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必須具備的文化常識

2020-12-14 狗毛蛋兒507

關於文化常識這一題,很多同學苦於積累不夠,要放任自己,聽天由命,這道題就交給"運氣",其實,大可不必。

在高考中,文化常識這一題,不考偏題,不考怪題,考的題目確實都是常見的"常識題",哪些是常識題呢?所以,就要球我們同學學在備考中注意——有的放矢,集中力量攻克主要知識點,不要求鑽,求偏。

首先的著眼點,肯定是著眼於高考題,高考題比較準確,參考意義很大。

接下來,我們就以高考題為基準,為大家篩選出近年來高頻文化常識知識點。

第一,稱謂。最常考,人的名,字,號。

常見的考點有:(1)名、字、號是什麼時候取的,由誰取的,適用範圍是哪些人

(2)名和字有一定意義的聯繫,可能相互補充,可能意思相近,也可能相反。如:嶽飛,字鵬舉;韓愈,字退之。

(3)號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某種情趣,志趣,有很大的隨意性,如歐陽修,號醉翁,因為有個醉翁亭;晚年又號六一居士,何為六一?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一老翁而已。比如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因為門前有五棵柳樹,假如,有五棵竹子,那陶淵明就是我們的五竹叔了。

相關焦點

  • 文言文「不美」了?網友呼籲從語文教材中刪除文言文,真的行嗎?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這是現在學生自己歸納的「語文三怕」。「文言文」被排在「第一怕」,由此可見,對學生來說文言文的確是非常難學的內容。於是有人提議「刪除文言文」,把要學的文言文都翻譯成「白話文」來學習,這樣就好理解多了。然而,但凡對「中國文化」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絕不能從語文教材裡面取消!
  • 《清平樂》中的文化常識大匯總,助你讀懂文言文
    寄 語 詩意老師說: 前段時間,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細心的同學可以發現,其中一些文化常識非常有意思,今天詩意老師整理了《清平樂》中的文化常識,以便大家學習。乾貨較多,記得查收!
  • 學習文言文,成語裡有金手指,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捷徑
    四是因課堂時間有限,課時任務繁重,文言文部分講不透,學不通。眾所周知,文言文中蘊藏著古典文化的精華,它們中的精品文質兼美,光焰萬丈。學習文言文無論對於為人處世,提高個人的審美素養,豐富個體生命內涵,乃至理家治國都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站在文化傳承的高度來看待文言文學習。
  • 夯實基礎,掌握模板,文言文高分不愁!
    2.接觸文言文閱讀試題時,先要從整體把握閱讀材料。3.題目一定要看完。二、必備知識1、文言文複習的知識積累很重要,18個文言虛詞各個義項要熟記,例句要讀懂、體會。120個文言實詞的義項、例句要讀1—2遍。
  • 文言文的學習,搞懂字句之外,更要多些人文積累
    許多年過去,隨著傳統文化復興,文言文的學習已不復當年那般痛苦,但依然不使人快樂,還是在任重而道遠的路上,跋涉著。 而這一句話使我印象深刻,是「苦」字的用法: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苦。
  • 會讀文言文,卻不理解講了什麼意思,老師幫助你輕鬆突破學習難點
    跟老師一起來了解文言文基本常識,學習方法,感受傳統經典魅力今天,我們在此基礎之上來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怎樣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呢?這堂課我們一起來看看。理解文言文的意思1.查閱背景,打好鋪墊流傳至今的文言文一般都有著極豐富的文化底蘊,一個人一篇故事都會有相關的時代背景或者引申故事流傳於世。
  • 談語文教育: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爭
    近日,臺灣因為高中課綱要大幅縮減文言文比例,引起了「文言和白話」之爭。要求中學教科書減少文言文的人士理由主要有二:第一是認為現實生活中書寫說話都是白話文,文言文根本用不上;第二是認為古書上的文言文都是「中國」的東西,應該揚棄而加入「本土」的作品。臺灣資深教育記者王彩霞認為,外行看熱鬧,只看到「文白比例」之爭;內行看門道,憂心一旦定案,「文化斷崖」危機四伏。
  • 從中考看小學語文文言文學習,只背誦很難提高,跟著考試走才有效
    小學生文言文學習,老師通常會以背誦為主,因為很難對小學生講清楚文言文學習的要點。儘管大語文的提倡是把語文學習運用到生活中,但是在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比較難使用到文言文。但這並不是說,小學生學文言文、古詩詞就沒有用,學習文言文了解語言的發展規律,體會古人的文學修養,其實就是閱讀基礎的練習。
  • 趣味歷史:古文是用文言文寫的,古人說話也是用文言文說的嗎?
    文言文是如何產生的?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雖然古人在文獻記載中常常使用到「之乎者也」的語言,但是人們在日常溝通時,卻是使用的正常的白話文。那文言文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所謂的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所寫的書面語言。
  • 2017年高考語文母題題源系列--文化常識
    2017年高考語文母題題源系列-- 文化常識   母題十八:文化常識   【母題來源】2017年高考新課標1卷第11題   【母題原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謝弘微,陳郡陽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
  • 學好文言文和古詩的方法一樣,先學字後學句,將心比心才能有共情
    有的同學,在接觸到一篇新的文言文課文時,往往會第一時間去找資料看翻譯,把翻譯過來的現代文讀熟,再回到文言文中,這樣的學習方法肯定是學不好的,我們需要先理解的不是全文的意思,而是如何去理解陌生的生字詞和語法。
  • 經典文言文賞析|塞翁失馬
    文言知識說「十九」:上文「死者十九」中的「十九」,是指十分之九,這是文言文中分數的表達。又如,「賦十三」,意思是賦稅佔十分之三。另外,「年二八」是指年齡十六歲;「年二九」即年齡十八歲。又,「三五明月夜」中的「三五」,是指農曆十五日,所以是明月夜。
  • 都是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有什麼用,我們要不要學文言文?
    都是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有什麼用,我們要不要學文言文?學習文言文有用嗎?答案有兩種,無非是有或者沒有。在一些人看來,這是完全沒有用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根本就不會接觸到文言文,因此認為文言文是一種無用的存在,有些人甚至強烈要求要把文言文從中小學教材中剔除出去。
  • 文言文快速提分學習計劃,中高考想拿高分不發愁
    文言文是考試的必考項目,根據考綱要求,著重考核學生對文章的詞語或句子的理解,像實詞虛詞的含義或用法、倒裝句的翻譯、文學基本常識等。 許多學生會把焦點放在語法規則的學習上,如背誦常用虛詞「之乎者也」不同語境下的意義。先學語法,效果往往不佳,而且學習過程極其枯燥。
  • 2018年高考全國I卷文言文《晉書·魯芝傳》閱讀挖空
    【解題策略】核心考點:文化常識。審題關鍵:1.不正確的一項;2.結合具體語境,分析詞語解說內容。解題方法:考查的文化常識,基本散見於高中語文課本的古詩文之中,只要平常注意積累,多加關注,這些以識記為主的問題就不難解答。
  • 鞠婧禕介紹自己名字時,上來就直飆文言文,好有文化的小鞠
    最近在節目當中鞠婧禕也介紹了自己的名字,她一上來就開始直飆文言文,跟大家講起了小學初中學的課文《出師表》並且跟大家說到了裡面的文言文中的一句話。 聽完鞠婧禕的解釋,大家才明白,原來她的名字中最後一個字,是跟「費禕登仙」這裡面的字是一樣的,所以說她每次跟別人介紹的時候都會把這篇文言文給說出來。
  • 文學常識專題:古代稱謂文化——謙稱
    這一章節接著講下古代文學常識敬稱、謙稱。有時候兩者容易混淆,考試的形式會出現選擇題或判斷題,敬稱、謙稱是否用錯對象。另外在讀文言文時會遇到敬稱與謙稱,也會妨礙理解。謙稱:(謙辭)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
  • 中考文言文閱讀題解題方法
    中考文言文閱讀分析題大概佔16分分值,佔總分的13%左右,但是要拿到這13分,真心不容易。考試題型為選擇題,譯文,斷句,問答題。考查範圍包括文言實詞、虛詞的解釋,句子的譯文,斷句,文學文化常識,文章創作背景、作者簡介、內容主題、寫作特色等方面的知識。學習文言文,語言的障礙主要在詞彙方面。先來說說文言文實詞的釋義。
  • 高考文言文閱讀怎樣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能夠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高考考查考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前幾年,全國卷文言文閱讀試題直接設置為客觀題第一題進行考查,現在雖然不直接設題考查選文中文言實詞的含義,但是無論是讀懂選文,還是做後面的翻譯句子,都離不開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
  • 總結了2020年100題必考文化常識的重點
    遷、謫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是「貶官」的意思。  94.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幹和地支循環相配得60組,古代既可用來紀年,也可用來紀日。  B.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學,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而非教育行政機構。  C.國子監的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進國子監讀書的統稱為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