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

2021-02-08 麼麼的文藝指南

有人質疑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

魯迅先生所寫的大多都是短篇小說。寫得最長的一篇小說,應該是《阿Q正傳》了吧?《阿Q正傳》是一篇中篇小說。講述了男主人公阿Q在革命年代的經歷,以及批評了他個人的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這個名詞大概就是從《阿Q正傳》裡面發展起來的吧。很多人可能會問精神勝利法是什麼?就跟現在的自己安慰自己是差不多一個意思。有一句話說得好,你這麼擅長安慰別人,肯定度過了無數個安慰自己的夜晚吧。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失敗之後靠安慰自己以達到心理欣慰的目的。不過這篇中篇小說還不完全是為了批評精神勝利法,還講了在革命年代下層的勞作人民的心理歷程。

這篇小說給小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最後一句話。阿Q被送上斷頭臺的時候,他的身後跟了很多人,向他砸雞蛋,向他砸白菜之類的。魯迅先生在這篇小說的最後就寫了這麼一句話,可以說是諷刺意味十足:「這些人並沒有吭一聲,他們白跟一躺了。」其實諷刺的就是看客心態。我覺得魯迅先生最討厭的一類人群就是看客吧。

據說他在日本學醫的時候有一次學校放了一個電影。上面講的就是很多人圍著刑場看砍頭,他的心裡也就產生了很多的觸動,覺得就算在身體上把這些人給救治好了,他們的精神還是萎靡的。所以也就棄醫從文了。但是小編主要是想跟大家講一下魯迅在自己的雜文裡面記載的一件事。

這件事是這樣的,曾經有人寫信給魯迅,質疑他為什麼這篇小說裡,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小編也不知道這種槍的厲害,反正看這個人的口氣,就覺得是說拿機關槍來捉拿阿Q就是牛刀小試了。我覺得這個人就是故意的,故意是想挑刺吧!都說了這是篇小說,既然是小說,那麼就有很多的虛構成分在裡面。

所以我覺得不能太挑小說裡面的一些細節,小說裡的細節也經常是經不起考驗的。但是這個讀者就是不肯放過魯迅,可能也是魯迅的一個反對者吧!所以就硬要魯迅先生解釋這個問題,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你們猜怎麼著?魯迅的回答神了!簡直稱得上是神回復!我覺得如果讓我來回答,可能我想不到這麼好的回答了!那麼魯迅先生是怎麼回答的呢?

魯迅先生在自己的雜文裡回答:「學生要到執政府去請願……西門上還擺起了兩架機關槍,學生不得入……倘使真的有兩架,我就振振有辭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抵擋兩個手無寸鐵的學生,還要用兩架機關槍呢?捉哪一個無聊的阿Q,用一架機關槍算得了什麼?魯迅其實沒想到自己寫的小說,居然在真實生活中發生了。其實也是對一些當時一些不良作風的諷刺,為參加遊行運動被鎮壓學生鳴冤!

學生遊行

參考文獻:《阿Q正傳》(魯迅)、《突然想到》(魯迅)、《中國百年小說經典》、《中國百年雜文經典》、《中國小說史略》。

相關焦點

  •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要留一字胡,魯迅的回答絕了,也替他可惜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要留一字胡,魯迅的回答絕了,也替他可惜魯迅棄醫從文,用自己的筆去喚醒國人。魯迅最為明顯的特徵是一字胡,這是無法抹去的一種印象,讓人久久難忘。包括我們從語文課本中看到的魯迅形象,都是帶著一字胡的,這應該是算是魯迅身上的一個外貌特徵。在中國人當中肯定很少見人去留一字胡的,因此在茫茫人海中很容易就可以發現魯迅。有人問魯迅為什麼要留一字胡,魯迅的回答絕了,也替他可惜!
  • 才子問:「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個外國名」?魯迅的回答令人叫絕
    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阿Q明明是中國人,為何用一個大寫的「Q」來代表他,魯迅為何要取個洋名?對於這一點,當年有一位才子也不懂,他曾當面問過魯迅這個問題。此人名叫葉永蓁,是魯迅很提攜的一位後生,魯迅曾給他的小說《小小十年》寫序引。葉永蓁讀完魯迅的《阿Q正傳》後,問他:「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個外國人」的名字。
  • 魯迅|阿Q正傳全文
    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接到傳阿Q,仿佛思想裡有鬼似的。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原是應該極注意的。
  • 才子問:「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外國名」?魯迅幽默回答令人稱讚
    這是一個非常形象的命名,也體現了魯迅犀利筆鋒下的幽默。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阿Q明明是中國人,為何用一個大寫的「Q」來代表他,魯迅為何要取個洋名?對於這一點,當年有一位才子也不懂,他曾當面問過魯迅這個問題。此人名叫葉永蓁,是魯迅很提攜的一位後生,魯迅曾給他的小說《小小十年》寫序引。
  • 《阿Q正傳》:為什麼阿Q沒有女人?
    魯迅先生是中國一個偉大的旗幟,在民國的時候,他通過他自己的文章深刻的諷刺了一些社會現實,同時有想那些反動革命者插入了幾把刀子,深深的讓他們難受。但最主要的就是要激起國人,一生都在呼號著,不怕揭露傷疤,用自己鋒利如刀的筆去喚醒沉睡麻木的人。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然而,經過魯迅先生的一番考證,情況很不妙,阿Q這個人物出現了三個反向的特點:無姓,無名,無籍貫。大家想過沒有,魯迅為什麼要把阿Q寫成一個三無產品呢?所以,關於禦侮,魯迅的態度十分明確,他著眼的不是方法論——不是師夷、體用和洋務,而是世界觀——我們要不要做奴才。魯迅為什麼如此在意世界觀呢?因為魯迅有「故鄉」,因為魯迅太熟悉「故鄉」的閏土和閏土們了。閏土和閏土們在精神上有一個特點:他們渴望做「奴才」,在奴性文化的驅動下,他們的內心有一種「奴性的自覺」。
  • 魯迅先生為什麼要留「一字胡」?
    史海鉤沉:魯迅先生為什麼要留「一字胡」?一、鬍子問題曾讓魯迅先生十分苦惱今天我們看魯迅先生的畫像或者遺照,那道濃黑的「一字胡」分外地顯眼,和先生本人「橫眉冷對」"鐵骨錚錚」的風格渾然如一體。四、魯迅先生為什麼第二次改變鬍鬚造型?前面說到,魯迅先生回國後,也留了一段時期「和地面呈90的直角」的鬍子,但不久之後,卻又因為鬍子,被另外一群人指責了。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要給一個人做傳,三大件必須要滿足,也就是小說裡所說的「某,字某,某地人也」。魯迅想給阿Q寫傳,阿Q同樣必須滿足這三大件。然而,經過魯迅先生的一番考證,情況很不妙,阿Q這個人物出現了三個反向的特點:無姓,無名,無籍貫。大家想過沒有,魯迅為什麼要把阿Q寫成一個三無產品呢?
  • 漸漸的,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阿Q
    這是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中篇諷刺小說,旨在揭露舊社會黑暗、腐敗的社會特徵,批判生活在那個社會的人們愚昧、麻木、懦弱的國民劣根性。阿Q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名自尊自大,自輕自賤,自欺欺人,欺軟怕硬又極其卑微的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的反動封建文化、封建精神、醜陋的自我麻醉甘於受奴役的卑賤心態。
  • 魯迅的衣食
    但是,不但袁世凱把袍子馬褂作為國禮服,五四運動之後的北京大學要整飭校風,規定製服,學生們公議的結果也是袍子和馬褂!魯迅把主張實行長袍馬褂的人稱為「袍褂黨」。魯迅在《洋服的沒落》一文中說:「這回的不取洋服的原因卻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因其不合於衛生。造化賦給我們的腰和脖子,本是可以彎曲的,彎腰曲背,在中國是一種常態,逆來尚須順受,順來自然更當順受了。所以我們是最能研究人體,順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
  • 飯桶魯迅
    這塊比較雜,說起來比較複雜,以魯大爺的名氣和戰鬥力,想想也知道,收入肯定不菲了,有人估算,年收入大概是公務員的兩倍。 如果非要一個具體的數字,魯迅一個月的收入大概相當於現在的4萬塊,中產階級算是妥妥的了。
  • 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到底叫什麼名字?
    魯迅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諷刺小說文學家,其小說內容高深,諷刺意味深長,包含了對舊社會和人性麻木的極端批判。在當時白話文小說作者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而其作品《阿Q正傳》便是其代表作之一。魯迅《愛情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個窮酸落魄的底層人民。他在趙莊本來就不被任何人看得起,被好多人都欺負。而阿Q卻只能用精神上的幻想來彌補安慰自己在現實之中受到的不公。其中的趙老太爺便是阿Q最嫉妒的人。
  • 《魯迅草木譜》:如果不是要文藝救國,魯迅可能是一個生物學家
    我想,他不是無緣無故誕生的,他的家族背景如此寬廣和深厚,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是一個不愁生計的小康人家,同時他又經歷了從中興到末路的極速衰敗的過程,魯迅之為魯迅,在於他在紹興經歷了長達十八年的豐富的快樂和痛苦,這為他的未來準備了一個闊大的容器。」對於小時候的魯迅,薛林榮覺得,特別需要一提的是那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非常著名的「百草園」。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近些年,提起魯迅先生,總有這樣一種質疑聲:「魯迅是否被高估了?」曾有30多篇文章被收錄進中小課本,網絡上風靡著各種真真假假如的魯迅名言,從沒有一個文人像他這麼風光過,哪怕是早就被神化了的李白、杜甫。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普通人說得不算,他的同行們說的才算。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孫伏園:催生了《阿Q正傳》的魯迅好友
    但是《長明燈》裡那一群被舊禮教壓得貼貼服服的人們,如方期,闊亭,方面,莊七光,三角臉,郭老娃等等,像要圍剿大盜似的,想盡了種種方法,要來除滅這個「瘋子」,以免他要吹熄長明燈這一個不幸事件的實現。除滅他的方法,在《長明燈》裡有詳盡的討論,一個最厲害的是闊亭說的:「這樣的東西打死了就完了,嚇!」但是裡面有矛盾:「那怎麼行?那怎麼行?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1921年12月,新文化運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魯迅給運動加了一把火,他以白話文語言發表了小說《阿Q正傳》,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經典而可憐的人物形象,一時間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們對小說產生的強烈反響,是魯迅都沒有預料到的。
  • 「魯迅」筆名有何寓意?好友許壽裳詢問,魯迅回答原因有三
    魯迅原名周樟壽,1898年,18歲的魯迅考入南京水師學堂,他的一個本家叔祖為他改名為周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
  • 冷與暖:魯迅先生作品的溫情和荒涼
    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弦或再醮,連做藥資格也喪失了,平地木是生在山中樹下的一種小樹,能結紅子如小珊瑚珠,敗鼓皮丸等等。這「敗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舊鼓皮做成;水腫一名鼓脹,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剛毅因為憎恨「洋鬼子」,預備打他們,練了些兵稱作「虎神營」,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這道理。
  • 莫言致敬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魯迅和他的創作世界魯迅,浙江紹興人,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來改為豫才。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的一個筆名,也是他影響最廣,最為人熟知的筆名。魯迅畢生致力於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推動國人的思想解放,是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也是許多重要的思想運動參與者,被稱作一個拿著筆的戰士。
  • 村上春樹如何繼承了魯迅:從阿Q形象譜系說起
    1923年12月,魯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發表演講《娜拉走後怎樣》。當時中國的女大學生熱衷崇尚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年輕的知識女性們將娜拉視為自由戀愛和女性解放的象徵。然而,面對這些憧憬浪漫的女大學生們,魯迅卻一再提醒娜拉出走後的命運將會非常坎坷。他呼籲青年女性們不要被激情和衝動弄昏頭腦,不要輕易採取過激行動,而必須要用堅韌的努力去爭取獨立的經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