而出名一種職業就是木匠,而魯班大師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木匠在當時自然十分吃香,但是工匠們在製造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對東西也有一定的講究。
  • 俗語「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有幾層意思!
    ·作為一個中國人大家也都知道,有很多的俗語和諺語流傳下來,有些是先輩們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也有些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而農村也流傳著一句俗語「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這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俗語「凳不離三,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幾層意思!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些尺寸啥意思呢?
    《魯班經》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而這句過去老木匠在傳藝時經常說的「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其實就是說的是這些器具的尺寸講究「棺不離八」,指的是打棺材的時候,不管是給什麼人打棺材,個子高也好,矮也好,棺材的尺寸只有八尺,不多不少。
  • 民間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道理?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說的是木匠在打造不同類型家具時,必須要嚴格管控的尺寸。 雖然在現代社會中木匠的手藝,早已經被現代化機械所取代。但是純手工打造的家具,卻依然受到老百姓的追捧。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意思?和木匠有很大關係!
    在農村至今都流傳著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們都知道,古時候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大家信奉鬼神,婚嫁、辦喪事、建房子等等,都有非常多的講究,尤其是風水學一直影響至今。而我們今天的講的這句俗語不是什麼封建迷信,是農村人根據漢字的諧音,來表示對生活的期許。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和木匠有什麼關係?
    不管什麼說,俗語的流行性也與我們在生活中的事件嘗試有關。而有這樣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這句俗語的由來還要從漢字諧音中開始,接下來我們把這句俗語分開來看,一段一段進行研究。首先是第一句「床不離七」。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都是啥意思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都是啥意思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想必大家都聽過「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句話來源於《魯班經》,聽起來不是很難理解,但是其中的含義可不簡單呢!
  • 「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意思
    像每次做凳子的時候,老木匠量過尺寸後,這些數字的最後一定要有個三,例如二尺三、四尺三等,做桌子的時候,截取尺寸的最後一個數字一定是九,做床的時候,這個數字七出現的次數就多了,剛開始的還沒注意,不過聽得多了,總免不了好奇心,就趁著師傅不忙的時候問了一下原因。
  • 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背後的含義才是精華
    文/北舊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什麼意思?背後的含義才是精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面,我們經常會聽到許多的當地特有的俗語。一般來說,這些俗語都是比較常見的,大家有人都能體會到這句話說的大概的意思。但是有時候,越是簡單的一些句子,但是其中包含的內涵是非常有深度的。大家可能覺得一些俗語很簡單,一聽就明白。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小編覺得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小編有過這種想法,然後被打臉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一句俗語。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道理嗎?和木匠有什麼關係?
    而有這樣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首先是第一句「床不離七」。 「床」這一物品的使用在我國是有著深遠的歷史的,在1957~1958年發掘的河南信陽長臺關中就出土了中國最早的床。而這一段中的「七」實際上指的是床的尺寸。
  • 老木匠規矩: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關於魯班的軼事傳說,很多帶有神秘色彩,其中,做木匠活有條規矩: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就是一例。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定這樣一個規矩,到底是什麼意思?第三句:床不離七意思為:指木匠做床的時候,床的長、寬、高尺寸尾數必須帶「7」。寓意為:「七」的諧音為「妻」,床上有妻,才不會打光棍,才能傳宗接代,才能家庭和諧,才能家族興旺。
  • 俗話:「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看完後佩服古人智慧
    流傳至今的俗話,大部分有其道理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不適用於現在人們的生活了。俗話通俗易懂,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是樸實無華,接地氣。俗話很多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個古代木匠常用的口訣,也是一句來源於《魯班經》的俗語。魯班是古時候木匠的祖師爺,西遊記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其中沙和尚的降妖寶杖,就是魯班所打造的。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有講究的,畢竟我們國家的傳統就是要討一個好彩頭,就好像每次考試之前,都會有人選擇早飯吃一根油條加兩個雞蛋,寓意著一百分,還有穿紫色的褲子,意思就是"指定過",這些都很有趣,也不是一種迷信,只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而已。
  • 「床不離七、桌不離九」,做家具都有講究!
    比如老話兒說:「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做凳子的尺寸不能離開三,尤其是那種長凳。您要擱北京話裡麻煩了:板凳不能叫板凳,帶兒化音都不行,大板teng、小板teng兒,都說東西南北城說話不一樣,咱也不知道這是哪城的口音,反正有這麼一說。這種長板凳能坐多人,凳子面下尺寸的時候要帶個三,比如二尺三寸、三尺三寸,哪怕帶個零頭兒呢,二尺零三分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