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能夠成為大家嘴裡常說的話,與其對生活經歷以及生活經驗的有利總結有關。如果具體想要了解這些俗語具體表達的含義,那可就有的研究了。不管什麼說,俗語的流行性也與我們在生活中的事件嘗試有關。
而有這樣一句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這句俗語的由來還要從漢字諧音中開始,接下來我們把這句俗語分開來看,一段一段進行研究。首先是第一句「床不離七」。
「床」這一物品的使用在我國是有著深遠的歷史的,在1957~1958年發掘的河南信陽長臺關中就出土了中國最早的床。而這一段中的「七」實際上指的是床的尺寸。
古時為了方便家具的建造,人們往往會請木匠來為家裡進行具體的體量,根據家裡的具體情況進行家具的定製和打造。而在打制床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長寬等一些尺寸最好是「七」結尾最好,因為「七」的諧音指代的是「妻」。
這個諧音的寓意象徵著娶妻生子。即使在如今,這依然是一個人人生中很重要的大事,在古代自然也不可以馬虎。床的尺寸要與「妻」諧音也是意味著可以順順利利的娶到妻子結合家庭,那麼和家緊密相關的床在結構上自然也就離不開「七」了。
對第一段俗語熟悉了之後,後兩段的由來自然就可以很好的進行類推了。而「棺不離八」就與棺材有關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關於喪葬文化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了一定的發展,棺材也有歷史。在1991年出版的《文物考古工作十年》中就有關於棺材在我國發展的詳細歷史,伴隨著喪葬文化的完善逐漸自成一體。
而在古時做棺材時關於高低尺寸也有著一定的講究。「八」一直有著「發」的諧音寓意,而把這一諧音防止在棺材上就很好理解了,是升官發財的意思,也代表著古人對於未來以及後代的的祈願。「桌不離九」也強調的是桌子的尺寸,這裡的桌子指的是飯桌。
作為我國的傳統家具,早在5000千年前就有了餐桌「三件套」的歷史,加上飯桌由於溫飽有著親密的聯繫,飯桌是很受古人重視的。而「九」等於「酒」,代表的就是人們樸實的熱情,也是好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