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的意義

2021-03-04 中國風溼病公眾論壇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是臨床上常用的血管炎的自身抗體,但抗中性粒細胞抗體陽性就是血管炎麼?其有何意義?下面為大家進行介紹:

 以下內容來自《圖表式臨床風溼病學》。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的測定及臨床意義

 項目

                             說   明

定義

是針對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胞漿蛋白的自身抗體

檢測方法

間接免疫螢光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印跡(包括Western blotting和Dot blotting)、免疫沉澱、酶免疫組化、放射免疫法及流式細胞術等

正常值

陰性

螢光圖譜分型

(1) 胞漿型(c-ANCA),主要抗原成分為存在於中性粒細胞嗜苯胺藍顆粒中的29kDa絲氨酸蛋白酶(即蛋白酶3, PR3)

(2) 核周型(p-ANCA),抗原成分主要為髓過氧化物酶(MPO)

(3) 非典型型ANCA(aANCA),它兼有以上兩型的特點,其主要靶抗原目前尚不清楚,也較難與p-ANCA區分

臨床意義

(1) c-ANCA與PR3-ANCA均與韋格納肉芽腫病的關係密切, 其中c-ANCA的診斷特異度達90%,如加上PR3-ANCA,則特異度可達95%, 其滴度與病情活動一致,常被作為判斷藥物療效和病情復發的指標

(2) MPO-ANCA主要與顯微鏡下多血管炎、壞死性新月體腎小球腎炎和過敏性肉芽腫相關,其滴度與病情活動相關,可用於判斷預後、病情復發和判斷藥物療效

(3)與c-ANCA相比,p-ANCA陽性的患者出現血管炎病變程度較重,並常有多系統受累

(4) 下列疾病可出現假陽性:

  ①感染性疾病:愛滋病,心內膜炎,胰纖維性囊腫(繼發感染),病毒性腸炎等

  ②腫瘤:心房粘液瘤,結腸癌,支氣管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③其他: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性纖維肌痛症候群,Sweet症候群等

相關焦點

  • 粒細胞減少:粒細胞去哪兒了?
    , ANC)低於正常值,即新生兒生後2周-1歲時ANC<1.0×10^9/L,>1歲或成人<1.5×10^9/L,ANC<0.5×10^9/L稱粒細胞缺乏(agranulocytosis)——粒細胞缺乏的字面意思為粒細胞缺失the absence of granulocytes,但該術語通常不當地用於指重度中性粒細胞減少。
  • 自身抗體檢測問題及對策
    自身抗體(autoantibody)是指針對自身組織、器官、細胞、細胞亞結構、體內蛋白分子等所有自身抗原的抗體總稱[1],其本質為機體B細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2]。自身抗體分為生理性自身抗體(或稱天然自身抗體)和病理性自身抗體[3],後者即為通常講的自身抗體[4]。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什麼作用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元素,細胞分為很多種如紅細胞、白細胞等,在這之中還有一種細胞名為中性粒細胞。可能很多朋友會很納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話題便是中性粒細胞的作用、中性粒細胞的正常值。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在瑞氏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
  •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臨床意義
    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粒細胞數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細胞數增加。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這類白細胞也具有吞噬功能。【作用】:①限制嗜鹼性粒細胞在速發性過敏反應中的作用。
  • 中性粒細胞增多
    中性粒細胞是機體最重要的防禦細胞,是機體抵抗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殺傷細菌,包括粘附作用、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到達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細胞迅速清除病原體,隨後即進入凋亡。中性粒細胞過多可能堵塞毛細血管,減少局部血流,導致缺血發生,羥基脲能降低中性粒細胞濃度,減輕細胞粘附,對於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性粒細胞升高與急性血栓發生概率的增加及慢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相關,此外中性粒細胞產物可能導致炎性皮膚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小腸、滑膜、腎小球、支氣管和肺間質疾病、腫瘤風險增加。
  • 漿膜腔積液液基細胞學系列——正常細胞形態(間皮細胞)
    對於樣本中的所有細胞而言,變化都是等同的,只要我們熟悉了正常細胞的基本形態,用對比的思維去看細胞,就不難發現異常,判讀異常。        漿膜腔積液中最常見的正常細胞是間皮細胞,介紹幾點個人體會:        第一點個人體會:正常的間皮細胞圓形,核居中,可以有小核仁,胞漿均質濃染。
  • 認識一下甲狀腺自身抗體三兄弟——TRAb、TgAb、TPOAb
    臨床主要分為兩大類:針對甲狀腺細胞表面TSH受體的抗體,即TSH受體抗體(TRAb);針對甲狀腺細胞內容物的抗體,包括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和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臨床意義:TRAb可作為診斷Graves病(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的重要依據以及臨床上各種甲亢的病因鑑別。Graves病患者TRAb陽性率可達95%以上,而其他原因引起甲亢一般為陰性。TRAb可用於判斷抗甲狀腺藥物的療效和Graves病預後。
  • 抗IgLON5抗體相關腦病一例
    對於可疑患者應進行系統的睡眠評估、行血清與腦脊液抗IgLON5抗體檢測。 徐浚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天壇醫院 抗IgLON5又稱為抗IgLON5抗體相關tau蛋白病,是一種以睡眠障礙為突出臨床表現,具有抗神經元表面抗原抗體——抗IgLON5抗體的罕見自身免疫性腦炎。國內同道親切地稱之為「龍五」。
  • 抗ENA抗體測定臨床意義速記
    ,又稱鹽水可提取性核抗原的抗體。是抗小分子細胞核核糖核蛋白(snRNPs)和小分子細胞漿核糖核蛋白(scRNPs)的自身抗體,主要有七種:抗nRNA/Sm、Sm、SSA、SSB、Jo-1、SCL-70、R0-52抗體。
  • 嗜鹼性粒細胞增多診斷思路
    上次分享了嗜酸細胞增高的診斷思路,昨在國際實驗血液學雜誌看到了一篇如何管理嗜鹼性粒細胞升高的文獻。細細讀了幾遍,對於日常臨檢工作中嗜鹼性粒細胞升高的情況相對不多見,我們對它的檢測與臨床意義往往缺少一定認識,有必要對嗜鹼性粒細胞進行學習了解。
  • 專家論壇|閆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體的研究進展
    自身抗體不同於其他種類的檢驗項目,其特殊性在於:某些自身抗體的方法學對於結果的判斷和臨床意義的認識可以產生較大影響;出現於AIH的自身抗體種類較多,而且大部分患者檢測到的自身抗體對疾病都缺乏特異性;自身抗體也存在於病毒性肝炎和其他常見肝病中。因此在診斷AIH之前正確地理解和判斷自身抗體結果的臨床意義是很重要的。
  • 人人學懂免疫學:第二期|細胞|抗體|入侵者|-健康界
    蛋白質是用來構建可以「抓住」進攻者的抗體的理想分子,因為不同的蛋白質可以摺疊成數不清的複雜形狀。IgG佔血液中抗體的75%,還有其他的四種抗體,分別是IgA,IgD,IgE和IgM。每一種抗體都是由B細胞產生的,而B細胞是一種誕生於骨髓的白細胞,後期可成熟為被稱作「抗體工廠「的漿細胞(plasma cell)。
  • 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臨床上,血常規中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之一,WBC 計數也常被用來作為評估發熱患兒發生嚴重疾病風險的標準之一。
  • 中性粒細胞的多種死亡模式
    壞死是由利用受感染細胞進行複製和免疫逃避的病原體(如細胞內病毒和寄生蟲)觸發的。人類外周血的中性粒細胞,其壞死可通過激活死亡受體、TLRs,細胞內DNA和RNA傳感器,以及受體激動劑IFN-α,粘附分子(包括CD44,CD11b,CD18和CD15),或GM-CSF觸發。中性粒細胞壞死在人類疾病中的意義不是很明確,因為RIPK1和RIPK3通路和其他的死亡模式,如凋亡,焦亡具有交叉。
  • 嗜酸性粒細胞偏低怎麼回事?
    我不放心就去醫院做檢查,醫生給做了血常規,後面說我的嗜酸性粒細胞偏低了。健康求助:嗜酸性粒細胞偏低怎麼回事?豆哥分析: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溼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 臭名昭著的「冒牌貨」:血管內大B細胞淋巴瘤
    HIV、抗核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乙型血清學檢測、快速血漿反應素、促甲狀腺激素、血清銅、SSA / B以及萊姆抗體滴度未見明顯異常。VitB12缺乏(188pg/mL),紅細胞沉降率(ESR)輕度升高(24mm/h)。顱腦MRI 示皮層下及腦室周圍白質多發病灶,FLAIR呈高信號,DWI彌散未受限,增強可見部分病灶被強化。脊髓MRI未見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