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友在選擇紫砂壺時,
大都相對會注意三點一線工型款,
壺蓋、壺嘴、出水孔都會仔細詢問,
但對於壺底,
注意力大都在底款上,
而資深壺友看壺的時候,
都會著重看一下紫砂壺的壺底,
他們除了底款還看什麼?
原來,壺底還包含了這麼多門道!
無論是壺身、壺把、壺鈕都是藝術造型的一部分,壺底亦是如此。壺底造型隨器型變化,了解紫砂壺壺底的不同,對於了解紫砂壺更有助益。
01壺底類別
壺底有方與圓、凹凸與平、圈足與起腳等,大致可分為平底、加底(圈足)、捺底、釘足四種,各有特點。
1)平底:壺底素麵,無任何加工,因無大量茶水承載之虞,多為小品,如「水平」款式。
2)加底:在壺身成型時加一道圈足,並用脂泥複合嵌接,亦稱「挖足」加底,應視主體造型而設置。
3)一捺底:捺與摁同義,製作省工省時,以手指或藉助版型,用捺底處理圓器造型趕緊利索,簡練靈巧,如一粒珠、木瓜等圓器。
4)釘足:它源於銅器鼎足,用釘足支架壺體,穩而不滯,透出靈氣。型制大小,釘腳高、矮、粗、細宜視主體而統一協調。
壺底的四種底,是一個廣義的總結,而用何種底,都是制壺藝人根據器型來定,除了傳統型款傳承外,也有不少一人推陳出新,但一般也都有規律可循。
02壺底規律
千百年來無數紫砂匠人不斷的試驗與提煉,不斷演化,什麼壺型配什麼壺底,使一些經典壺的壺底有了「定律」。
壺底與壺嘴、壺把等一樣,都是分開做好再銜接起來的。壺底的粘接製作方式和壺嘴一樣,有明接、暗接之分,一般直方挺直造型的壺宜用明接,圓潤渾樸的造型宜用暗接處理等。
此外,關於什麼壺用什麼底,一般也是有跡可循的。如石瓢壺一般都是三足鼎立,傳爐壺則是四腳撐起;井欄壺常為加底圈足,線圓壺則多為一捺底;供春壺的壺底一般都是不規則的內凹底,南瓜壺則是瓜稜線聚向瓜臍。
相應因壺底不同,在用壺時,配個養壺器,可避免壺底形成頑固的水漬茶鏽。擺壺時,最好選用木製的壺託,端拿時,高壺與大壺千萬別蹲底,筋紋與花形壺底注意別與硬物摩擦。
看壺底除了型款,重中之重且躲不開的還是底章。
03壺底章款
藏壺最忌諱抓過壺底看名頭,因為大量的假冒壺就是用此招搖撞騙。了解底章,要追根溯源、知人論世,才能為對比鑑別該壺真偽提供有力佐證。
如顧景舟大師,其一生所用底章不少,不同時期主用的底章也不同。
1、1932年(18歲)
墨緣齋、墨緣齋景堂制、景記、景洲、顧景洲。
顧老幼時家中即培養其讀書,有自己的書房,自號墨緣齋,這也是其款印的由來。
2、1937年(23歲)
武陵逸人
此方款印是顧景舟先生初到上海時所用,當時其被郎氏藝苑聘去上海仿古,閒暇制壺便打上這方款印。
3、1942年(28歲)
曼晞陶藝、自怡軒、自怡軒主人
1942年,顧景舟先生第二次到上海,就職於陶瓷標準公司,生活安穩而滿足,於是顧老便刻用曼晞陶藝、自怡軒主人等章。沒過多久,抗戰的戰火蔓延,百業蕭條,顧景舟回到了蜀山,而為了養家只能多做壺,又是這方自怡軒的章,見證了那段摶壺養家的歲月。
4、1944年(30歲)
瘦萍、老萍
1943年左右,顧老的胞弟同洲,因病過世,年僅19歲,小弟之殤,讓顧景舟感到人生是如此的無常。這段時間,但凡有壺問世,印款多用「瘦萍」等,小小的印章,寄寓著他無法排遣的悲涼。
5、1948年(34歲)
顧景舟、景舟景舟制陶、景舟制壺、景舟手制
6、1955年(41歲)
啜墨看茶
1955年,顧景舟參加蜀山紫砂工廠,擔任技術輔導員,這期間,刻有閒章「啜墨看茶」,也顯出他性情的一角,閒適,愉悅。
7、1966
宜興人
1966年左右,當時受大環境影響,底款都不落人名,多為中國宜興,顧景舟嫌那方木印刻得太糙,太缺乏藝術性,太配不上他的壺了。
他也請了一位鎮江的金石家朋友,專門為其制一方中國宜興印,儒雅,清雋。他還專門用一方「宜興人」的印章,打在壺底。
8、1970年左右
景舟制匋
1970年左右,顧景舟所作花貨九頭詠梅套組,當時矜印即是此景舟制匋。
9、1984年(70歲)
景舟七十後作,壺叟、壺人
此皆為1980年後顧老所用,也是顧老晚年常用的幾方底章。
除以上底章外,顧老還用過「得一日閒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的閒章,有不少制壺藝人有多章,還有重名者,所以當以款識壺時,一定要了解作者。
紫砂壺底講究與壺整體匹配、渾然天成,提攜整器的神韻。諸多樣式的紫砂壺底,不是隨便加的,底章也不是隨意蓋的,其與全壺一氣貫通,有時一個好的壺底會成為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