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的,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阿Q

2021-01-15 沙海孤駝

魯迅先生的偉大,在于震聾發聵的筆鋒,即在於思想的深刻,也在於文筆的凝練;在於在他筆下的那些可有可無、可憎可鄙、冷清麻木、瑣碎悲戚的每一個小人物身上,都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才讀懂了人生!

莫言先生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這是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中篇諷刺小說,旨在揭露舊社會黑暗、腐敗的社會特徵,批判生活在那個社會的人們愚昧、麻木、懦弱的國民劣根性。

阿Q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名自尊自大,自輕自賤,自欺欺人,欺軟怕硬又極其卑微的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的反動封建文化、封建精神、醜陋的自我麻醉甘於受奴役的卑賤心態。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阿Q被殺。

阿Q很窮,窮到只能住在土谷祠裡,窮到甚至連姓也沒有,他是當時社會中的弱者,對於別人的譏諷、欺侮,沒有絲毫的反抗能力,每次受到欺負之後都會用自我解嘲的方式,來釋放自己內心的憤懣與不滿,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解壓方式。如果不是要求參加革命,被抓進縣裡槍斃,就以阿Q的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估計能活到百歲,壽終正寢。

他之所以能活著,是因為他能想像或者誇耀自己的過往,以此來解脫現實中的苦惱。一沒錢二沒地位,但是阿Q說我的祖宗比你有錢,見識比你高,就連自己頭上的癩瘡疤也是「高尚」、「光榮」、「並非平常」,別人也不配有的說辭平復內心的矛盾,一窮二白雙手空空的阿Q,活得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得意了許多年」;他也能用虛無的未來,慰籍眼下的窘迫,並且還能以這種方法獲得心理得滿足感,這種精神勝利法讓他活成可哀的笑話。

魯迅先生選「Q」作為主人公的名字,可以說是別有用心也別具匠心。Q仿佛一張圓圓的臉,沒有五官,只有腦後那一根愚昧的辮子,然後運用漫畫式的筆鋒,刻畫出阿Q這一個小人物形象,並賦予他可笑荒謬的人生。

魯迅先生說:「中國人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 ,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滿足著,即一天一天地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

阿Q質樸、愚昧又囂張狂妄;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率直、任性又正統衛道;爭強好勝又屈辱服從;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又嚮往革命;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蠻橫霸道又怯懦悲切;不安現狀又安於現狀。

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越是具有強大的自尊心,越離不開阿Q「精神勝利法」。這種自我宣洩的方式對他人和社會基本不構成任何的危害。而現今社會的羨慕嫉妒恨,並不完全是弱勢群體對於強勢集團的不滿。

精神世界的產生如果不源於物質,那精神就是建築在沙石上的塔,越高也就倒塌的越快。阿Q縱使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能清楚的感受到這個事實,沒有錢,就像泰山壓卵似的壓碎了他的精神勝利。

魯迅的偉大就是看透了眾生。眾生的秉性卑劣本就如此,人人不得以免俗。一旦被生活的不幸擊中,缺乏文化知識的人,更大機率產生各種奇怪人格的典型;有文化的人也會產生一些更奇葩的人格。人有一撇一捺,所以「懂」的人就有兩種選擇,難得糊塗與痛苦掙扎。從黑白分明到難得糊塗,有多少人,活成了可悲可嘆的阿Q。

阿Q原本是自以為高人一等的,他有他的驕傲和自尊。因為時時刻刻地受著周圍人們的剝削和壓迫,因而喪失了自信,成為了一個精神世界中的精神勝利者,並創造了一套偉大而可笑的精神勝利法。這個悲情的小人物和精神勝利法,跨越一個世紀讓人們漸漸意識到,不學會、不掌握、不應用這種精神勝利法,是根本無法在社會中立足的。

魯迅先生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年少時讀魯迅,看到的是一種怒其不爭,如今,懂得的是哀其不幸。人生苦短,做人不必苛求,處事不要糾結,心中存一點阿Q精神,惟願我們都能找到我們的初衷和信仰,或許更容易品嘗人生有味是清歡。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阿Q。從阿Q身上也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現實如此所有人都無法倖免抽身。

「如果天空總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蜷伏於牆角。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也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的人們。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蟲。」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為什麼阿Q沒有女人?
    魯迅先生是中國一個偉大的旗幟,在民國的時候,他通過他自己的文章深刻的諷刺了一些社會現實,同時有想那些反動革命者插入了幾把刀子,深深的讓他們難受。但最主要的就是要激起國人,一生都在呼號著,不怕揭露傷疤,用自己鋒利如刀的筆去喚醒沉睡麻木的人。
  • 《阿Q正傳》:小人物也夢想有出頭之日,阿Q卻活成了人生的輸家
    魯迅的《阿Q正傳》中的主人翁阿Q,一直活躍在書裡,但讀完書會覺得人物形象輪廓越來越模糊。這是因為阿Q活得迷糊。阿Q也逐夢過,但不得法,深陷「夢境」而自我感覺良好,最終定格在「小人物」的世界裡,走上了窮途末路。時代環境下的小人物每個時代都存在了看不見但實際存在著的階層。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讀懂魯迅!是成年人「最大悲哀」,我們都活成了曾經自己討厭的人
    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悲劇。無論是「孔乙己」還是「祥林嫂」,都是時代的悲劇,也反映了民間的陋習,都是「可惡之點的窮人」。然而,這些看似封建的人物,似乎也是現在很多成年人的縮影。因此,許多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讀懂魯迅,而能讀懂魯迅的原因是充滿了不幸,但在經歷了人情的變化,看透了世事的浮躁之後。這是不可避免的。
  • 莫言致敬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魯迅畢生致力於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推動國人的思想解放,是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也是許多重要的思想運動參與者,被稱作一個拿著筆的戰士。他的文學作品影響了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創作,在他筆下的閏土、祥林嫂、啊Q、孔乙己等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人物,亦是陪伴著我們的成長。
  • 魯迅|阿Q正傳全文
    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然而記起的是做工,並不是「行狀」;一閒空,連阿Q都早忘卻,更不必說......魯迅|阿Q正傳第二章優勝記略第三章續優勝記略然而阿Q雖然常優勝,卻直待蒙趙太爺打他嘴巴之後,這才出了名。
  • 阿Q與陳奐生之「精神勝利法」對比
    阿q生活在「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社會地位低下, 以至於趙老太爺都不許他姓趙, 經濟上又受到地保等的剝削, 因為向吳媽求愛而被趙家徹底的剝奪了生存的基本條件, 並被糊裡糊塗的砍了頭。《陳奐生上城記》中的背景則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政策放寬,農民的日子好起來。
  • 在墨子書院讀《阿q正傳》有感
    眾所周知,魯迅的小說以思想深刻、技巧精練而聞名,《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典型也是最著名的一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
  •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筆下的阿Q其實是全中國的縮影
    說到魯迅和孫伏園的師生關係,那還得從10年前說起。那時候,魯迅(那時還叫周樹人)任紹興師範學校校長,孫伏園在紹興師範學校念書。 後來,魯迅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而當時的孫伏園正在北京大學念書。畢業後,孫伏園在北京《晨報》報社工作,擔任著《晨報副刊》的編輯,沒少找老師約稿。現在,開闢新的專欄,自然首先想到的還是老師。
  • 我們是否擺脫了阿Q?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阿Q?-《阿Q正傳》魯迅
    五、不懂裝懂時,是不是也會和村民一樣,把「自由黨」說成「柿油黨」。六、想想我們也很擅長精神勝利法,比如經常說:「我不和你一般計較。」「他有什麼了不起。」……魯迅對國民的態度一直就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也曾說過,幾千年來普通民眾的真實狀況只有兩種: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戰爭時)和坐穩了奴隸的時代。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它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Long-short story則是一個很不規範的說法,勉強可以翻譯成中篇小說。事實上,西方的從業人員幾乎不怎麼使用Long-short story這個概念,喜歡讀英語小說的同學可以到圖書館去查一查,你們會發現,許多當代中國的中篇小說翻譯成英語之後,封面上標註的都是Novel,其他的語種所使用的,也都是和Novel相對應的那個概念。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提到阿Q,大家都知道,他是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頭上生著癩瘡疤 ,無家無業、無名無姓,晚上住土谷祠,白天給人賣苦力的窮苦短工。近年來,我們不斷的在新聞報導上看到各種悲劇。有的是因為貸款還不上,有的是因為夫妻爭吵,有的是因為工作上的壓力……總之,就是一時之間覺得自己走進了絕境,再也活不下去了,於是便走上了不歸路。他們沒有轉變一下思維,如果他們能像阿Q一樣,暫時地麻痺一下自己,或許後面做出的選擇就會不一樣,他們的親人也就不會承受那麼大的傷痛。人生的路很長,在這條路上,總會有各種各樣不如意的事情。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Long-short story則是一個很不規範的說法,勉強可以翻譯成中篇小說。事實上,西方的從業人員幾乎不怎麼使用Long-short story這個概念,喜歡讀英語小說的同學可以到圖書館去查一查,你們會發現,許多當代中國的中篇小說翻譯成英語之後,封面上標註的都是Novel,其他的語種所使用的,也都是和Novel相對應的那個概念。
  • 最大的悲哀,就是成年後,突然讀懂了魯迅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嚮往詩和遠方,懷揣的都是天真熱血的少年英雄夢或絢麗浪漫的少女公主夢,或想成為俠客豪傑、帝王將相、豪門貴族,或想成為眾人仰慕的科學家、兵王、國家金牌運動員。再不行,也要做個正直善良、有足夠的能力去掌控自己人生的人。對於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憎可鄙、可有可無的小人物,實在是令人非常厭惡。
  • 阿Q他在我們的眼裡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到底是什麼
    (四)阿Q他既霸道又敏感奴性十足,整天麻木不仁,一點自信都沒有。(五)阿Q他思想頑固,但盲目隨從,儘管接受新鮮事物很快,但常常畫虎不成反類犬。怎麼得了,這就是傳說中的阿Q先生嗎?你們從那裡感覺到他可貴呢?
  • 讀魯迅《阿Q正傳》全面而系統分析理解阿Q精神,充分挖掘文學價值
    在之前的文章,我通過心理學的角度,對魯迅筆下的阿Q性格進行了細緻的分析,然而這種單一視角的分析,並不代表我們系統的了解了阿Q這個人,一個文學的典型形象需要我們通過各種視角,全面而系統的分析,才能完成我們對這個角色的一個基本認識,魯迅筆下的阿Q,我們平時基本就只拿一個「精神勝利法」來代表他,這其實僅僅是了解了一個方面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作者還用詞語的創新來製造喜劇效果,如他筆下的「淺閨」,讀到後面才知道這是和「深閨」相對應的一個新詞彙:這阿Q的大名忽又傳遍了未莊的閨中。雖然未莊只有錢趙兩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都是淺閨,但閨中究竟是閨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異。
  • 趣談《阿Q正傳》阿Q可笑的三大原因,不正是中國千年來的頑疾嗎
    提到魯迅先生,你有沒有被"背誦全文"支配的恐懼感。魯迅二字就像一個順口溜的開頭,接下來便是"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真的是如噩夢一般久久不能忘懷,我覺得這段話必將伴隨我的終生。我至今也無法理解背誦全文的意義,我能理解背詩、背詞、背《出師表》,背元素周期表,我始終無法理解背誦《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是為毛線。
  • 他演活了我心中的「阿Q」
    現在「姓趙的」已經成了權勢的代名詞。竊格瓦拉被抓了這麼說:「監獄裡面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我超級喜歡裡面的。」阿Q被打了這麼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竊格瓦拉成了許多人的精神領袖,其實這些都是魯迅玩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