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託德·菲利普斯
編劇: 託德·菲利普斯 / 斯科特·西爾弗 / 鮑勃·凱恩
主演: 華金·菲尼克斯 / 羅伯特·德尼羅 / 馬克·馬龍
類型: 劇情 / 驚悚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加拿大
上映時間: 2019-10-04(美國)
片長:122分鐘
· 主播 上官文露
/ Part 01
「這部電影上映時,驚動了美國軍方」
去年年底,有一部中國觀眾無緣在影院觀看的影片,在影迷間引起軒然大波。
它同時包攬了高票房、高口碑和巨大的爭議,這三項「影史留痕」的必備條件。
在向你介紹這部影片之前,我首先想預設你會討厭它。
因為如果它引起你的厭惡,你是幸運的,因為你的人生,或許離破碎很遠,再或者曾經破碎過,但你通過自助或他助,得到了癒合。
如果它惹起你的悲哀,刺痛你的內心,那麼你也是幸運的。
畢竟,這世間還有共鳴,而非「曠野無人」,不是嗎?
從種種方面看來,《小丑》註定是一部不平凡的電影。
除了將一位超級反派作為主角這一「反叛」行為,《小丑》更是在上映之前就驚動軍方。美軍發出通報,當中提及在影片上映當天有「可信的」大規模槍擊威脅。
那麼為什麼「小丑」這個形象,能夠在美國引起如此恐慌?
溯起源頭,還要說起2012年的一場惡性槍擊案。
塑造了希斯·萊傑小丑形象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4年後,2012年,一位24歲的博士生,持槍襲擊了美國奧羅拉市一家影院,造成12人死亡,59人受傷。
據悉,當時正是《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首映現場。
這一點引起了人們對於此次槍擊的諸多聯想,其中最常見的說法,就是由他的紅色小丑髮型,聯想起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
因此,2019年《小丑》的上映,被擔心有可能引起電影角色的狂熱崇拜者的恐怖襲擊。
/ Part 02
「一個努力,但很無力的人,如何一步步墮入地獄」
但是這部在上映之初引起恐慌的影片,卻在故事的開頭給了我們一個人畜無害的「小丑」形象。
故事的開始,一個綠頭髮紅鼻子的小丑舉著廣告牌,在街頭賣力地工作。
很快我們看到一群遊手好閒的浪蕩子,奪走了他手中的廣告牌,並將他打翻在地。
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那個反派小丑,製造混亂,激發人性之惡,總是將」Why so serious?」掛在嘴邊。
這是一個很努力,又很無力的人。
很快,我們知道,他的名字叫亞瑟,他和單身母親住在破敗的公寓,他本人患有精神疾病,通過政府發放的免費藥品維持治療。
這是一種會隨時隨地突然發出大笑的病,也是一種細想下來很諷刺的病。
每次他都要與這種不可控制的笑鬥爭很久,直到恢復正常。
像極了每個強顏歡笑的人。並不快樂卻仍然大笑著,這不就是病嗎?
他積極工作,努力維持自己和母親的生活,他去當小丑演員賺錢養家,而且為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而默默蓄力,每次去看別人的表演,他會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記下「知識點」。
可是同事不懷好意地給他一把槍「防身」,槍在為兒童表演時掉出來,亞瑟因此被開除。
他在回家的地鐵上遇到三個騷擾女孩的路人,此時,他大笑的病症發作了。
被騷擾的女孩脫身,但亞瑟卻遭殃了,三個人開始瘋狂地毆打亞瑟。
亞瑟朝著其中一人開了一槍,接著又追殺了其餘兩個人。
這是他殺戮之路的開始。
然而在剛剛踏上這條道路之後,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這個秘密,以及之後發生的一些事情,讓這條路徹底地變成了不歸之路。
他偷偷打開母親寫給市長候選人韋恩的信,發現自己是韋恩的私生子。
他一直渴望親情和關愛,他去找韋恩,告訴他不想要錢,只想要一個擁抱,要一點尊重。
卻被韋恩告知這一切都是假的,他母親患有妄想症。
他去精神病院找到母親的病歷,卻發現自己是她的養子。兒時,他的母親曾任憑她的男友虐待自己卻袖手旁觀,而這正是致使了自己的精神病的元兇。
他愛上了鄰人,一位黑人單親媽媽,他與她約會、親密接觸。但當他真正走進她的家門,看到恐慌的她要求他離開時,亞瑟才發現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
至此,想像中的親情、愛情,連同世間僅存的溫情的可能性,一同成為了泡影。
他的偶像是莫瑞,期望有一天可以上他的節目,和他同臺演出,但當莫瑞將他失敗的脫口秀表演公布在電視上,當作笑料加以嘲諷,他發現,連心中的偶像,也對他全無善意。
至此,亞瑟的夢想被碾碎。
於是,他殺了他曾經的偶像,親手埋葬了夢想的碎片。
一路上,他「殺」死了幻想中的「父親」,殺死了曾欺瞞他、漠視他的母親,「殺」了夢想,擊碎了愛人的幻象。
而他在殺死了那位曾將槍遞給他的同事後,卻放過了一同前來的另一位同事。
那是一位侏儒,亞瑟友好地朝他微笑,說「你唯一一個對我好的人。」
可以說直到看《小丑》,才恍然發覺,為什麼《喜劇之王》會看越多次越覺得是個悲劇。
因為記憶裡周星馳一次又一次的假笑時,嘴角的弧度,實在是像極了小丑嘴邊猩紅的油彩。
小丑的悲劇性在於,用濃鬱的油彩掩蓋扮演者的真實情緒,你永遠看到的是快樂的小丑,笑已是一種他們擺脫不了的「病」。
/ Part 03
「就算是「爛片」,也是一部戳人的「爛片」」
平心而論,《小丑》並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你可以說它劇作平庸,角度老套、人物片面……
但你不得不承認,很多很多人,會為之擊中。
無論是那些被侮辱被損害,喪失了人性的「殺人狂」,還是被侮辱被損害,卻依舊對世人懷有愛心與包容的「正常人」。
其實就如同你去望向各個城市書店的暢銷書書架,總會發現,上面通常都會有一本《人間失格》。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注意到,前段時間火爆全網的臺劇《想見你》裡面,那個憂鬱的高中女生陳韻如,書架上也擺了一本《人間失格》。
一種不夠「正能量」的文化能夠如此流行,不過是因為,太宰治在《人間失格》裡描述的那張作偽的笑臉,就長在我們所有人的臉上。
《小丑》也是類似,這類作品如同一種特殊的信號,成為受傷心靈的聚居地。
很多評論說,誰不孤獨無助?這能成為殺人的理由嗎?
這樣的評論,我以為也是有必要的,從是非觀念的角度批判影片,雖然稍顯單薄,但是卻顯示了人最基本的價值判斷沒有出現問題。
但同時,也許去跳出基本的「是非觀」去看《小丑》,我們能獲得的東西會更多。
導演菲利普斯在一次宣傳訪問中說:「這部電影講的是缺愛、童年創傷和缺乏同情心的世界。我認為人們是能夠理解這個訊息的。」
從很多觀眾「看哭了」的反饋,可以說明導演想引起的這種同情、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實現了的。
在我個人感官中,整部電影最讓人透不過氣來的,就是其中充斥著的,深深的無力感,挫敗感。
電影的前半段常常拍亞瑟走在臺階上的場景。
那是他回家的必經之路。
逆光,剪影勾勒出,一個疲憊還帶點卑微的成年人。
就像無數平凡人下班歸家的背影。
而在後來的片段裡。那個成為「社會敗類」的小丑亞瑟,身著華服,塗著最濃重的色彩,在臺階上起舞。
然後,朝著鏡頭粲然一笑。
粲然,同時悽厲,絕望而瘋狂。
那個鏡頭的每一幀,都刺痛著人的神經。
/ Part 04
「這部電影上映時,驚動了美國軍方」
在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身上,我們曾通過隻言片語得知小丑以往的人生裡,的確是受過一些傷害。
若將亞瑟,視為還未黑化的小丑,可以試想多年以後的他已經很懂得如何將人們和他變得一樣,變得瘋狂,變得雙手沾染鮮血。
成為真正的超級反派。
而那時,不會有人知道,也不會有人關心他的曾經。
他曾活得比很多人努力,精神上比很多人豐富。
作為一個同樣需要被照顧的人,努力工作照顧母親。
他甚至比一般渾渾噩噩生活的人要有憧憬,他的偶像是脫口秀演員,他自己的夢想也是脫口秀演員。因為母親總是告訴他,他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了這個世界帶來笑聲。
他會在公交車上扮鬼臉逗小孩兒開心,而當他的病發遭人白眼的時候,他會溫和地掏出一張說明自己病情的卡片,向對方取得諒解。
沒有人知道他的掙扎,無力。
也不會有人知道,他曾對著那位社工悲傷地說,你從來就沒認真聽我說話。
美國影院曾發出公告「別帶孩子來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裡沒有蝙蝠俠。」
沒錯,《小丑》的故事,儘管和蝙蝠俠的故事發生在同一座哥譚市,但這一次沒有蝙蝠俠,沒有光明騎士或是黑暗騎士的救贖。
所以,如果你想脫離黑暗,脫離那些內傷和烙痕,全靠你自己。
但,沒有蝙蝠俠的生活,不才是真實的生活嗎?
如你落敗於黑暗,做出「不配為人」的事情,一端會有人痛恨你,用自己的破碎去懲罰其他人。
而也總會有人站在另外一端,為你感到痛惜和遺憾。
因為他們也是還在同黑暗纏鬥的小丑,他們正在努力癒合,甚至保有溫暖他人,同情他人的能力。
這部電影存在的意義,或許便是祭奠每一位失敗者,同時,獻給每一個還沒有失去愛的人。
還沒有失去愛,就一直鬥下去,直到將所有黑暗吞噬。
【本期話題】小丑黑化了還值得同情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哦。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