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2021-01-15 詩書雅讀

1921年12月,新文化運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魯迅給運動加了一把火,他以白話文語言發表了小說《阿Q正傳》,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經典而可憐的人物形象,一時間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們對小說產生的強烈反響,是魯迅都沒有預料到的。小說採用的是連載方式,從12月4日開始在當時頗有盛名的《晨報》副刊上連載,一直到1922年2月才連載完。連載完後,當時的評論家們便大量的撰寫對《阿Q正傳》的評論文章了。當然,評論者幾乎都是對魯迅先生的讚美之詞。

在魯迅的才華得到社會的認可之時,人們對於周家是很羨慕的。魯迅姓周,原名周樹人,他還有二個弟弟,其中大弟弟叫周作人,小弟弟叫周建人。其時,周作人在北京大學做教授,也是一位大學者,大散文家、大評論家。而且,周作人和哥哥魯迅一樣,也在新文化運動的陣營裡,一直為新文化運動在搖旗吶喊。

那麼,周作人對於魯迅寫出了《阿Q正傳》這樣的名著有什麼反應呢?

應該說,哥哥寫了好的作品,弟弟應該一睹為快,然後欣然提筆,給哥哥的小說寫幾篇評論文章的。不管是贊同還是反對,都應該有吧。

可是很遺憾,我們一直找不到周作人對《阿Q正傳》的評論文章。

周作人的文學成就、翻譯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人整理他的文章,他所有的作品集和公開發表的文章都是可以查到的。可是不管你怎麼查,就是查不到他對於魯迅先生《阿Q正傳》的任何評價。

(周作人一家)

這件事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為什麼?因為魯迅與弟弟周作人這對才子的不和,是近代的一件大公案,大家對此事議論紛紛,都想弄清楚兄弟倆不和的原因及細節。可是都無從下手。現在看到魯迅發表了好文章,周作人卻沒有評論,一時間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於是都想「順騰摸瓜」,追根溯源。

很快,事情發生了逆轉。

周作人有一個集子叫著《瓜豆集》,有人找到了這個集子,上面有篇名為《關於魯迅》的文章,寫於1936年,開篇就說:《阿Q正傳》發表後,我寫過一篇小文章,登在那時的《晨報》副刊上。

(魯迅)

於是去找舊的《晨報》副刊,找到了周作人的原文。

的確,1922年的《晨報》副刊發表了周作人對《阿Q正傳》的評論。評論有三個特點。一是開篇就談到了「評者」與「作者」的關係是「相識的」,並沒有說是「兄弟關係」。不過當時的人們都知道他們是兄弟關係,一句「相識的」就能說明問題了。二是,從評論中可以看出,周作人的水平的確相當的高,他將阿Q這種人概括為「沒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會的因襲的慣例為意志的人」,可謂一語中的,這種思想的深度,當時很多知識分子都沒有。三是,周作人對於《阿Q正傳》總體持肯定態度,予以贊場。他論據充分,有理有據,還將魯迅作品與國外的作家相比,肯定了魯迅在反封建的文化領域裡作出的成就。

不管怎樣,此文證明了一個事實:周作人先生對《阿Q正傳》的評價早就存在了,從評論看,他與魯迅的關係似乎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壞。

(魯迅一家)

可是,更大的疑問來了,既然存在,為什麼在周作人先生的作品集裡找不到,在他公開發表的文章集子裡也找不到呢?

有人查閱1932年中華圖書館協會刊印的「文學論文索引」,知道了真相。

原來,周作人發表了那篇評論之後,將它收入《自己的園地》這個集子裡了,是這個集子裡的第8篇文章,但是後來只有目錄,卻沒有了文章的正文,因為周作人把它刪除了。

為什麼刪除?

因為在刪除文章的前幾天,周作人與魯迅正式反目了。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寫了一封「決裂信」給魯迅,據說,從這個時間開始,兩人正式決裂,並且至死不變。

在給《阿Q正傳》寫評價時,兩人雖有矛盾,但沒有決裂。現在決裂了,周作人變得十分絕情,他在決裂後的第6天,將那篇評論文章從集子裡刪除了,而且要求所有收錄此文的地方都刪除。其實一篇文章而已,沒有必要做得這麼小氣。

(周作人)

從此後,周作人走上了反對魯迅的道路,經常對魯迅進行攻擊。後來抗戰發,周作人作為北大教授留守北京,沒有南下,就是在留京這段時間裡,他投靠了汪精衛政府,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為什麼阿Q沒有女人?
    魯迅先生是中國一個偉大的旗幟,在民國的時候,他通過他自己的文章深刻的諷刺了一些社會現實,同時有想那些反動革命者插入了幾把刀子,深深的讓他們難受。但最主要的就是要激起國人,一生都在呼號著,不怕揭露傷疤,用自己鋒利如刀的筆去喚醒沉睡麻木的人。
  • 在墨子書院讀《阿q正傳》有感
    眾所周知,魯迅的小說以思想深刻、技巧精練而聞名,《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典型也是最著名的一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淺談魯迅名傳《阿Q正傳》雕塑賞析
    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錢鍾書:魯迅只能寫寫短篇小說,《阿Q正傳》我覺得太長,需要刪減
    入學伊始,錢鍾書「神童」的名聲便已傳遍清華校園的每個角落,過目不忘的記憶力,豐富的文學修養,讓悶不作聲的錢鍾書名聲在外,誰知沒過多久,神童的名號就徹底被錢鍾書自己打破。 一個偏科嚴重的「神童」用實力展示「術業有專攻」。 赤子之心 錢鍾書的反應自幼慢人一步,童年時期甚至被同齡人所排斥。所幸錢鍾書懂得自娛自樂,頭腦中自小充滿了豐富的想法,沒人陪伴也能玩得開心。年齡漸長,錢鍾書於學習上的天賦讓人忘記他的愚笨,他也逐漸學會用成人的方式去與世界交流,唯一不變的是他那顆赤子之心。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這個發現讓魯迅產生了無限的大蒼涼。請注意,魯迅發表《故鄉》是1921年的1月,發表《阿Q正傳》是1921年的12月,是同一年的一頭一尾。作為一個寫作多年的人,我很想說一件事,那就是寫作的慣性,這個慣性也就是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邏輯性。我常說,小說不是邏輯,但是,小說與小說之間有邏輯。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魯迅|阿Q正傳全文
    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接到傳阿Q,仿佛思想裡有鬼似的。然而要做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筆,便感到萬分的困難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原是應該極注意的。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這個發現讓魯迅產生了無限的大蒼涼。請注意,魯迅發表《故鄉》是1921年的1月,發表《阿Q正傳》是1921年的12月,是同一年的一頭一尾。作為一個寫作多年的人,我很想說一件事,那就是寫作的慣性,這個慣性也就是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邏輯性。我常說,小說不是邏輯,但是,小說與小說之間有邏輯。
  • 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到底叫什麼名字?
    魯迅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諷刺小說文學家,其小說內容高深,諷刺意味深長,包含了對舊社會和人性麻木的極端批判。在當時白話文小說作者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而其作品《阿Q正傳》便是其代表作之一。魯迅《愛情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個窮酸落魄的底層人民。他在趙莊本來就不被任何人看得起,被好多人都欺負。而阿Q卻只能用精神上的幻想來彌補安慰自己在現實之中受到的不公。其中的趙老太爺便是阿Q最嫉妒的人。
  • ​孫伏園:催生了《阿Q正傳》的魯迅好友
    《小說雜誌》當年因登記問題未能發刊,因此,伏老的這篇好文章也一直就沒有得到一夕發表的機會。本刊同人茲商得該雜誌負責人同意,將此稿移交《星周》發表,俾便愛讀《星周》的讀者能夠早日讀到這篇難得的佳構。伏老與魯迅是多年老友,《阿Q正傳》即在伏老所編之副刊發表,以伏老之才來論魯迅的小說,當然是最合適的。
  • 莫言致敬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如此人物,相信很多人都想要知道他對近代中國另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魯迅先生及其作品是如何評價的吧?曾經,莫言就公開表示過: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與其說是莫言的自謙,不如說是莫言對《阿Q正傳》,對魯迅的推崇吧。
  • 莫言談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山東是一個歷史和文化底蘊同樣深厚的省,儒家的傳承,便是自此開始,然後在中國遍地開花。莫言的童年並不快樂,他處在中國近現代最特殊的時代,那個時節,中國經歷了太多,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的饑荒,令莫言印象深刻,他至今依舊能夠記得自己的故鄉曾經一天餓死了多少人。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阿Q正傳》
    第十周 第二天中國 魯迅 《阿Q正傳》及其他小說吳承恩戲劇性地呈現了七世紀玄奘大師的「西遊記」,而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人物之一魯迅,卻在一場東遊記中找到了他的人生方向——他去了日本,在那裡學習日語,並於1904年開始學醫。
  •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十句經典語錄:堅忍精進這四個字是一切的捷訣
    周作人,原名不叫周作人。周作人是他後改的名字。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是周建人的哥哥。周作人,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翻譯家、文學評論家和思想家。周作人,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新思潮」主任編輯,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但,據我所知,世人對周作人,大多存有一些不好的印象,來源於他的部分生平履歷和工作職務問題。但如果我們了解他的文學著作和翻譯貢獻,會知道,周作人的理論和創作是有著一定的影響的。
  • 《阿Q正傳》賞析
    《阿Q正傳》最初發表於《晨報副刊》,後收入《吶喊》。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說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的。
  • 村上春樹如何繼承了魯迅:從阿Q形象譜系說起
    原來呂緯甫這次回鄉一是為了給早年夭折的弟弟遷墳,二是為了給先前東邊鄰居的小姑娘送兩朵剪絨花髮釵……小說中「我」的故鄉離S城「不過三十裡」,令人聯想起《祝福》中的魯鎮;而「福興樓」所在的縣城則令人想起S城。那裡的清燉魚翅是《祝福》裡的敘事者「我」所懷念的青春時代的味道。在小說裡,「我」和老同學苦笑著說,兩個人都是「飛了一個小圈子」後,又「飛回」了故鄉。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近些年,提起魯迅先生,總有這樣一種質疑聲:「魯迅是否被高估了?」曾有30多篇文章被收錄進中小課本,網絡上風靡著各種真真假假如的魯迅名言,從沒有一個文人像他這麼風光過,哪怕是早就被神化了的李白、杜甫。在這部小說裡魯迅明明說清楚了它的讀法,可是上學時連語文老師也念錯它,這是為何?我們來看《阿Q正傳》裡的這段話: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麼寫的。他活著的時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後,便沒有一個人再叫阿Quei了,哪裡還會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論「著之竹帛」,這篇文章算第一次,所以選遇著了這第一個難關。我曾仔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
  • 漸漸的,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阿Q
    魯迅先生的偉大,在于震聾發聵的筆鋒,即在於思想的深刻,也在於文筆的凝練;在於在他筆下的那些可有可無、可憎可鄙、冷清麻木、瑣碎悲戚的每一個小人物身上,都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才讀懂了人生!莫言先生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