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中國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棗園革命舊址參觀。我是『小小講解員』志願者何承澤……」這幾天,在位於陝西延安寶塔區的棗園革命舊址內,何承澤正在利用暑假假期為遊客義務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除了標準的普通話外,何承澤還穿插演唱陝北民歌,讓遊客更加形象地了解棗園,了解延安。
棗園曾是中共中央書記處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其蘊藏的革命故事、紅色基因吸引著無數的人們,而包括「小小講解員」在內的「文旅工作者」正在通過自身的歷史、文化優勢,發展壯大紅色旅遊,除了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外,還在於通過產生情感共鳴,激發紅色認同,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棗園革命舊址內的領袖塑像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聖地,寶塔區是革命聖地的「心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中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培育了延安精神,留下了以棗園、楊家嶺、王家坪、鳳凰山為重點的革命舊址和紀念地150多處,是中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嚮往的紅色旅遊聖地。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棗園、楊家嶺等一批革命舊址,吸引著無數國內外遊客前來緬懷學習、參觀遊覽,傾聽革命故事、感受延安精神。紅色旅遊已經成為了延安的「金字名片」,助力延安社會經濟發展。
受疫情影響,眾多革命舊址一度關閉。按照相關部門發布的關於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的相關精神要求,從2月22日起,延安市各博物館、紀念館(舊址)等正式恢復對外開放。7月17日,陝西省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恢復經營跨省(市、區)團隊旅遊。景區嚴格執行安全防控措施,要求遊客佩戴口罩,進行實名登記,出示一碼通,配合體溫測量等,確保參觀安全有序。
(一)
將紅色火種播進一代代人的心中
講述人:延安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主任 賀冬梅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要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資源活起來,使之成為激發愛國熱情、凝聚發展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平臺。」
位於棗園革命舊址內的毛澤東舊居 秦毅/攝影
我們棗園舊址以「繼承和弘揚延安精神」為主題,開展講好紅故事、情景音畫劇表演、現場體驗活動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將紅色火種播進一代代人心中,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強精神支撐。
在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做到歷史真實的再現,還要實現情感的相通,即通過發掘、研究歷史史料,展示好生活、革命的細節,以此來打動人,更好地傳承紅色精神。
在上世紀40年代,黨中央毛主席在棗園居住期間,毛澤東同志無意間聽說侯家溝婦女生不出孩子一事兒,他心急如焚,立刻找來延安縣委書記張漢武詢問情況,並批評張書記,老百姓傳宗接代是大事,作為父母官應把老百姓的大小事兒都放在心上,同時指派中央醫院院長傅連章調查原因。最終的結論是水質問題,改善了水質後,一年後侯家溝就傳出了孩子的哭聲。這樣的為民故事在我們棗園和延安有很多很多,黨的領袖始終把人民生產生活上的事放在心上,高度體現群眾利益無小事,成為群眾利益高於一切的典範。一個個紅色故事,既是一扇窗戶,讓人走進歷史、了解歷史;也是一粒種子,讓人產生情感共鳴、激發紅色認同。
志願者為遊客提供服務 陳強/攝影
講好紅色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對於黨員幹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提升黨性修養、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營養,從而確立自己的人生坐標,為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守初心、擔使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對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十分重要的引導價值。講好新時代的紅色故事,讓更多的人重溫歷史,延安精神必將成為奮進新時代的不竭動力。
(二)
偉人的平民情懷每每讓自己深受感動
講述人:延安棗園革命舊址講解員 袁劍麗
我每天接待很多遊客,天天講著延安、講著棗園故事,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經在這裡居住的幾位偉人的平民情懷。比如,在中共中央書記處禮堂舊址內,有一間房屋裡有兩張舊時用過的圓桌以及8個木凳。就在這個地方,毛主席曾經給24位棗園老鄉祝過壽。
棗園革命舊址內的彭德懷舊居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是一位遊客,我最想聽什麼、最想了解什麼?人同此心,對此,我在工作中絕不放過最能打動自己的地方,然後在細緻地研究梳理後,講給觀眾聽。這也就是所謂的,要想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也許,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成為紅色故事的講述者,讓紅色精神感動更多的遊客。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住棗園。當年,在棗園居住的書記處五位同志是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等同志也在這裡住過。
中共中央書記處和毛澤東等同志在這裡居住期間,領導了全黨的整風運動和解放區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全國解放後,政府按原樣進行了修復,現在對外開放供參觀的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張聞天等同志的舊居,還有書記處小禮堂等。每天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我們講解員也在時時更新自己的講解,因為對於不少遊客來說,他們對這段歷史並不陌生,我們需要有自己的講解特色,把情感及精神傳承融入其中。對此,我特別注重講述好偉人的平民情懷。
志願者活躍在革命舊址內 陳強/攝影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裡,周恩來和其他首長一樣積極地響應黨中央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帶頭參加生產勞動。1943年,在棗園機關舉行的一次軍民紡線比賽中,周恩來被評為「紡線能手」,他紡的線被評為甲等,並被送到邊區農展會上展出。我每天都在給遊客講著這些故事,但每次講到這些時,我都會反覆提醒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我想,眾多聽我講解的遊客與我有著共同的情感激蕩。
(三)
紅色教育不能只是在課本上
外地遊客:李蓉
因為疫情影響,延安之行直到現在才正式成行。我們一家也終於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我第一站就來到棗園舊址,看到了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內心十分激動。
在學生時代我就嚮往延安,想看看寶塔山,看看延河水,看看毛主席以及革命老先輩在怎樣困苦的情況下,領導著全國人民走向勝利。
棗園革命舊址
這次來了以後,我不僅看到了毛主席居住過的窯洞,用過的辦公桌椅,還發現延安的植被很好、城市建設也很好,比我想像中黃土高坡上塵土飛舞的延安好得太多、太多。
此外,我還看到眾多志願者活躍在延安的革命舊址內,他們通過與我們遊客的面對面交流,以個性化、形象化的表述方式,讓我們了解到延安的歷史,了解延安日新月異的變化,更通過他們,感受到當代延安人的精氣神。
我覺得紅色教育不能只是在課本上、電視上去理解和學習,只有實實在在去現場感受和了解,才能更加清晰起來。我想,我肯定還會再來延安的,因為在延安的紅色之旅帶給我們了感動,更帶來了力量。
作者:秦毅、葉樹峰 、 賀彥樸 責編: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