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2月,新文化運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魯迅給運動加了一把火,他以白話文語言發表了小說《阿Q正傳》,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經典而可憐的人物形象,一時間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們對小說產生的強烈反響,是魯迅都沒有預料到的。小說採用的是連載方式,從12月4日開始在當時頗有盛名的《晨報》副刊上連載,一直到1922年2月才連載完。連載完後,當時的評論家們便大量的撰寫對《阿Q正傳》的評論文章了。當然,評論者幾乎都是對魯迅先生的讚美之詞。
在魯迅的才華得到社會的認可之時,人們對於周家是很羨慕的。魯迅姓周,原名周樹人,他還有二個弟弟,其中大弟弟叫周作人,小弟弟叫周建人。其時,周作人在北京大學做教授,也是一位大學者,大散文家、大評論家。而且,周作人和哥哥魯迅一樣,也在新文化運動的陣營裡,一直為新文化運動在搖旗吶喊。
那麼,周作人對於魯迅寫出了《阿Q正傳》這樣的名著有什麼反應呢?
應該說,哥哥寫了好的作品,弟弟應該一睹為快,然後欣然提筆,給哥哥的小說寫幾篇評論文章的。不管是贊同還是反對,都應該有吧。
可是很遺憾,我們一直找不到周作人對《阿Q正傳》的評論文章。
周作人的文學成就、翻譯成就非常高,有很多人整理他的文章,他所有的作品集和公開發表的文章都是可以查到的。可是不管你怎麼查,就是查不到他對於魯迅先生《阿Q正傳》的任何評價。
這件事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為什麼?因為魯迅與弟弟周作人這對才子的不和,是近代的一件大公案,大家對此事議論紛紛,都想弄清楚兄弟倆不和的原因及細節。可是都無從下手。現在看到魯迅發表了好文章,周作人卻沒有評論,一時間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於是都想「順騰摸瓜」,追根溯源。
很快,事情發生了逆轉。
周作人有一個集子叫著《瓜豆集》,有人找到了這個集子,上面有篇名為《關於魯迅》的文章,寫於1936年,開篇就說:《阿Q正傳》發表後,我寫過一篇小文章,登在那時的《晨報》副刊上。
於是去找舊的《晨報》副刊,找到了周作人的原文。
的確,1922年的《晨報》副刊發表了周作人對《阿Q正傳》的評論。評論有三個特點。一是開篇就談到了「評者」與「作者」的關係是「相識的」,並沒有說是「兄弟關係」。不過當時的人們都知道他們是兄弟關係,一句「相識的」就能說明問題了。二是,從評論中可以看出,周作人的水平的確相當的高,他將阿Q這種人概括為「沒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會的因襲的慣例為意志的人」,可謂一語中的,這種思想的深度,當時很多知識分子都沒有。三是,周作人對於《阿Q正傳》總體持肯定態度,予以贊場。他論據充分,有理有據,還將魯迅作品與國外的作家相比,肯定了魯迅在反封建的文化領域裡作出的成就。
不管怎樣,此文證明了一個事實:周作人先生對《阿Q正傳》的評價早就存在了,從評論看,他與魯迅的關係似乎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壞。
可是,更大的疑問來了,既然存在,為什麼在周作人先生的作品集裡找不到,在他公開發表的文章集子裡也找不到呢?
有人查閱1932年中華圖書館協會刊印的「文學論文索引」,知道了真相。
原來,周作人發表了那篇評論之後,將它收入《自己的園地》這個集子裡了,是這個集子裡的第8篇文章,但是後來只有目錄,卻沒有了文章的正文,因為周作人把它刪除了。
為什麼刪除?
因為在刪除文章的前幾天,周作人與魯迅正式反目了。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寫了一封「決裂信」給魯迅,據說,從這個時間開始,兩人正式決裂,並且至死不變。
在給《阿Q正傳》寫評價時,兩人雖有矛盾,但沒有決裂。現在決裂了,周作人變得十分絕情,他在決裂後的第6天,將那篇評論文章從集子裡刪除了,而且要求所有收錄此文的地方都刪除。其實一篇文章而已,沒有必要做得這麼小氣。
從此後,周作人走上了反對魯迅的道路,經常對魯迅進行攻擊。後來抗戰發,周作人作為北大教授留守北京,沒有南下,就是在留京這段時間裡,他投靠了汪精衛政府,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