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19年大熱的電影,《小丑》的成功和劇組每一個精心的設計是分不開的,《小丑》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80年代,講述小丑的起源故事。該片是華納和DC所獨立開發的影片,與目前的DC宇宙並無關聯。
該片於2019年10月4日在美國上映,隨即以9620萬美元的收入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榜,創下北美影史10月份上映影片首周末最高票房紀錄。截至2019年11月8日,《小丑》全球票房將超過9.57億美元,成為了影史上最賺錢的漫改電影。
為什麼要拍小丑?託德·菲利普斯(導演):「我喜歡壞人,他為什麼那樣?是什麼讓他那樣?這很有趣。這才是這部電影最終的目標。我從沒想過拍漫畫電影,這是關於這樣一個人,人們不知道他是誰,來自何方。所以我其實是繞了一圈,我不是想拍《小丑》而是如何做一個很棒的角色研究,讓人們想要看。
《小丑》講述了一位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喜劇演員逐漸扭曲變態成為瘋狂兇殘「小丑」的過程。
影片裡面有句話說:這個世界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都是你們來定義的。一部電影好與不好,每個人評判的標準不同。我認同從專業的角度來點評,但我以自己的感性與主觀來評價,為什麼有人就認為一定是不對的呢?看過一網友這樣的評論:基因裝上子彈,性格瞄準目標,環境扣下扳機!本電影三個方面都清楚交代了。這部2小時2分鐘的電影看下來,除了淚溼滿衣外,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對人性的思考。贊同那句:在雪崩之前,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每個人並非天生就是邪惡之人,他曾經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人,一個孤獨無助、走投無路的善良人。那些讓他遍體鱗傷的人,才讓他變得鐵石心腸。拿真心和善良對待他人,得到的卻是拒絕和懷疑。理想被人踐踏後的絕望和失望。這和現實是多麼的吻合。就是在此時,有多少人還是只為了否定我而否定這篇文章,甚至連影片都沒有觀看,就先說不好,只因為我說了好。可笑嗎?一點不可笑,這就是所謂人性。
亞瑟出身於底層,靠著扮小丑獲取一些微薄的收入供養患病的母親,同時他還有一個單口喜劇夢,他渴望通過給他人帶來歡笑來換取屬於自己的位置。現實的殘酷和不如意使亞瑟逐漸產生了大量幻覺,他幻想自己與著名單口喜劇演員莫瑞有互動,他幻想自己與女鄰居有一段戀情,他幻想自己克服笑症成功進行單口喜劇演出。
亞瑟這時候還不是小丑,他努力著想在這個社會中獲得屬於自己的位置,他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他知道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就像他在和心理諮詢師交談時所提到的,他一切的情緒都是負面的。
情緒需要出口,心理諮詢是一個積極正面的選擇,然而因為政府部門削減預算,他們這些人被拋棄了,到亞瑟手裡的新出口是一把手槍。亞瑟因為工作中被人欺負,搞砸了廣告牌,被老闆數落且扣工資,他只能拿垃圾桶和自己的皮靴發洩,看到這一切的同事給了他一把手槍。而後,因為一次兒童醫院的小丑表演露出了手槍,亞瑟徹底失去了這一份工作。失業之後的亞瑟在地鐵中遇到了三個醉酒調戲女路人的所謂金融精英,由於笑症發作且沒有機會進行溝通解釋,雙方產生衝突,亞瑟拔槍殺人。
慌不擇路的亞瑟跑到廁所中,一段舞蹈宣告了小丑的初次誕生。
《小丑》這部電影整體的基調就是壓抑的。我僅能用悲哀來形容,悲哀的小丑、社會、制度、思想、主觀定義。每一個體制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自身的缺陷,小丑代表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他們在深夜裡無助地掙扎著,渴望被社會關注,以至於在經歷了滿目瘡痍後,選擇用那麼極端的方式去報復社會就推薦!
第一遍看DC《小丑》,是一種恐怖的感覺,不是《終結者》裡那怪物打不死那種,而是因為過於真實。這種真實感,與曾經看某一部心理犯罪連續劇時似曾相識:在一連串近乎平凡的糟糕遭遇裡,我們對人物角色的細微心理變化感同身受,當人物隨劇情發展走向極端時,我們認為順理成章,且再恰當不過。恐怖感源於:原來我們離罪惡、離極惡的深淵,可以如此之近!
電影開頭,亞瑟和醫生坐在房間,日記本上有這麼一句話:「我希望我的死亡比人生更有價值。」電影結尾證明,他做到了。可我不禁思考能夠說出這句話的人,該是怎樣一類群體?
從亞瑟在地鐵站槍殺了三個上流人士開始,他就讓人們注意到了他的存在。那不僅是亞瑟對那三人拳打腳踢的反抗,也是底層人民對精英人士的反抗。
在電視節目直播中,他直白了他的罪行,他殺死了主持人,那個亞瑟認為莫瑞也在取笑他的人。悲傷的時常癲狂的小丑,這世界有誰曾對他善待過,除了那個沒被他殺死的侏儒,彼此命運相連。
所以最後,亞瑟在一群人的呼喊中用血做出了小丑的微笑時,在白色監獄舞蹈時,他是真正的笑了。對於他來說,他本身做出的「努力」是一種勝利,對於整體市民來說,他代表了他們完成了對精英上流人士,冷漠自私無情的群體的抗爭,是一種自我及階層的解放與革命,為夢想,為人道,為自由!
其實,不僅僅是亞瑟所代表的小丑,就像結尾歌詞那樣,「我曾經是木偶、乞丐、海盜、詩人、小卒」,這些身份,這些職業,聚在一起,就像是無奈的社會底層,他們在世道艱難的社會裡奮力的掙扎,想要解脫與解放。同時,小丑也代表了一群孤苦的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們,他們在這世界更是無地自容,卑微地存在著,活著,接受來自人們的冷言冷語。他們原本患病了的精神世界,在無情的冰刃的插入下,更是血痕累累。
「最成功的漫改電影,現象級神片」其實在批判人性的同時也在批判所謂的自由人權社會吧 每個人的心中又何嘗沒有一個小丑呢?影片與之前大部分超級英雄電影截然不同,沒有特效、沒有奇觀、甚至沒太多動作場面。而是以略復古的方式,講小丑為什麼會成為那個小丑。其實是挺嚴肅的一部片子,包括去關注社會問題。相對於電影本身來說,能讀懂電影才是最大的悲哀吧,唯有愛和善良才能拯救人類!
本以為這部電影會是奧斯卡最佳影片,結果卻是寄生蟲得了大獎,這兩部電影都拍出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不過感覺小丑這部電影細節上處理得更好,整個故事更能震撼到人,華金的演技更是無可挑剔,從一個老實又受人欺負的小人物徹底黑化到一個邪惡的人,從開始的同情到後來的徹底黑化,看完整部電影心情是複雜的,到後來徹底的黑化你也又不是非常憎惡這個人。
這部電影意外地在中國很火,應該是因為中國緊迫的生活狀態,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每個人為了 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條件都奮力往上拼搏,你放鬆了一口氣就有幾十幾百個人追上你。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考驗著人的心理素質,你原本單純善良的內心會被一步步瓦解。一旦掉下來後,有的人還在堅持,有的人逐漸放棄。放棄的人不願意面對現實生活,把自己封閉起來,就變成了人們口中所說的「抑鬱症患者」。
過去,現在,未來,在社會與時空的每個階段,我們或許都是一個「小丑",不同的是,我們選擇了什麼?而那將決定我們是誰,又怎樣被這世界記住或永遠的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