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生活館」的概念很火。無論是尚品宅配的超集店,還是曲美和京東京造的聯名店,都有這樣的趨勢。這些店都有共同的特點:多業態、顏值高。實際上,這種門店模式的探索有來源,即瑞典的宜家、日本的無印良品等。
這樣的模式是否都會成功?最近市場上就出現了反面例子。一個是日本的「宜家」——宜得利,它在日本力壓無印良品和宜家,但在中國卻面臨虧損風險;第二個是海瀾優選,背倚海瀾之家的強大實力,竟也半年虧損近千萬。
那麼,為什麼顏值爆表的兩家「無印良品」會在中國年輕市場上雙雙碰壁?
受眾作為「顏值」的檢察官,海瀾在進入中國市場之時仿佛並沒有完全的抓住檢察官的口味,將自己標榜為「定價僅三分之一的無印良品」,卻在半年虧損近千萬。究其原因,就是沒有首先考慮到受眾定位出現偏差。顏值營銷的一個關鍵是:品牌顏值並不是獨立的,品牌顏值有「受眾」,它必須面向精準群體。
而海瀾在面對消費群體的時候,並沒有將其品牌的顏值根據受眾的喜好和接受度來呈現,而是提前設定好了受眾的風格,以其想法來框定出了受眾的需求。
首先,海瀾優選受眾定位很明確:三四線城市的居民以及蝸居在一線城市外環的人群,目標是消費水準偏中下的群體。
但是,在對於這些群體的心理因素上,海瀾並未探索清晰。由於是打造的低價無印良品,所以理所當然了照搬了無印良品的風格,從門店上的裝潢,產品的風格到設計,給受眾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無印良品「高仿」版,風格雜亂、定位不明確,在顏值上已經輸了。
更為關鍵的是,海瀾沒有考慮到無印良品在目標消費群體心中的地位,真正喜歡無印良品的人,未必買不起無印良品,而那些消費水平較低的人群,未必了解和喜歡無印良品這個品牌。這使得定位「無印良品平價替代」的海瀾優選地位變得尷尬無比,在這種尷尬的定位中沒有找準受眾的訴求點,所以無法刺激到受眾的購買需求。
同樣在市場受挫的還有在日本力壓宜家、無印良品的宜得利,它在進軍中國市場之時特意為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進行了本土化的定製策略。只是,這一系列符合中國本土的營銷策略,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這又是為何?
首先是時機晚了,「手下敗將」已經得天時地利。相比宜得利,宜家、無印良品很早就進軍中國,適應了中國的市場環境,已經牢牢地佔領了消費者心智。宜得利選擇另闢蹊徑,將店鋪網點擴展至競爭較小但發展速度很快的內陸城市;將近60%的商品根據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單獨設計。然而,消費者們似乎並不很買這些設計的帳。
雖然宜得利「一路狂奔」,在中國開出了多於宜家的門店,但在營收和品牌影響力上卻差距甚遠,說到底還是因為搶佔中國市場的時機太晚,宜家和無印良品從「敗將」已經成為橫在宜得利面前的兩座大山。宜得利要想邁步從頭越,應該好好想想如何重塑品牌顏值,在消費者心裡塑造一個差異化的品牌形象。
其次,宜得利選擇了一個非優勢戰場。為了能適應中國網際網路營銷當道的大環境,宜得利甚至早已在線上開設了家居旗艦店。線下已被割據佔領的家居市場,宜得利企圖在線上分一杯羹。但它有兩個明顯的劣勢。
其一,宜得利並未在中國家居市場站穩腳跟,網絡的銷售消費者會對其國內知名度已經產品質量產生一定質疑。其二,網易嚴選、淘寶心選、京東京造,包括宜家、無印良品都已涉足線上,甚至已有成熟模式,宜得利的「觸電」也已落下風。
進入時機晚了,搶佔網際網路的時機也晚了。而宜得利還想要在中國開出100家線下實體的店鋪,以宜得利在日本的經營模式致勝,顯然有點激進、冒進。
本文顏值營銷理論聚焦
1、高顏值是基礎,差異化是核心
高顏值是顏值營銷的基礎,它至少把顏值不高的品牌淘汰掉。但真要以顏值致勝,還要在顏值的基礎上差異化。只有差異化才能在面對高樣高顏值的品牌競爭前,建立自身的品牌區隔。
2、顏值是品牌視覺化
所謂顏值營銷,就是有意識地打造品牌顏值,通過顏值來塑造消費者對品牌的具象認知,讓你的品牌可見,讓無形變成有形。
——唐龍營銷《顏值營銷》
文章不錯,點個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