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李白在經過巴蜀之地時,用了短短一句話就寫了古蜀道有多麼難走,而晚唐時期王仁裕,也曾用:「絕頂路危少人到,古巖松健鶴頻棲」來描寫麥積山有多險峻。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原本只有一些棧道,但經過長年的整修和加固,棧道已經逐漸穩定了下來,人也可以任意登高。
不過來麥積山的人多數都是參拜的佛教信徒,麥積山是洞窟佛教文明之一,與敦煌莫高窟並列四大石窟,十六國時期,人們重視在山體開鑿佛像,麥積山在後秦(公元384年至417年)就已經開始擴建。
相傳李允信父親死亡時,他招募了40萬人,在麥積山間建造了七佛閣來超度亡靈,即便是現在,當地還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相關民謠,原本麥積山石窟是一個完整的山體。
但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天水一代發生了地震,山崖中間部分坍塌,整個石窟群就分為了東崖和西崖兩個部分,東崖有54個洞窟,西崖有140個,這近200個洞窟佛雕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洞窟佛像歷經數代,十六國、隋、唐、宋、元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最壯麗的是4號石窟的七佛閣,7間佛龕裡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莊嚴可親,蘇聯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參觀雕像後,也是激動的說:「北魏和宋的雕塑最引人入勝」。
但由於地震以及火災緣故,僅僅只保留下來窟龕194個,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畫只剩1300多平方米,而這些都堅強的「存活」在142米高的山上,除了佛教文化外,「麥積煙雨」為秦州十景之一。
清翰林邑人吳西川就在《麥積煙雨》詩中稱讚:「最宜秋雨後,兼愛暮時煙」,在風景和佛教的宣揚下,不少的文人墨客、法師高僧都紛至沓來,據梁《高僧傳》載,南朝宋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三百餘人。
到了現代也有不少的人前往麥積山「求神拜佛」,由於這裡沒有寺廟,信徒就將香火錢放在山縫當中,用一根樹枝支撐著錢幣,一些遊客以為是當地風俗,就紛紛效仿,一傳十,十傳百,麥積山下的錢是越來越多。
根據粗略統計,整座麥積山應該有百萬現金,至於會不會被盜,應該是不太可能的,先不說麥積山是四大石窟之一,有專人保護,就算是不信佛的人,也不會去偷香火錢。
中國最「富有」的山,山上藏著百萬現金,卻沒人覬覦,現如今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