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伴隨著人的一生,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別懷疑,任何幫助自己提升的形式都是在學習。我們學習的方式大概從這幾個:
從書本或者外部學習、培訓獲得;
向有經驗的人或者公司學習獲得;
由個人實踐工作後的復盤所獲得。
你覺得哪一種的學習效率最高,實際上最高的是復盤。
在20世紀80年代,國際創新領導中心的摩根·麥考爾及其同事們,在調查了那些在工作上卓有成效的管理人員之後,他發現這三種學習方式,在提升個人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分別是10%,20%和70%。
這就是著名的「721」學習法則。
01
什麼是復盤?
復盤是「圍棋」的術語,也稱為「復局」,指的是雙方對局完畢後,復演該盤棋的記錄,以檢查對局中著法的優劣與得失關鍵。
現在的復盤,就是在頭腦中對過去所做的事情重新「過」一遍。它通過對過去的思維和行為進行回顧、反思、探究和推演,這不就是總結嗎?它跟總結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其中推演不同於常規總結,它比總結更進一步。舉個例子更好理解:
你安排了一場生日聚會,你事先安排了各種食材、飲料、酒品、遊戲以及其他需要的道具,結束後你對這一場的聚會進行回顧,用寫日記總結的方法對聚會有趣好玩的事情記錄下來,有哪些地方的安排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甚至超出預期;準備的物品和材料是否充足;朋友們的評價怎麼樣,是否盡興?
總結到這裡就差不多了,但是復盤不止於這裡。
不僅要總結今天聚會的一些情況和心得,你還要對聚會中重要的事情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探究,比如你覺得聚會中好玩的事情,好玩在哪,體現在哪?是朋友們笑得很開心,還是朋友們玩得很投入;材料準備得有點少,因為大家到最後都說怎麼沒有酒了,那下次聚會就要準備比這次更多的數量。
經過一番分析後,你就明白自己哪些地方安排得到位,可以繼續這樣做,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就要避免類似問題。把好的地方儘量變得更好,不好的地方變好,這就是復盤提升自己的好處。
所以復盤和總結的區別就比較明顯了,總結只是把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但是復盤不僅僅是記錄,還要對結果的產生進行分析,從而對未來的行動提供經驗指導,從人和事兩個方面去推演其他解決方法或達成其他局面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有結構的梳理和分析。
其實是與PDCA循環中的C(檢查-總結)和A(修正-行動)環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02
我們為何要復盤?
1、找到問題,避免重複犯錯
第一個好處就是剛剛提到的,復盤能夠幫助我們總結哪些地方好或壞,從而讓我們繼續優化,或者避免這種做法,幫助我們改善結果,提升自己。「避免重複犯錯」,是進行復盤的第一個目標。做好復盤,我們才不會讓「歷史的教訓」再次上演。
2、強化知識,熟練新技能
因為復盤,是對項目的整個過程都要檢驗幾遍,就好像我們重複不斷去做那件事一樣,需要從頭到尾多次進行核查,這種行為,就是一種「模擬演練」的方式。復盤的次數越多,越深刻,那你對這個知識或者技能,就會越熟練,久而久之在大腦形成固定聯結,成為我們真正的能力。
以後我們做事情的效率就會變得更高。
3、復盤有助於優化工作
復盤是從過往經驗總結、分析的,通過一段時間的復盤,我們就會發現某件事物的規律,從而幫助我們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主要是以下幾種做法:
流程化
針對已完成的事情,可以通過復盤思考幾個問題:這件事的步驟是什麼?哪些東西可以刪掉?哪些是必備的點?
比如上一個例子,舉辦幾次聚會後,你就能總結出,聚會的先後準備步驟和進行步驟是什麼,哪些環節可以去除,哪些東西很重要,非要不可?
這樣你就對聚會的流程很熟悉,以後再舉辦就會很輕鬆簡單。
通過復盤對流程的優化,讓我們擁有寶貴的經驗,不僅可以遷移到別的事情上,也可以教授給別人。
模板化
跟流程化一樣,先思考這幾個問題:什麼內容是不變的?什麼內容是改變的?怎樣把它固定下來?
而這就是一個模板。
比如工作中領導要求寫工作日報周報,當復盤總結出寫作模板後,做同樣的工作時,只需要變更要改變的內容,這個報表就可以很快完成。不僅節省了時間,還保證了工作的規範化。
清單化
針對一個重複性的項目,可以列清單,把需要關注的地方寫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信息,別人需要怎麼提供。
比如,需要同事提供數據時,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如何檢驗數據的準確性?寫成清單。
這些清單是工作裡特別重要的事情,所以會避免我們犯一些常見錯誤。
03
我們怎麼進行復盤?
主要是四個步驟:
1、回顧目標,審視計劃
正常情況下,我們開始做事的時候都會定下相應的目標,當事情快做完的時候,我們就會回顧一下我們當初定下的目標。
在整個計劃中,我們的目標都沒有正常地實現,在這一步中,你可以思考這幾個問題:
a、結果有沒有偏離預定的目標?
b、執行計劃是不是跟當初想的一樣?
c、是否有明顯需要修改的問題?
d、有沒有哪些意外的因素出現?
目標回顧的作用就是檢查一下自己,有沒有按照既定的計劃前進,例如原計劃3天寫10篇文章,結果第三天下午的時候你才寫了5篇,這就說明偏離了預定的目標,是一個可以復盤的因素。
2、評估結果,對比目標
正常來講,目標是你想做的事,而結果是你真實做的事。
第二步,評估結果就是將這兩者做一個對比,看看結果跟目標有哪些出入和差別,這些差別就是我們需要分析的點。
結果和目標的比較,一般會出現以下5種情況:
a、結果和目標完全一致
b、結果比目標更好
c、結果不達預期目標
d、結果中出現其他意外情況
e、雖然結果完成,但是跟原定的計劃有出入
這些結果基本涵蓋了目標與結果對比的所有情況,每一種情況的產生都應該有相應的影響因素。
3、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當你找到差距之後,試著問自己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
針對這個原因,從目標與結果的對比當中,了解到問題的出現,然後就能夠通過深入分析,找到背後影響的因素。
分析原因,就是說要去找尋問題的本質,而不是浮於表面地去思考問題。對已經出現的問題,懂得總結原因。
至於原因,一般分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時間、金錢、距離這些是客觀原因,由於人為導致的問題是主觀原因。
當你知道原因之後,就需要優化你下一次的行動方案了。
4、總結經驗,調整行動
經過前三步的操作,現在你已經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你無法完成目標了。
接下來,就來到了我們熟知的經驗總結的部分。
總結,就是把導致問題出現的各種因素,歸納成一個能夠對事情起決定性作用的規律。
總結出原因,才能獲得經驗教訓,去引領你在面對下一次的行動時引起重視。基於規律,我們才能夠確立新的行動,調整做法。
最後
方法論再好,重要的是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已經介紹了很多種學習方法,我們的目的是想讓更多的人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所以趕快實踐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