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電影的同學可能都知道,《小丑》(Joker)這部由託德·菲利普斯執導的電影在近來異常火爆,不僅打破了全球多項觀影記錄,還榮獲了金獅獎最佳影片;在國內也是受到了不少關注,從評分人數便可見一斑。
相應的,網上也應運而生了大量優質影評,一些從影片的政治隱喻出發,還有一些著重欣賞它的藝術風格,而下文我們將另闢蹊徑,基於精神病學家Arash Javanbakht的一篇評論,從精神病學的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
人物肖像:一個迷失在混亂中的男人
故事的主人公亞瑟·弗萊克(Arthur Fleck)感到十分悲傷和困惑。作為一名「僱傭小丑」,他的工作與他的感情相矛盾,他不得不將感情掩埋在滑稽的妝容背後。
他一生都在身心上備受他人的折磨。每天回家,他需要照顧一個在他小時候沒盡到責任的母親,一個在扭曲的現實中撫養他長大的母親。亞瑟對他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深感疑惑,無法分清何是真實,何是幻想。
獨自一人的時候,亞瑟常常是赤身的,這和他平時戴著面具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沒有身份感,靈魂受空虛感腐蝕,用妝容來渲染他的空虛,用畫在臉上的假笑來渲染他的極度痛苦。此外,他被認為患有一種神經性疾病,常發出不合時宜還很惱人的尖聲大笑。
傑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十分出色地刻畫了亞瑟的極度痛苦,並邀請觀眾走進了他混亂不堪的思想世界,這讓這部電影顯得十分陰暗和壓抑。
在故事中,每當亞瑟試圖走出他內心痛苦的世界與他人交流時,哪怕是作為小丑或單口相聲演員,他難以預料的癲笑就把他拉回內心的痛苦。為了治療癲笑這種神經疾病,亞瑟接受著社區保障的心理輔導,還吃著7種混合藥劑。
但精神分析學家可能會將癲笑歸因到防禦機制而不是神經問題。後來我們了解到,亞瑟在童年時期受到了原生家庭嚴重的虐待和忽視,導致了他固有的痛苦,並在他的潛意識裡構築了一種無情而悲傷的世界觀。
在阿卡姆州立醫院,閃回到亞瑟的母親與精神科醫生的訪談時,他的母親過去完全忽視了亞瑟童年的痛苦,一直認為他是一個快樂的孩子。我們通常認為,父母不僅構成了我們對世界很大一部分的感知,也培育了我們對自身的認知。
這使得小阿瑟非常困惑,在他身心都備受煎熬時,母親卻說他很快樂?還希望他繼續保持快樂。這就導致了亞瑟性格的兩重性:內部和外部世界不匹配。
這一切都可以解釋為什麼他選擇了小丑這樣一份工作:在別人看來他很快樂,並努力讓他們也高興起來,但他自己內心深處卻飽受煎熬。
這也可以解釋癲笑的來源:作為一種反應性防禦的溢出,癲笑能讓媽媽滿意的同時,又會讓她和其他人對其反感。它保護亞瑟不受外部世界的傷害,同時又把他拉回內心的深淵,蜷縮在自己嶙峋的身體裡。
這麼說是因為,在他內心的孩子看來,外部世界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美好,背地裡卻充滿欺騙和野蠻,因此他的笑聲成功地阻斷了他與外部世界聯繫的所有嘗試,保護他遠離他所感知到的殘酷世界。
何是真實,何是幻想?
束縛在他和他母親的幻想之間,亞瑟很難認清現實。按照他母親的說法,亞瑟是一位名人的兒子,是一段被美化的秘密戀情的結晶。
然而正是在州立醫院,他美好的幻想世界被現實徹底粉碎了。他得知他的母親其實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在亞瑟還沒記事的時候他就被這位母親領養了,並被她的男朋友嚴重虐待,而母親卻始終對暴力行為束手旁觀。
另外,在影片後面我們還得知,亞瑟與隔壁女士蘇菲的短暫的戀情,其實也是他幻想出來的產物,實際上那些他們「一起」逛過的街、吃過的甜甜圈,自始至終只有亞瑟一人而已。亞瑟在這一點上繼承了他的母親,他是一位典型的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的具體症狀包括幻覺和妄想、語無倫次、極度紊亂以及緊張症行為,亞瑟在電影中處處體現了這一特點,畫面溢滿了幾乎不可能從現實中分離出來的幻覺。.
這種無法分清真實與幻想的困惑,引起了吞噬性的憤怒和悲傷,最終導致了亞瑟心中潛伏已久的另一個人格「小丑」歸位,暴力與殺戮的幕布徐徐展開。
在醫院的啟示是一個覺醒性的時刻,亞瑟以一種非常悲哀的方式被內心的惡魔徹底吞噬。他變成了一個殘暴無情的人,象徵著童年時的父親;同時還滿足著母親的願望,仍然保持著一個微笑小丑的形象。他親手殺死了他的母親——他在美麗的妄想世界中的錨。
然後他開始在現實世界中扼殺他的希望之錨:他喜歡的隔壁女士,他的朋友和親密關係的象徵;還有另一位「後天的父親」默裡·富蘭克林,作為一位名聲顯赫的脫口秀主持人,他是亞瑟和他的職業抱負之間的紐帶。小丑通過射殺了富蘭克林,斬斷了與現實的最後一層聯繫。
亞瑟最終還是成為了父母願望和行為的受害者:象徵著「亞瑟」的人格絕望地死去,象徵著「小丑」的人格殘酷地醒來。對小丑來說,傷害和殺戮是很自然地,因為對他來說,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邪惡的謊言。
總的來說,《小丑》是一部很難看懂的電影,但我們不能否認,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這部電影勢必能比肩另一名作《黑天鵝》,並在影史上留下它的印跡。對於看過的同學,讀完這篇文之後,你是否對《小丑》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