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書信並不陌生,書信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信有很多稱謂,包括尺素、尺牘、魚書、雁帛、鸞箋、手翰、手札。翻開古詩詞,涉及書信的佳句聯翩而至:"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雲中誰寄錦書來""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箋書直恁無憑據,休說相思"……
書信題材也一直是出版界深耕創作的優質文化類型。書信可貴,貴在獨一無二,貴在天然真淳。書信具有唯一性,忠實記錄了書寫者的真實生活與思想狀態,抒發了書寫者的真摯情感。作為手稿的一種,書信保存了大量寶貴信息,一筆一畫,皆存真意;一塗一抹,也都是書寫者思考過程的留痕,通過比較原始的字句和修改後的不同字句,當有不少發現。
正是出於對書信價值的認可,對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視,遼寧美術出版社啟動了名人書信選題板塊的建設。《魯迅信札珍賞》作為該板塊的標誌性產品,日前問世。書中收錄魯迅先生有代表性的信札共140封,分為致親人和致友人兩類,其中致親人的信札包括致母親、周作人、許廣平等共13封,致友人的信札包括致許壽裳、錢玄同、胡適、蔡元培、臺靜農、曹靖華、鄭振鐸等共127封。
這些信札書寫時間跨度從1904年到1936年,讀者可從中發現魯迅先生信札書寫的變化和思想的變遷,於細微處得到知識上的教益和情感上的共鳴。
披覽《魯迅信札珍賞》,如與魯迅先生晤談,可以從中體會到先生人格之高尚,人情之練達,人性之率真,體驗到先生對事業之熱誠,對後輩之厚愛。
信札中可見魯迅先生對長輩之孝,對孩子之慈。魯迅先生很關心母親的身體,提醒她"上海天氣已漸涼,夜間可蓋夾被";還對母親牙痛給出了中肯的建議,"牙痛近來不知如何?倘常痛,恐怕只好拔去,不過假牙無法可裝,卻很不便,只能專吃很軟的食物了"。因為母親關心孫輩,所以魯迅先生常在信中報告海嬰的近況:"海嬰很好,每天上幼稚園去,不大賴學了""他什麼事情都想模仿我,用我來做比,只有衣服不肯學我的隨便,愛漂亮,要穿洋服了"……信中他說:"他只怕男一個人,但又說,男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高舉輕打,多好的父親!
提筆寫信的魯迅先生也是甜蜜愛人。我們印象中沉穩嚴肅、不苟言笑的魯迅先生一變而為風趣幽默,對愛人深情款款。1929年5月魯迅先生回北平省親,與許廣平同居三年後首次分別,其時許廣平懷孕待產,他寫信特意用了兩張箋紙,一張上有枇杷圖案,因為枇杷是許廣平喜食的水果;一張為蓮蓬圖案,寓意其有孕在身。許廣平領會其意,在回信中說:"那兩張紙必不是隨意選擇的。"魯迅先生在同月27日的信中承認:"我十五日信所選的兩張箋紙,確也有一點意思的,大略如你所推測。蓮蓬中有蓮子,尤是我所以取用的原因。"信中,魯迅先生稱許廣平為乖姑、小刺蝟,自稱小白象,甚至還在落款處自畫小象,何其可愛、用心!那段時間,他幾乎每天都寫信給許廣平,細述自己的經歷和感想。
至於魯迅先生對傳播先進文化的熱愛、對青年的提攜等諸多方面,都可以從書中所收入的他致兄弟、友人、青年的信中了解到,茲不一一例舉。
閱讀《魯迅信札珍賞》的過程,就是與魯迅先生相遇的過程,閱讀使我們與魯迅先生心靈相通。《魯迅信札珍賞》會帶給讀者美的享受,讀者可以藉此見識魯迅使用過的紅八行信紙、印花宣紙信箋、紅八行毛邊紙、道林藍格筆記紙、毛邊紅十行信紙、洋印花宣紙、白宣紙、雜誌社稿紙等信紙。這些信紙很有時代感、現場感,而信封上郵票的圖案、郵戳的樣式、檢察機關的驗視章,也帶著時代印痕,給閱讀增添了興味。
《魯迅信札珍賞》是權威的,由遼寧美術出版社聯合北京魯迅博物館打造而成。作者黃喬生是魯博常務副館長,他博觀約取,挑出內容豐富與形式精美的信札奉獻給讀者。體例方面,《魯迅信札珍賞》做了精心設計,書中既收錄信札原件,配以釋文,又精心加以解讀。解讀文字除介紹背景材料之外,還對信札的思想意義作了闡發,可以幫助讀者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為人及社會關係。
《魯迅信札珍賞》封面四角,燙烙有四個大字:紙墨芬芳。它無聲提醒讀者,這是一本散發馨香、溫暖人心的書。書的封底還燙烙有"魯迅頓首"四字,告訴讀者,這是來自魯迅先生的致意,是穿越時空的問候。
魯迅先生的信札,基本都入了公藏,偶有流散於社會、進入拍賣市場的,不免成為爭搶對象。嘉德2013秋拍,一封魯迅先生致陶亢德的信,不足兩百字,最後以655.5萬元的價格成交。擁有一冊《魯迅信札珍賞》,飽覽140封書信,雖不能以此計算所得,但終是擁有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
如今電子郵件發達,紙墨芬芳漸成罕物,適當回歸傳統,會為生活增添色彩。如果讀者讀了此書,情動於中,提筆給親友寫信,當他或她打開信封,捧讀散發墨香的書信時,心裡想必會溢滿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