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鹼性粒細胞增多診斷思路

2020-12-13 騰訊網

上次分享了嗜酸細胞增高的診斷思路,昨在國際實驗血液學雜誌看到了一篇如何管理嗜鹼性粒細胞升高的文獻。細細讀了幾遍,對於日常臨檢工作中嗜鹼性粒細胞升高的情況相對不多見,我們對它的檢測與臨床意義往往缺少一定認識,有必要對嗜鹼性粒細胞進行學習了解。現簡要分享一下:

基本思路

第一步:排除嗜鹼性粒細胞假性升高;

第二步:確定有無嗜鹼細胞反應性升高的相關表現(或疾病),或有無血液腫瘤相關信息;

第三步:排除假性升高/嗜鹼細胞反應性升高/CML腫瘤之後,進行二線檢查(包括骨髓核型分析、分子學檢查)以篩選Ph—MPN、MDS、AML、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

一、嗜鹼細胞是真升高嗎?

(一)血細胞分析儀:臨檢工作中常遇到血球分析儀器得到的嗜鹼細胞比例出現假性升高情況,這與血球儀器採用嗜鹼細胞不同檢測原理相關。如庫爾特與雅培儀器採用共同白細胞分類通道,聯合雷射散射與多種方法(如阻抗、光吸收等)將嗜鹼細胞與其他白細胞進行區分檢測。而其他儀器如希森美康,邁瑞,西門子等採用專用溶血劑通道,利用嗜鹼細胞較其他類型白細胞更難溶解的方法來進行區分檢測。最近庫爾特採用稱為「血球流式」方法用特殊的抗體標記檢測嗜鹼細胞。儘管儀器收集分析細胞量之大,結合技術革新,但對嗜鹼細胞準確計數而言仍有待完善。

臨床上遇到嗜鹼細胞假性升高情況多於假性減低。常見原因分析:

嗜鹼細胞假性升高多見於3個原因:1.樣本超過24h進行檢測可能與嗜鹼細胞輕度升高相關;2.嗜鹼細胞專用通道檢測時,某些情況下因其他白細胞(異形淋巴、漿細胞、淋巴瘤細胞、原始細胞)耐受溶血劑的破壞,導致其被計數為嗜鹼細胞;3.白細胞共同通道檢測時,一些脫顆粒的中性分葉核細胞、有核紅細胞、聚集的血小板會分布於嗜鹼細胞散點圖位置,導致嗜鹼細胞假性升高。

嗜鹼細胞假性減少的2個原因:1.嗜鹼細胞專用通道時,因嗜鹼細胞被溶血劑破壞,導致該通道嗜鹼細胞數量下降;2.白細胞共同通道時,儀器分析腫瘤性嗜鹼細胞的特徵,將其歸類分布於中性粒細胞區域,從而計數為中性分葉核細胞,導致假性減低。

國際實驗血液學學會(ISLH)建議初次嗜鹼細胞結果>0.5 × 109/L(>500/uL)的樣本需要進行人工顯微鏡鏡檢覆核;嗜鹼細胞9/L(9/L(

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H20-A2文件嗜鹼細胞參考方法是血塗片手工顯微鏡分類(計數400個白細胞得出嗜鹼細胞百分比)。該法存在問題:a塗片上細胞分布不均勻;b形態學人員對嗜鹼細胞形態辨認能力差異;c方法固有產生的統計學偏差。對低值嗜鹼細胞樣本中統計學偏差的問題尤為嚴重,通過增加計數總量的血球儀器可能會彌補這一問題。而對「血球流式法」也有試驗進行了評估,但不同研究者得到結論不盡相同,其真實價值有待進一步明確。

(二)血塗片檢查

血塗片用於嗜鹼細胞分類計數、評估細胞形態及為臨床提供血液腫瘤提示信息。如上圖左一為正常的嗜鹼細胞;右三圖為異常嗜鹼細胞,特點為脫顆粒、顆粒染色/大小異常、胞漿空泡、核分葉過多、幼稚階段。反應性嗜鹼細胞升高以顆粒減少為主,其他異常形態改變少見。而MDS與CML加速期常出現其他的異常形態。

手工分類應計數至少400個白細胞。手工分類與儀器結果出現不一致時,推薦額外進行200個細胞計數。因手工方法比較耗時,受各實驗室人員經驗等影響,即使計數600個細胞,對於1%界值的嗜鹼細胞百分比,95%置信限可靠性仍不足。而採用血細胞圖像分析系統可在較短時內充分計數足量的細胞數,這是有一定的幫助價值。

(三)流式檢查

上表是正常與異常嗜鹼細胞的抗原特點,以及與其他細胞如漿樣樹突細胞/原始細胞等鑑別的特殊標記。流式SSC/CD45圖上,嗜鹼細胞CD45表達較弱,介於淋巴細胞與原始粒細胞之間。嗜鹼細胞以CD203c作為一個較特異的表面標記;也有報導認為CD193與CD123具有最好的鑑別能力等等。比如嗜鹼細胞不表達CD34、DR、CD117,以此區別於原始粒細胞。

二、嗜鹼細胞相關的非腫瘤性疾病

嗜鹼細胞升高的疾病:過敏性鼻炎;缺鐵性貧血與輕度嗜鹼細胞升高;糖尿病患者較非糖尿病患者嗜鹼細胞高;某些感染與嗜鹼細胞升高相關;嗜鹼細胞升高與結核/水痘/肝硬化;文獻報導甲狀腺功能減低與寄生蟲感染(但一項668位寄生蟲感染的研究顯示與未感染者之間沒有統計學差異;1993年一項甲減的研究也未發現甲減與健康人群間的差異)。

嗜鹼細胞減低的疾病:慢性蕁麻疹;抑鬱/焦慮;皮質激素水平升高相關。

三、嗜鹼細胞相關的腫瘤性疾病

1. CML嗜鹼性粒細胞升高是CML最常見的外周血異常表現之一。部分CML嗜鹼細胞升高可能是單獨唯一的表現,且維持數月之久;甚至在極罕見情況下持續數年升高。Yasuda等人報導一例80歲CML患者,長期隨訪(27個月)出現單一嗜鹼細胞升高,而無疾病進展表現。嗜鹼細胞數量在CML中升高程度不一,但數量>1× 109/L(1000/uL)需要高度懷疑CML可能。次要斷裂點m-BCR型很少出現嗜鹼細胞升高與脾大。嗜鹼細胞升高是獨立的預後因素,高嗜鹼細胞患者生存期較短。WHO/ELN也將嗜鹼細胞比例大於20%作為CML加速期的指標。

2.其他血液腫瘤

排除反應性嗜鹼細胞升高或CML後,需要進行二線篩查,包括分子學、骨髓形態學評估與細胞遺傳學檢查。

嗜鹼細胞升高患者中篩查BCR-ABL1, JAK2,和或CALR基因,重排陽性率分別為84.7%,15.2%,12.5%。後兩者為Ph—MPN,如PMF、ET、PV。PMF患者中嗜鹼細胞高於正常對照,其中1/2患者出現嗜鹼細胞>0.1× 109/L。ET、PV患者中嗜鹼細胞可呈中度升高。有時僅憑血常規結果很難區分CML與Ph—MPN,PMF可出現脾大、白細胞、血小板升高等類似CML表現;PV伴缺鐵時,壓積常正常、伴血小板與白細胞升高。一些CML也可出現血小板升高伴嗜鹼細胞輕度升高,與ET鑑別困難。因此需要分子檢查用於Ph—MPN診斷。

約15% MDS患者出現骨髓嗜鹼細胞升高,其中42%患者出現嗜鹼細胞>0.1× 109/L。無論採用0.1× 109/L或>0.25× 109/L作為嗜鹼細胞升高的界值,嗜鹼細胞升高與MDS總體生存率負相關,而與MDS轉白之間尚無統一共識。MDS患者外周血出現高嗜鹼細胞,常與特殊染色體異常相關,如i(17q),t(6;9)和複雜核型。嗜鹼細胞中度升高還可以見於MDS/MPN,如CMML,或aCML。

嗜鹼細胞升高尚見於慢性嗜鹼細胞白血病,CML急性期,AML伴嗜鹼細胞升高,以及急性嗜鹼細胞白血病。AML伴嗜鹼細胞升高常出現一些特殊的染色體異常,如t(6;9)(p23;q34),t(8;21)(q22;q22), t(X;6)(p11;q23)和12p異常。

急/慢性嗜鹼細胞白血病以嗜鹼細胞升高為特點,除CBL的特點(2017年國際專家組CBL診斷標準共識:嗜鹼細胞增高>1× 109/L8周,PB或BM嗜鹼細胞比例大於40%,伴嗜鹼細胞惡性克隆證據)外,急性嗜鹼細胞白血病原始細胞大於20%。

淋巴瘤伴嗜鹼細胞升高極其罕見,有學者報導一例初發CD5+淋巴瘤患者嗜鹼細胞升高的案例。但嗜鹼細胞升高並非是醫生診斷淋巴瘤的重要提示。

參考文獻

Joffrey Feriel, Fran ois Depasse, Franck Geneviève. How I investigate basophilia in daily practice.DOI: 10.1111/ijlh.13146

編輯:徐少卿 審校:陳雪禮

我就知道你在看!

相關焦點

  • 中性粒細胞增多
    中性粒細胞增多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7.5×109/L。
  •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臨床意義
    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粒細胞數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細胞數增加。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這類白細胞也具有吞噬功能。【作用】:①限制嗜鹼性粒細胞在速發性過敏反應中的作用。
  • 粒細胞減少:粒細胞去哪兒了?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細胞數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細胞佔50-70%(比例最多),嗜酸性粒細胞佔0.5-5%,嗜鹼性粒細胞佔0-1%,單核細胞佔3-8%,淋巴細胞佔20-40%。粒細胞減少與感染傾向中性粒細胞減少是否導致患者的感染風險升高?(這也是我想問的)中性粒細胞減少是否提示患者存在可繼發性影響中性粒細胞計數的嚴重基礎疾病?
  • 嗜酸性粒細胞偏低怎麼回事?
    我不放心就去醫院做檢查,醫生給做了血常規,後面說我的嗜酸性粒細胞偏低了。健康求助:嗜酸性粒細胞偏低怎麼回事?豆哥分析: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溼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 造血細胞胞質分離形態學
    胞質脫落物,在正常骨髓象中偶見,浙江省仙居縣人民醫院陳慧紅等觀察35例正常骨髓象參考均值為2.89‰,在造血旺盛的骨髓塗片中增多;浙江省東陽縣人民醫院俞雅瑤等觀察130例白血病和貧血標本,觀察到ALL骨髓塗片中胞質脫落物明顯比AML為多見。AML中,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和紅白血病又比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伴成熟型和急性粒單細胞白血病為多見。
  • 淺談異型淋巴細胞(反應性淋巴細胞)
    、胞質增多、嗜鹼性增強、細胞核母細胞化,稱為異型淋巴細胞(atypical lymphocyte)或反應性淋巴細胞(reactive lymphocyte)。外周血中的異型淋巴細胞主要是T細胞(83-96 %),少數為B細胞(4-7 %)。正常人外周血中偶見異型淋巴細胞(0-2 %),異型淋巴細胞>5%即有臨床意義,>10%甚至20%時更有診斷意義。異型淋巴細胞的形態特點見表2-65。
  • 腦脊液細胞學診斷及鑑別要點-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然而以下情況還是有必要進行腦脊液細胞學檢查:1)腦脊液細胞計數增多;2)CT陰性的疑似蛛網膜下腔出血;3)排查腫瘤性腦膜炎;4)MRI提示腦膜強化。腦脊液細胞形態學檢查作為快速、有效及低成本的方法,已經成為我院的特色檢查項目,是神經系統疾病的篩查與診斷工具。在這裡,我們提供了一份從腦脊液樣本處理到CSF細胞計數和細胞學分類、細胞學診斷的實踐總結給廣大同仁參考交流。
  • 專家解答:嗜酸性粒細胞為什麼會增多?
    血常規檢查單上,有這樣一項結果,那就是嗜酸性粒細胞(EOS),雖然常見,但多數人並不知道它代表了什麼,它的增加或減少預示著哪些健康問題
  • 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臨床上,血常規中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之一,WBC 計數也常被用來作為評估發熱患兒發生嚴重疾病風險的標準之一。
  • 特異性IgE檢測在過敏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 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花粉熱、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皮炎、溼疹和胃腸功能障礙等,均為患者吸入、攝入或接觸含有致敏成分的物質後觸發機體的B細胞產生過量免疫球蛋白
  • 「異型淋巴細胞」是個什麼鬼?
    我是在病毒(如EB病毒、腺病毒、人類皰疹病毒等)、原蟲(如弓形蟲)感染,藥物反應,結締組織病,免疫系統強應激狀態或過敏原等因素刺激下發福的,我肉肉長多,體重猛增(胞體增大、胞質量增多)、食慾增強(嗜鹼性增強)、臉也變圓變大了,像是吃了激素造成的(細胞核母細胞化)。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什麼作用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元素,細胞分為很多種如紅細胞、白細胞等,在這之中還有一種細胞名為中性粒細胞。可能很多朋友會很納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話題便是中性粒細胞的作用、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值。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在瑞氏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
  •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的意義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是臨床上常用的血管炎的自身抗體,但抗中性粒細胞抗體陽性就是血管炎麼?
  • 什麼是細胞剝離醫療美容技術
    是夢回高中時代,細胞剝離!高中生物那味是不是有了,不過小編今天要講的卻不是高中生物學的細胞剝離!1、角質層:由數層角化細胞組成,含有角蛋白。它能抵抗摩擦,防止體液外滲和化學物質內侵。角蛋白吸水力較強,一般含水量不低於10%,以維持皮膚的柔潤,如低於此值,皮膚則乾燥,出現鱗屑或皸裂。2、透明層:由2~3層核已死亡的扁平透明細胞組成,含有角母蛋白。能防止水分、電解質、化學物質的通過,故又稱屏障帶。
  • 血液、血漿、白細胞、巨噬細胞、吞噬細胞
    人體的白細胞可以根據細胞質內有無顆粒分為顆粒細胞和無顆粒細胞。顆粒細胞中按照對染料的反應,又可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無顆粒細胞可分為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白細胞的主要功能是保護機體,抵抗外來微生物侵襲。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案例解析
    白細胞 22.8×109/L、中性粒細胞3.61×109/L、淋巴細胞17.25×109/L、單核細胞1.89×109/L,分類淋巴細胞75.6%、中性粒細胞15.8%、單核細胞8.3%,見異型淋巴細胞和不典型單核細胞增多,異型淋巴細胞36%,可見少量幼稚細胞,血紅蛋白130g/L、血小板 116×109/L,肝功能檢查:總膽紅素90umol/L,直接膽紅素44umol/L,ALT400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