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悲哀,就是成年後,突然讀懂了魯迅

2020-12-15 2楞說電影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嚮往詩和遠方,懷揣的都是天真熱血的少年英雄夢或絢麗浪漫的少女公主夢,或想成為俠客豪傑、帝王將相、豪門貴族,或想成為眾人仰慕的科學家、兵王、國家金牌運動員。

再不行,也要做個正直善良、有足夠的能力去掌控自己人生的人。對於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憎可鄙、可有可無的小人物,實在是令人非常厭惡。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待少年伴隨著時光長大,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恰恰是理想到現實的距離,似乎是那麼近,但又是那麼遠。只有疲憊不堪我們,不偏不倚的剛好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1.有多少人成了祥林嫂

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不公與委屈在流動,當不公與委屈猝不及防落在一個人頭上時。折磨得人輾轉反側、萎靡頹喪、抑鬱癲狂,仿佛需要反反覆覆地訴說才能排遣內心的苦痛,生命的希望和生機慢慢消逝。漸漸地,人們發覺自己在瑣碎抱怨時,每個人都跟祥林嫂沒兩樣。

樸實真摯、勤奮堅持,循規蹈矩的祥林嫂沒能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兒子被狼叼走、搶婚、被東家厭棄、丈夫病死,她不止一次地受到命運和時代的壓迫,最終成了那個見誰都訴苦的怨婦乞丐,孤獨一人死在冰冷雪夜裡。

多少人看著祥林嫂,沉默著深有同感的同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諷刺的是,在受到委屈和不公時,多數人又如她一般。從厭惡到抱怨墮落,從尋常人到祥林嫂,中間只隔著一點不幸的距離。

2.有多少人成了阿Q

你工作要面對的上司是一個德才有缺的人,一有不切實際的主意,就立刻馬上要你們貫徹執行。效果當然不好,與你一起工作的同事被抓了作為典型代表,在大會上被狠狠批評。但她敢怒不敢言,在生活面前一再點頭。休息時,她在人前咒罵不合理的方案、不務實的領導,可是卻沒有人站出來反駁。

最後她釋然說:「大家都一樣。」然後悄然離開。那一刻,你的腦海裡冒出一個人來——阿Q——那個自我矛盾又自我安慰的人。

林興宅曾評論阿Q:率直任性又正統衛道;爭強好勝又屈辱服從;質樸愚昧又狂妄自大;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

為了平復內心的矛盾,阿想出了一套偉大而可笑的精神勝利法。可悲的是,直至21世紀,人們才漸漸意識到,不學會這種精神根本無法再社會中立足。

從好壞分明到難得糊塗,阿Q,阿Q,多少人活成了可嘆的阿Q。

3.當代孔乙己——沈巍

在民間流浪的沈巍大師,突然在網絡走紅,他流浪二十餘年的經歷,隨即被好奇的網友們扒了出來。沈巍大師是一名公務員,可他卻放棄工作、穿著邋遢,在街頭撿垃圾。他有學識、有涵養,喜歡史書,喜歡畫畫,但就差沒擁有一個現代人的體面,他崇尚文學卻一事無成,用心推廣垃圾分類卻窮到無處可歸。

蹭熱度的人們圍著他拍照,臉上都是一副歡樂模樣,可哪位從心底裡尊重他?如同孔乙己走進店裡,周圍的人儘是歡聲笑語。

孔乙己懶惰、善良、清高、迂腐,他是滿口「之乎者也」的落魄乞丐,專被人打趣嘲弄,只要他在,店裡永遠充滿著歡樂的氣氛。

沈巍與孔乙己一樣,「是這樣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這麼過」。

4.有多少人成了閏土

校園是整個社會高低貴賤之分最淡薄的地方,允許窮苦的家庭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每天上課、打球、嘗路邊的美食,一天天的過。但畢業三年後,那個曾經什麼都不如你的富家子弟仍然坐在寬敞舒適的辦公室裡。

在辦公室裡,你站在他面前,點頭哈腰,謙恭地遞上報表,叫一聲「經理」。那一刻,腦海中突然浮現,閏土恭恭敬敬地對兒時玩伴,叫的那聲「老爺」。

閏土也曾是個天真爛漫,一心嚮往美好的少年,他曾在月夜下瓜田裡刺猹、在廣闊的海邊嬉戲著長大,他本該有一番不尋常的作為。但貧弱與卑微已經隨光陰在他身上打上了烙印,打破階層局限勇氣和意氣已然耗光,他年少的稜角漸漸被磨平,脊梁下彎,成了生活的奴隸。

帶上沉重的枷鎖,屈服於命運的,從來不止閏土,還有許許多多個你我他。從少年意氣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閏土。

魯迅筆下的看客們,看孔乙己時,哈哈一笑;看夏瑜被殺時,伸長了脖子;看祥林嫂訴苦時,冷笑而去;看阿Q被時,磕頭打趣……看客們冷漠、麻木、愚鈍、歹毒、幸災樂禍。對於魯迅筆下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看客,便是今日的看客。

他們質問跳樓的人快點跳;諷刺在國外被殺的留學生「活該」;一批批鍵盤俠網絡虛擬大放厥詞,他們都成了魯迅筆下的看客,如今的看客,以最殘酷、最冷漠的言行傷害著當事人。

在社會裡摸爬滾打,何其悲哀!或許,應該聽聽魯迅的建議: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2020年11月19日,星期四

相關焦點

  • 讀懂魯迅!是成年人「最大悲哀」,我們都活成了曾經自己討厭的人
    這既是魯迅的「自嘲」,也是後人對魯迅的至高無上的評價,更是他一生的寫照。他一生為國家和人民獻身。說到棄醫從文,第一時間就能想到魯迅。他兢兢業業,直到死也沒有放下武器拯救世界。他勵精圖治,大聲疾呼,痛斥封建主義的毒害,揭露民眾的麻木。
  • 讀懂魯迅或許是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成年人的悲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年少時,每個人都嚮往光芒萬丈,懷揣著一呼百應的英雄夢或絢麗華美的公主夢,或想成為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軍人、運動員,再不濟,也要正直優秀、掌控自己人生,最厭惡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有可無的小人物。
  • 魯迅對於人性的2句名言,我們讀懂了,也就成熟了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年少時候,我們缺乏閱歷,不懂社會和人心,因此很難讀懂魯迅先生的作品。但是當我們在社會上已經摸爬滾打多年後,見多了經歷多了,再去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時,感觸頗生。真是「年少不懂魯迅,讀懂時已不是少年」,我們越去品讀魯迅作品,越能領悟人生。魯迅先生經常是一句話一針見血,點破了人性,讓人醍醐灌頂、讓人不寒而慄。比如說,魯迅先生對於人性的這2句名言,我們讀懂了,也就成熟了。
  • 重讀平凡的世界:年少不懂孫少安,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年少不懂孫少安,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很多人都說"如果我是個男人,那麼我想成為孫少安。如果我是個女人,那麼孫少安就是我最想嫁的男人。"那是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
  • 魯迅:「願中國青年都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魯迅《華蓋集》昨天是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四周年紀念日。八十四年前,魯迅先生逝世,宋慶齡親自為他披上了民族魂的旗幟,北大校長蔡元培和作家巴金、蕭軍為其親扶靈柩。此去經年,我依然緬懷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文章中那些悲切冷清的故事,那些主角的形象,刻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腦海中。年少時不懂魯迅,再讀時卻又滿眼淚花。成年人的最大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魯迅先生給我們每位中國青年都樹立了一個標尺、一個榜樣。
  • 漸漸的,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阿Q
    魯迅先生的偉大,在于震聾發聵的筆鋒,即在於思想的深刻,也在於文筆的凝練;在於在他筆下的那些可有可無、可憎可鄙、冷清麻木、瑣碎悲戚的每一個小人物身上,都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才讀懂了人生!莫言先生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 電影《小丑》,為什麼說能讀懂這部電影才是最大的悲哀呢?
    這部2小時2分鐘的電影看下來,除了淚溼滿衣外,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對人性的思考。贊同那句:在雪崩之前,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每個人並非天生就是邪惡之人,他曾經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人,一個孤獨無助、走投無路的善良人。那些讓他遍體鱗傷的人,才讓他變得鐵石心腸。
  • 為什麼說讀懂《小王子》是悲哀的?
    就是把數好的星星的數量寫到紙上,然後把紙條存到銀行保險柜裡,這樣他就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第五個星球上居住著一個點燈人,這個星球超級無敵的小,小到只容得下一個點燈人和一盞燈,而且這個星球自轉得非常快,快到一秒鐘就迎來一次日升和日落,點燈人就要不停的點燈滅燈點燈滅燈,但是點燈人卻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仍舊樂此不疲。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沒一個真心朋友
    我十年加了八百多個好友,有的見一面就說是朋友了,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有利益來往,就比如好多同事,有的為了搭便車,有的為了多掙點錢,有的誤以為我作為人事和老闆關係多麼密切,然後就主動靠近我,其實我也很反感,我也就是為了掙點錢而已。」她還說:「認識的人越多,真心朋友越少,還不如不認識這麼多人,最後往往都成了匆匆過客。」
  • 為什麼人到中年更能讀懂魯迅?一篇《孔乙己》道盡無奈辛酸
    學生時代,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就很「頭大」,甚至有一些莫名的反感:因為很多看不懂,語言又很隱晦。慢慢長大後,卻發現越來越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人到中年後,才發現:魯迅的文章是深入骨子裡的。魯迅先生名言節選:1、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 魯迅《阿Q正傳》:封建時代底層弱小民眾的悲哀命運是無力改變的
    魯迅的《阿Q正傳》裡,傳達給讀者一種精神,那便是"阿Q精神"。"阿Q精神"的內涵是樂於接受事實,即使面對死亡,也處之泰然。在文中魯迅先生用了多次筆墨來描寫"阿Q精神"的具體表現。如:但他突然覺到了:這豈不是去殺頭麼?他一急,兩眼發黑,耳朵裡喤的一聲,似乎發昏了。
  • 女子開車進故宮,最大的悲哀是不了了之
    其中航空公司,河北師範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忠旺集團都紛紛做出了回應,簡單一句話就是,這個燙手山芋與我們無關。不過,作為此事件的女主角,除了將微博刪除外,貌似沒有再露過面?她不是挺喜歡與網友互動,喜歡炫耀什麼的麼,怎麼突然就消失了呢?
  • 《紅樓夢》:一本遍布華林的悲劇之作,誰是裡面最悲哀的人物
    可是她的命運在被拐子拐跑之後就發生了轉折,在成年後,她又被拐子賣掉,本來被馮淵看上,或許也能成就一番美滿姻緣,可是偏偏遇到了「呆霸王」薛蟠。這之後,她就如孤獨的浮萍,在這人世間飄零,她沒有辦法訴說自己的苦惱。在大觀園與林姑娘學做詩的日子也許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憶,再也沒有比那更好的日子了。
  • 魯迅的後人現況如何?政商界都有,還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就是只有一個虛名,而沒有實質性的作品,浪得虛名的意思。所以在魯迅逝世後,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還專門寫了一副輓聯去悼念他,下聯就是:「遺言猶沉痛,莫做空頭文學家。」這句話點到了魯迅遺言的精髓之處。魯迅生前曾經回憶起一次發燒的經歷,他在迷迷糊糊中突然想起了歐洲有一種習俗,據說歐洲人在臨死之前,會專門有一個請別人寬恕自己,然後自己再寬恕別人的儀式。但是我們的大文豪魯迅卻對這種儀式不以為然,他認為不應該因為即將面對死亡就互相寬恕雙方的過錯,他無所謂別人怎麼去怨恨他,因為他也不會去原諒那些人。
  • 詭異心理學:做父母的,最大的悲哀,就是有一個「聽話」的孩子
    其實做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有一個「聽話」的孩子。  很多兒童心理學家對孩子成長進行研究,都得出這樣的一個「詭異」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聽話」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 小時候表現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反而心智相對成熟。
  • 他寫的文章發人深省,可惜好多文章從教材中已經移除,何等悲哀!
    但是在2013年後,魯迅大量經典作品開始消失,有網友發聲「魯迅的文章從小就是學習的重點,魯迅的思想從小就教人啟蒙,為什麼現在突然來個大轉彎?」還有網友表示「最經典的文章《藥》為什麼會被踢出啦?當年它帶給我的震撼是相當大!難道說人血饅頭的時代已經過去?還是現在祖國的花朵無法面對鮮血淋漓的人生?」嗚呼哀哉,嗚呼痛哉!
  • 至今無人能讀懂他
    但這些人的攻訐與批評根本不值一提,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讀懂鬱達夫,也不明白鬱達夫的沉淪對於整個五四乃至是近代文學的意義。魯迅先生是白話文小說的先行者,而鬱達夫則是將個人意識與感受完全訴諸筆端的第一人,他較之於僅僅是懷疑「趙家的狗多看了我一眼」的癲狂的那個人,有著更深刻且更決絕的叛逆和抗爭。就這層意義上來講,即便作品中的主人公完全是鬱達夫本人的真實寫照又如何呢?
  • 網易雲熱評: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
    網易雲熱評: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 經歷過自殘,想過自殺,站在27層樓頂,從沒想過世界上最大的壓力來自家人,曾一夜長出白髮,也曾暈倒在公交車前,可我還活著,我現在有一份月薪一萬五的工作,買了一堆心理的書,我希望我可以做一個銘記痛苦卻拯救他人的姑娘
  • 《魯迅草木譜》:如果不是要文藝救國,魯迅可能是一個生物學家
    薛林榮對魯迅的這個龐大的家族很感慨,2008年他參觀紹興魯迅故居時,在周氏家族的譜氏表前看了很久,「它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倒立的大樹,交代著周氏躋身士林、廣置房產、興旺發達的過程。著名的周氏三兄弟,就位於這個譜牒的左下角,像這棵樹上三枚果實。三兄弟中,魯迅的聲名最大。
  • 陳寅恪與魯迅曾是同窗摯友,一方成民族魂後,他們為什麼再無往來
    成年後,陳寅恪曾公開表態說: 「我從來不談政治,與政治決無連涉,和任何黨派沒有關係。」 在陳家因政治災禍而沉浸悲痛中時,年僅12歲的陳寅恪便離開故土踏上了遊學的徵程。 有意思的是,多少也正因為可以迴避政治和低調的緣故,陳寅恪後來竟與摯友魯迅永久性「斷了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