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笑話》之別思

2021-01-13 靜夜心城

在《華蓋集·後記》和《集外集拾遺補編》中,都是收錄有《魯迅先生的笑話》的內容的。今天,我特地把這樣兩個篇章翻開,做了一番悉心的讀與思,覺得頗有趣味,也產生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就隨筆記下來了。

魯迅先生說:「講話和寫文章,似乎都是失敗者的徵象。正在和命運惡戰的人,顧不到這些,真有實力的勝利者也多不做聲。」這就是魯迅先生所講「笑話」的主題思想。剛讀到這些,我就為魯迅先生別出心裁的思維震撼了——作家正是以「心語」的方式「講話和寫文章」,但魯迅先生卻謂之為「失敗者的徵象」,這是「自嘲」的「笑話」。但之後的兩句話,卻揭示了一個客觀的人生規律:「正在和命運惡戰的人」,確是「顧不到講話和寫文章」的,「真有實力的勝利者」確實也是「多不做聲」即「不講話和寫文章」。如此,這「笑話」就非同一般了,我以為這卻是「魯迅哲學」。最為啟迪人的則是:魯迅先生為什麼會這樣想?或者,魯迅先生是怎麼想出來的?這樣的問題,就不能不讓人得出一個結論:人在「智能」上的差異,就在於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想什麼和怎麼想的差異;讀思魯迅著作,就不能不把工夫和功力下在琢磨魯迅先生的思維方式與思想方法上,非此,就是「掃描」或「白讀」了。而其中的「徵象」,不是「象徵」,僅此一個詞語或概念,也讓人深感魯迅先生作為語言大師的無比魅力。

接下來,魯迅先生這個「笑話」的例證也是頗為耐人尋味的。魯迅先生說:「鷹攫兔子,喊叫的是兔子不是鷹;貓捕老鼠,啼呼的是老鼠不是貓;鷂子捉家雀,啾啾的是家雀不是鷂子。」由此我們可知,魯迅先生在南京礦路學院學習和做「博物教員」的積累,但更重要的是魯迅先生的「博物學識」和「博物眼力」。其中的「攫——喊叫」「捕——啼呼」「捉——啾啾」等「動詞」的準確運用,再次讓我們讚嘆魯迅先生的「語言魅力」。這是大自然領域的例證。

人文歷史領域呢?魯迅先生說:「楚霸王救趙破漢,追奔逐北的時候,他並不說什麼;等到擺出詩人面孔,飲酒唱歌,那已經是兵敗勢窮,死到臨頭了。最近像吳佩孚名士的『登彼西山,賦彼其詩』,齊燮元先生的『放下槍竿,拿起筆幹,更是明顯的例了』。」如此引史而例證自己「笑話」的核心思想,就是非同尋常了,也是一般所不能為的。

如是之「人生哲學」「自然博物」「歷史典故」而「雜糅」的「笑話」,怕是今天的「段子手」所不具有的高度與水平吧?今天的生活中該讀誰、該讀什麼,也該別有一個認知吧?

相關焦點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在信札中遇見魯迅先生
    這些信札書寫時間跨度從1904年到1936年,讀者可從中發現魯迅先生信札書寫的變化和思想的變遷,於細微處得到知識上的教益和情感上的共鳴。披覽《魯迅信札珍賞》,如與魯迅先生晤談,可以從中體會到先生人格之高尚,人情之練達,人性之率真,體驗到先生對事業之熱誠,對後輩之厚愛。
  • 莫泊桑、契訶夫與魯迅先生:到了懂他們的年紀了嗎?
    好,說魯迅先生。在莫泊桑和契訶夫之間,魯迅先生偏向契訶夫——他一直在努力搞契訶夫作品的譯介嘛。《狂人日記》,眾所周知,從果戈裡與契訶夫的小說都有得益。讀過的也都知道,那不是傳統講故事的法子——比如莫泊桑那樣——在文體寫法上,是有突破的。但在技法的開拓性上,他沒有契訶夫那麼高。當然在中文小說領域,魯迅先生的小說是有開拓意義的。
  • 魯迅先生的菜單
    我是個低級趣味之人,看不大懂魯迅文章那些微言大義,卻常關心他吃什麼。
  • 魯迅先生與「小紅象」:教令其子蟬蛻龍變之功,今人無不汗顏!
    小紅 小象 是小紅象小象 小紅 是小象紅小紅 小象 是小紅象小象 小紅 是小紅紅後來人們才知道詞原來是魯迅先生寫的,風評立馬反轉,大家集體盛讚魯迅先生不愧是大筆如椽,魯迅先生與「小紅象」的故事很多人科普過了,我再簡述一遍。魯迅先生當年因為過於先鋒被林語堂稱之為「小白象」,意思他跟別人不一樣。1929年48歲的魯迅老來得子,給兒子起名周海嬰,小名就叫「小紅象」。
  • 淺析《朝花夕拾》中的父親形象,藤野先生與魯迅的師生之情
    在陳蓮河先生推說是前世的事情,往迷信上扯時,父親又淺淺沉思,又搖搖頭。大體上中國人,在科學上無法解釋的事情,最後總喜歡往迷信方面扯去。父親在魯迅的眼裡,身體雖然抱恙,就算病入膏肓,還是明白丹藥之說,不可信,迷信之說,更不可信,兩次沉思,兩次搖頭,不用過多的言語,將父親的形象,簡單的刻畫出來。
  • 一部佛教「笑話大全」,魯迅最愛的佛經,他曾親自捐錢助印!
    ——魯迅佛教經文內容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後人曾多次歸納整理《大藏經》,把佛教經文收集在一起。後人整理出來的佛經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經文內容包羅萬象,可謂是凝結了釋迦牟尼佛與諸位弟子的智慧精華。在現流傳了佛經中,有這樣一部經典深受魯迅先生的喜愛,它就是《百喻經》。這部經典以98個詼諧搞笑的小故事組成,通過故事直入人心的告訴人們佛教智慧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 魯迅先生為什麼要留「一字胡」?
    史海鉤沉:魯迅先生為什麼要留「一字胡」?一、鬍子問題曾讓魯迅先生十分苦惱今天我們看魯迅先生的畫像或者遺照,那道濃黑的「一字胡」分外地顯眼,和先生本人「橫眉冷對」"鐵骨錚錚」的風格渾然如一體。先生自謂:我從此常常為鬍子吃苦。因為有很多當時與魯迅先生接觸的中國傳統文化人,也和船老大一樣,動輒便拿魯迅先生的鬍子說事,說先生不像中國人,並與先生在東洋留學的經歷聯繫,隱然將先生當作「異族」對待,這讓年輕的魯迅先生在很多場合都感到尷尬。
  • 六年級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魯迅三弟周建人的大女兒。魯迅逝世時,她才十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回憶伯父的文章,寫於魯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2、寫作背景:作為魯迅的侄女,周曄從小親身感受到 魯迅的關愛和愛護,親眼看到了魯迅關心勞苦大眾,熱愛勞動人民,勇敢地與反動勢力做鬥爭。這些事情都深深感動著周曄,她長大後更是經常懷念魯迅。
  • Q版魯迅先生簡筆畫教程,可愛成這樣的魯迅先生你肯定沒見過!
    無論是那個一波三折的祥林嫂,還是那個潦倒不堪的孔乙己,又或是那個只知精神勝利的啊Q……魯迅先生的筆下塑造了太多太多經典的人物形象,作為讀者,我們看得唏噓不已,作為讀者,我們不由得感慨起先生那棄醫從文的奮世的氣魄!
  • 魯迅先生作品中對兒童觀的解讀
    如今,我們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仍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從20世紀20年代初起,魯迅先生作品就開始進入我們熟悉的小學課本之中,自此以後,幾乎每套小學語文課本都會選入一定數量的魯迅作品,其中涉及的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朝花夕拾》《孔乙己》等,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兒童作為纏訴者,展現童視野裡所見所聞,社會現實,人情世故,魯迅先生的兒童觀也是直接影響了當代兒童成長和教育變化的重要存在。
  • 魯迅先生寫下一首詩談愛:小娃子先生,我應該愛誰?
    這是一首與愛情有關的非常有趣的詩,最初他是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的《新青年》,如果想要了解這首詩,我們還要了解一下魯迅先生的愛情生活。毫無疑問,魯迅先生是受我們敬仰的,但是他在愛情上的事情卻引起過人們的爭議,因為在他與徐廣平走到一起之時,他已經在老家與朱氏成婚。
  • 魯迅先生的那些名言金句
    而周樹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因為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強烈的時代背景,所以讀起來很難理解,學生們都怕學習魯迅的文章。然而有意思的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可以經常在網絡上看到魯迅的各種語錄,不管是出於諷刺還是戲謔,人們對魯迅的作品似乎沒有那麼牴觸了,這倒是跟學生時代形成了兩個極端。
  • 魯迅先生到底有多矮?6張生活照,還原先生的真實一面
    身高矮個子魯迅先生曾在《魯迅全集》的日記中,寫道:「午後汽車齎蔡(元培)先生信來,即乘車赴慶齡夫人宅午餐,同席為蕭伯納、伊斯沫特列女士、楊杏佛、林語堂、蔡先生、孫夫人,共七人,飯畢照相二枚。」根據日記,我找到了他與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北大校長蔡元培在一起的三人照。
  • 醫學者所見的魯迅先生
    我覺得魯迅先生生來就不是健康的體質,即以先生日常的談話看來,先生自少年時代,身體便不見得壯健。
  • 「魯迅魯迅,多少廣告,假汝之名以行」
    由魯迅先生編輯,於本星期五出版。以後每星期五隨《京報》附送一張,即為《京報》第五種周刊。所謂「代擬」,即模仿報社的語氣,以旁觀者的角度來介紹《莽原》。這一新的廣告刊登於次日也即4月21日《京報》,魯迅「硬令登載,又不許改動」,不料邵飄萍在廣告之末加一按語說:「上廣告中有一二語帶滑稽,因系原樣,本報記者不便僭易,讀者勿以辭害志可也。」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魯迅先生有一個著名論斷:「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今天被人們廣為引用;不過,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分歧,甚至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崇尚道教的人士常常引用這句話,認為魯迅先生肯定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冷與暖:魯迅先生作品的溫情和荒涼
    冷與暖:魯迅先生作品的溫情和荒涼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的自題畫像,更是先生一生的誓言和行動的指南。先生的一生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冷和暖,對朋友的溫情,對弱者的同情和對論敵的冷酷無情。一、得意時朋友認識我們,失意時我們認識朋友。年少的魯迅曾有一段繁華的生活,那時他是闊家少爺,即使不是眾星捧月,但也春風得意,吃喝無憂。
  • 楊超越演唱小紅象,作詞竟是魯迅先生
    到後來了解到這首兒歌的原作者是魯迅先生的時候我是有些驚訝,只是想不到素來認真嚴肅的魯迅也有這麼純真可愛的一面。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歌吧!魯迅先生曾在《答客誚》一詩中寫道: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想著魯迅先生畫像裡嚴峻的目光,突然就體會到了「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溫暖,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的含義。
  • 魯迅評傳:先生的書是有毒的(重磅長文,建議收藏)
    明白了這高貴,自然會對咿咿呀呀裝瘋賣傻的流行曲,油然而生厭惡。 貓兒叫狗兒跳,貴在一個真字。時下有些人,卻無休止地裝瘋賣傻,毒害青少年…… 生活中的魯迅,很有些孩子氣的。許廣平先生《欣慰的紀念》一書描繪很多。 1937年10月,蕭紅撰長文《回憶魯迅先生》,開筆就說:「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