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犀利深刻,改經典古詩,諷刺國民政府,幽默中帶悲憤

2020-12-21 六不和尚

在傳統詩詞的寫作模式中,「改寫」和「化用」是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可稱之為「生吞活剝」之術,或者襲用其意,或者模仿架構,或者學其筆法,使得原詩煥發新的生機。

在改寫中,有一種改寫比較有趣,那就是學其架構而別存新意,因此改寫出的作品就自帶幽默諧趣,讀起來比較有趣,而文章妙手則善於「舊瓶裝新酒」,借改詩表達深沉的感慨。今天,王和尚就以崔顥的《黃鶴樓》為例,這首唐詩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來細說「改詩」的有趣之處,其中魯迅先生的改寫,最值得一看。

△ 魯迅先生怎樣將改詩做誅心殺器?

01:《黃鶴樓》原意,崔顥表達羈旅漂泊的思鄉之情

先來看崔顥這首詩: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是唐朝開元時期的詩人,他早期的作品流於浮豔輕佻,後來遊歷天下,駐守邊塞,晚年詩風變得蒼茫雄渾,成為唐朝著名邊塞詩人之一。

△ 崔顥年輕時是個無行浪子

據《舊唐書》記載,崔顥此人雖有詩才,卻輕薄無行,特別喜歡飲酒賭博,行為也放曠不檢。特別是他的好色,引起史家的不滿。據說,他年輕時遊歷長安,四處託人求親,他娶妻的標準只有一條,那就是年輕貌美,稍有不順意就休妻再娶,前後結了四五次婚。也因此他得了個「有文無行」的評價。

但是《黃鶴樓》這首詩卻歷來飽受激賞,《滄浪詩話》中,嚴羽推此詩為「唐人七言律」第一。這首詩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作,創作時間已不可考,大概作於崔顥遊歷天下之時。

△ 黃鶴樓是天下名樓之一

黃鶴樓位於湖北武昌黃鶴磯之上,面對龜山,俯瞰長江,如畫風景盡收眼底。為何名為「黃鶴樓」?據《述異記》記載:荀鑲事母極孝,並且能詩擅文,好神仙之道,他在江夏遊歷時,飽覽水光山色,突然大徹大悟。就在此駕鶴升天,登仙而去,後人就在此建樓紀念他,故名之為「黃鶴樓」。崔顥詩的起句即記述此事。

仙人駕鶴而去,此地人去樓空在,唯有白雲千載不變。崔顥由此生發出浮生渺渺的感慨。詩的第三聯則是寫他登上黃鶴樓所見之景,最後以煙波江上迷濛不見家鄉作結,將詩意重歸於首聯那種蒼茫縹緲的意境之中。

△ 仙人騎鶴升天

關於這首詩為何被稱為「七律第一」,王和尚擇日再詳做分析。但崔顥之《黃鶴樓》是七律精品實是確定無疑的。所以,此詩也引起後人不斷的模仿和改寫,有幽默諧趣之改,也有辛辣諷刺之改。下文詳述。

△ 帽套大概就這個樣子

02:明朝人修改《黃鶴樓》,表達幽默調侃,細思發笑

據清朝王士禛《帶經堂詩話》記載:明朝時,京城官員冬天都喜歡用貂皮做頭套,套在帽子上做禦寒之用,此物就叫做帽套。

有個文人冬天去拜訪朋友,路上遇見一個騎馬的人,看到他的帽套華麗金貴,就一把抓走,揚長而去。這個文士叫苦不迭,後來他的朋友聽說此事,就改寫崔顥的《黃鶴樓》詩,來取笑他。

詩曰:

昔人已偷帽套去,此地空餘帽套頭。

帽套一去不復返,此頭千載空悠悠。

△ 沒了帽子只有欲哭無淚

這首改詩,語帶調侃,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帽套被人偷去,不再回來,唯有頭在寒風中等待,悠悠難堪。想像其情景,倒也形象生動,讓人發笑。

這首詩改得滑稽有趣,魯迅先生也曾經改過這首詩,卻是辛辣無比,犀利如匕首了。

△ 魯迅先生的犀利與深刻

03:魯迅先生改詩諷刺軟弱政府,幽默中暗含辛辣諷刺

1933年1月初,日本侵略軍攻陷山海關,26日又大舉入侵熱河,一時間舉國惶惶。但是此時的南京國民黨當權者卻消極抗日,有些官員甚至主張放棄文化古城北京,將收藏在北京的眾多文物典籍運往南京等尚屬安全之地。

誰知道,此議竟然獲得通過,1月31日國民黨軍隊開始講北京文物南運,此舉引起各界有識之士的強烈反對,魯迅先生也怒不可遏,認為「救國大計未見,而急急於古物之遷移,實屬不事抵抗之表現。」而此時,當權者又指令北京學生不得提前放假,更不能自行逃難,而要「完成學業」,且以大學生為「社會中堅分子」等高帽子來糊弄學生。

△ 日本侵略者打進山海關

面對此情此景,魯迅先生自然不能袖手旁觀,悲憤之中就寫了下面一首詩來諷刺此事。

詩曰:

剝崔顥黃鶴樓詩吊大學生

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

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這首詩模擬崔顥《黃鶴樓》之形式,故說「剝」,詩中滿含對國民黨當權者的諷刺和對大學生的同情,用「吊」字也正暗含此意。

△ 蔣介石南京政府不思抵抗

有錢有勢者看到北京城朝不保夕,就借著「文物」南遷的名義,攜帶細軟紛紛南逃。用一個「騎」字正寫出他們招搖撞騙且自鳴得意的模樣。南京國民黨此時計劃放棄北京古城,所謂的「文化名城」也不過是一個空殼子,所以稱為「空餘」。

當權者不思抵抗日寇侵略,攜帶「文化」匆忙難逃,想來以他們一貫的消極無能,也再不可能北返了,昔日繁華興盛,鍾靈毓秀的千年古城,此時也一片狼藉,冷冷清清。

△ 文化古城蕭條冷清

北京重要官員可以坐車南逃,收拾的細軟家財也肯定是車載鬥量,故而「專車隊隊」,擁擠在北京前門火車站。此時的大學生呢,卻被勒令不許南逃,還要在此「堅持完成學業」,想來坐不安席的大學生們,一定是晦氣重重,滿心憂慮。這一聯運用對比手法,強烈地表達出作者對當權者的諷刺和對大學生的同情。

榆關,即山海關。日本侵略者已經攻陷山海關,威逼北京城,故稱「日薄」。如此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南京國民黨政權卻消極抵抗,所以「何處抗」正是寫出作者求告無門的悲憤心情。而此時,那些當權者呢,仍然想著中飽私囊,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沒人驚」,更是寫出這些當權者醉生夢死的無恥態度。

△ 煙花場上依然醉生夢死

這首詩諷用筆尖刻,諷刺辛辣,憂國之心中飽含悲憤,呼號中自帶同情之意。因此,雖詩改寫戲謔之詩,細讀卻堂堂正正,很符合魯迅先生一貫「面冷心熱,深刻犀利」的寫作態度。

相關焦點

  • 魯迅假裝失戀寫下一首詩,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
    所以魯迅的這首失戀詩,顯然也不是真的描述自己失戀了的,而是有所指。魯迅寫這首詩的目的很明確,他曾在《野草》的小序中寫道:"因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作《我的失戀》。"魯迅的現代批判精神這首詩雖是用來諷刺的徐志摩的,但我們都知道魯迅的文章大都是具有深刻意義的,極富現代批判精神。他是一個看到了國人劣根性,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文學家,比如他的《阿Q正傳》。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魯迅幽默回答令人稱讚
    而魯迅名篇《阿Q正傳》主人公阿Q的命名本意,就是使用注音字母。《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傑出的作品之一。他筆下的阿Q,入木三分地諷刺了舊中國的種種時弊。字母的Q就像一個人腦後留著一根小辮子,正是清朝的髮型。
  • 魯迅最經典的三句「罵人話」,罵人不帶髒字,你還以為是在誇你
    要說中國近現代最大的諷刺文學家,以及最成功地使用反諷手法創作的作家,非魯迅先生莫屬。魯迅先生曾在《且介亭雜文》中,鮮見地抒發了他對反諷藝術的認識。 從魯迅先生的文字中不難看出,這種修辭手法針對的對象,往往是那些聽不進去別人的話,或者是那些雖然能夠聽進去別人的話,卻領悟不了的人。對於這兩種人,反諷的方法就格外有效。魯迅先生以文字和紙筆救亡圖存,一生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反諷藝術作品,然而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以下三句「罵人話」,其中不但沒有一個髒字,有時甚至讓人覺得,自己是在被誇獎。 第一句:闊起來了。
  • 莫泊桑、契訶夫與魯迅先生:到了懂他們的年紀了嗎?
    他那個時期描述各色小幹部極為漫畫化,諷刺精妙,帶點感傷,有點學果戈裡。24歲他寫《變色龍》,26歲那年,他寫出了《煩惱》和《凡卡》。他依然不想用太冷峻的筆調,但已經開始觸及弱勢群體的靈魂深處。他寫小人物,便是小人物,而非其他俄羅斯小說家,無論多接地氣,終究帶文藝腔;如屠格涅夫《獵人筆記》,看是自述,到底居高臨下。契訶夫將自己放得很平很平。
  • 讓魯迅讚嘆「天下無雙」的神作,戳人性醜態太狠辣!
    它每日聽著他們高談闊論,看著他們指點江山,但內心卻往往對這些人嗤之以鼻,甚至毫不留情地大加諷刺!這些句子犀利諷刺,讓小狗看完直佩服它的毒舌和幽默!它諷刺苦沙彌記日記的習慣是:它諷刺一門心思賺錢的企業家金田是:有時,它也會根據苦沙彌和朋友的聊天,對人類社會的醜象弊態發表一番犀利的言說。而這些句子,更是讓書單狗看完拍案叫絕,感慨它怎麼比人類還要了解人類!
  • 魯迅小說中那些精彩的描寫片段,幽默且發人深省
    看多了魯迅筆下的沉重,以為他是一位極嚴肅的人,其實偉人也是凡人,他也懂得生活的樂趣,所以常常不乏幽默,而且他的幽默經得起時間的流逝,不是那種快餐式幽默,更不是從海底泛出來的浪花,而是常常有佛家的機鋒和餘音繞梁的效果。
  • 魯迅當年痛罵當權者,卻沒人敢動他,原來他的背景那麼深厚!
    魯迅如此犀利的語言來抨擊當權者,自己卻安然無恙,可以說在當時混亂的社會中,人如草芥的統治中,算是奇蹟一般,甚至還時常予以優待。國民政府需要魯迅引導民眾思想開化民眾的思想愚昧已經是很多有識之士的認同的,國民政府也希望國家能夠進步,就需要人們摒棄以前的封建腐朽思想,而魯迅就是引導民眾思想開化的引路人。在糾結魯迅對統治的利與弊中,國民政府更堅信其有利的一面。
  • 魯迅先生的七句名言:「罵人都不帶髒字」,句句都是經典,都在用
    魯迅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經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和散文為主,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阿Q正傳》、《吶喊》、《彷徨》、《朝花夕拾》以及《野草》等等。魯迅先生的七句名言:「罵人都不帶髒字」,句句都是經典,都在用!
  • 在信札中遇見魯迅先生
    這些信札書寫時間跨度從1904年到1936年,讀者可從中發現魯迅先生信札書寫的變化和思想的變遷,於細微處得到知識上的教益和情感上的共鳴。披覽《魯迅信札珍賞》,如與魯迅先生晤談,可以從中體會到先生人格之高尚,人情之練達,人性之率真,體驗到先生對事業之熱誠,對後輩之厚愛。
  • 林徽因:魯迅罵她虛偽,錢鍾書冰心寫文諷刺,她是怎麼回應的?
    比如魯迅、錢鍾書、冰心等知名作家就曾對此明裡暗裡地表現出反感,認為林徽因愛慕虛榮、品行不端——民國大師為何都容不下林徽因?對於林徽因而言,成年後的那場歐洲遊國尤其獨特:正是那次旅途,她和徐志摩相識相知相戀。只是這場戀愛成就了徐志摩一人的浪漫,卻令林徽因在以後飽受魯迅等人的攻訐,原因便在於她插足徐志摩的婚姻,儘管她起初並不知曉。
  • 六年級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語言描寫】這句話表面看是伯父在誇自己記性好,實際上是在用幽默的語言委婉地批評「我『』讀書太馬虎。這間斷的語言描寫,表現了魯迅先生含蓄、幽默、風趣的性格特點。4、「羞愧」「悔恨」說明「我」聽懂了伯父的話,接受了伯父的批評。5、「伯父已經去世多年了,這兩本書我還保存著。」含蓄地表達了「我」對伯父的深切懷念。
  • 淺析《朝花夕拾》中的父親形象,藤野先生與魯迅的師生之情
    父親的病中用幽默而諷刺的言語,將環境和人性醜惡的一面描寫出來,將自己和父親的關係從簡單的言語裡透露出來,年輕時的魯迅和父親相處的時間很是短暫,卻是從這些時間,空間內將父親刻畫出來,表達了魯迅對父親的愛,和父親對魯迅的愛。
  • 魯迅「罵人不帶髒字」的10句名言,你敢用嗎?
    魯迅「罵人不帶髒字」的10句名言,你敢用嗎?作為我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有許多經典作品遺留下來。這些作品不管是小說還是散文無不言辭犀利,振聾發聵,對於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 林徽因懟她,張愛玲諷刺她,魯迅瞧不起她,為何他們都看不慣冰心
    冰心少有的諷刺文章《我們太太的客廳》就是暗諷由林徽因舉辦的文化沙龍。裡邊所描述的這個沙龍聚會是虛偽,可憎的。民國的文學大家都很幼稚有趣,對誰不滿意了便發表一篇文章諷刺挖苦人家。林徽因的回應也是足夠幽默,林徽因沒有像其他文人那樣也寫篇文章回擊。
  • 魯迅先生作品中對兒童觀的解讀
    從20世紀20年代初起,魯迅先生作品就開始進入我們熟悉的小學課本之中,自此以後,幾乎每套小學語文課本都會選入一定數量的魯迅作品,其中涉及的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朝花夕拾》《孔乙己》等,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兒童作為纏訴者,展現童視野裡所見所聞,社會現實,人情世故,魯迅先生的兒童觀也是直接影響了當代兒童成長和教育變化的重要存在。
  • 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十句經典名言,充滿智慧和哲理,引人深思
    2020-09-25 08:20:02 來源: 刺蝟看書 舉報   在中學課本裡,魯迅先生的作品太深刻了
  • 冷與暖:魯迅先生作品的溫情和荒涼
    冷與暖:魯迅先生作品的溫情和荒涼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的自題畫像,更是先生一生的誓言和行動的指南。一個遠房族叔聽說魯迅上了這個學校,於是就為魯迅改了一個名字,他的名字原來叫周樟壽,改成了周樹人,因為樟是他們的輩分,那個親戚可能以為帶樟字可能有辱周家的名聲,於是魯迅就改成了周樹人。
  •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
    有人質疑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大多都是短篇小說。寫得最長的一篇小說,應該是《阿Q正傳》了吧?《阿Q正傳》是一篇中篇小說。講述了男主人公阿Q在革命年代的經歷,以及批評了他個人的精神勝利法。
  • 堅韌如《野草》,帶你看一看魯迅先生的人生哲學
    想到魯迅,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個畫面:一個男人,表情嚴肅,眼神深邃,雙唇緊閉,頭髮茂密而堅硬,坐在椅子上,帶著一點深沉的漠然,左手中指和食指夾著一根煙,前面的菸灰已經很長了,卻遲遲不肯落下,白煙打著煙圈兒徐徐上升,而他並不抽,右手邊放著一支鋼筆,筆身是深藍色的,握筆的地方已經把光亮的白磨得有點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