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詩詞的寫作模式中,「改寫」和「化用」是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可稱之為「生吞活剝」之術,或者襲用其意,或者模仿架構,或者學其筆法,使得原詩煥發新的生機。
在改寫中,有一種改寫比較有趣,那就是學其架構而別存新意,因此改寫出的作品就自帶幽默諧趣,讀起來比較有趣,而文章妙手則善於「舊瓶裝新酒」,借改詩表達深沉的感慨。今天,王和尚就以崔顥的《黃鶴樓》為例,這首唐詩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來細說「改詩」的有趣之處,其中魯迅先生的改寫,最值得一看。
01:《黃鶴樓》原意,崔顥表達羈旅漂泊的思鄉之情
先來看崔顥這首詩: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是唐朝開元時期的詩人,他早期的作品流於浮豔輕佻,後來遊歷天下,駐守邊塞,晚年詩風變得蒼茫雄渾,成為唐朝著名邊塞詩人之一。
據《舊唐書》記載,崔顥此人雖有詩才,卻輕薄無行,特別喜歡飲酒賭博,行為也放曠不檢。特別是他的好色,引起史家的不滿。據說,他年輕時遊歷長安,四處託人求親,他娶妻的標準只有一條,那就是年輕貌美,稍有不順意就休妻再娶,前後結了四五次婚。也因此他得了個「有文無行」的評價。
但是《黃鶴樓》這首詩卻歷來飽受激賞,《滄浪詩話》中,嚴羽推此詩為「唐人七言律」第一。這首詩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作,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大概作於崔顥遊歷天下之時。
黃鶴樓位於湖北武昌黃鶴磯之上,面對龜山,俯瞰長江,如畫風景盡收眼底。為何名為「黃鶴樓」?據《述異記》記載:荀鑲事母極孝,並且能詩擅文,好神仙之道,他在江夏遊歷時,飽覽水光山色,突然大徹大悟。就在此駕鶴升天,登仙而去,後人就在此建樓紀念他,故名之為「黃鶴樓」。崔顥詩的起句即記述此事。
仙人駕鶴而去,此地人去樓空在,唯有白雲千載不變。崔顥由此生發出浮生渺渺的感慨。詩的第三聯則是寫他登上黃鶴樓所見之景,最後以煙波江上迷濛不見家鄉作結,將詩意重歸於首聯那種蒼茫縹緲的意境之中。
關於這首詩為何被稱為「七律第一」,王和尚擇日再詳做分析。但崔顥之《黃鶴樓》是七律精品實是確定無疑的。所以,此詩也引起後人不斷的模仿和改寫,有幽默諧趣之改,也有辛辣諷刺之改。下文詳述。
02:明朝人修改《黃鶴樓》,表達幽默調侃,細思發笑
據清朝王士禛《帶經堂詩話》記載:明朝時,京城官員冬天都喜歡用貂皮做頭套,套在帽子上做禦寒之用,此物就叫做帽套。
有個文人冬天去拜訪朋友,路上遇見一個騎馬的人,看到他的帽套華麗金貴,就一把抓走,揚長而去。這個文士叫苦不迭,後來他的朋友聽說此事,就改寫崔顥的《黃鶴樓》詩,來取笑他。
詩曰:
昔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餘帽套頭。
帽套一去不復返,此頭千載空悠悠。
這首改詩,語帶調侃,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帽套被人偷去,不再回來,唯有頭在寒風中等待,悠悠難堪。想像其情景,倒也形象生動,讓人發笑。
這首詩改得滑稽有趣,魯迅先生也曾經改過這首詩,卻是辛辣無比,犀利如匕首了。
03:魯迅先生改詩諷刺軟弱政府,幽默中暗含辛辣諷刺
1933年1月初,日本侵略軍攻陷山海關,26日又大舉入侵熱河,一時間舉國惶惶。但是此時的南京國民黨當權者卻消極抗日,有些官員甚至主張放棄文化古城北京,將收藏在北京的眾多文物典籍運往南京等尚屬安全之地。
誰知道,此議竟然獲得通過,1月31日國民黨軍隊開始講北京文物南運,此舉引起各界有識之士的強烈反對,魯迅先生也怒不可遏,認為「救國大計未見,而急急於古物之遷移,實屬不事抵抗之表現。」而此時,當權者又指令北京學生不得提前放假,更不能自行逃難,而要「完成學業」,且以大學生為「社會中堅分子」等高帽子來糊弄學生。
面對此情此景,魯迅先生自然不能袖手旁觀,悲憤之中就寫了下面一首詩來諷刺此事。
詩曰:
剝崔顥黃鶴樓詩吊大學生
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
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這首詩模擬崔顥《黃鶴樓》之形式,故說「剝」,詩中滿含對國民黨當權者的諷刺和對大學生的同情,用「吊」字也正暗含此意。
有錢有勢者看到北京城朝不保夕,就借著「文物」南遷的名義,攜帶細軟紛紛南逃。用一個「騎」字正寫出他們招搖撞騙且自鳴得意的模樣。南京國民黨此時計劃放棄北京古城,所謂的「文化名城」也不過是一個空殼子,所以稱為「空餘」。
當權者不思抵抗日寇侵略,攜帶「文化」匆忙難逃,想來以他們一貫的消極無能,也再不可能北返了,昔日繁華興盛,鍾靈毓秀的千年古城,此時也一片狼藉,冷冷清清。
北京重要官員可以坐車南逃,收拾的細軟家財也肯定是車載鬥量,故而「專車隊隊」,擁擠在北京前門火車站。此時的大學生呢,卻被勒令不許南逃,還要在此「堅持完成學業」,想來坐不安席的大學生們,一定是晦氣重重,滿心憂慮。這一聯運用對比手法,強烈地表達出作者對當權者的諷刺和對大學生的同情。
榆關,即山海關。日本侵略者已經攻陷山海關,威逼北京城,故稱「日薄」。如此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南京國民黨政權卻消極抵抗,所以「何處抗」正是寫出作者求告無門的悲憤心情。而此時,那些當權者呢,仍然想著中飽私囊,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沒人驚」,更是寫出這些當權者醉生夢死的無恥態度。
這首詩諷用筆尖刻,諷刺辛辣,憂國之心中飽含悲憤,呼號中自帶同情之意。因此,雖詩改寫戲謔之詩,細讀卻堂堂正正,很符合魯迅先生一貫「面冷心熱,深刻犀利」的寫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